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人類大命運(2/5)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第二部 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智人腦袋中的抽象想像)

4 說書人 

動物生活在雙重現實
1.大自然環境:樹木、河流、天候
2.自己的感覺與感情:恐懼、喜悅與欲望 

智人生活的三重現實
1.大自然環境:樹木、河流、天候
2.自己的感覺與感情:恐懼、喜悅與欲望
3.人為虛構的金錢、國家、法律與神祇
 

古代人有如是各種神祇的員工-幫神耕作、繳稅給神+幫神蓋廟

而現代人為各種組織工作(公家單位、學校、私人企業)
法人能夠擁有財產、雇用員工與進行買賣交易

未來 人會為神人(演算法或生物工程的超人)而工作?




 

文字與金錢建構了近代人類社會

文字讓成官僚系統得以運作,成為駕馭社會的演算法

相信這些抽象的事務(法律、神明旨意、國王權威)產生秩序與力量

品牌並非近代的發明,法老因為他象徵神之子(而非肉身),所以才有價值(如同今日青少年崇拜的偶像)

 

Paper的力量與罪惡

1940葡萄牙在法國領事館違規發放的護照,就了無數難民的性命

1958-1961毛澤東大躍進下令把農業生產增加兩倍和三倍,沿著官僚體系一路回報的數據層層誇大扭曲實際上造成上千萬人民餓死

更有效率的行政管理通常是弊大於利與導致災難

對於官僚機構而言,實際狀況不重要,表格與上報的統計數據才重要(攸關他們自己的績效)

今日中亞/非洲動亂的起因之一:
列強
(未曾到過當地的官僚)不顧當地複雜的種族與宗教逕自畫出來的國界

現代教育也向文字低頭:必須打分數(莎士比亞的年代只有拿到學位或沒有拿到,沒有成績的差別)
教育系統透過掌握成績,回過頭勒索政府與職場
(說文憑只是一張紙的人,在近代日子不會好過)

各種宗教組織也聲稱只有神職人員才能詮釋教義、扭曲民眾對於現實本質的看法(太陽繞著地球)

呵呵,近代官員與律師也掌握對於法律的詮釋,隱藏在其中的罪惡不惶多讓

 

 

人類合作網路規模的弔詭與兩難

太過唬爛與穿鑿附會,力量與規模會下降減少(被識破的神棍與詐騙集團)
堅持百分之百真實與理性,不依靠故事或神話,組織不會大(人腦天生喜歡聽故事;中下階層需要靠情感訴求連結而非理性說服…) 


人從童年開始就是以自己為中心,對於他人的處境與感受興趣缺缺
永遠怪罪別人而不檢討自己 

靠著虛構的故事能夠讓(自我中心、自以為是的)人合作,但代價在於:
虛構的事物會決定這群人合作的目標
(不見的能夠讓這群人都活得更好、往往創造出不平等的階層與上下其手的代理人)

美國總統宣誓就職手放在聖經(這本內容滿是虛構神話與誤謬的書)上發誓
法老年代的人已經懂得教孩子認真讀書當書吏(=公務人員),其他農民、工匠的生活悲慘 

歷史紀錄與表彰的其實是不到1%特權階層的生活記錄,其餘99%的人是被忽略的
紀錄贏得戰爭的將軍,但卻沒有紀錄成千上萬痛苦死亡的士兵
導致戰爭與衝突的起源往往是抽象的榮譽、主權、民族主義與國家利益,然而成千上萬死亡士兵的痛苦卻是真實的
歷史記錄了空洞的人名與抽象因果(穿鑿附會的來龍去脈)=虛構而非真實。 

 

對於智人而言,虛構故事沒有錯,有其必要性;如果沒有金錢、法律與國家或公司這些人人都相信的構念,不可能有複雜的人類社會能夠運作。

這些抽象的事物與構念只是工具不是手段,為什麼要為「公司賺錢」或「保護國家利益」而泯滅良知或犧牲性命呢? 

活在現代社會,區分「虛構」或「真實」、「宗教信念」或「科學事實」越來越困難,但也越來越重要。


 

 

5 一對冤家(現代科學和古代宗教信仰)


現代科學有如古代神話

現代人相信科學理論就有如古代埃及人相信鱷魚神所貝克
(科學理論與神話神祇是否為真
or存在不重要,光是相信就可以產生安慰劑效應與力量 

科學非但沒有摧毀互為主體的現實認知,反而更能控制人的主觀認知來詮釋客觀事實:在電腦(VR)與生物工程的協助下,人類開始重塑現實以符合心中的期望和欲望,虛構與事實的界限將越來越模糊 

 

宗教不等於迷信
對於多數人而言,自己相信的=「真理」、別人相信的(如果不同於我所相信的)=「迷信」

不相信宗教=宣稱自己可以完全理解與獨立解釋所有的自然現象
沒有辦法解釋與預測的事情太多,所以只能用神的旨意來解釋與尋求宗教的慰藉

 

神不等於宗教
只要是無所不包的故事說詞、而這些說詞能夠賦予人造的法律、規範與價值觀更高的位階與地位,就可以稱為宗教。

對於共產黨而言,共產主義就是宗教、馬克思就是神
對於資本主義而言,自由市場信念亦可謂是宗教

 

每個社會與人群都有部分的信仰習俗與宗教,告誡人們必須服從一些道德與行為規範,如果違反這些法則,會導致災難或懲罰。

好震聾發聵的一段話與洞見、讓我反省自己個人的信念是否也成唯一種偏執的信條。無怪乎黑天鵝的作者,呼籲大家放下對於數理統計的迷思與科學的迷信傲慢,從實際的生活經驗當中探索與感受。
 

宗教有如一種促進群眾合作與互信的社會契約,然而探索靈性與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一趟旅程
 

各種宗教或習俗有很明確的行為與道德規範可供遵循,e.g., 行善、齋戒、吃素 

探索靈性與個人生命意義卻是把人帶向未知旅程;e.g., 我是誰?生命的意義為何?什麼是善/什麼又是惡?

沒有標準答案、也不是當權者所能規定

 

古代二元論(善惡)宗教教義告誡-人要超越物質享受或枷鎖,踏上追尋靈性的旅程

根本的矛盾與對立在於:
宗教習俗要鞏固世俗秩序,然而追尋靈性反而要逃離與打破世俗秩序
e.g., 禪宗:「見佛殺佛」、馬丁路德宗教改革95論點

追求靈性的人對於各種宗教(包含各種僵固的意識形態)而言,反而是莫大的威脅
而從歷史來看,靈性之旅只適合個人、也總是悲劇一場
呵呵,我要低調、低調、再低調;不要讓瘋狂的眾人發現我是清醒的非我族類
 

人類要合作不能靠分歧的大哉問,而必須依靠堅定的答案(最好大家服從與盲從就好,不要質疑,是否正確不重要) 

決策涉及的倫理問題(e.g., 開發經濟效益vs環境保育與人命價值)無法只靠科學,還是必須依靠宗教或意識形態

 

宗教倫理論與行為準則三部曲

1.倫理判斷:人命神聖
2.事實聲明:人命在受孕那一刻開始
3.實務指示:才受孕一天也不得墮胎 

辯論對照組
1.「人命神聖」只是一種主觀的道德主張,難道其他萬物的生命不神聖嗎?
2.「人命」或人的「意識」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受孕還是出生一歲有反應?
3.「不得墮胎」沒有考慮受姦成孕或畸形兒等情況
Hint : 倫理判斷事實聲明實務指示

 

聖經的起源

不可考,許多的教條或教義很可能只是一些學者的穿鑿附會與詮釋

 

 

科學不是萬靈丹

沒有辦法比較單位不同的東西
「製造廉價電力」vs「保護傳統生活方式」
「單位經濟成長」vs「個人生活尊嚴/幸福」 

 

宗教最在乎的是秩序,目的就是創造和維持穩定的社會結構
科學最在乎的是力量,透過理論預測來解決問題,以治療疾病、生產作物或發動戰爭 

宗教與科學往往對於真理的追求不如秩序與力量;
追求真理其實是靈性之旅,在科學與宗教機構內都很少見
 

於是乎宗教與科學兩者一拍即合變成近代國家統治者的工具 

大哉問:
「尊重個人性靈與追求靈性的人文主義可以成為新的社會契約取代宗教與科學嗎?」 

 

 

6 與「現代」的契約 

人生有如一份契約
活在什麼年代會決定:吃什麼、做什麼、夢什麼、做什麼工作、甚至要愛什麼人跟用什麼方式死去 

相較於古代人,現代人放棄意義與換取力量

對於古代的人而言,是否曾經上戰場取得首集、吃了禁忌的食物或跟鄰居有曖昧間情都承擔重要的意義

如果遭遇的天災、戰爭或瘟疫,古人會說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與旨意

 

相較之下,對於現代人而言,比較相信機率=宇宙與萬事萬物只是個隨機之下的巧合=沒有冥冥當中操縱一切的神=沒有意義(或所謂穿鑿附會的神話故事與解釋)、也沒有一個運作的劇本、結局與歸宿(上天堂)
 

結果現代人雖然過得比所有古代人都來的健康、富裕與長壽,但卻更常感受到存在性焦慮與無緣無故的壓力與恐懼-質疑自己存在與活著的目的與意義
 

古早與從前的世界,經濟停滯沒有成長是常態
人與人之間沒有太多的互信與資金交流,也覺得自己的一生就有父執輩一般(不會有太多的創新與成長)到了近代,人們開始明天會更好/餅會越來越大、有了資金借貸的這項工具與奇蹟,促成經濟不斷成長的奇績,形成各國競逐經濟成長的狀態;
就大自然的生態平衡而言,會有週期性的生物數量變化,但絕對沒有每年產量增加
3%這種狀況。

 

 
促成現代經濟成長的三個必要信念

1.生產越多、越便宜、越能帶動消費,消費越多代表大家生活水準提升/更快樂生活

2.由於人口持續增加、壽命延長,所以維持經濟成長是必要的(以利維持生活品質)

3.如果經濟沒有成長=餅沒有變大,那麼意味著窮人的生活沒有改善(早晚會爆動革命危及統治階層)

 

現代國家統治階層(不論共產或民主主義或是極端教義國家),都靠給人民「更多東西」來解決

公司企業也必須靠給員工更高的薪水來滿足與留住員工

人民之所以投票或者追隨基本教義主張的領袖,都是因為相信經濟可以成長&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最露骨的就是新加坡-政府部門部長的薪資和國家的GDP掛鉤=宣稱政府行政部門的唯一重點就是經濟成長

「更多東西」的信念與「經濟成長」的信條=宣告所有會阻礙經濟成長的事物,像是社會平等、生態保育或者孝順照顧父母等主張都應該被掃除 

追求經濟(GDP)成長=近代政客與資本家的宗教信仰
不相信此一信條的都是異教徒、必須除之而後快

 

近代經濟之所能夠不斷成長背後的所需要的三種資源(生產要素)
1.原物料(越用越少)
2.能源(使用效率越來越高)
3.知識(越多人用、產生越多) 

古代只有一堆宣稱已經包含所有知識的聖經與宗教典籍=>欠缺知識
科學研究的方法讓知識的開採越加快速,打造出全新的產業與生產型態

 

 

成長的極限?

一方面必須加快科學進步與經濟成長的腳步,讓十億中國人、十億印度人與另外二十億在東南亞與非洲的人過上歐美中產階級的生活

另一方面又必須在地球生態體系崩潰與氣候暖化失控之前及時煞車 

沒有人能保證這次人類也能安然度過這次變遷與這個過程 

大崩壞
 

各國只是開始體認全球暖化的現實與危險程度,尚未真正具體行動(惟恐有害經濟成長)
對於沒錢的恐懼遠超過極地冰山融化與地球暖化的威脅
 

目前人類的希望在於
假設未來的科學家能夠發明出現在大家未知的新技術以拯救地球與扭轉暖化

這種迷信科技的心態或許正是造成人類未來與生態體系的最大威脅

 

 

每個人、每個國家都在進行毫無意義的追逐與競賽

已經餓不死了,為什麼還拼命的工作與追逐成長?

活在這個年代,每個人與國家都陷入與套牢在全球經濟的體制當中=現代契約

昨日的奢侈品已經成為今日的必需品,鼓勵大家貪來與追求慾望滿足

 

究竟要如何拯救現代社會免於崩潰?
畢竟現代人已經不相信神、不相信有天堂或是地獄
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看起來好像也不太靠普

Hint:
作者認為是人文主義(=新的宗教信仰)

 

 

 

7 人文主義革命 

人文主義

為無意義的世界 創造與賦予意義
盧梭愛彌兒:
「在我心深處,出於自然、無人能抹去,想做什麼時只需要自問;覺得好就是好,覺得壞就是壞」

好壞善惡是非自己可以判斷,毋須依據宗教教義或向神父告解請求釋疑(神父會說:孩子你有罪、我們都是罪人) 

相對的現代人如果心裡還是很疑惑與困擾可以找心理治療師諮商,心理諮商師聽完告白與告解,通常是問:那麼你對這一切感覺為何呢?

 

倫理觀點
殺人之所以不對,不是因為有什麼神規定「不可殺人」
而是你自己會有「罪惡感」也會讓被害人的親屬「痛苦」 

換言之,如果自己喜歡又沒有傷害到任何人,其實又有何妨?何錯與罪之有?
同理可證同性戀無罪,今日大家對於同性戀與其說是反對(說不出理由)不如說是反感(讓人不舒服)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政治觀點
詢問人民對於當前事務的看法,訴諸投票與多數決(=民粹?!)
古代哪有可能讓鄉巴佬、乞丐或妓女都有投票表達意願的權利
往往都是政治菁英打著神的旨意的決定

  

美學觀點
美不美是一種個人主觀的感覺,沒有客觀的標準與共識
現代藝術家追尋的是自己內心的感受,而不是上帝的啟發與指引 

「藝術究竟是什麼?」「我們如何判斷某件事物是藝術作品?」=>只要有人認為美,那個事物就是藝術作品。
謎之音:靠,那不就我做的簡報也是藝術作品?! 

命名為噴泉的小便斗展示在各國美術博物館
終於搞清楚不是我的審美觀有問題,而是某些藝術家的腦袋有問題(他們的作品無法吸引我的共鳴)
如此一來,某些現代人文藝術家不也跟一些邪教領袖沒兩樣嗎?反正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願者上鉤,What Can I Say? 

 

經濟觀點
在自由市場裏,顧客永遠是對的,只要客戶不想要/不想買,那麼此一產品就是錯誤與不好的。
反之只要有客戶想要/想買,那麼再畸形或者不道德的產品都是對的。
換言之,評價一家公司的成敗與正確與否就是看它的財務報表-錢賺越多、毛利率越高代表公司經營方針越正確。
畢竟有那麼多的人透過自由市場與個人的選擇買了這家公司的產品,你憑什麼批判這家公司的產品不好與錯誤? 

 

教育觀點
古代是研讀經典(四書五經)、回答古代聖人(孔孟)對於各種問題的解釋與觀點(=標準答案)

現代教育要求學生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為自己想、自己思考

 

 

尼采-「上帝已死」
當上帝不存在或沒有上帝存在時,人/你就沒有一個判斷正誤、美醜、好壞的絕對依據與標準
你自己要做出判斷=你就是上帝與超人(超越一般信仰依靠上帝凡人的神人) 

如果我相信上帝,那是因為我選擇相信祂的存在
如果我的內心不再在感覺祂的存在或者不需要依賴祂的指引與慰藉(可以靠自己),那我便不再相信神了

權威與力量的本源都在於個人內在的感覺,所以就算有人說自己相信上帝,其實他相信的是自己內心的聲音與感覺。

 

 

如何計算與評量所謂的知識
 

中世紀歐洲(Knowledge 1.0)
知識=經文*邏輯

套用經文合理化解釋萬事萬物與指引日常作息、判斷是非對錯
提供心靈依歸
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1.0的力量源自是大家依靠(迷信)宗教經典的指引

 

科學革命(Knowledge 2.0)
知識=實驗實證*數學

收集實驗數據再用數學歸納成公式與定理
預測客觀自然世界很有用=自然科學
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2.0的力量源自準確的預測(至少準確度高於Knowledge 1.0)贏得大家的信賴

 

人文主義時代(Knowledge 3.0)
知識=經驗*感性

經驗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包含知覺(冷熱香臭)、情緒(喜悅、憤怒、恐懼、好惡)與想法

感性包括以下兩件事
1.注意到自己的知覺、情緒與想法
2.允許這些知覺、情緒與想法影響自己

經驗與感性兩者交互影響、彼此強化形成迴圈(=每個人獨特的價值觀與世界觀)
預測人的行為=社會科學
欠缺感性,無法體驗與感受新事物的價值
欠缺經驗,無法培養感性與審美觀

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3.0的力量源自於包容人的可能性、多樣性與接納多元價值觀=掌握消費者心態與行為模式
 

現代人的生命是一種內在認知逐漸變化的過程(要適應新技術與環境變化),靠著經驗讓人從無知走向啟蒙;透過各式知覺、情緒與身心的經驗充分發展個人的知識與工作生活型態。

 

生命就是要設法感受為人的一切感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