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高手思維(2/4)

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

萬維剛

呵,這本書果然過硬,每一章就是一本書或經典大作的觀念精華反思



第五章 高手來自競爭不充分的領域      
1927索維爾會議

當年物理學是個年輕的學門,待研究的問題多,容易開宗立派
時至今日:物理學界內,很多高手&高手之間水準差不多 e.g., 1964左右有六位物理學家提出類似希格斯玻色子的理論。




沒有英雄也沒有絕招的時代
二戰末,因為原子彈,讓各國政府注意與重視物理與科學研究
當年據說只有2.5人可以理解相對論,現在中國每年都新增好幾百人可以理解

今日物理學家人數太多、充分發表也充分交流=完全競爭,不太可能橫空出世轟動武林驚動萬教,乃至於各門派之間相互學習截長補短,只有更細膩與更好的作法,沒有門派間的高低與差異,乃至於各種招式套路的差別(你知道的別人也知道)


同質化中見創新
韓非子:「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慧,當今爭於氣力」

競爭越充分,個人風格與所謂密技絕招越沒用。不用想靠所謂的策略乃至於奇門遁甲
要出頭要靠:天賦、科學訓練、持續艱苦堅持與運氣(=比別人更努力+更好運)
e.g., 商業上3C產品、消費品與餐飲業的競爭。

結論與建議
1.去一個競爭不那麼激烈的領域,有更多機會與自由度
2.如果鎖在領域與圈子已經同質化(=充分競爭)創新與出頭要向外看,看誰能夠從圈外輸入新元素可惜別領域二三流的人,也會逐水草而居,過來這個圈子謀取一席之地)。



第六章 用演化論修身養性     
本章用書- 無所不在的演化The Evolution of Everything

人生演化論=運氣*奮鬥
三種人生際遇與歷史事件的解釋
1.因果報應論
上輩子積陰德、祖上庇蔭
好像上頭有個神明會計算功過得失、或有個至高的法則在指導世上的一切事務
2.目的論
天將大任於斯人,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沒有當年的不幸與付出,就不會有現在的幸福。(某種倒果為因與 survivor bias)
3. 演化論
只不過你剛好有某些特質、剛好在對的時間與對的環境做了某些巧合的事情

世界觀:演化沒有目的
演化沒有方向性,不見得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負責(進步史觀是一種誤解)
傳宗接代,每次的基因變異是隨機的,無法控制
環境的變化與天則也是沒有目的性的,不是為了篩選出所謂命定之人
基因組合與環境變異,兩者都沒有目的、也不遵守因果報應除非是所謂的量子糾纏

社會觀:好東西沒有設計
精巧的人體器官是逐步演化而來,而非萬能的上帝設計製造
同理可知複雜精密的法律、乃至於語言與道德規範,也是逐步演化(把古人的周禮應用到現在社會,會是一樁災難)

價值觀:由下而上演化出來的 由上而下設計出來的東西好
市場是一個由下而上的演化系統,產生越來越好與便宜的商品
政府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演化系統,造就癡肥的官僚體系與健保制度
經濟史學的大哉問:為什麼人類社會的生活水準越來越高?
理論上開發與創新會邊際效應遞減,最後達成一個均衡=零成長
勞動分工與比較優勢法則,也只能讓效率再提高一點,無法解決邊際效益遞減的瓶頸,那為何數百年來,人類的經濟水平不斷猛漲?
Hint:熊彼得的破壞式創新與經濟體系的迭代(工業革命、資訊革命…)
演化利害的地方:
1.可以繼承與遺傳,好的特質獲得獎賞與更多繁殖機會
2.好東西可以透過異性繁殖/強強結合,在「道德」與「商業」上就是「模仿」與「交流」

演化論下的人生觀
不會迷信權威,不相信救世主/願意靠自己
不會質疑人生命運不公平,不會抱怨好人與好事沒好報,容易接受現實
比較謙虛,不會妄想能夠一下子改變社會

三件符合天道值得去做的事
1.傳承:生物學的傳宗接代,也包含文化、手藝與技術的傳承
2.交流:不斷交流分享好的想法,讓好東西與好的想法產生更好的想法
3.創新:不要蕭規曹隨,撥些時間與心力當個傻子去試誤,挑戰既有作法與規範。



PART 2 高手的思維
21世紀什麼人才最貴?一是天才,二是跨界人才
然而教育體系培養的是專才而非值錢的通才
青年人要靠不單是在職涯履歷上斜槓,還要培養廣泛的知識與興趣,讓知識與興趣變成回報。


第七章 從儉省思維創造價值      
追求更多,有錯嗎?
儉省:釋放「少」的潛能,取得「多」的成就

社會未言明的主流價值觀:更多的財富、更多的資源與更高的權位=更高級的成功

另一派是LOHAS極簡主義(不入流的異類與失敗者,或是矯情的極端環保主義者或宗教人士):人的存在是原罪、人類工業是地球之癌。
實際上沒有哪個國家限制經濟發展、也沒幾個人真正過極簡生活。

簡單道理
追求經濟成長、過更好的生活沒錯
環保與極簡主義的主張- 擔心地球無法永續也沒錯
「少」不是目的,幸福生活也不能一昧求「少」,持續發展與滿足才是目的
Hint
避免陷入一昧求多、攀比與競爭的思維模式,盡可能善用手邊的資源進行發展。

追逐者心態
三個來源
1.和別人比
相對位置比絕對位置更能影響人的情緒與幸福感
所以奧運銀牌不開心、年薪上千萬鎂的矽谷CEO不開薰
2.認為要更成功與成就更多事情需要有更多的資源
忽略自己已經很幸運與手邊擁有的資源
3.人性本貪、單純想要更多
人賺取的前往往高過自所需甚至這輩子花不完
Hint: 
陷入競逐的陷阱
短期內,野心越大/目標越高(aim high),獲得的就越多
獲得的越多,向上攀比的對象與目標越高,越會投入更多資源加入競逐
形成越來越快的循環陷阱,難以脫身

花錢與利用資源
迷思:有錢好辦事,沒錢寸步難行
以為「擁有更多資源=獲得更好的結果」,導致公司亂花錢併購、廣告或投資RD與創新,導致資源耗完為止。
實際上是:更有效率的利用資源才能獲得更好的結果
Hint: 
需要想清楚與認清:
1.這是競逐的循環與陷阱,最後一定無法持續
2.追逐的是實際的需要亦或是心理需求(需要有成就感與存在感)


主動儉省激發創意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價格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Karl Max
人生價值的衡量不是用時間,而是看深度- 托爾斯泰
e.g., 一樣的連身長裙商品,大部分的店回報說滯銷/賣不出去,只有一加開在海邊分店的店長,自作主張把長裙剪短當沙灘裙賣,銷售一空….

面值價格和內在價值
裙子是商品與資產,其面值與價格=進貨成本+管銷費用+ 利潤=>價值是凝結在商品(價格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
分店經理無法改變進貨成本、也沒有承擔把裙子改短的勞動,就讓利潤倍增=>價值的衡量不是用時間、成本或勞動強度,而是看(想法與創意的差異)深度
人如果善加利用自己的腦袋,可以替任何資源創造新的價值
人應該盡量進行有差別的勞動=發揮創意進行創造=創造性。

儉省者思維
儉省是一種思維,而不是吝嗇或匱乏
不是買不起,而是挑戰自己的觀察力與想像力,故意不去買
好處:
1.關注長遠目標,而當解決當下問題或爽
2.治療自己的攀比心理、避免陷入追逐的陷阱
3.從利用現有資源當中,發揮想像力與創造力(最沒有被好好利用的資源是人的腦袋)

受條件限制下的創造
1.創新不見得要特別強調自由(反而容易流於天馬行空與不切實際)
2.創造不是看勞動強度或時間長短,而是看有沒有創造性
3.獲得創造性最好的方式反而是設定一些限制(e.g., 預算/產品功能規格),沒那麼多自由,反而更利於激發創新。e.g., 藝術家放棄傳統繪畫中的明暗對比,成就印象派畫作。


從刻意練習到斜槓青年
斜槓=從既有資源與限制下,發揮出創造性的價值

外行的洞見
生物學家解決的化學問題,比化學家解決的化學問題多
本行專業專家能解決的問題早就解決了,跨領域的複雜問題才需要用到多個專業領域的知識 e.g.,  研究水泥的專家反而其專業用在海洋石油污染的問題。

什麼時候堅持與苦練有用?
1.有嚴格固定規則的領域,練習的作用最大;沒有嚴格規則的領域,練習的解釋力不大
運動競賽、下棋、音樂演奏,總練習時數與年資可以解釋20-30%的成績表現,剩下是天賦、臨場表現水準。教育/撰寫程式與飛行等這些職業,沒有太多規則,發揮空間大也更複雜,練習時數長短只能解釋不到10%的表現
2.越是可控可預測的環境,練習的效果越大;如果局面多變、不可預測,練習的解釋力很小(運氣的成分很大)
可預測的環境當中,練習可以解釋24%的表現,不可預測的環境(e.g., 兩軍交戰)中,練習的解釋力只有4%

刻意練習的關鍵不是時間長短,而是方法
剛入行的人,頭幾年經驗越豐富、水準越高,之後幾年經驗與水準停滯不前(沒有成長)
「老手不一定是高手」、「專家不一定好用」就是這個道理。
難處在於:不能實用與功利目的去學習知識,無法分辨哪些知識有用?重要性高低?乃至於學習不同科目要花多少時間!
真正的斜槓不是多個職務身分,而是廣泛的興趣與能耐,把求知當成興趣與回報。
因此讓小孩從小培養各種才藝其實是本末倒置!


窈窕淑女效應
女朋友叫你滾,其實是處於「真的讓你滾」和「希望你過來抱她」這兩種心思的疊加狀況。
你的下一步行動(=量子物理講的觀察),會使以上疊加狀態坍塌其中一個事實:
你如果真的走了,她就會覺得你是壞蛋或大笨蛋,滾了也好。
你要是去抱她,她就會認為你識相上道、有情趣,不會賞你耳光。
有沒有方法讓女朋友更好相處一點(不要心機那麼重XD)

你當她是什麼人?
你以為她很好(e.g., 女神),於是你努力對她好;你對她好,她就真的表現的很好,她的表現越好,你就更佳相信她的好。

自證自我實現預言
你預言結局會如何,你就照這個想法去做,結果就真的有如你的預期與寓言
e.g., 認為員工(或學生)高水準,經常給與挑戰與培訓,最後員工就真的高水準(反之,不信任員工,員工最後就變成低水準)
人的心理是各種狀態的疊加狀態,具備可能性,端看你的期待與預期。(是淑女或是妓女,取決於你對待她的方式)

你和你對自我的期待
你把別人當成什麼樣的人,別人就會慢慢變成那樣的人。
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人,自己就會變成什麼樣的人
每個人時刻都在腦海裡講述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敘事自我),改變敘事自我=改變一個人。
人受到環境、自我認知與時間的影響=具備高度可塑性



第八章 贏家的心法、習慣和日常
巨人的工具:億萬富翁、偶像和世界級表演者的戰術、習慣和日常

呆伯特作者的25%哲學

Scott Adams

建立系統、而非設定目標(氣度與格局)
「目標」:做好或達成就有回報,失敗=白做工
「系統」:連續變化的東西,e.g., 一項技能或一段關係
追求的不是具體的目標或成敗,而是系統的發展
他的漫畫與寫作就是一個系統
1.定期在blog上寫作、不能中斷
2.透過blog測試各種話題的受喜好度與各種技術
要發展一個系統,而非小目標的成敗;不但要做好玩自己有興趣的事,也要做不少不好玩與失敗試誤的事

靈感(敏感度)
依賴與聆聽身體,而不是大腦或理性判斷,如果你的寫作技術已經比較成熟了,你最關心的就不是怎麼寫,而是寫什麼。亞當斯要保持高頻率的更新,就必須有大量的想法做後盾,那麼他的想法都是從哪兒來的呢。為了獲得新想法,亞當斯每天早晨起來的流程是完全固定的,就連吃的早餐都是每天完全一樣的,他的這個套路的精髓就是,先把大腦清空,再用新信息灌滿大腦。
哪個資訊重要則是觀察自己身體的反應:會不會不由自主地發笑?情感波動

技能(項目與水準)
想取得出類拔萃的成就,你大概有下面兩個選擇。
1.把自己的某一個技能練到全世界最好,當然這個非常困難,只有很少人能做到。
2.選擇兩項技能,把每一項技能都練到世界前百分之二十五的水平,這個就容易多了。同時擁有兩個排在前百分之二十五技能的人,其實是很少的。而如果你能把這兩個技能結合起來去做一件事兒,你就可能取得了不起的成就。
如果這兩個技能與領域相隔越遠越好e.g., 工程+MBA,物理學+經濟學


海豹指揮官的自律風範

Jocko Willink
自律=自由
你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就非得給自己設定一些限制。我們平時所謂的自由,比如說想要什麼有什麼,想做什麼做什麼,這個其實有兩個弊端,不是真正的自由。
一是「選擇悖論」:你面臨的選項太多,就容易挑花眼,根本不知道選什麼好,幸福度反而下降了。
另一個弊端是「決策疲勞」:每一次做決定都會消耗一點意志力,選來選去什麼都沒幹就已經身心俱疲。如果你是個特別自律的人,每天面對各種限制,有各種固定流程,你每時每刻都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你反而獲得了一種自主的感覺。所謂「真正的自由」,也就是財務自由、時間自由、免於疾病和貧困的自由,為了達到這樣的目標你必須自律才行,這個道理很明白。

極端的所有權(Accountability)
人們總愛抱怨上級沒有給自己足夠的支持,其實那根本就是你自己的錯誤。你沒有好好教育你的上級,你沒有正確影響你的上級,你沒有讓他理解你為什麼需要這個支持。自己必須負責任,這就是極端的所有權。

謙卑=領導力
最後被淘汰的指揮官,幾乎沒有人是因為軍事技術或者體能不行,而都是領導力不行。其中最缺乏的一個素質,就是謙卑。這裡「謙卑」並不是說對領導畢恭畢敬的意思,而是你這個人聽得進去別人的話,有開放的頭腦,能時刻學習。
以一個第三人稱的視角,旁觀自己。你正在做這件事,但是你能夠時不時地跳出自己的身體,去觀察你自己:我是不是生氣了?我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我是不是反應過度了?這個其實就有點像咱們中國人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等於是自己給自己提供即時反饋。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這要求你在即使投入全部身心的情況下,仍然能在心裡保持一個冷靜的聲音,給自己提醒,這是謙卑的最高境界。

軍人的榮譽感源自於打仗與競爭要贏過別人,比別人早起可以產生安心感、自律與榮譽感。


學徒策略
Ryan Holiday

學徒的邏輯與心思
1.你根本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厲害,也沒有那麼重要;
2.不謙虛的態度不對,性格需要磨練;
3.學校和書本上學到的那些知識,要麼過時了,要麼根本就是錯的,你需要第一線高手的真知灼見。

給人當學徒,就給你提供了這個機會。你現在把自己和一個高手連接在了一起,你可以從內部瞭解第一手的經驗。這就是學徒工作的協議:用禮敬和服務,換取機會 —— 而這個機會還不是立功露臉的機會,而是學習實踐的機會。

背後的道理與智慧
“畫布策略”的關鍵是在工作上給人一個幫助,給人鋪路,讓別人能把事做得更漂亮。然後你把功勞也給對方。
從功利角度講,你可以把這件事當成一個投資,與其你欠大人物一個人情,不如讓他欠你一個人情。用一句話總結畫布策略的心法,就是 “be lesser, do more” — 把自己放在更次要的位置,給別人做更多的事。
還有一個道理是:當你給人鋪路的時候,你實際上也在左右他的前進方向

想當大人物,就得先當小人物,要想學會指揮,就得先學會服從,這怎麼聽都不像是英雄所為。更何況,如果你今天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明天的回報,這不是太功利了嗎?

當好學徒,是一種不帶功利的自我修養。幫助別人就是影響別人,如果你能幫很多人,你本身就是高手,你的影響力就很大,你就能做更大的事氣度的力量。


風險投資人的養成:主動出擊
Chris Sacca

進攻和防守
生活中的工作與挑戰分兩類
「防守」:別人交辦你的工作事項,主動權在別人。e.g., Email、被要求參與個各種會議
「進攻」: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主動權在你。關鍵是- 主動
主動去認識你想認識的人發展選擇性的關係、主動去參加會議(即便沒有受邀)
承擔壓力- 無論結果如何,你今晚都會回到自己的床上
去做最真誠的自己
善於講故事,說服人。

風險投資人的特質
1.要有錢
2.要具備各種跨界知識,能夠理解:一個行業的邏輯、風險與人心、歷史與趨勢
3.有關係:不單是認識,而是長期與深度的關係,透過關係與人際網絡把各種發明和市場連結起來
4.有自己的風格與哲學



萬維鋼談理工科思維與科學寫作
摘錄:
科學寫作的絕頂高手,還是要數物理學家:「史蒂芬·溫伯格(Steven Weinberg)、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羅傑·彭羅斯(Roger Penrose),包括霍金、楊振寧這些人,都是真正的高手。哪怕你不在乎他們說的具體知識,僅僅是欣賞寫作手法的趣味,甚至是詞句的寫法,他們的書都非常有創造性。這些大概是現在活著的人裡面最聰明的人。」
我以前是學物理的。物理學裡的「經典」(classical)基本上是「現代」(modern)的反義詞。沒有哪個教授會讓自己的研究生去讀牛頓、愛因斯坦的著作,要學基礎知識就找本最新出的教材,要麼就是讀新論文。我讀書主要是為了求知,而知識一直都在以很快的速度更新。
其實人文社科領域也是這樣。我讀了這些年的書從來沒有哪本被視為是後人應該一讀再讀的經典,我看到的情況是一本書中的漂亮說法,過幾年就可能被新研究推翻。丹尼爾·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被無數後來的書引用,可謂是當今名著,但是現在這本書里已經有好幾個結論被證明是不可靠的了。
哪怕一個理論真的歷經時間的考驗站住了,我們也沒必要去讀它的提出者的原文。「經典」的理論會被新書反覆提及。如果你想學習廣義相對論,新教材里的講法、應用、實例都是愛因斯坦原始論文所根本不能比的。同樣道理如果你想學經濟學,你沒必要花時間讀亞當·斯密,你可以在別的地方順便了解亞當·斯密。
現代世界分工越來越細,大多數學者都是做一些邊邊角角的工作。絕大多數「科學家」並沒有自己的觀點,他們只不過兢兢業業地完成一個個小課題的研究而已。所以在這個時代,那些對某個學科形成了自己的大局觀,敢於提出新觀點,敢於影響別人的思想的人,就是英雄豪傑。
讀者想要的是「有用的」知識和「有趣的」思想,而不是「有趣的」知識和「站隊的」思想。
愛因斯坦有句話說:「我想知道上帝是如何創造這個世界的——對於這個或那個現象、這個或那個元素的光譜,我不感興趣,我想知道的是他的思想,其他都只是細節問題。」 其實從科研角度來說,你不關注細節是不行的,魔鬼就在細節中。但是從科學寫作角度來說,給讀者提供「思想」,遠遠要比提供「知識」高級。讀者最後要的不是談資段子、也不是跟著你站隊,而是自己能不能也擁有科學家一樣的思維方式!

所以,科學寫作的追求應該是幫助讀者掌握高級思想。如果你能向讀者傳播一點思想,那不管是對讀者自己還會是對社會,都是莫大的功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