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風險管理
來聊一聊上班族最關切的話題=>
如何找到"好"工作?好的工作又要上哪找?
內容一樣套用風險管理的老梗
Disclaimer:主要為個人觀點的屁話,沒有建設性
形勢比人強
趨吉避凶
攀龍附鳳
商學院裏教授的策略管理與相關課程,不論是所謂SCP、SWOT、五力、SPELT、產業分析、總體經濟分析等等
其實說穿了,目的與意圖就是:即早認清外部環境變化趨勢,提前卡位佈局,進而借力使力(事半功倍地賺取報酬)
所謂"形勢"比人強可以用以下生活經驗的例子來表示:
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科系與家庭環境相似的兩個人,其先天的聰明才智與家庭背景因素應該是差不多的,假設兩個人畢業後一樣從事工安環保職務好了,其中一位ㄅ君進了友達,另一位ㄆ君由於家住南部所以進了到一般傳產服務在以上這個例子
十年以後,這位天資沒有高出同學許多的ㄅ君,隨著面板產業的成長與公司的擴廠逐步高升,十年就當上了某廠區的環安部長,下轄數十人;另一位ㄆ君由於公司沒有成長,上頭有一堆德高望重待退的長老卡著,所以儘管一樣認真工作上班,十年後卻還只是資深工程師,薪資水平與分紅也不如同學ㄅ君,甚至差距逐年拉大......。
個人的力量:
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
形勢的力量:
所任職的產業是在成長還是凋零
所服務的公司是在成長還是凋零(也受前一產業因素的影響)
社會因素的影響:台灣北部的薪資水平高於南部
不正是"形勢比人強"嗎? (相信很多有著ㄅ君同學的ㄆ君們,一定可以認同版主的觀點....)
上班族找工作與換工作圖的是什麼?
不外乎:
高一點的薪資水平、而以上三點要到哪裡去找?
好一點的工作環境、
成長與升遷機會
不正是
高度成長與機會多的區域玩股票找飆股不也是同樣的邏輯?
成長的產業
成長的公司
不就是攀龍附鳳與趨吉避凶嗎?
所以找工作要找分紅多的公司
要往正在成長與看好的產業(Ex:太陽能與LED綠能)
前幾年也不少人看好對岸的成長性與前景,前往佈局掏金(這兩年才要過去的,其實已經失了先機,除非您是非常稀有的高階主管)
而身在走下坡產業服務的朋友要作好下車與跳車的準備(Ex: DRAM)
不過就跟玩股票一樣,弔詭的地方來了:
大家都知道逢低買進、逢高賣出才會賺錢的道理
所以有些人喜歡逆向操作:危機入市
有些人的職場謀生策略也是同樣的邏輯:
公司營運狀況不好、一些上頭與資深的人才會走,上頭卡位的人都走光光了,才輪到底下的人出頭=>所以公司不好更應該態度積極,展現對公司的忠誠度。
俗語說:在亭子底下站久了,舞台遲早是你的
訴說的是很類似的邏輯。
所以沒什麼不對吧?
然而要擔憂的是=>人算不如天算的可能性:
以為上頭人走光了,主管的缺就會手到擒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
以為到熱門產業的新公司卡位,先蹲後跳(伴隨公司成長,職位跟著水漲船高!)
會不會失算,搭上船、留在車上的,必須面對公司垮了或結束營業的下場?
危機入市買入的點,會不會其實是相對高點/不過在半山腰上,後面的跌幅其實還有好長一段、深不見底啊.......
徒然唏噓感嘆:悽慘落魄....
這樣攀龍附鳳與趨吉避兇的風險管理策略難道會有錯?
有句話叫: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套用在股市或買賣作生意上,或許可以詮釋為:
不要一窩瘋、盲目從眾去追高殺低
換言之,你覺得熱門與好的產業,往往也是人多的地方,充滿(升官發財)機會,也充滿(翻船套牢)危險
群體理性的風險趨避和利益追逐,造就市場波動與景氣循環
轉換成風險管理的意涵可謂:
禍福相依高風險才有高報酬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到新公司或在原來的公司繼續撐,都必須撐過一段創業困難、守成不易的高風險期,撐得過去,才能守得雲開見月圓/享受名利雙收的報酬,否則只能說:願賭服輸!
空降到台積電/聯發科/台塑當個主管,馬上名利雙收、坐享大公司的福利與分享讓人流口水的紅利,違反現實生活當中的組織法則與倫理,幾乎是不可能的科幻幻想(除非那是你家開的公司....換言之,你不過是隻靠父執輩庇蔭的寄生蟲,不是個人真的有本事.)
想清楚以上觀念
才不會坐這山望那山、吃碗內/看碗外,不管身在何處,到最後都一樣在抱怨....
至於該
騎驢找馬、認真工作不如認真找工作
亦或
風水輪流轉、把自己的工作最到最好就不怕沒工作
該採何種策略來經營與延續個人的職業生涯?
我想
這取決於當時的情境與個人特質+運氣八字
而每個人面對的情境不同,乃至於不同世代的時代環境背景也大不相同
往往事過境遷/塵埃落定後,才能論斷當時的成敗功過
乃至於運氣佔了很大的成分與左右成敗
這可說是風險管理的無奈,然而卻也是人生精采的地方。
怎麼樣認清外部環境變化所帶來的機會與威脅
如何借力使力藏弱與發揚自己的長處
是人生的課題,也是風險管理的藝術。
有空的話,或許大家可以幫自己的老闆算算命。
你知道怎麼幫你的公司與所屬產業算命與解盤嗎?盤勢如何?
不是證券公司提供的那種各股分析與產業展望ㄜ!
在目前的職位上,您知道自己大概還可以有多長的工作壽命?Why?
不是還有幾年就可以退休ㄜ!
問問自己以上問題吧!
圖片來源:Google 職涯與人生有如下棋一樣,每一次的抉擇如同下在棋局上的一子 單獨看待每一個棋子與各階段的得失其實意義不大 反而要看重的是:經由各個階段所累積與塑造出來的形勢 視野要夠,才能看清和理解自己的定位 了解自己的格局與定位以後,才能訂出優先順序 |
延伸閱讀:
M世代學佈局
補充說明:
回覆刪除從個人生命週期的角度來看:
25-35歲(+/-5歲):靠時間與體力換取收入與培養專業
35-45歲(+/-5歲):靠帶領教導夥伴與專業技能幫老闆解決問題換取收入
45-55歲(+/-5歲):靠正確決定方向換取收入
55-65歲(+/-5歲):靠正確佈局與水漲船高換取收入
25-35歲剛出社會的時候,沒有本事,學校敎的東西大多派不上用場,很多人根本也沒發現自己的天賦與性向所在,根本讀錯科系,所以只要有工作機會,就要把努力做賣命學,不要想太多+計較福利待遇升遷機會,不用想培養第二、乃至於第三、第四專長等多角化的策略
35-45歲的時候,只要你夠努力工作與學習,個人的專業程度 應改有一定水準,足以當任幹部,必須學習角色扮演的轉換:從自己做到變成能夠敎會別人做。當然從專業技能的角度而言,這也代表自己必須培養取代掉自己競爭者,然而這個世界上永遠缺少好的主管(特別是能夠帶心的主管)而不缺少技術員或工程師。(備註:不是強調當主管是惟一出路也不是否定專業技能的重要性,很多達人與專業大師更是國寶+值得大家敬重)
年齡更長45-55歲的階段,通常是高階主管的層次,底下應有一批人可以幫忙做事與解決問題,沒有必要夙夜匪懈與事必躬親,做出正確的決策,不要讓部屬走冤枉路與虛耗組織的資源/動能才是重點;而正確的決策來自於廣度與深度都夠的眼界與格局,而格局要靠長年累月的觀察與經驗累積,所以不必忌妒高階主管只出一張嘴常常交際應酬打高爾夫球,做出正確的與輕重合宜判斷是他唯一的責任。
最後董事長的水準與層次在於:順水推舟與因時因地致宜,選擇定位與佈局才是大學問(location、location、location)位置與定位對了,自然沒有競爭者或別人做不來學不到,事半功倍獲利滾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