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環境成本的估算

不是一些大公司所謂環境成本會計
而是如何估算土地與其連帶的相關自然資源的價值
乃至於合理的在會計報表與土地成本上反應

兩個思考的參考點:
1.土地的機會成本概念
=>這片土地本來的樣貌為何,涵養的地力與生物資源,直到永續的價值

2.使用者付費與復原的概念
土地與自然資源的使用者,應該承擔讓土地恢復原狀的責任與義務

用以上這個例子來看國光石化開發案的喊停,
還真是不錯的決定
因為周圍濕地的生物資源與農漁業的產出可以永續(視為永久)
而一但高污染的石化廠蓋下去,雖然短期內國家的GNP可以增加可觀的比率與數字
然而一但數十年之後工廠面臨phase out,也應將恢復土地原貌所需的成本,攤提列舉提撥出來,
否則將高估每年的獲利、與嚴重低估成本

短視近利、格局窄淺是決策者的致命傷
更可怕的是:民主社會制度,政治人物算計選票、民選官員算計政治利益,乃至於當地的居民想的是地方的繁榮與就業

永續與環境關懷不過是空泛口號
或許社會改變與接受以上觀念,可是為文明的一大進步與人類存活邁入下一個百年的必要條件

要提列的土地復原成本而言:
有機農業的所需負擔的土地復原成本相對較低
石化業、核能電廠、垃圾掩埋場等的土地復原成本最高
夾在中間的則是鋼筋水泥+柏油路的都市用地


關於環境成本會計
不是:

  • 統計相關的建置與維護成本(對外宣傳)
  • 切分設計各項與各級 會計科目(重點是"環境",不是會計科目)
  • 污染防治設施的購置與操作成本
是:

  • 就總體環境而言,應該是要將環境污染的成本內部化,由污染者付費或應由事業單位吸收承擔
  • 就事業單位而言,應該是評估投資效益=>如何將有限的資源與資金運用在刀口上,或評估哪些投資最能有效減少污染與環境負荷
  • 估算出恢復原狀所需的成本
How:
要和ISO-14031的各項績效指標聯結起來看,這些"成本"才能看出"效益"
釐清了投入產出與成本效益間的關連性,有形的手(政府管制)才能定出管制基準與稅率,讓無形的手(廠商經濟誘因)發揮效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