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筆記-敗部經濟學


本書吐槽經濟學、駁斥學院理論和假設(一般均衡、供需平衡、賽局理論…)
作者Paul Ormerod


他的部落格在這裡
個人網頁




1.      艾德華爆炸
企業在公司法的保護下,讓外部投資人可以出錢參與冒險與獲利,在此機制下,不論對創業者或投資人而言,其責任與損失都是有限的;也認為可以把現代企業/商業活動比擬為生態體系的不同物種和食物鍊
企業填補了個人能力和國家政府機制間的缺口,也難怪乎現代企業的強盛和壯大有如經濟事業中的暴龍
公司的演化結果,形成power law的分配型態=>企業最明顯的特徵不是成功而是失敗!
許多談論企業成功秘訣的學院理論和暢銷書,其實都是見樹不見林
這些檯面上的成功企業只是倖存/還沒倒下的幸運兒,不是其自身有何特殊能耐=>這個推論打死談策略理論的人,不論是RBVSCP全部可以視為"只看到比賽/演化的結果表現",而沒有觸及核心原因!

2.      原來公司根本沒賺錢=>企業個體的失敗經濟學
社會和經濟活動都不是靜態不動與趨於平衡的!
個體經濟學=>經濟學家會「具體」搞錯的事=>因為涉及個人行為,一樣米養百種人,根本不可能會有所謂自利的理性經濟代理人
總體經濟學=>經濟學家「大體」會搞錯的事=>供需是一種不穩定、動態的非線性過程,使用線性與均衡的前提假設+複雜的微積分數學方程式來計算,結果仍然是錯誤與沒有意義
總體系統的均衡通常要花上一百年才會達到所謂新的均衡=>因此,市場體系大部分的時間中,其實是處於失衡狀態=>所以才有能夠獲取暴利與超常報酬的機會/window
市場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賽局,沒有人能夠掌握所有資訊、正確猜到對手意圖,其結果是風險與不確定性
所有宣稱可以有最佳策略與估算出供需/損益平衡的想法,正是造成企業失敗的原因之ㄧ(因為如此龐大的系統,估算一定不會準確)
低價/大量生產的手法不見的會如預期,因為一但採取這些行動以後,市場的價/量也會跟著改變(不再是當初預估的價量),所以失敗的企業一定會把錢花光=>國內的3D1S 四大產業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3.      政府政策失敗不計其數-總體的失敗經濟學
一個以雜訊為主的數列資料,是無法讓人有效分析、做出正確預測的
決定總體性統平衡的因素太多,而且每個因素的重要性又會隨著時間改變,所以沒有人能夠掌握全局(即便政府這隻巨大黑手亦同)
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假定可用資源固定、每個參與者的好惡也是固定,同時描述的是靜態的平衡,連做這套理論研究的諾貝爾得主Kenneth Arrow也認為這套理論在實證上站不住腳

4.      井水為何不犯河水?
這章談到左派右派之間的鬥爭、黑人與白人間的種族隔離
批判了諾貝爾獎得主Gary Becker偏好誘因理論
用的是謝林棋局的模擬實驗
Thomas C. Schelling


這顯示只要(個體)能夠分辨出彼此差異,物以類聚是自然的反應(而非種族歧視或個人品味偏好)
政府的黑手和政策,即便想化解種族對立、貧富差距,這物以類聚的自然反應往往會使其失效。
複雜系統的結果,要看當中參與個體的互動而定,任何單一的個體無法預測系統組成會有何變化,最終結果要視其他行動者與過程的未來演化而定
看待總體重要的是pattern 森林樣貌與結構,而非個體角度的解釋原因


5.    藏在遊戲規則中的成與敗
這裡批判賽局理論與市場供需的價量平衡
忽視了買賣雙方的心理較力和不確定性,所以 Marshallian Diagrams的供需曲線不是平滑的連續線!(比較像鋸齒線)
人不是自私也不是理性
在大部分現實情境當中,事件的界線本身往往是模糊不清,即便在非常簡單的狀況下,不確定性和演化的複雜結果,也會讓人無法預測未來(更遑論去控制!)

6&7 從棋局看大千世界、最佳計畫是?
這章又再回到總體的層面,看待與討論是否能夠預測結果
如同下棋與戲劇,事件的演變往往不是順理成章或理所當然,過程當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而這些外部無法控制和預料的隨機衝擊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
再者實驗經濟學的一些研究發現,個體(個人、家庭、企業與政府)難以消化與接收全部的資訊,而且在許多情況下,也沒有能力找出最佳方法。
太多可能性與不確定性因素,特別是在加上隨著時間演化這個維度來看
所謂的成功往往是隨機應變、歪打誤著,而非聰明謀略與堅實執行命令的結果(再次打了許多企管巫醫 巴掌)
存活者面臨的情境是=>我認為我的對手會認為我認為我的對手會認為…..的無限遞迴,心理學已經證明,人要處理這種層次漸增的複雜問題能力有限(只能預測到兩三步以後的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