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十年後的環安樣貌?

標題正確而言應該是:十年後台灣製造業環安業務的樣貌
用圖表來呈現與正視一些不可逆轉的趨勢

分別從
1.社會人口結構變化趨勢
2.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3.企業規模變化趨勢
來看

社會人口結構變化
1990年


請注意:當時依年齡層來區分,人數最多是10-14歲的部份(超過百萬)

2000年的人口結構


請注意:經過十年,依年齡層來區分,人數最多是20-24歲的部份(超過百萬)

2010

請注意:又再經過十年到2010年,依年齡層來區分,人數最多的是30-34歲的部份(超過百萬)

十年後/2020年,台灣人口結構當中,人數最多的應該會是40-44的族群
而以上趨勢很現實的問題情境就是:
沒有接班人!
各行各業都一樣

在職場上,40歲的人應該算是菁英壯年,擔任課長或部長之類角色,底下要帶一批小朋友=>而這個部分的前提是:年輕人要比老年人多
而內政部估計,到了2020年,台灣人口總數會從2300萬變成1700萬,顯然屆時比較可能的情境是:有一堆升不到課長和部長職缺的熟男叔叔&熟女大嬸(就是指現在30-35的你/)+少數的小弟/小妹,被50歲的課長+60歲的部長所帶領

時間推移到2030年,整個台灣社會應該就是目前日本的翻版=>老人服務老人的情境。
以上趨勢對於目前30-35歲的青年族群來說,自然會覺得很不公平、很殘酷;然而這是改變不了的。
就環安業務的推行而言,可能必須思考:如何在人力老化與屆退的情境下,達成相同的產出與工作水準:
1.      只有7-8成的人力
2.      屆時這七八成人力的體力/腦力,可能也只剩30歲蠻牛期的70-80%

對於政府政策來說,更殘酷,屆時應該沒有勞資問題,無須擔心無薪假/勞方工會抗議爭取更好的勞動福利條件….應該只有老年問題==>所以屆時「勞」委會應該轉型改名為「老」委會?(目前負責爭取廣大勞工的選票,到時候任務應該要轉變為整取老年高齡勞工的選票;沒有勞資爭議,只剩多數老年和少數青年族群的對立!)
就目前國內環保工安法規與運作規範多如牛毛,很多時候圈內人自己都搞不太懂相關要求與規定了,屆時勢必面臨很大的調整
不是運作水準打折扣/就是要E-化減少工作負荷。

其次談產業結構的變遷
用經濟學的分法
一級產業:農林漁牧礦產
二級產業:製造業
三級產業:服務業+軍公教
請參考以下資訊




而環安的附加價值主要在於高污染與危害性的產業,所以在15-20年前投入電子業的環安人(大約是50幾年次的族群)是幸福的,因為剛好搭上電子代工產業成長的順風車。

然而接下來這些五年級與六年級頭的環安領頭船長,必須思考:接下來的十年,風向與態勢都變的時候,如何才能夠繼續走下去:
1.      製造業逐漸式微與出走到大陸等人力成本更低的地方(您任職的工廠可能正在放無薪假、評估遷廠、公司歇業)
2.      新鮮人的第一志願不再是高科技血汗工廠,而是作APP的軟體業或餐飲業!
3.      一流學校學生的第一志願也同樣不是這些科技新貴製造工廠,只剩三流學校的茫然人才會到您目前所任職的工廠(這些五年級台清交成背景的碩博士主管,如何忍受這些比較笨、性情未定/不耐操的七年級新鮮人,把他們帶起來?)

最後談到企業規模的變遷
這個部分導因於環安業務的運作,對於企業而言是一種成本
要達到一定以上人數規模,運作起來會比較有效率(scale of economic);而以製造業來看,這個規模的門檻大約落在300
而國內的法規也是依據不同人數規模和產業特性設定要求水準
所以最有搞頭的環安事業單位,當然就是高污染/高危害+人數超過300人以上的製造業



然而就前述的分析和趨勢來看
就社會人口結構而言,由於出生率低/人口老年化、製造業外移,所以推測需要大量人力的製造業會萎縮
連帶的這些人數超過300人的大型電子業工廠,可能會逐漸消失
這些上千人的大廠,雖然目前還是很風光、常常輪著拿到各項全國環安獎項,但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可能是面臨滅絕威脅的恐龍。
而當這些恐龍滅絕以後,依賴恐龍維生的生物,唇亡齒寒是必然的下場。

目前習慣的大公司名號的環安小強們,必須要去思考:
1.      如何能夠在那些300人以下的小公司謀生?
2.      這些小公司沒有那麼多的環安法規限制與文書作業要做,您的存在價值為何?(想對的薪資水準較低亦或要您兼作總務/人資,您能否接受?)
3.      最可怕的是:What If….這些收容大量勞工的恐龍公司滅絕,釋放出的大批人力要何去何從?



說不定最諷刺的是:隨著這些大型恐龍滅絕,環安議題受到社會關注與其重要性也會跟著下降…..雖然沒有人接班/人力供給減少,但重要性與需求減少,說不定還是可以維持供需平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