是說三不五時經歷大陣仗督導
平常各單位單槍匹馬的例行督導可謂是交差了事戴上墨鏡或用望遠鏡來看
而這種聯合督導可謂是(找碴無誤!) 用放大鏡甚至顯微鏡來看(非死即傷)
記錄一下觀察心得與學習感想
歷練各種聯合督導其實是EHS從業人員的 |
生平的第二次投訴就給消防局吧(第一次投訴是消防署,委託的OO學術基金會太鳥)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第四部 雜訊的發生
回到人類心理學,解釋雜訊的發生,每個人有獨特性-個性與認知的差異=>討論系統一的運作方式,乃至於為什麼雜訊無所不在,卻很少被視為重要的問題
13 捷思法、偏誤與雜訊
捷思(Heuristics)/ 快思所造成的偏誤與雜訊
人腦會自動簡化複雜的問題,問A答B呼嚨自己與他人
判斷偏誤
1.人會低估完成計畫所需時間(planning fallacy)
2.投資人會受到精美印刷計畫書所吸引(難怪ESG報告書要美編)
3.人會受到利益、政治立場與關係的矇蔽+人有各種(種族/性別)偏見與歧視
替代(人腦自動偷天換日)
1.回答的是簡化的問題,而非本來的那個複雜問題
2.依據最近的新聞事件(墜機/重大事故),來聯想估算風險(availability heuristic)
3.憑感覺亂猜,而非依據統計數據(base rate neglect)
幾個例子
這位醫師稱職嗎?=>這個醫師給人信心與權威感?
我對自己的生活滿意?=>我現在的心情如何?
我相信氣候變遷嗎?=>我信任那些論述氣候變遷的人嗎?
前後兩個問題其實內涵意義不同
目前國際上,關於溫室氣體與二氧化碳排放的管制手法與切入點大致如下:
第一種是國家透過金融管制的稅賦工具針對個別企業或各種活動排放的碳(溫室氣體),課徵相關費用,如碳費、碳稅、碳關稅(透過加稅抑制污染與碳排放)
第二種是針對能源耗用(能源來源主要為化石染料,能原耗用≒碳排放),鼓勵企業或各種活動使用再生能源(風力、地熱、太陽能…),如國際上RE100(企業100%使用再生能源)的倡議(透過使用潔淨能源減少碳排放)
第三種是碳權排放交易制度:由國家或國際組織訂出總體排碳上限(Cap),由各產業、國家或國際市場進行碳排放額的查證,超額排放的業者或企業公司,可向有餘額的業者或企業公司購買碳排放額度(trade,交易價格高低由市場供需機制決定,期望透過市場機制來管控碳排放)
目前第一種(碳費、碳稅、碳關稅)與第二種(再生能源與綠電),運用上相對可行、爭議不大;
第三種(碳權)爭議較大(訂出基準與額度=無中生有)。
雜訊:人類判斷的缺陷
Noise: A Flaw in Human Judgmen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3007
08 群體如何擴大雜訊
也可以放大雜訊=>各自對立/沒有交集的同溫層,各自受到操弄與強化自己的成見與認知,或者形成無法解釋的湧現/一窩蜂與集體瘋狂(人云亦云)
社會共鳴與群眾交互影響
對於簡單的估計,群眾的智慧可以提升估計準確度、接近正確答案
但對於複雜與開放性的問題而言,社會影響減少群體的多樣性(想像力),卻沒有減少誤差
資訊瀑布
造成雜訊與意見發散
社會壓力
官大學問大、不要跟自己的績效開玩笑=>老闆說了算,大家裝傻裝憨
也會降低群體獲得更正確答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