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人類大命運(3/5)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古代的歷史紀錄與敘事多半強調外部事件與行動,紀錄種種的行為而非種種感受
多半描述的是國王、戰爭英雄的史蹟-國王才是主角,士兵只是小小的棋子


到了現代與人文主義時代(以人為主、只看人的自大傲慢?),重點放在各種內心感受與經驗,而非外在行為(理性分析得失)

從空洞的眼神當中,彷佛可以看進士兵的內心

追尋自我的意義與價值,與其羨慕成為英雄或國王,或依賴什麼巫師的魔法,只需要敞開心胸接受任何經驗與遭遇,自然會變得敏感、聰明與勇敢
力量=知識,「知識=經驗*感性

 

以上這段與書中的檢附的名畫,補修了我的審美觀與藝術觀

底下這段的,補修了我的政治思想史觀,也更清楚地認清自己、人與人之間的觀念差距可以有多大(=世界不可能和平)

 

 

人文主義的分裂

正統派「自由人文主義」(liberal humanism,或簡稱「自由主義」(liberalism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擁有獨一無二的內在聲音、永不重複的一連串體驗。
每個人都像一道不同的光線,從不同的角度照亮世界,為這個宇宙增添色彩、深度和意義。

讓每個人都儘量自由自在地體驗世界、聽從內心的聲音、表達真實的想法。
個人能享有的自由越多,整個世界就會變得越美麗、豐富、有意義。

在政治上認為,選民自己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在藝術上認為,觀看作品的人覺得美就是美。
在經濟上認為,顧客永遠是對的。
在倫理上認為,只要感覺對了,就該去做。
在教育上認為,我們要為自己思考,因為從內心就能找到所有答案。
 

 

兩個分支:社會人文主義(包括各種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運動),以及進化人文主義(以納粹為最著名的代表)。兩個分支都同意自由主義的看法,也就是人類的體驗是意義和權威的本源,也都不相信有超自然力量或神聖的法則經典

然而兩個分支也都指出,自由主義對人類體驗的理解還有不足。自由主義認為,人類的體驗是個人現象,但世界上有這麼多人,常常感受到的是各種不同的事,彼此的慾望也有所衝突、如果所有的權威和意義都來自個人體驗,當彼此發生衝突時,又該怎麼辦?

 

因此很多時候,自由主義會與古老的集體認同、部落情感相互融合,形成現代民族主義
許多人類體驗屬於集體體驗,比如人不能自己跳波爾卡舞,也不可能自己發明和保存德語。通過語言、舞蹈、食物和飲料,每個國家就會讓自己的國民共同擁有與他國不同的體驗,並發展出自身獨特的敏感性。(=走火入魔的時候就是狂熱的民族主義)

 

社會人文主義
責怪自由主義過於注重自己的感覺,而不顧他人的感受。
要人別再迷戀於自己和自身的感覺,要注意他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動如何影響他人的體驗(日本式的文化?)

想實現全球和平,方法並不是強調每個國家的獨特,而是要讓全世界的勞動者都團結起來;想達成社會和諧,方式並不是讓每個人都自戀地探索自己的內在,而是要請所有人先放下自己的願望,把他人的需要和體驗視為優先。

不需要花上好幾年來談我的母親、情感、種種情結,而是該問問自己,是誰掌握了我國的生產工具,國家的主要進出口貨物為何,執政政客和國際金融之間有何聯繫。必須了解當前的社會經濟制度,考慮所有其他人的感受,我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感受。

如此,社會主義並不鼓勵自我探索,而是主張建立強而有力的集體制度(比如社會主義政黨和工會),為我們解讀這個世界。(走火入魔的時候就是盲從或者是菁英領導的極權社會)

 

進化人文主義
源於達爾文的進化論,認為衝突是福不是禍,能夠促成自然選擇、推動進步。
在人類體驗有所衝突時,最適者就該勝出

因此,聰明的商人讓愚蠢的人破產,這是好事。
遵照這種進化邏輯,人類就會不斷變得更加強大、更能適應環境,最後成為超人類。如果以人權或人類平等之名,就去壓制人類的最適者,就不可能產生超人類甚至可能導致智人退化和滅絕(=走火入魔的時候就是納粹、優生超人主義,產生警察國家和集中營) 

認為人類的戰爭經驗不但極有價值,而且十分必要-戰爭是讓自然選擇全然脫韁,消滅弱者,獎勵殘暴及野心。戰爭揭示出生命的真相,喚醒獲得權力、榮耀和征服的意志。尼采的結論是:戰爭是「生命的學校」,「那些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和平的時候,全世界大概有九成的人,過的大概都是邪惡而商業化的生活,愚蠢、自私、豪奢、執著於雞毛蒜皮的小事。但到了戰時,一切都變得野蠻,但至少更誠實,也更直接。換個角度來看:和平的時候,每個人過的只是自己的小日子,做些瑣碎小事,擔心自己是不是舒服、錢夠不夠用這種事,一切只是為自己活著。這種生活也太噁心了吧!但在戰時,就算你確實被殺了(人本來就只能多活幾年,難免一死),卻能確切知道,自己的死是為了自己的國家。事實上,你完成了一個理想。

 

 

透過比較幾種聲音造成人類體驗的價值高低

來看出以上幾種主義、思維與意識形態的差異
1.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
2. 搖滾樂「Go! Go Johnny go, go
3. 雨林深處原始部落女孩合唱的成年曲
4. 滿月的夜晚,在山脈某處的狼嚎聲

 

自由主義者
前三者聲音是人造,帶給不同聆聽者的經驗價值都相同,值得同樣珍惜,另外狼是畜牲不是人,也聽不懂音樂,所以狼嚎聲價值小於前三者
所以1=2=3>4
e.g.,
1977年「航海家一號」(Voyager I)太空探測器上面放了一張黃金唱片,唱片上音樂包括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第一樂章;當代流行樂,世界各地傳統音樂。唱片也有犬類的號叫聲,但並未歸類於音樂樣本,而是降級到與風聲、雨聲、浪聲放在一起。

 

社會主義者的看法與推論
除狼嚎聲一樣沒有價值(對人沒有意義)
音樂的真正價值並不在於個別傾聽者的經驗,而在於對他人及社會整體的影響。毛澤東說:「為藝術的藝術,超階級的藝術,和政治並行或互相獨立的藝術,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因此,要評價音樂體驗的時候,社會主義注意的地方是:貝多芬在歐洲即將進軍征服非洲時,為歐洲白人上層階級寫出第五交響曲。這首交響曲反映了啟蒙時代的理想,崇尚上層階級的白人,並將征服非洲正當化,認為是「白人應肩負的使命」。

講到搖滾樂,社會主義會認為這音樂是由受壓迫的非洲裔美籍音樂家開創,靈感來自藍調、爵士和福音歌曲等音樂。但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搖滾樂遭到美國主流白人劫持,被迫服務消費主義、美帝國主義以及可口可樂殖民主義。

至於剛果矮人族女孩合唱的成年曲是父權結構的一部分,同時對男女兩性洗腦,讓他們遵循壓抑的性別秩序。 

因此關於1/2/3的價值高低,社會主義認為要交給政黨來處理,找出通過一條通過雷區的政治正確路線的宣示 

 

進化人文主義的看法與推論
1.指出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會畫條線把自己和其他動物隔開,就是認定人比狼優越,所以人類的音樂比狼嚎更有價值。

2.人類也會受到進化力量的影響。正如人比狼優越,某些人類文化也會比其他文化先進;因此人類的體驗也有明確的階級層次之分,而我們不必對此說抱歉。泰姬陵就是比稻草屋更美;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就是比我5歲侄女剛做出的黏土雕像更好;貝多芬譜出的音樂也超越了查克·貝里或剛果雨林的矮人族。

3.如果有人說所有的人類體驗價值都一樣,那麼他要麼是個笨蛋,要麼是個懦夫。這種粗鄙或膽怯的態度,就會造成以文化相對論或社會平等這些名義來妨礙社會進步,會造成人類退化和滅絕。

結論:1>2>3>4

 

 

人文主義的宗教戰爭(兩次世界大戰背後的左右派意識形態之爭) 

20世紀的第一個10年間,正統教派的自由主義仍然對自己信心滿滿,等到1914年聖誕節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這套思想同時遭到左右夾攻。 

社會主義看來,
自由主義就像亞當的那片無花果樹葉,是在為整個無情、剝削、種族歧視的制度遮羞。
高舉著「自由」的大旗,在意的其實卻是「財富」。
要讓個體有權去做自己感覺良好的事,多半演變成要保護中上階層的財富和特權。

在自由主義之下,每個人都有餓死的自由。而更糟的是,自由主義鼓勵把自己視為獨立的個體,於是同一階級的成員各自獨立,無法團結起來對抗壓迫他們的制度。於是,自由主義讓不平等永無止境,使大眾走向貧困,讓精英走向孤立。

 

從進化人文主義的角度,
在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眼中,自由主義妨礙了自然選擇,造成國家與人類退化。他們提出警告,如果認定所有人價值相同、生育機會相同,自然選擇就無法運作。身為最適者的那些人無法繼續進化成超人,只能被大批平庸的人淹沒,人類終將滅絕

 

於是,從1914年到1989年,三種人文主義流派掀起了一場兇殘的信仰之戰,自由主義節節敗退,而且自由主義核心思想這時看來不僅太過天真,甚至可能非常危險。只要讓每個人都有自由,世界就能和平繁榮?瞧瞧世界變成了什麼樣。

1949年,東歐成為蘇聯的附庸,中國共產黨贏得中國內戰,美國則陷入了反共的歇斯底里。
1956年,赫魯雪夫自信滿滿地向自由主義西方誇下海口:「不論你們喜不喜歡,歷史站在我們這一邊。我們將會把你們埋葬!」
1970年,全球有130個獨立國家,但只有30個是自由民主政體,而且多半擠在歐洲的西北一隅。當時,在各大第三世界國家當中,只有印度在獨立後走上自由的道路。就算印度,也與西方集團保持距離,而與蘇聯親近。
 

接著,一切都改變了。
自由民主從歷史的垃圾箱裡爬了出來,抖了抖身子,接著征服了世界。事實證明,超市的力量遠大於勞改營
1977年,英迪拉·甘地解除緊急狀態,在印度重建民主。20世紀80年代,東亞和拉丁美洲的軍事獨裁政權也被民主政府取代,例如巴西、阿根廷和韓國。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自由主義的浪潮化為一波十足的海嘯,衝垮了強大的蘇聯。
經過數十年的失敗和挫折,自由主義在冷戰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縱然千瘡百孔,還是成了這場人文主義信仰戰爭最後的贏家。


如果有個自由主義者在19146月沉沉睡去,直到20146月才醒來,大概還會覺得十分自在。
我們再一次相信,只要讓每個人擁有更多的自由,世界就能和平繁榮。
當然,這幾十年並不是全然浪費,我們還是得到了抗生素、原子能、計算機,還有女權主義、去殖民主義,以及性解放。

此外,自由主義本身在體驗中受傷之後,也不再像一個世紀前那麼自負。它向社會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這些競爭對手學習各種觀念和制度,特別承諾向大眾提供教育、衛生和福利服務。但驚人的是,自由主義的核心思想幾乎沒有改變,仍然尊重個人自由,也仍然堅信選民最清楚、顧客永遠是對的。在
21世紀早期,這也成了我們唯一的選項。
 

 

宗教和科技跳著一支優雅微妙的探戈

雙方互相推動、互相依賴,不能與對方離得太遠。科技之所以有求於宗教,是因為每種發明都有許多可能的應用方式,而工程師就需要一些先知做出關鍵的決定、指出需要的方向。
沒有信仰,火車就不能決定要開往哪個方向。 

科技也常常限制我們對宗教的想像,比如侍者遞上菜單,多少就會限制我們想吃什麼。新科技殺死舊神、催生新神,所以農業時代的神和狩獵採集時代的神不一樣,工廠工人想像的天堂也與農民不同。 

等到人工智慧在大多數的認知工作上超越人類,就業市場會有何改變?如果出現許多在經濟上完全沒有用處的人,形成一個龐大的新階級,會造成怎樣的政治衝擊?如果在納米科技和再生醫學的力量下,未來的80歲就像現在的50歲,對於人際關係、家庭和退休基金又有何影響?如果生物科技讓我們能夠定做嬰兒,並讓貧富之間出現前所未見的巨大鴻溝,人類社會又將如何? 

對於這些問題,在《古蘭經》《聖經》《論語》里都不可能找到解答,然而就算當工業革命傳遍世界各地,逆流而上滲透到恆河、尼羅河和長江沿岸,大多數人還是繼續相信《吠陀經》《聖經》《古蘭經》和《論語》,而非蒸汽機。而不管是今日或19世紀,世界上的各種祭司、神秘主義者或大師也從沒少過,個個都宣傳自己握有所有人類困境的解決方案,能處理包括工業革命後出現的新問題。

 

為什麼馬克思和列寧成功,而洪秀全和馬赫迪失敗?
不是因為社會人文主義哲學優於伊斯蘭教或基督教神學,而是因為馬克思和列寧更努力地理解當代的科技和經濟現實,沒有忙著精讀古代經典和預言中的夢想。蒸汽機、鐵路、電報和電力造成前所未聞的問題,也帶來前所未有的機會。都市無產者形成一個新的階級,而這些人的體驗、需求和希望當然與《聖經》時代的農民大不相同。為了響應這些需求和希望,馬克思和列寧研究蒸汽機如何運作、煤礦如何經營、鐵路如何塑造經濟,以及電力如何影響政治。

馬克思等人了解新的科技現實及人類的新體驗,因此能夠針對工業社會的新問題提出切中要點的答案,也能提出原創的想法,告訴眾人如何從前所未有的機會中得利。
 

為了一個美麗新世界,社會主義打造了一個美麗新願景,承諾以科技與經濟為工具。於是,這成了史上第一個科技主義,也改變了意識形態話語的基礎。在馬克思之前,人們定義和區分彼此的標準是對上帝的看法,而不是生產方式。在馬克思之後,比起關於靈魂和來世的辯論,科技與經濟結構問題遠為重要,造成的分裂也更加嚴重。

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其他傳統宗教至今仍在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它們現在多半是守舊的,伊斯蘭激進主義甚至還未能學會接受工業革命,而不像過去曾經是一股創造力量。舉例來說,基督教過去就曾經傳播「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種「異端」概念,改變了人類的政治結構、社會階級制度甚至性別關係。 

傳統宗教無法提出對自由主義的替代品或對對基因工程或人工智慧提出意見,因為不管是牧師、神父、拉比還是穆夫提,多半都並不了解生物學和計算機科學的最新突破。想了解這些突破別無他法,只能閱讀科技文章,進實驗室做實驗,而不是去背誦和辯論古代文本。

但這也不代表自由主義就能安享榮耀、高枕無憂。

自由主義在人文主義宗教戰爭當中勝出,當下我們也沒有其他可行的替代選項。然而,它成功的時候,可能也已播下敗亡的種子。

由於據說顧客和選民的期望永遠都是對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也將越來越多的心力投入這些自由主義計劃。但科學家發現、工程師開發的這一切,很有可能就會不知不覺暴露出自由主義世界觀自身的不足,以及顧客和選民有哪些錯誤。

等到基因工程和人工智慧徹底發揮潛力,自由主義、民主和自由市場的概念,可能就會變得像燧石刀和錄音帶一樣過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