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2月1日 星期六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2/4)

意識究竟從何而來?(改版)——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
Self Comes to Mind: Constructing the Conscious Brain

作者 Antonio Damasio



作者在TED的演講






第二部 在大腦中的心智是什麼模樣?
第三章  製作地圖與圖像
地圖與圖像
本書的名詞定義
「圖像(image)= 心智圖像或心智模式(虛幻的自我認知)
「神經模式」或「地圖」= (實體)大腦中的活動模式

人腦會為任何外在活動、對象和行動在時間與空間中的關係描繪地圖。
心智與大腦間的活動模式其實是模糊的(作者是一元論者,而非心物二元論者)


從表層以下切入
想想可以取出一片大腦皮層的平行橫切切片,看見各神經元的活動與不活動

大腦皮層善於創造精細的地圖,但皮層底下的某些結構也能創造粗略的地圖。
例如膝狀體專注於視覺與聽覺的過程。
上丘是視覺地圖的重要提供者,上丘的活動可能是之後出於大腦皮層的心智與自我過程的先驅
下丘則專注於聽覺的處理,接收來自耳蝸的信號形成高低音的音譜地圖

皮層活動的圖像=當事人對某一物品或事件的經驗


地圖與心智
腦部無休止、動態的製圖活動產生的驚人後果就是心智與自我意識的出現。
心智中的這些圖像是腦部在剎那間形成的地圖,內容巨細靡遺,包含身體內部與周圍感官感受、具體的外在事物或內在抽象的認知、實際的遭遇或之前留下的記憶。

心智過程有如是這些圖像的持續流動與形成的影片,心智圖象傾向於以邏輯方式彼此關聯(自我認知的因果關係與穿鑿附會)
除了腦部對於各事件與圖像加諸的邏輯(天擇預設反應與神經衝動)外,自我會對這些心智圖象或多或少有些價值判斷,這價值評價過程在個人的成長經驗中逐漸賦予各種圖像價值。
心智與記憶不是先到先贏,而是當下被評價(評價小的被遺忘),然後再塞入一個自我聯想與邏輯的框架中,隨著時間經過,這些框架與排序也會有所變動。

這解釋了人的自我認知與記憶是多麼的不可靠,還有所謂的不可侵犯的自我是多麼的虛幻;人活在自我的幻影當中
題外話:
假設有一個人,經歷精采人生、成就各種豐功偉業,獲得與實現最圓滿與美好的人生,最後他/她得了失智症,完全記不得他/她的人生有多麼的美好。
那麼這樣的人生算是美好與圓滿嗎?

所謂的自我實現與成就感,其實就是不斷地刺激大腦,大腦的刺激與快感,可以來自於各種慾望的滿足,也可以來自於不斷地接觸新事物

每個人在某個時間點,都會懷疑自己存在的意義
而所謂意義不過是:妳我不過是在時空中碰巧相遇,助人助己讓世界變得更好(讓自己的腦袋感覺良好)

心智可以有意識或無意識,腦海心智圖象不過是致力於管理生命過程的一種奇特功能,有助於避開危險或掌握機會,而且一旦地圖被轉為記憶而且能夠以回憶(=想像)的方式加以召回時,我們還能夠在腦袋事先計畫並創造更好的回應與增加(避開危險或掌握機會的)成功率


心智的神經學
脊髓
不是形成基本心智所必須,失去脊髓會造成嚴重身體癱瘓,使得身體知覺喪失,並使情緒和感覺陷入消沉,但只要和脊髓平行的迷走神經被保留下來,大腦和身體間的交互傳遞就足夠維持自主控制,讓人足以產生基本的情緒和感覺。

小腦與海馬迴
在運動協調與情緒調節上扮演重要角色,也和各種技巧的學習和回憶能力有關,但形成心智並非它的工作
海馬迴與前顳葉皮質受損的病患,學習新事物的能力受到極大障礙,回憶的能力也受到大小程度不等的阻礙,然而病患的心智活動仍十分豐富,各種感官感知能力幾乎正常,意識基礎面大致維持良好。

腦的美麗境界







心智的起點

知覺能力、感覺與情緒不單是由大腦皮質所形成
心智與自我是由腦幹、脊髓、視丘與大腦皮質間的豐富連結所達成,大腦皮層受損的病患也有程度不等的心智。


更接近心智的形成?
心智與自我是由腦幹、脊髓、視丘與大腦皮質間的豐富連結所達成=>沒有辦法從這個複雜現象中,理出一個簡潔的模式或定理。
心智=腦神經間複雜的天候氣象,必須擁抱與接受複雜性。



第四章  心智中的身體
心智的課題
體外世界的圖像,唯有透過身體本身才能進入腦部,身體本身就會有自發性的感覺、情緒與情緒性感覺。


身體繪圖
古早期以為身體是身體,不過是一團血肉透過神經將感覺傳輸到到腦。
其實身體與大腦的溝通是雙向的,不過兩種路徑不太對稱:
從身體到腦部的神經或化學訊號,允許身體警示腦部- 發生在身體結構與狀態的重要變化,內分泌也會透過各種化學分子,傳遞訊號到腦部,而非透過神經

腦部向身體傳遞神經及化學訊號,乃是由改變身體的指令所組成

身體與腦部持續進行互動,身體可以改變腦部的景觀與心智狀態(蛀牙牙痛)而腦中的思想(聯想到根管治療)也可以誘發並完成身體的情緒狀態
安慰劑效應的源頭


從身體到大腦
內感覺
體內神經訊息與化學訊息
身體內部的狀態透過神經管道,傳遞到特定的腦部區域;而神經纖維將訊息從身體的每個角落帶進中樞神經系統中選定的位置(如脊髓後角)。

外感覺
骨骼肌

人體神經系統






量的呈現與質的建構
身體向腦部傳遞數量的資訊,大腦再在把這些數量的資訊轉換為質性的感覺e.g., 痛苦或愉悅、放鬆或緊張、熱情或沮喪、輕盈或沉重

接受身體訊號的對應腦部區域,也會相對應的以改變身體現行狀態來作為回應,如同開啟身體狀態與腦部狀態間的雙向共鳴的迴圈,兩者間的邊界變成模糊。
例如
一個傷口在腦幹(臂旁核)內被描繪成圖像並被知覺為疼痛,臂旁核向身體發動多重回應,並在中腦環島水管灰質區中執行=>成為情緒反應並改變了隨後疼痛訊號的處理過程,這些訊號立即改變了身體的狀態轉而修改了大腦的圖像=>只要你感覺到疼痛,將無法繼續享受正進行中的任何活動(直到疼痛解除)


原始感覺
活著的身體是原始感覺的唯一來源、是生命規則機械裝置與所謂主體性的基礎,而且先於與各種對象間的互動。


身體狀態的地圖繪製與模擬

腦部可以在體感區域內模擬某些身體狀態,就像它們正再發生一樣,即使它們實際未發生(做夢與運動員的冥想練習)



我們可以描繪自己的身體狀態=身心一體預先做好準備=提高存活競爭優勢
我們可以描繪別人的身體狀態,透過鏡像神經元

學習模仿、同理心與社會合作有來於此


想法的來源
無意觸發與記憶聯想
人腦可以轉換以下四項工作
1.自身實際的運動動作
2.運動的體感描繪
3.運動的視覺聯想繪圖
4.記憶

好的演員能夠透過視覺觀察扮演角色的體態,讓自己的身體複製重現當事人的體態;腦海中複製重現過程的意外=創意與天才(絕大多數的複製與重現若無偏誤=沒有創新與創意


在心智中描繪身體的大腦
活著的身體是中樞要地,反應的規則是內在需求與外在刺激,腦部各種需求與刺激的啟動器與繪圖機,將各種平常的規則轉換為心智圖象,最終形成意識與認知。



第五章  情緒與感覺
定位情緒與感覺

情緒感覺,背後是獎賞和懲罰、驅力和動機 = 生命價值的僕人與執行者


定義情緒和感覺
討論情緒的兩大難題
1.情緒(恐懼、忿怒、憂傷與厭惡)背後的機制與生命規則?
2.如何區別情緒與感覺?

神經科學的定義:
情緒:
複雜的自動化行動程式,此一行動程式由演化編寫而成,各種的情緒反應與行動包含某些生命規則與認知反應程式。情緒=依據某些反應與思考模式的行動。

感覺(情緒感受)
表現情緒時,我們對自己身體和心智中所發生知識的綜合知覺;對於某些生物體而言,可以有(人類詮釋與擬人化想像的)情緒反應,但不必然包含情緒感覺

當腦細胞接受外界資訊彙整成圖像時,情緒觸發區域(杏仁核與額葉皮質)產生作用時,情緒就活動起來,也帶來某些後果:內分泌腺體、皮質下神經核分泌出化學分子,傳送到身體和大腦採取行動,如恐懼的表情、身體僵注與腸胃收縮或拔腿就跑。

(至少)對於人類而言,某些在心智的計畫與想像,也會構成情緒狀態或感覺,例如,沉浸在憂傷的負面情緒,歡樂加速思考速度/降低對於無關事件的注意力
從神經的角度來看,情緒始於大腦,一開始對於外在知覺或刺激進行評價,接著圖像擴展影響腦部與身體,建立了情緒的狀態,整體的知覺再回到腦部評價(腦部區域不同於一開始的區域)
情緒與感覺如同雞生蛋蛋生雞或是一條頭咬尾巴的蛇

一個人的快樂或憂傷不單取決於外部狀態,也看大腦自己如何評價與共鳴循環。


觸發及執行情緒
外在刺激、觸景傷情或杯弓蛇影
或者
腦海回憶想起、聯想或直覺

而部隊的訓練可以幫助士兵控制與降低恐懼的情緒反應
情緒反應(=生命生存的警報監控)耗費身體大量能量,也會誤警報乃至於長期處在恐懼與壓力下,對於身體健康絕對不利。


威廉.詹姆士的奇怪案例
認為「對於各種知覺變化的感覺=情緒」
情緒性刺激的知覺與隨後的身體變化就是人類意識的全部


情緒的感受
是以下兩者的混合與綜合
1.在實際(外在刺激)或模擬(腦海想像)情緒過程中的身體狀態
2.已改變的認知的狀況以及某些生理狀態的展開

厭惡是人類最古老且重要的情緒
不只會因為看見腐敗的食物與其氣味而感到厭惡,也會因為各式各樣的情境而產生厭惡感=>臉部輕蔑的表情。

情緒
摘錄:
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情緒是多元的、複雜的綜合事件。情緒構成理論認為,在情緒發生的時候,有五個基本元素必須在短時間內協調、同步地進行。
1.認知評估:注意到外界發生的事件(或人物),認知系統自動評估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觸發接下來的情緒反應(例如:看到心愛的寵物死亡,主人的認知系統把這件事評估為對自身有重要意義的負面事件)。
2.身體反應:情緒的生理構成,身體自動反應,使主體適應這一突發狀況(例如:意識到死亡無法挽回,寵物的主人神經系統覺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頻率變慢)。
3.感受:人們體驗到的主觀感情(例如:在寵物死亡後,主人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一系列反應,主觀意識察覺到這些變化,把這些反應統稱為「悲傷」)。
4.表達:面部和聲音變化表現出這個人的情緒,這是為了向周圍的人傳達情緒主體對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動意向(例如:看到寵物死亡,主人緊皺眉頭,嘴角向下,哭泣)。對情緒的表達既有人類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獨有的成分。[7]
5.行動的傾向:情緒會產生動機(例如:悲傷的時候希望找人傾訴,憤怒的時候會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

進行中的情緒促發了人的思想,有些想法(意識知覺)受到情緒程式的控制,然而另外有些想法是對於這些情緒感覺。





我們如何感覺到情緒?
產生情緒感受的方式有三種
1.(外在刺激)讓情緒改變身體,情緒就是一種讓身體行動、增加生存機率的一組程式
2.腦中想像與模擬(相對節省身體能量,但不若前者真實),靜坐與冥想或閱讀小說/觀看電影或虛擬實境
3.透過化學物質(止痛藥、迷幻藥)產生幻覺;


情緒和感覺的時機
從受試者的視覺神經接觸到刺激,到報告產生有感覺,中間相隔約0.5秒(500毫秒)
一個神經元放電約只需5毫秒
意識到情緒知覺約需要數百毫秒,處理與理解一個概念約數秒


各式各樣的情緒
情緒不必學、自動就會發生作用,源自於遺傳與天擇
然而有些相同的刺激在不同的文化脈絡下,會因發布不同的情緒反應
有的事物你喜歡、但我討厭;有的我害怕但你則否
情緒反應可以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受到成長其中的文化或個人教育所影響,也可依當事人的意願來進行調整。

無法從他人的臉部表情看穿他的內心。


情緒起伏的範圍
除了普世性的情緒(喜怒哀樂)外的兩組情緒
1.背景情緒
可謂是心情(mood)
e.g., 熱情或沮喪
除了成敗結果的刺激,沮喪也可能是因為生病或疲勞

2.社會情緒
同情、尷尬、羞愧、罪惡感、輕蔑、忌妒、羨慕、驕傲、欽佩
社會情緒似乎是近期才演化出來,而且部份可能是人類獨有(道德引發的尷尬、羞愧、罪惡感),成為倫理系統的生理基礎。

其實職場上所謂的小人,其實反而是很懂得審時度勢與揣測他人感受趨吉避凶的人(不見得那麼負面,反而奢言君子與大人倫常的孔子是書呆子)
社會情緒如忌妒、羨慕等反而才是驅使現代人努力不懈(自甘為奴或悶悶不樂)的動機或主因。


雜談欽佩與同情
容易同情他人肉體上的痛苦與欽佩精湛的技藝表現(如運動員或音樂演奏)=>由腦部較古老的區域處理
相對的比較不容易同情他人精神上的痛苦或欽佩正直行為=>需要融入扮演裁判

然而前者在腦中的反應來得快、去得快;後者來的慢去得也慢。



第六章  記憶的構造
以某種方式,在某處
我們知道:大腦的特定部位在記憶不同類型資訊(臉、地方或話語)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但是還有更多問題尚待解答


記憶紀錄的性質
大腦會記錄實體的樣子、聲音與舉止,以便日後召回;大腦也會製造事件的紀錄,紀錄的記憶是與該實體互動所產生的感覺和運動的綜合記憶(不單只是客觀的錄影,還有當下大腦對此一事件或實體的主觀評價)

客觀與忠實的記憶只是神話,腦中的記憶充滿過去歷史與信念影響而產生的偏見。
記憶的普魯斯特效應(Proustian Effect)- 記憶源自於個人在事件紀錄當中扮演的角色,而非單純的紀錄


意向先出來,地圖才跟上
人腦的兩難:
各種感官創造出巨大的圖像記錄檔案卻又缺乏儲存空間
透過「意向」來解決
「意向」=價值判斷,哪些值得記憶(=那些特殊、攸關生死的)、哪些不值得記憶(無關緊要或者例行性的任務)

圖像記錄檔案的儲存過程中,也受到壓縮與扭曲以方便日後存取


工作中的記憶
大家曾經以為,回憶(recall)係透過腦部祖母細胞喚醒

然而前腦區受損的患者仍有正常的知覺,在回憶上只有部分選擇性的喪失


簡談各種記憶
記億其實很複雜
包含了與某一特殊實體或是事件相關的感覺與運動脈絡,脈絡越大/複雜性越大
記憶有事實性與程序性、語意性與事件性、一般性與脈絡性
欸,想到自己記憶力越來越差,遺忘掉的可以當成自己學會或曾經擁有的嗎?


問題的可能解答
事件發生當下或接觸該實體當下,整個的感受與神經反應是一副圖像
然而回憶時是另一副圖像(舊地重遊有不同的感受)

意向:指揮除新活化過去知覺,並將其各個面向整合在一起的過程。


聚合—離散區
Convergence- divergence zones, CDZs
刺激 input = 記憶
回憶recall= 活化

有意識的情況下,人可以取用圖像的內容,但無法直解讀取意向
意向是無意識、以加密、潛伏的形式存在(不同階層間的CDZs的回饋互動)

記憶以意向的形式存在腦中,等待各種刺激(聯想)成為圖像或行動。人類的記憶與知識都是無意識、以加密、潛伏與暗示的形式。






再談聚合—離散區
腦神經型成的CDZs微型
再建構成巨型的Convergence divergence regions, CDR
CDR才是製造與組織意識的關鍵區域
CDZCDR間的突觸連結隨外在狀況與個體生存需求而增強。




工作模式
記憶的強化取決於五官同時應用與串聯整合(眼到、手到、耳到、口到、心到)
乃至於透過鏡相神經建立圖像


如何以及在何處產生知覺與回憶
對於事件的知覺產生在大腦圖像空間
而對於事件的回憶出現在大腦的意向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