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4月29日 星期六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1/3)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推薦序:大哉問,大哉答∕林明仁(臺灣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長期經濟成長與發展的來源到底是什麼? 
戴蒙在他的書中,提供了一個簡潔有力的答案:「地理環境決定了一切。」(翻成白話就是:一切都是命!)
 
艾塞默魯和羅賓森以兩人十五年來共同研究的成果,回答了這個問題:
不是地理環境,而是制度
─是我們如何組織社會來生產並分配資源的制度過程,決定了我們今天是否繁榮昌盛!制度是經濟發展的前提,也是決定國家走向興盛或衰敗的最大原因。
若能在經濟上致力於保護財產權、制訂不因人而異的遊戲規則、鼓勵資源往新科技方向投資;並且在政治上廣泛分配權力、建立制衡並鼓勵多元思想,國家就能持續發展。
反之,國家若被只想攫取資源的少數政治菁英把持,則必然走向衰敗。
 

序言
民眾不滿與國家動盪的原因在於貧窮
有哪些限制因素會讓民眾無法富裕、陷於貧窮?
=>受到經濟壓榨、缺乏政治權力
  =>貪腐與無能的政府
    =>少數菁英的壟斷
 
有關國家貧富的傳統觀點
1.地理條件與地利/力說(美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
2.民族性-勤奮或懶惰,工作倫理或文化特質(德國日本勤奮、印尼印度懶),乃至於不鼓勵追求富裕的宗教信仰(埃及伊斯蘭與印度教婆羅門輪迴)
3.政府與統治者無能、沒有方向感(不知道該怎麼做、採取何種政策才能讓國家脫離貧窮)
 
作者的洞見
以上三種成見與共識不如民眾的直覺訴求-打破寡頭菁英壟斷、更廣泛分配政治權力,才能更有效率的開採與分配經濟利益
民主行政效率低,但的好處是政治權力分散、受到制衡,進而有利於市場經濟潛力的開發與公平分配
 
 
 
1 很靠近卻很不一樣
美墨邊界=>有同樣的人民、文化與地理環境,為何兩者貧富天差地別? 
歐洲入侵殖民美洲,先從中南美開始,原因
南美印加、阿茲特克=>有金銀可以搜刮
中美洲熱帶氣候=>農地產出價值高;離赤道越遠,農地價值與作物產出越低
 
英格蘭選擇北美是因為後到,只剩北美可以選擇(所以才有五月花與感恩節火雞的故事)
西班牙掠奪與殖民南美洲的方式
1.俘虜原住民的首領
2.佔有首領的寶物財富
3.脅迫原住民進貢與提供食物(以保首領不死)
4.冊封自己為原住民的首領與菁英階層
5.控制暨有稅收與進貢
6.冊封土地予強制原住民勞動、皈依信教
 
以上西班牙在南美的招數(在北美)不管用與演變
1.當地沒有金銀與帝國,移民本來打的算盤也是效法西班牙在南美掠奪黃金白銀
2.沒有帝國首領可供俘虜脅迫要求提供食物=>移民必須自己工作種植食物自給自足(呵呵,難怪米國開國拓荒歷史,相對沒那麼醜陋
3.移民的只能靠母國補給,難以自足,不得不跟原住民保持良好關係,以進行交易取得補給品與糧食(風中奇緣Pocahontas糧食與皮毛才是貨幣)
4.母國殖民公司只能改變策略,不派軍人與金匠攜帶武器,改派農夫、工匠攜帶工具=>移民者不工作便沒飯吃,500人餓死到剩60(被迫吃人肉);沒有當地原住民可供掠奪,只好試圖掠奪壓榨移民,逆行倒失結果失敗
5.之後改變策略,提供移民者每人50英畝土地,多帶一人再多給50英畝,連僕人也算;再另外提供殖民者房屋並解除合約限制
6.1619年大議會成立,賦予所有殖民地成年男性訂定法律與制度的權力=>民主的起源
7.之後英格蘭不斷嘗試限制經濟與收回政治權力,試圖只賦予特權給少數與農奴制度,都歸於失敗=>殖民者無法接受僵化的社會階層,當時環境太嚴峻,必須有足夠誘因才能讓他們工作,他們會對應要求更多的經濟自由與政治權力
8.172013個殖民地都有類似的政府結構與以男性擁有財產特許權為基礎組成的議會;1774召開第一次聯合大陸議會,為英國殖民統治帶來問題。
 
 
兩部憲法的故事
1802/02拿破崙軍隊入侵西班牙,9月國亡被俘退位
1812軍政府組成Cortes的國會,制定嘉德斯憲法-立憲君主制度,要求結束特權、法律平等對待,而這些規範不為南美殖民地特權菁英階層所接受
1810西達爾哥神父在墨西哥領導起義,殺死高級殖民官員,比較類似階級與種族戰爭,而非獨立戰爭=>導致菁英階層反對嘉德斯憲法
之後雖然西班牙試圖取回掌控墨西哥,墨西哥不斷地被獨裁者所控制。(母國民主立憲化,殖民地維持原來獨裁寡占政體
1824-1867墨西哥共有52任總統,只有很少數按憲法取得權力
不穩定的政治導致財產權的高度不安全、政府也缺乏徵稅與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與權威,使得北方的美國有跡可趁併吞德州。
 
 
創意專利、創立企業、取得貸款
對於有創意的人,申請取得專利不難,難在專利要有商業價值能夠賺錢與國家具有保護創意財產權的專利制度
 
讓專利賺錢的最佳方式是創立公司,然而成立公司需要資金
1818美國營運中的銀行有338家,1914銀行家數成長到27,864
銀行與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有助於新創公司取得低廉利息的資金
雖然美國初期,各州政客也嘗試建立壟斷獨占的金融體系(然後放款圖利自己人),但隨著選舉改選,無法持續,讓銀行業處於競爭的產業環境 
相較之下,墨西哥的軍事獨裁者,侵犯人民財產權、徵用人民土地,把銀行等商業獨占權授予他的支持者,商業活動無法獲得貸款與融資的平等權利。 
 
嘗試解釋世界的不平等
各國不平等的懸殊差異清楚呈現在世人眼前
一邊是隨意逮捕侵害人民財產權的政府
另一邊是提供各種服務、人民有發言權與投票權的政府 
不同制度為居民創造了不同的誘因,每一個社會都依照一套路經依賴的政經制度在運作,這套制度由國家與人民創造並遵行,政治程序決定了經濟制度,經濟制度塑造人民與商業活動的誘因,影響不同群體如何追求自己的目標或者阻止他人追求目標的能力,進而決定國家的成敗、富裕或貧窮 
然而一個社會沒有必要須發展或採用最能促進經濟成長或人民福祉的制度,因為原有的制度對於目前控制政治制度的人可能更有利,社會體制規則由掌握政治權力的人所決定。
 
 
 
2 無效的理論
窮國之所以貧窮,不是因為地理或文化與民族性,也不是領導人不知道該怎麼做
 
地理假說
利用地理起始條件差異,解釋各洲宏觀歷史發展變化的差異
但是無助於解釋微觀與近代各國的差異  e.g.,東西德、南北韓&前一章的美墨邊境
扣除依賴石油出口的沙烏地阿拉伯與科威特,其他富裕國家多靠經濟發展與工業技術的提升
熱帶溫帶地理位置對於國家或王朝的富裕繁榮沒有絕對關連性,也無法解釋現代各國的顯著不平等貧富差距,各何況各種牲畜作物乃至於工業技術,在近代都已散撥到各國,無法作為各國持續復育或貧窮有效的解釋 
 
文化假說
強調宗教與相關的信仰、價值與倫理
e.g., 非洲人就是比較低等、白人高尚
黑人迷信巫術、凡事明天再說
中國儒家文化一方面被批判不鼓勵市場經濟與追求個人利益,另一方面卻被宣揚有助於工人服從、認真工作?!
近代非洲各國之所以沒有採用各項現代技術原因是自顧不暇-生命與財產不安全、過去的奴隸與獨裁制度讓大家彼此互不信任 
就歐洲的發展歷史而言,也沒有證據支持宗教教義和經濟成功之間有特別的關係 
大體來說,緩慢改變的文化與價值態度,很難解釋近代東亞各國的經濟起飛
 
領導人無知假說
國家領導人不懂經濟學供需原則、市場經濟,逆行倒施搞計劃經濟與市場管制造成長期經濟衰退
錯誤政策不是源自於領導人無知,而是私心-用那些政策來收買政治支持
如果錯誤政策源自於無知,領導人應該可以進行修改,而非放任錯誤政策持續(認為可以圖利自己並逃過制裁) 
領導人無知與錯誤政策只解釋了富裕或貧窮的表面,而沒有進一步深究讓領導貪腐與錯誤政策持續的根源-這些決定如何做成?誰有權利做這些決定?為什麼這些當權人可以或要做出這些決定?
 
 
 
3 富裕與貧窮的形成
政治決定國家制度,制度所塑造的誘因會導致貧富的差距與後果 
北緯38度的比較個案
北邊教育以政治宣傳為主、學校少有書籍遑論電腦,畢業後需入伍當兵十年,將來也不能擁有財產,甚至不確定自己享有哪些人權
南邊教育鼓勵讀書通過考試,已進入良好職業與公司,施行市場經濟與私有財產制,要努力大致可以改善生活 
 
廣納亦或榨取式經濟
廣納
容許與鼓勵大多數人參與經濟活動、發展個人各種才能與技術,讓個人有選擇的自由,允許私人更換職業、創業
制度的基礎是安全的私有財產(私人財產受到保障的人才會願意投資與增加生產)、公正的法律制度與政府提供維持市場秩序(確保合約)的公共服務 
財產安全與人身自由會受到威脅或被征收而蕩然無存的,沒有工作的誘因、更不會有投資與創新的動機。
北韓或者1680年代拉丁美洲殖民地的經濟模式沒有以上性質
大多數人口受到脅迫、沒有經濟自主權
政府就是壓迫主要來源、不提供相關保障與公共服務
  
富裕的引擎
廣納的政經制度創造廣納的市場
人民自由選擇職業
有點子人可創業
缺乏效率的公司被取代
為科技發展與教育鋪路
造就了雞生蛋蛋生雞的正向循環 
而政治多元化與參政權顯然和經濟發展有緊密關係,然而有趣的是-當沒有足夠集權與強大的政府時,無法執行最起碼的治安與秩序以支持經濟活動、與保障人身基本的安全
經濟自由與政府集權中間有一個最適帶,過尤(極權壓榨)與不及(非洲氏族亂成一團)都不好 
廣納式的經濟體系會反過來希望剝奪分配產權的權力受到約束
組織(包含國家與企業)的兩難
創造經濟效益(把餅做大)與公平平等(餅的劃分)難以均衡
搾取式政經體系的領導人,地位受到保障與獨占,所以專注於讓自己餅的份額最大化
廣納式政經體系的領導人,受到制約,績效與是否能夠連任以前者-把餅做大、雨露共霑才有選票與執政的正當性 
 
為什麼不總是選擇富裕?
經濟制度的轉變必然引發衝突和爭議,創造進步與成長誘因的經濟制度會造成所得與權力的重分配,導致獨裁與擁有權力的人受到威脅 
對於創造性破壞恐懼的,往往是既有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
工業化的輸家:貴族菁英、地主、被機械取代的工匠(奧匈與俄羅斯帝國)
贏家:中產與勞工階層、發明家與資本家(英國) 
有權力得既得利益族群通常是反對改革的火車頭
國家是否進步沒有必然或自然傾向,只能看正反兩股勢力的角力結果 
集權是否是雙面刃也是角力
國家集權有助於建構秩序與提供社會服務
然而也有另一擔憂是權力不在自己手上,任由國家集權宰割(只能透過叛亂與革命才能阻止終結獨裁者剝削人民的生命與財產)
 
 

搾取政治制度下的經濟成長模式

1.精英把資源分配到高成長的活動與產業
e.g.,
16-18世紀的加勒比海,農場主控制奴隸,專注生產高價值的糖
1928-1970年帶蘇聯中央計畫經濟,把資源從農業移向工業 

2.在獨裁專制的政治制度下,允許某部份的經濟自由與廣納
e.g.,
南韓补正熙年代
目前中國的經濟起飛
 

南韓原本的獨裁政治制度受到廣納式經濟的影響,逐漸全面民主化(台灣亦同類似;這也是作者看壞中國大陸政經制度前景的理由)

獨裁搾取式的政治制度與廣納式的經濟發展兩者不相容,短期可以維穩和諧,長期必須二則擇一(期待有生之年看到左岸非共黨根正苗紅的領導人當家,否則在一旁的呆丸與呆胞也會倒大楣受池魚之殃)

 

 

 

4 小差異和關鍵時期:歷史的重量

過去塑造現在,制度因為衝突而改變 

瘟疫創造的兩個世界

1346黑死病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BB%91%E6%AD%BB%E7%97%85 

瘟疫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勞動力大規模短缺,動搖了封建社會的基礎,農民要求降低(叛逃)罰則與義務勞役,地主與貴族不得不同意(農民工起義爆動)

在英格蘭,廣納的勞動市場開始成行與城市興起,農民工權益提升
然而在東歐,地主領地擴大、城鎮衰敗,農民工更沒有自由與保障=>二次農奴

1600年之後,東西歐形成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政治秩序的起源()的解答-人口密度、經濟與政治因素的交互作用
西歐人口稠密的多(約是東歐的三倍),都市化的程度高上許多=>都市的存在有利於削弱領主與貴族的政治地位,提供農民其他謀生機會
14世紀的瘟疫與饑荒+城市,使西歐的貴族無法進一步壓榨農民,領主不得不農民享有更多自由;而西歐權力越來越大的國王,也抵消了貴族與領主對於農民的壓榨
相較之下,東歐反而上層貴族與士紳聯合,透過議會將自己的權力正當化與法制建制保護,進而更加剝削農民 

 

廣納制度的形成 

1642-1651英格蘭內戰

1688光榮革命

限制國王與各地執政官權利,並把制訂政經制度的權利交給議會,以後後國王未經議會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經議會同意不能徵收賦稅

中古封建時代農奴至從此不在於英格蘭,制度轉為廣納性;另外也讓政治權利分散、國王極權受到約束 

光榮革命塑造的政經基礎為接下來的工業革命鋪路,讓發明與創新得到市場機會與保護

 

影響深遠的小差異

1588
英國王室財政不獨立(沒有殖民地的黃金白銀),伊莉莎白一世必須央求國會徵稅,國會則要求女黃讓權讓步作為交換(由國會逐漸掌權)

西班牙王室有殖民地的黃金白銀,反而更加壟斷貿易的權力 

大西洋貿易與美洲殖民地進一步讓英格蘭打開創造更多元與廣納制度的道路,但在法國與西班牙卻讓王室權力更加強化 

每個社會都有獨特的習俗、不同的產權觀念與制度,社會不斷發生經濟與政治的衝突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解決

廣納或壓榨制度的形成,有的是歷史發展的路徑限制、有的是歷史人物的影響亦或只是隨機因素(偶然與必然造成制度的漂移)
 

英格蘭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的偶然

開起了英國海權與日不落帝國的時代
 

同樣面臨西方勢力的介入,日本的德川家族對於底下領主只有薄弱的約束控制力,促成政治革命,導致日本西化與快速進展

而相對在中國,皇帝專制統治與控制強大得多,即便鴉片戰爭落敗,依然繼續沉淪專制
欸,禍福相依相生

 

 

 

5 「我已見過未來,它行得通」:榨取制度下的成長

史達林、馬雅城市的共同點以及為何中國目前的經濟成長無法持續 

我已見過未來
用蘇聯的例子說明搾取式制度如何經濟成長,以及這種成長終究會停滯與崩潰

蘇聯計劃經濟


 
引導蘇聯由農轉工(進而得以挺過對德國的二戰)

設定誘因與績效指標=>下有對策、短多長空,大家只專注在不同的規範與遊戲規則,蓄意掩蓋制度的根本問題

也用嚴刑峻法做為大棍棒

這類型的經濟成長,成長快速,但無法長久持續,成長先是緩慢下來,然後完全崩潰

 

中央計畫經濟的罩門在於-無法產應真正有效的誘因,引導資源與提升生產力

而一但放棄搾取式的經濟模式時,共黨的專制政權會受到危及

欸,今日的蘇聯在普丁大帝領導下,走回頭路
 

從採集到農耕定居 

氣候變暖讓人類社會從狩獵採集轉為定居農耕放牧
農耕放牧的基礎是人為手段干預物種的生命週期 

定居農耕生活的優缺點
遷移成本高、處理食物的石模搬運不易、栽培出適合儲存的作物
集體定居雖然可能有利,但不一定會這麼做;人們可能定居但仍然是靠狩獵採集維生

定居下來需要更有效解決衝突的方法與更細緻的財產觀念,也必須建立制定與執行規則的制度

而定居生活的突破性政經制度進展就是出現政治菁英階層-維護秩序、執行財產權;而這批政治菁英又再透過精心架構的制度來保護自己地位的繼承,發展政治階層、宗教與更複雜的制度 

定居農耕與菁英階層兩者之間可以互為因果
透過搾取與菁英領導建立秩序,可以達成某種程度的經濟成長,創造這種經濟成長需要某種政治集權(以維持秩序),而建立集權政府往往需要暴力與政治革命衝突 

農作物產出增加與人口增加,會造成誰能掌權與分配利益的深刻衝突,只要有一個不勞而獲的菁英階層,就會有另一個想取代的非精英

而隨著菁英階層的被推翻,有時候只是另一個暴力菁英取代,有時候則是整個社群與城邦的瓦解=>經濟萎縮、人口逐漸減少、各地暴力衝突內耗

少數菁英賴以維生的榨取式統治造成極端的不平等,導致有潛力的其他菁英彼此內鬥,最終造成秩序文明瓦解e.g., 馬雅

 

出了什麼差錯?

搾取式制度其實是歷史上的常態
維持秩序創造出有限的財富,分給少數菁英

問題在於
1.搾取式制度無法孕育出創造性破壞,最多只能刺激原地改善的進步
2.寡占菁英獨占豐厚財富,會引發其它菁英忌妒與競爭
2.1原先統治者更加暴力獨裁
2.2引發叛亂與殺機,社會合久必分分久必和

懂得分享(=公平分贓)與讓大家參與,是執政者明哲保身的一種政治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