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3月9日 星期六

職業生涯探索與準備

是說有機會向小學、國中與大學研究所介紹自己的工作與談論所謂的生涯規劃,
以下用講古說故事的方式,提供一些個人感想與淺見聊供在校學生參考,也當成是拋磚引玉、回饋社會。


國中高中版本

一、               路徑依賴的人生歷程
首先與各位分享以下趣聞: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火箭的設計
不曉得各位對於美國太空梭(已經退休除役)還有沒有印象?在它的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當初設計這些火箭的工程師希望能把這些推進器造得再胖一些,這樣容量就會大一些(比較好),但是他們不可以,為什麼?
因為這些推進器建造好之後,要用火車從工廠運到發射點,路上要通過一些隧道,而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軌道的寬度寬了一點點。
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85英呎,那麼這個標準,究竟從何而來?如何制定出來?
鐵路鐵軌之間寬度的標準來自英國的,那麼,為什麼英國人用這個標準呢?
原來英國的鐵路是由建電車軌道的人設計的,而這個4.85英呎正是電車所用的標準。
而電車軌標準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原來最先造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而他們是用馬車的輪寬做標準。
好了,那麼,馬車為什麼要用這個固定的輪距作為標準呢?
因為那時候的馬車如果用任何其他輪距,馬車的輪子很快會在路上撞壞的。
為什麼?
因為轍跡寬度不同,輪子容易因為碰撞震動而損壞(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規定書同文、車同軌)
寬度為4.85英呎的轍跡又是從何而來呢?
答案是古羅馬人定的,4.85英呎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我們再問:羅馬人為什麼用4.85英呎作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這是兩匹拉戰車的馬的屁股的寬度。
所以最後我們可以推論:現代太空梭火箭的設計,竟然被兩千年前,馬的屁股寬度所決定。這聽起來有些誇張吧?!
這種情境叫所謂的路徑依賴,歷史與科技的發展往往會依循與受限於先前的選擇與決定。人生的經歷和發展,也是路徑依賴與受限於先前的抉擇,以下是敝人的人生:
    敝人目前於製造業工廠擔任主管,負責工安環保業務,而會從事這份職務,主要是因為研究所和大學就讀工安環保相關系所;而就讀偏理工的工安環保系所,是因為在高中選讀自然類組;而在高中會選讀自然類組,是因為在國中的時候,有一部叫做馬蓋先的西洋影集,影片中的男主角每次都能運用一些理化知識出奇制勝與化險為夷,成為我和班上同學的偶像;所以上起理化課的時候也特別認真,所以越認真讀理化,理化成績越好,成績越好自己越對這個科目有信心和興趣...於是這部老外拍的唬爛電視劇,影響了二十年後敝人職業生涯的走向。
這個說法有如馬屁股決定火箭設計般的牽拖與過分簡化,然而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妳現在看的電視劇、接觸的資訊與身邊的人,會影響你/妳的想法和念頭,而你/妳的想法和念頭又會塑造你/妳的行為和習慣、乃至於影響很多關鍵時候你/妳的決定,而最後這許許多多的行為和決定的累積與組合,構成了我們人生的樣貌與風景。換句話說,未來的你已經開始受到你此刻的想法所影響,只是你不知道這個念頭會把未來的你塑造成什麼模樣。

二、教育的目的與意義
已故蘋果公司總裁賈伯斯的演講,裡面有段話說:「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你得信任某個東西,直覺也好,命運也好,生命也好,或者業力。
我們都沒有可以預見未來的水晶球,不知道將來會遇到什麼事或什麼人,甚至在事情發生的當下,也還搞不清楚這些際遇在個人生命中的意義。回想自己國高中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與能做什麼、成績還可以但不是有心念書,覺得生活苦悶、老師與爸媽很碎念/無法和自己溝通,在意自己的外表與異性、只想出去玩與朋友一起就這樣隨波逐流被動的唸書,靠著小聰明與假裝認真一路唸到研究所。
時代一直在變,所謂熱門與有前途的工作也一直在變,youtube上有部影片叫做「教育的未來」,裡面美國前教育部長Richard Rile提到:「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種工作,在2004年時根本不存在=>這代表我們必須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就自己的成長歷程而言,我很清楚自己沒有辦法給各位任何生涯規劃的建議,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各位現在在意的髮型、服裝、容貌或是朋友死黨關係,乃至於各位的父母和師長關切的考試成績與學力測驗分數高低、將來念哪所高中、自然組或社會組,甚至於什麼大學/科系出路比較好等等問題,放大到整個人生的格局與畢業後20年來看,其實一點都不重要。
「如何教導現在的學生畢業後投入目前還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還沒發明的科技、解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問題?」用以上這個問題回來思考教育的目的與意義,或許您會發現:教育重點不在於上課、考試成績乃至於教授什麼課程,而在於啟發各位學會:發問(如同文章一開始的趣聞推理,不斷的問為什麼”)、想像與思考。
科技雖然日新月異,有些在大學教授的知識和科目,在職場上的應用可謂過時、派不上用場,然而新科技必須建構在科學知識的基礎上,科學的原理和法則是不變的,各位目前的數學與理化等科目,正巧包含很多這些基礎知識和原理,國中的基礎打好,各位將來的學習與自學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困難。在這個(屬於各位的)資訊爆炸與地球村的新世代,遊戲規則不再是認真背書/牢記老師解題過程、(扮演記憶體與印表機)努力考試取得高分,很多問題其實早就有人想過,而且把經驗分享出來了(除了老師父母與圖書館外,可以去問Google);關鍵重點在於發揮想像力與觀察力去問一些別人沒問過的問題與回答與眾不同的答案,有效率的吸收與善用別人的經驗,甚至整合運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去解決那些還沒被解決的問題(這會讓你對社會有貢獻與帶來財富)

三、給學弟妹們的小小建言
我只想知道我將來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可以永遠不去那裡。
這則妙語的意思是,只要能夠避開死亡(錯誤),就能夠活下去(成功);所以就生涯規劃而言,與其告訴各位怎麼樣才能夠成功(然而沒有人可以預見未來),不如告訴各位怎麼樣做會失敗(毀掉一生)=>然後各位留意避開這些錯誤。
以下方向與提醒,聊供各位參考:
1.    避開以下(絕對不能犯的)錯誤:吸毒、懷孕墮胎、傷害別人與加入幫派
吸毒、懷孕墮胎、傷害別人與加入幫派這幾件事,會讓你的人生軌跡從此改變,甚至難以補救,相對來看,不想念書、脾氣不好、好吃懶做、抽菸這些缺點,其實還好(不會影響各位日後當上總統、成為大老闆);現在先注意避開這些難以挽回的陷阱就好。
2.    探索自己的專長和興趣
出生的時候,上天賦予每個人不同的聰明才智與天賦,而出生在不同的地點或時代,人生際遇與遭遇也會大不相同;不是每個人都要(或能)當上總統或大老闆才算是對社會有貢獻,去發掘自己的興趣和專長,找到份能夠發揮專長與樂在其中的工作,是讓自己活得精采、不枉此生與對社會有貢獻的關鍵;所以你不用熬夜念書考贏同學,也無需去溪邊看魚兒逆流而上、仿效偉人,只要你用心體會自己的感受與誠實面對自己的缺點即可。
3.    將心比心,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
揣摩別人的感覺,感受別人的痛苦與歡樂,是慈悲心的來源,能夠感受到別人痛苦與不方便的地方,再進一步去思考如何幫他們解決掉這些問題的話,那不只是作功德,更會帶來可觀的報酬。有個小故事是說:有個人在睡夢中被天使牽著去地獄,那兒充滿佳餚盛筵,但每個人都長著好長的手臂,無法將食物挾進自己嘴裡,他們焦慮、憤怒,卻無濟於事,每個人都餓的骨瘦如柴。天使又帶他參觀天堂,那兒同樣有美食與長手臂的人們,但他們個個長的白胖豐滿,又開心地在嬉笑歡樂,原來他們都將自己筷子上的食物送進了別人的嘴裡,彼此互餵的結果,不但大家吃飽,且深深覺得幸福。故事的寓意是說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不在於擁有多少金錢,也與外在條件無關,僅僅在於「捨己為人」的心態差別而已,同理心是決定天堂亦或地獄的關鍵。
4.練習自己做出決定與選擇,並對結果負責
各位即將成年,要開始練習做出決定和獨立自主;獨立意味著要能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不能被老媽叫起床、老爸接送上下學),出了社會要找到工作養活自己與對象成家立業;負責意味著要承擔個人決定與作為的後果,概括承受包含運氣成分在內的不確定因素,不能有任何藉口或理由(例如:早知道、昨天沒睡好、老師沒教、郭台銘/馬英九不是自己的老爸)
5.善用這個時代的社會資源
如同前面所提,學好國高中的課程與科目、養成用發問取代聽講的學習習慣,接下來Google, Youtube會幫助你找到許多很棒的開放課程以及世界各地達人們的想法和經驗,甚至你在臉書Facebook還可以把這些大師和專家加入為好友,追蹤看看人家都在關心些什麼事情、用怎麼樣的角度看待事情甚至對話討論;而這一切在25年前是無法想像預見的。
   
當一個成年人要做出各種決定與選擇、並對於結果與自己的選擇負責;在這過程中一定會有很多迷惘、挫折與犯錯的時候,請記得寬容的原諒自己、體諒別人,(與其怨天尤人)不如看看能從當中學到什麼,增長了智慧再繼續往前走。祝福各位在不久的將來,都能夠發揮你/妳的天賦去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幸福與生活方式;行有餘力的話,請記得把您的一些經驗分享回饋給社會。

以上經驗分享報告,以下推薦一些資料給各位參考。
延伸閱讀資料
1.    賈伯斯的演講http://www.youtube.com/watch?v=Ip0hG7FXVgs
2.    教育的未來(Did you know?)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j9Wt9G--JY
3.    不乖:比標準答案更重要的事 侯文詠
4.    原本想做個放在罐子裡星星的國中生,後來做出了核融和反應爐。http://on.ted.com/Wilson
5.    青年的四個大夢:人生價值、良師益友、終身志業和愛的尋求 吳靜吉

------------------------------------------------------------------------------------

大學研究所版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