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Case Study of du Pont

做工安的常常會講述提及杜邦,把杜邦當成安全的標竿(=神),乃至於對於安全文化或領導有種種想像、幻想與迷思

花了點心思去研究杜邦公司的歷史




心得與感想如下



(懶人包)重點:

1.對照不同文本對於該公司歷史與事故的敍述,顯示杜邦對於安全的commitment and accountability是隨著事故的一再發生而逐步提升,而非一步到位.(page 15)=> 各種宣揚與談論安全承諾、領導與組織安全文化的,彷佛(=可謂)是某種神棍或推銷員(意圖把大家腦筋搞混進而從中獲得私利)

2.公司火災爆炸與傷亡連年發生,並未隨著高階主管重視安全而零職災;顯示對於事故與職災的預防,不能單靠所謂的安全領導與組織文化,需要有配套的工程技術與管理管控(page 23-25),換句話說:3E的老生常談可以改寫成:(對於預防事故的效力)engineering> education> enforcement> leadership

3. 組織與企業運作的本質就是兩難: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儘管杜邦公司宣稱重視安全與安全不容妥協,對照近年來發生的事故與弊案,顯示該公司言行不一Not walking the talk (page 40-41) => 杜邦公司與其員工是人不是神,只要是人,就會有愛恨情仇與利令智昏,會偷懶、犯錯與說謊隱瞞。

4.從機率的角度來看,公司工廠的持續營運就是暴露在各種風險(人會犯錯/設備機台會故障),發生事故與遭遇意外是必然(假設每年發生事故機率只有1/10020年內遇到事故的機率是18%);想要永續經營(活的越久,遇到意外的機率越高),對於安全的重視與要求水準比大家想像的高 (簡報page 41-42)=> 活得不夠久的中小業或拍拍屁股就走的打工仔無法體會與理解。

5.就人性的慣性(惰性)而言,高階主管對於安全的重視與持續,取決於是否一再發生事故;If 沒發生重大事故 Then 心思注意力轉到其他方面 Until遭遇重大事故=>簡單來說就是不斷累積隱患與風險的潛勢potential直到發生意外=> 如果連親人在事故中喪生杜邦都無法逃脫這樣drift to failure的慣性與惰性,其他只是出事沒死人或者死的不是自己親人的公司高層,更學不會教訓吧?


6.重視與強調安全不見得能夠幫助公司存活與獲利(多數利害關係人是理性的:知道重視安全沒有績效能見度;只有做工安的才會不斷宣揚要重視工安,以突顯自己的貢獻與存在感);但是長久存活的公司對於安全有一定的重視 (從重大意外事故當中存活下來學到教訓)與水準(活下來的前提是公司有賺錢沒有倒閉,有賺錢 = 行有餘力錦上添花)(page 44)



題外話

不用抱怨台灣的公司多半很鳥、不夠重視安全與風險管理,老是羨慕杜邦等外商的月亮比較圓、組織文化與制度成熟

硬是拿台灣公司(多半只有十多年或二/三十年的歷史,如同不成熟/衝動的青少年)去對比人家成立超過百年跨國企業(可比喻為成熟的中年人),其實某種層次而言,可謂是雞同鴨講(兩者的起跑點與比較基礎不同)
說穿了不過是成年人(外商跨國企業)活得久些累積比較多被意外與事故打臉的經驗,而年輕人(本土廠商)活得不夠久/見過的世面與意外不夠多,所以只看眼前(當季損益與KPI)
再來產業別的不同與差異,相較於公司歷史動輒百年的石化業(猶如神木),電子業可謂蓬勃的熱帶雨林,說不定還來不及累積重視安全與風險管理的組織DNA就因為劇烈市場競爭與產業變化而消失了(想想Nokia, hTC....)

在台灣,說不定只有產業與產品生命週期長的公司(e.g.,台塑/中油/台電與台積電),比較有機會長成神木,看到類似國外跨國企業的制度與對於安全的重視
  • 重視安全不見得可以讓公司存活與增加獲利,公司能否獲利與存活取決於產品特性與產業競爭
  • 公司要先存活與賺錢才能重視安全,或者說從經歷重大意外事故存活下的組織與人才會懂得重視安全
其他絕大多數的公司與高層,其實每天擔心的是短期的公司營收與存活(很難考慮更長期的安全與風險管理,要先飽暖才會思淫慾)

對於廠長或其他人而言,邏輯也很單純:
是否需要重視安全,取決於公司工廠是否出事
If 沒出事 Then 注意力轉移到其他事務(=忽視安全)  until某天出了大事
如果能夠屏除掉私心(因為從事工安相關職務所以希望大家重視工安)
冷眼旁觀與心平氣和看待 以上組織的生態與眾人的心態,或許會讓人不得不承認:
多數人很理性=>知道安全不重要(或者說重視安全沒有績效能見度)!

柯P:醫生只是生命花園的園丁,無法改變春夏秋冬與生老病死
同理,EHS幕僚只是領公司薪水的打工仔,無法改變公司的命運與組織眾人集體的種業得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