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高手思維(1/4)

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





自序 用現代化思維洞察世界
精英與成就=智慧*見識
人的智商如同身高是常態分布,但是成就是冪次分配- 是一連串努力+機運正向回饋的結果。

智慧*見識=智識=成就

閱讀,培養菁英智識(=眼界)的捷徑
精英注重效率,普通人重視公平
精英探索未知,普通人恐懼未知
精英從長遠打算,普通人重視當下與缺乏自制力
精英重視個人選擇與自由,普通人認為別人應該跟自己一樣
精英和各階層有交往,普通人活在同溫層
精英愛談論各種想法與理論,普通人愛談人是非與東西
精英把自由時間花在閱讀學習,普通人把時間花在娛樂

有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中產階層與精英(而非官二代、富二代或年薪百萬)




解讀與快遞最新思想
1.要新
經典理論的新見解及詮釋
決斷的演算

亞當斯密問題

身為人:從自利出發
摘錄:
斯密了解極端唯物主義(materialism)可能帶來的空虛,也深知人類有自我欺騙(self-deception)的可能,另外,他也了解「始料未及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危險、名氣和權勢的致命吸引力、人類理智的極限,以及把我們的生活搞得那麼複雜但有時又極為有序的無形源頭。《道德情操論》是一本觀察人類行為動機的書。另外,斯密也像發紅利般,順帶透過字裡行間告訴我們,要怎樣才能過一個真正美好的人生。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特別的(我敢說你一定也是這麼想),但不同的人其實都有很多共通點,每個人都擁有很多相同的優勢和弱點。所以,當斯密讓我認識了某部分的自己時,我也等於認識了某一部分的你。這有助於我用你喜歡的方式來對待你,而且也能讓你了解應該要如何對待我才比較恰當。不僅如此,斯密也試著要釐清什麼事能讓我們快樂,還有什麼事能讓人生變得有意義。即使到現代,這些概念還是非常有用,值得我們去了解。
經濟學能幫助你了解金錢不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物。它讓人領略到,一旦你做出選擇,代表你也放棄了某個事物。而且,經濟學能幫助你搞懂複雜的情況(complexity),看透各種看似不相關的行為和人如何可能糾結在一起。而《道德情操論》裡,就充斥著以上所述和其他類似的獨到見解。金錢確實很美好,但知道如何處理金錢會更美好。
人生就是要不斷地選擇。「過極致豐富的人生」就是指每次都要做出聰明且良好的選擇。而「做選擇」(了解「選擇某一條路,就代表不走另一條路」,而且知道自己的選擇將和其他人的選擇產生什麼樣的交互作用等)就是經濟學的精髓。

《道德情操論》的主要論點是:社會中的個人相互依存,若要增進整體福利,則人與人之間要有同理心(sympathy)或同感心(empathy)。「同感」的概念用中文來表達,就是「感同身受」、「替他人設身處地」、「人溺己溺、人飢己飢」。

但《國富論》指出的論點則為:人是自利的、市場是競爭的、無情的。「互助共利說」與「競爭自利說」,是截然不同的人性論。十九世紀下半葉的德國學者,給這個矛盾性的議題取個名字:「亞當.斯密的問題」(Das Adam Smith Problem),用來指稱人文社會學者與哲學家對這項矛盾的爭辯。

最簡潔也最有說服力的論點,是維農.史密斯(Vernon Smith,二○○二年以實驗經濟學得諾貝爾獎)在一九九八年提出的見解:在社會的層面上,斯密認為人必須互助共利,所以在《道德情操論》提倡「同感說」。但在經濟層面上人是自利的,在市場層面上人是競爭的,所以「競爭自利說」成為《國富論》的核心。

  維農.史密斯認為,《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之間沒有矛盾,因為斯密在處理不同層次的議題。斯密的這兩本主要著作,從兩個互斥的主題(一論道德一論競爭)來探討人性問題。《國富論》談的是自利與不合作(競爭),《道德情操論》談關注他人的同感心、同理心、同情心。這是屬於兩個層面的議題──經濟行為屬於「非人身的市場交換」(impersonal market exchange);社會行為屬於「人身的交換」(personal exchange)。在不合作行為的市場競爭行為裡,人要從交換行為中追求利益極大;而在人身交換的社會合作行為裡,是以相互性為基礎,例如互贈禮物、幫助他人、給別人方便。

  用我自己的話來說,其實人性兼具合作與不合作的面向,正如同你我心中同時具有慈善與凶惡的組合,兼具天使與魔鬼的成分。對待鄰人與朋友時,我們是慈善的、天使的,對待敗類與敵人時,我們是凶惡的、魔鬼的。

2.過硬
思想觀念被後要有學術的支持與證據
而非是所謂專家的觀點與意見

3.得到
改變讀者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PART 1什麼是高手?
高手的成功=天賦+努力+重大關頭的理性正確選擇+長期堅持+運氣
成功不能複製、也是一種極端(特例)


第一章 亞當.斯密務實的自利道德觀  
「道德情操論」說自利
道德情操論:談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個體微觀,個人利益不單只有金錢,而是生活幸福與自我實現人生意義=順從大腦道德觀與自利(讓自己舒服不等於自私,包含自己對於自己的觀感)人天生希望被愛,而且希望自己是個值得被愛的人。

國富論:談看不見的手、比較利益法則=>總體宏觀,不談感情與非物質性效用。社會總體的利益靠許多追逐個人利益的個體推動。


道德,理性人的自利選擇
孔孟要求去愛人的大愛,司密研究如何才能「被人愛」
想要被愛,最聰明的辦法就是讓自己成唯一個值得愛的人。
e.g., 幫老婆做家事的目的不是求愛的回報,而是讓自己成為lovely husband.

那麼為什麼人要做壞事?
其實沒人會故意為惡,做壞事是出於愚蠢,自己欺騙自己,認為自己這麼做其實是好事。

「被愛」的一個方法是獲得財富、名望與地位,對於很多政客與明星而言,獲得名利與粉絲的愛戴是活著的樂趣與成就感;然而名利有如毒品,每次的劑量必須比上一次大,人的野心才能獲得相同快感與滿足。追逐名利=吸毒的惡性循環,無法讓人快樂與獲得自利。

追求名利是不歸路與無間道,最好一開始就不要加入追逐,而「被愛」的另一個方法是:追求「智慧」與「美德」,然而相對只能獲得少數人欣賞,這些人也不如粉絲熱情與瘋狂。「智慧」與「美德」才是Truly Lovely.

司密道德說的邏輯結構
1.人追求自利(=美滿與幸福的人生)
2.要自利必須被愛
3.被愛要先讓自己可愛/值得愛
4.追逐名利不是讓自己被愛的好方法
5.可愛/值得愛源自於自身的智慧與美德


做個值得被愛的人
得體
同理心、符合社交禮儀、跟群體同步合諧、做事得體穩當
社交=分享發生在自己身上大的壞事(誘發他人同情自我感覺良好)和好的小事(分享喜悅避免忌妒)

美德
1.謹慎(prudent):誠懇老實、少說多做、不要高調張揚,贏得他人信任,偶而自我推銷即可
2.正義(justice):不能傷害犧牲別人
3.仁慈(beneficence):幫助別人的智慧與留餘地

改變世界的智慧
世界與社會=由人組成的系統,會有各種突現的變化與現象emergence
看到好事好人給予鼓掌、看到壞事與不義勇於出來講話

官僚罪人:
1.被自己的想法所迷惑/孤芳自賞,凡不符合自己想法的都認為是錯誤。=>不知道自己可能是錯的與政策意想不到的後遺症
2.把所有其他人都視為自己計畫的棋子或工具、擺弄別人。以為別人都是無知笨蛋需要指引,不考慮其他人也是人(=不考慮他人死活)

以上概念符合看不見的手、理性自由人與自由貿易,也不需要大有為的政府與聖賢偉人。



第二章 精英和讀書究竟有多大關係?  
讀書真的能讓人成為精英?亦或是掌握權力資源的人,才有餘力讀書成為魚肉他人的精英?

所謂的精英可有以下三個不同的維度與角度

食物鏈、智識鏈與幸福鏈
食物鍊上的排名(=社經地位)
不是自己努力就好、個人無法控制與掌握
Success and Luck
要看出生身家背景與栽培,乃至於先天腦袋智商與後天機遇
食物鏈地位高的可以威脅利誘逼迫食物鏈地位低的

智識鏈
智識=三觀,世界觀-對於世界的認識、人生觀-對於人生合理的安排與價值觀- 知道東西的好壞與如何取捨
智識還是歷史的經驗教訓與做事的手段與魄力
讀書雖然也有天賦與機運的問題,但沒有食物鍊那麼不公,然而智識不是資源,無法變現、繼承或交換。
智識高的雖然無法脅迫智識低的,但是高下之分,也非常明顯。智識水平低但食物鍊未知高(e.g., 德不配位的樂透得主或田僑),很容易被打回原形。

(興趣嗜好)幸福鏈
人生與社會價值多元,也可以不求上進追劇、電玩破關、品茶飲酒與到處旅遊或登山跑馬拉松,乃至於有達人追求的是專業的極致

不同維度的人,各有其對於精英的定義與衡量方式
(這本書是書呆子寫的,因此用智識的高低來衡量與判斷是否為精英)

智識水平高的,善於在食物鏈與幸福鏈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收入和智識正相關
一個國家國民的智識水平與其國際食物鏈地位成正比

然而為什麼一些特別聰明的學者與大師沒有獲得更大的權利或財富呢?
1. 更大的權利或財富(=超常報酬)需要的是更多的運氣與機會= 想爭也爭不了
2. 要付出代價(both生理與心理),承擔風險與邊際效用遞減

呵呵,選擇工作:錢多、事少、離家近,只能三選二/甚至擇一
人生亦然,地位、智識與幸福,也只能三選二/甚至擇一
當個政客,名聲、撈錢貪污、玩女人,也只能三選二/甚至擇一
老天其實很公平。


自由、代價與大事
食物鏈的無間道:
當了課長想當副理、當了副理想當經理、當了經理想當處長、當了處長想當協理、當了協理想當副總、當副總想當總經理、當了總經理想當董事長、當了董事長想當總裁、當了總裁想獲得榮譽博士學位或出來選總統(然後再後誨惹得一身腥)…

邊際效用遞減與中層的陷阱
工作上的晉升=過勞犧牲個人時間、健康與家庭
最過勞與辛苦的通常是40+歲的中年人與中間幹部(年輕人青春無敵、老賊高層佔位以逸待勞)

人追求馬斯洛講的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什麼?
多數是追求食物鏈高層的地位與存在感,當高管,乃至於希望可以出書到處演講或成為社會名人
然而自我實現也可以是把幸福鏈和食物鍊綁在一起
小人物踏踏實實做好自己的本分、把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搞得精采(小吃攤老闆也可以上非凡大探索與台灣的故事)
或者去當義工回應自己內心的呼喚與使命感

然而想去成就一些自己的大事(不要做大官),還是需要智識與多讀書。


演算法與複雜
很多談成功學的書(都不入流)告訴你:應該去做OOXX,做了OOOO你就會成功= 直接提供行動指南與If…then 的演算規則

依這些行動指引與演算規則過活,你就只是個負責運算與執行的工具

真實人生與掌控自己人的精英有決策權,不完全依照指引與演算規則過活
決策,就是沒人告訴你該怎麼辦,沒有固定演算法、沒有事前已知的對錯。
這時候你如何選擇與決策?

世上太多似是而非與相互矛盾的道理,你必須兼聽則明、兼顧正反意見/道理與拿捏得失作出取捨。
創業與學習只要試誤、快速反應與執行(不需要想得透徹)
然而事業做大/守成=局面複雜限制條件越多,頭家與當自己的主人需要讀書、智慧與見識。



第三章 有時候,成功就是需要好運加持          
成功有兩種
一種是水到渠成,讓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那個東西與身分地位
另一種是運氣與巧合
成功很大的程度是因為運氣


運氣動力學三定律
定律一:運氣(的影響力隨時間)可以放大
一開始好5%的運氣,會導致日後收入與成就500%的差異
一對智商相同的雙胞胎姐妹
姐姐入學考試當天失常,日後成為工廠女工與家庭主婦,妹妹進入名校獲得諾獎
另外的例子:長子長女通常成就高,姓名A開頭的教授容易昇等

定律二:運氣可以累加
光有天賦與努力還不夠,比爾蓋茲的成就有如連續十次擲出人頭
出生在1955年,早或晚個幾年都趕不上PC年代
家境很好
上的私立中學是當時唯一提供電腦的中學
退學創業碰上IBM需要PC的作業系統
IBM跟別家公司買作業系統沒成功
蓋茲的公司剛好收購到一個現成的作業系統

定律三:競爭越激烈,運氣越重要
假設天賦與努力占95%的重要性,運氣只占5%
只要參賽者夠多,比賽次數夠多,最後的明星一定都是運氣好。
如果一個領域只需要靠努力就能有所成就,代表這個領域是冷門與窄門的領域=>日本工匠與達人的那種


贏家通吃
贏家通吃的市場競爭
綜合性價贏過對手5%的產品,市佔率可能高達95%甚至100%

正回饋效應
BetaVHS之爭
Window VS Mac

()收入差距
1.絕對實力不重要,重要的實力差距
2.冪次分配:少數幾個明星球員高收入,大多數球員或音樂家不賺錢
1980年代CEO的平均收入是普通工人的42倍,現在是400
再某個領域比所有人都好一點點,收入就可以高別人很多倍


信命不認命
成功是因為水準高,失敗是因為運氣差
人天生往自己臉上貼金,認為成功都是自己高水準,失敗都是運氣與天時地利不給力
失敗低估自己不夠努力,成功低估各種巧合與運氣
自由派相信運氣作用、保守派相信過程與個人努力

不信邪的好處
高水準的競爭需要付出全部的努力,外加運氣
當然只能正面思考了:有努力才有機會

然而是否堅持努力,也要看所處環境變化與條件:
環境變化大、運氣成分高=>及時行樂,不用鑽牛角尖努力死嗑
環境變化慢、發展與報酬可期=>可以延後享樂

一流智者的看法與建議
計畫未來,要相信未來在你的掌握中,哪怕這只是一個幻覺,因為唯有如此你才會全力以赴。當一個計畫的野心者,你可以認為世上沒有你達不到的目標成就。
如果當你已成功,回顧過去,你應該認為you got better than you deserved! 你今日的成就源自於外界環境的支持、機運巧合。


攀比動力學:消費不落人後
收入不成長,房價為何一直漲?
住房花費佔收入的比例越來越高

地位來自於比較
1.自己所屬族群或地區相對於其他族群或地區的高低
2.自己在所屬族群或地區的地位高低
幸福感不是來自於絕對的物質生活水準而是相對於其他人的水準

收入與貧富差距越大,相互攀比與羨慕忌妒的現象越嚴重:
少數贏家買大房=>同溫與鄰近族群受到感染=>普通中產階層也受到感染加入買房競賽(不然孩子會說同學有OOXX,為什麼我們家沒有?)。
富人引導時尚,其他階層跟進。

生物本能就會為爭奪相對地位而競賽,形成物種間的食物鍊與物種內的地位鏈

要讓個人生活簡單與幸福,秘方是:不要去攀比,攀比=巨大的浪費與空轉
而要讓國家整體效用與福祉提升,秘方是:累進消費稅率
放棄累進所得稅,改用累近消費稅,因為富人有較多方法可節稅避稅- 實際邊際稅率低

背後的正義與道德觀
1.你的成功與巨富有運氣因素,應該感謝國家社會與上天
2.貧富差距越大,帶來社會問題與考驗人性
3.幸運者有責任回報社會與降低他人忌妒(=殺機)


富而好禮
對一個成功者而言,初等的要求是不驕橫,進階與高等的要求是主動回報社會。

恃富而驕,自遺其咎
事業要成功,光靠自己天賦與努力還不夠,除了運氣還需要與人合作。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入精英團隊。
而別人願意跟你合作,要看你能不能維護集體的利益、功勞與利益共享均分。

承認自己只是好運,更能獲得高智識者的信任。

感恩之心
減少人的焦慮、睡眠品質更好與更有同情心,讓人贏得信任與合作,形成成功的正向循環。



第四章 破除成功學的迷信          
這一章引用的書 Barking Up the Wrong Tree: The Surprising Science Behind Why Everything You Know About Success Is (Mostly) Wrong

天下雜誌的文章

為什麼優等生不能改變世界?
「好學生」「厲害人物」。
好學生和極端學生
「好學生沒有大出息」
美國百萬富翁高中時的GPA(平均成績)只有2.9(滿分4.0),也就是中等生的水準。

中國的教育不能培養超一流人物,美國也是如此。這個規律就是,在學校裡表現特別好的,後來通常並不是真正的高手;高手當年在學校的表現通常不是最好的。這是什麼原理呢?巴克爾分析有兩個原因:
1.在學校的表現不能反映真實能力。在決定一個人學習成績的因素中,智商只占一小部分,更多的是自律、勤奮和遵守規則。老師要求做什麼就做什麼,規定的任務全部完成,考試的科目全部達標,這就是標準的好學生。但是你想想,高手,會是這樣的學生嗎?
2.學校喜歡的是全面發展,而高手是靠熱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由「passion」驅動的。你不可能對所有事物都充滿熱情!如果你特別喜歡數學,你肯定不想花時間去背什麼歷史的考試要點。

「人才」其實有兩種。
一種是「好學生」,樂於遵守各項規則,善於取悅老師,是體制的受益者;還有一種是「極端學生」,特別反感規則。而學校獎勵的是遵守規則的人。巴克爾說,什麼是規則?規則就是「去極端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隨主流挺好,極端的人不容易混好。可是特別厲害的人,恰恰也是極端的人,而且得有極端的基因

領導人也有兩種
一種是通過組織層層過濾,是組織規則的受益者,儘可能遵守組織規則,透過律定組織規則來管理,多半是平庸的領導
另一種領導沒有被過濾,通常是組織出事,空降外調來臨危授命,很願意打破規則,作一些極端的事情與嘗試;沒有被過濾的領導才多半能夠影響組織與改變世界。

非常之功(與成功)需非常之人(=極端領導),高手的成功需要走極端,而極端源自於極端的基因(不是你可以學習與假裝)

蒲公英和蘭花
基因變異通常是非常溫和的,不會帶來顯著的變化,人和人之間的差別不太大。巴克爾打了個比方,大多數人就好像是蒲公英,對環境的要求不高,在哪裡都能生存。

可是有些基因變異,像這個DRD4-7R就是比較顯著的。有這種變異的人會表現出和別人非常不一樣。他們就好像蘭花,對環境的要求很高。若環境不行的話,他們的生存能力遠遠不如蒲公英。但如果環境正好合適,他們能取得極端的成功。


多數普通人,可以當蒲公英,給予明確的規則當好學生與員工,但遭逢環境突變與中年失業會很痛苦
少數極端/不凡異類,往往在正常環境與學習當中適應不良,需要找到自己適合的環境與有好運氣才能發揮與發光。

要選擇遵守規則還是找尋能讓自己發揮的環境都有機會成本與代價,成功=富貴險中求。

極端的成功並不適合所有人,需要基因和環境的配合。成功的反義詞不是失敗,而是平庸。失敗其實是成功的近義詞,兩者都意謂著要走極端。


堅持,堅持,再堅持
上面所述的過程,可以看出:所謂的「成功」不是一個謀定而後動、理性計算堅定執行的過程,其中可能會有無奈的選擇,有偶然的運氣成分。成功者可能不是最理性和最現實的人,反而可能是特別極端的人。下面我們要說的也有點這個意思:成功者可能是不太理性、甚至是自己欺騙了自己的人。

特種部隊與保險推銷員
在這種長期的挑戰中,真正區別能堅持和不能堅持的不是體力和意志力,而是你是樂觀還是悲觀。

心理學家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提出,面對生活的打擊,人會產生「三個P」的情緒:自責(personalization)、永久化(permanence)和普遍化(pervasiveness),認為自己就是不行,這個困難實在太大、根本過不去,這件事只能就此作罷。

但是,樂觀的人並不是這樣的。不管遭受多大挫折,樂觀的人總是在告訴自己:
困難都是暫時的,只不過偶爾發生,沒關係,不影響大局。
這次的失敗只不過是因為某個特殊的原因。
這不是我的錯誤……不是我不行,只不過今天我的運氣不好而已。

樂觀的人能堅持下來,靠的不是對自己和世界的理性認識,而是靠自欺欺人,哄著自己留下來。

律師與抑鬱症
能夠自我欺騙與樂觀其實是一種身心健康的機制、上帝的禮物與自我保護
相對的能夠認清自己能力有限與殘酷現實的,往往會罹患抑鬱症
e.g., 律師與醫師往往只能往壞處想、考慮各種最壞的結果,所以即便收入很高,超過50%的律師與醫師會職業倦怠與不滿。

故事的力量
賦予自己工作、生活與生命的意義=說給自己聽的故事,故事真偽或詮釋不重要,而是提供意義,意義比收入更重要

真正讓人成功不是某種規則或演算法,而是非理性的情感與自己賦予的意義
長期的堅持不是來是體能或意志力,而是樂觀與為自己講的故事與闡述的工作與人生意義。


廣伸觸角、覓得天職
找到興趣所在
多嘗試、快速失敗=>控制失敗的成本與心理負擔,興趣廣泛可帶來好運
區別運氣好壞的差別在於是否嘗試新事物
嘗試次數越多越容易找到好東西與運氣
擔任過越多不同的職位,勝任CEO的機率越高
高水準科學家往往有多於兩倍普通人的愛好,諾獎的主的業餘愛好是一般人的三倍。

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
是堅持下去把工作培養成興趣?還是找到自己的興趣把興趣當成工作?
剛結婚的伴侶
自由戀愛的滿意度是70/91,包辦(相親)結婚的滿意度是58/91
結婚十年之後
自由戀愛的滿意度剩40/91,包辦(相親)結婚的滿意度提升為68/91(沒考慮離婚的survivor bias? )
最好的婚姻是契約體制:重點不是如何精心挑選對象,而是選定後如何維繫關係
自由戀愛:一開始期望高,容易失望
包辦結婚:沒有太高期望,雙方都知道有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WOOP
Wish:願望,想做什麼?成為怎麼樣的人?
Outcome:具體的樣貌與目標
Obstacle:找出各種現實的障礙
Plan:制定克服障礙的計畫
事業早期多嘗試、找出興趣,可以多跳槽;之後又定下來與堅持。
不堅持做不了大事,不常是找不到「對」的事
人生是就是調和「堅持」與「嘗試」之間的矛盾,有時候堅持重要,有時候嘗試重要。


外向好,還是內向好
只有1/3的人是強烈內向或外向,2/3的是部分內向/部份外向
外向的好處
外向=人際網絡與機會= 生產力與收入
外向的人自我感覺良好=生活滿意度更高

內向的價值
有自知之明,通常才是真材實料
高手需要孤獨的自我刻意練習=自閉內向
在一群能幹的(外向)高手團隊,需要一個願意傾聽的(內向)領導

內向學習外向
把社交當成是自己練功的一部分來做,撥出固定時間與人交往
這個時代獎勵外向與看似自信的人


從「迷之自信」到「自我關懷」
成功其實就是調和矛盾兩難與取得微妙的平衡
迷之自信
80%的人以為自己的開車技術在前20%
專業人士e.g.,  醫生、飛行員、投資銀行家對於自己的評價更高
社經地位越高與社會評價越高的,越是過度自信(樂觀才能堅持,堅持才能帶來更多成功)。同一個變化,自信的會看成是機會,沒自信的會看成是威脅。

西洋棋王卡斯帕羅夫的教訓
1997棋王輸給深藍
深藍的bug 走出了很怪的一步棋,反而讓棋王摸不著頭緒與亂了陣腳
看不懂對方的路數=失去控制感=失去自信心=失去比賽。

一個練隔山打牛的騙子,怎麼敢跟真人對打?
自己欺騙自己最大的危害是:難以面對現實,無法接受回饋做出改變。

自我關環
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那種自我欺騙
1.鼓勵自己
2.接納自己
3.面對錯誤
從旁觀者的角度看自己


高手總是樂在工作
工作狂的道理
高手的條件:
1.智商110以上(再高差異不大)
2.認為自己的工作很重要、自己也很擅長這份工作
3.刻意練習(比的是誰的身體好、耐性好與投入的時間長)
各領域都是20%的人作了80%的產出,過勞樂在工作讓人壽命延長,失業或退休反而才是打擊。

愛因斯坦的家規
老婆只是不能解雇的僱員
極端的成功=極大的犧牲(=最好不要結婚有社交生活),而且犧牲的不是自己而是身旁的親友。

平衡
放鬆才能夠獲得創造性思維與靈感
每週工時超過55小時之後,通常產出趨近於零

如何兼顧專注與放鬆?乃至於什麼叫做成功?


蜘蛛人套裝
1970-2000,高中生的野心越來越大,覺得自己應該是億萬富翁或大明星,直到出社會之後慢慢失望乃至於憤怒
成功就是在一連串兩難與矛盾當中作出選擇,沒有標準答案、答案也因人而異。
只有一些原則 e.g., 保持平衡、不要走極端;其中最重要的原則是掌握選擇的主動權

共生體套裝
每個人的工作有如蜘蛛人身上的共生體套裝:一方面帶來力量與成就感,另一方面也不斷汲取你的精力與青春,無形中讓人變成工作與公司的奴隸。

成功人生的四個維度
1.幸福:生活中的樂趣與滿足=享受與樂在其中
2.成就(立功):有什麼贏過別人的成就可以誇耀?類似五字登科與地位
3.意義(立德):可依靠的信仰、關心的人
4.遺產(立言):肉體生命以外的延伸、能不能影響別人?
問題是這四格維度沒有辦法同時拿滿分,必須做出選擇與取捨

選擇者與挑選者
人喜歡做選擇,但討厭選擇太多
選擇者(Chooser):先問自己要的是什麼,再看現有的選擇是否適合自己,甚至改變環境創造新選項
挑選者(Pickers):被動選擇,從既有的選項當中分析優劣,挑一個最佳的
Hint:
四選一或選二,針對這一兩項選擇「最大化」,其他項目選擇「滿足」
呵呵,敝人的自我期許超低,覺得以上四項都可以選擇「滿足」=得過且過即可,人鄙人被氣死的人是自己XD

成功不在於獲得或擁有的是什麼,而是()你願意付出的是什麼?乃至於願意放棄的是什麼? 成功=你成為你想成為的人。
我因為無法放棄家庭與放空耍廢的自由,所以成功地成為了一個中年庸人XD


知識和生產力是利滾利的正回饋
You and Your Research
知道的越多就能學得越多,學的越多,能做的事情就越多,做的越多成功的機會就越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