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鏡環境成本會計的例子來談
環境會計參考資料連結
碳足跡盤查,有專者稱為”碳 ”會計
而這件事的本質既然是會計,則我們外行人應該到會計的領域,見學一下真正內行的人怎麼看待這門學問
圖片來源:Google,如有侵權在此致歉 |
以上這張圖告訴我們,會計有兩個面向的功能=>
對外=>報稅與像利害關係人揭露營運狀況
對內=>控管成本與幫助高層進行投資決策
所以大哉問來了,請問,環境會計和排碳量會計是對內還是對外?
數字希望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
以產品碳足跡而言,應該算是是對外(資訊揭露給消費者),當然是希望產品碳足跡越小好,亦或將來可能被課徵碳稅時,當然會是希望碳足跡結果越小越好
然而當情境變成宣示減碳成效亦或碳交易的時候,當然會希望一開始的quota大一點,有利於後續的操弄。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環境會計上
一些有環境會計系統的大企業,往往對外宣示=>本公司本年度投資於各項環境污染防治總金額為OO億,操作維護費用XX萬=>希望數字越大越好
而對內,則把環安費用,是為管銷費用的一部份,此一比例與數字越小越好
這種衝突,不是史上頭一遭,君不見在會計領域,有諸多會計師和審計人員,說穿了不過在數豆子、把帳算清楚,更衍生出一批逃漏稅稅法的專家,專門在幫公司法人在合法節稅的前提下,依據不同的觀點調整項目作帳,讓公司利益最大化
其次有心推行環境成本會計與碳會計的專家和各界先進們,好像都不是會計相關科系背景,但卻很有心想為地球盡一份心力;他們主要想利用這些環境成本與碳足跡的資訊,進行管理目的和用途,例如找出不同產品或製程的碳足跡,乃至於針對環境成本與碳足跡的部分優先進行改善,乃至近期的這則新聞,也讓人看了心驚膽跳=>
台灣碳排量世界第一 國人八成不知碳足跡
而個人看到以上新聞,一點意外,因為以下幾點原因
1. 台灣是製造出口導向的國家,雖然消費部分製造的碳排,不見得高過歐美奢華國家,是幫其他國家代工製造的過程,一定會造成很大碳足跡
2. 台灣人口少,把以上代工製造產生的碳足跡,分配給兩千多萬的人口,自然人均碳足跡會很高
所以是否看待以上新聞,我們應該感到驕傲、而非憂慮?=>因為這代表的意義是台灣經濟繁榮,跟外匯存底創新高沒兩樣!
而舉以上這個似是而非的例子,我的意思與梗在於,把碳足跡與環境成本算清楚的時候,那又如何?
因為碳足跡與環境成本,背後反應的是產品生產技術模式和區域人民生活的方式
以上述這個台灣碳足跡世界第一為例,要讓台灣的碳足跡下降也很簡單:不要生產製造那麼多產品即可,台灣不是寒帶國家,冬天至少不必靠煤油保溫,就生活方式而言,不可能每人平均的碳足跡會世界第一。
所以結論是,產品碳足跡和成本會計,反應的是產品背後的生產技術形態與成本結構,那個成本結構基本上是固定的=>去比較不同產品、國家的碳成本結構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那等於拿肉類去跟水果比營養成分;兩者先天本質不同,當然不應該這樣子類比。
而相同產品,不同生產製造方式,才是能夠這樣類比的時候,看看新舊製程與技術哪一個會比較環保;然而以這個目的和需求來說,似乎也不需動用到PAS2050來進行詳細的計算和大費功夫委託顧問公司進行盤查和認証,稍微試想推理一番,結果應該可想而知。
結論:
碳足跡盤查用途有限的理由
1. 目的不清楚=>現階段多半只能用(碳標籤、碳足跡盤查認證)來沽名釣譽、欺騙消費者
2. 計算上缺乏統一、公信和可被接受基準=>會計有GAAP,環境會計與碳會計的一般可接受準則為何?以上1+2造成數據與結果不可能達成原先宣示的目的和意義。(PAS2050的罩門請參見=>http://eshmanager.blogspot.com/2011/10/paper.html#more
3. 數據反應的是產品背後的碳結構=>此一結構,除非生產技術與方式有重大變革,否則不太會改變。
EPA好大喜功的領導人已經推動許多碳足跡,只是看不出EPA要表達的是什麼?
回覆刪除環境會計也被幾位教授操弄,講白點不是為國家產業發展,是為自己口袋發展。
看看台灣環境會計竟發展的如此怪異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是的,環境會計尚未成功
回覆刪除有待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