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2年7月29日 星期日

風險管理的哲學與需求

一般談風險管理,不外乎風險辨識,風險評估及因應策略研擬三個程序。

風險辨識,在於盤點與掌握企業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事件與情境,進而預測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與衝擊,研擬風險管理策略。

其次是風險評估,主要包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分析及損害嚴重度評估。因為各類風險發生的機率並不相同,需要進一步評估其可能發生的機率及其可能對企業產生的衝擊,以協助排出風險處理及資源投入的優先順序。

最後是因應策略。主要有幾個思考方向,如避免風險,預防風險及風險轉移等。

就實務的立場與角度,以上這套程序,某種程度上是在自欺欺人,最大的效果在於減緩老闆對於經營環境變化不確定的恐懼。



就哲學觀點而言,所謂的風險辨識,某個程度說來,等於是在預測與預言未來;相信各種風險評估手法的,等於抱持著我們可以”有效預測未來”的信念與假設,相信藉由這些統計工具與數理手法,我們可以掌握上天的旨意(或說風險事件和情境的機率分配)


風險之所以存在,不就是因為其無法預測與估算機率嗎?
這一套的風險管理邏輯還會有意義嗎?


聽起來很弔詭,是吧!



讓我們來腦筋急轉彎一下:

假設我們對於風險的哲學觀念,從可以預測轉換為不能預測,那麼比較健康的風險管理程序與觀念為何?

以下是敝人拋磚引玉的淺薄想像


 



企業風險管理應該像氣象局的颱風預報=>作為決策重要參考依據,而且必須意識到它的侷限性,必須隨著資訊與戰情不斷更新而進行調整和因應
而非下好離手或神機妙算。



PS:在研討會上,大白老師問到:中小企業是否需要總經態勢評估的協助?

答案當然是非常需要。(只是中小企業往往都藉著上下游廠商老闆們在高爾夫球場或應酬場合來遂行此一功能和需求罷了。)



一個已經意識到此一需求的網頁(只可惜感覺騷不到癢處)

http://www.apecscmc.org/index.aspx

亞太中小企業危機管理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