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學習的目的與讀書的理由(+政客的訓練)

最初與最粗淺的道理

習得技能、一技之長,成為有用的人=>工匠為社會所需要

古時候要拜師學藝,苦練苦修之後出師(學成下山),然後靠著這一技之長/自立門戶開張營業

現代則是考試升學,畢業之後取得證照=>用學歷與證照來代替與表彰能力

實際上現代社會太複雜,知識(通過考試的那種)≠認知與能力

差別在於

  1. 作事的心態與動機
  2. 作人的態度與同理心
  3. 運用知識的技巧(知道哪些知識在什麼條件下有用?在什麼條件下沒用)

 

學習變得淺碟=考試與功利導向

  • - 考試科目
  • - 語文檢定

 

就功利導向而言,碩班與博士學歷無用(除非是剛好電機與醫科),否則應該是取得就業資格之後,再回來漂白或蹭學位即可

 

整個社會的運作,從古早科舉觀念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到迷信學歷的一端,擺盪回高學歷無用論(不如一技之長,露奶網拍、博士賣雞排,留學回來的網紅耍嘴皮/脫口秀藝人…),念比較多書的躺平/寧靜辭職;沒念書的直接加入詐騙集團

 

 

綜觀歷史

讀書是貴族與上流階層飽暖思淫慾的一種奢侈、彰顯身分地位與為帝王效力

 

古代西方大學教拉丁文裝逼,近代東方雙語教學,講英文比較high class(餘毒到很多本土公司高階職缺面試要考英文與英文簡報)

士大夫階層通常助紂為孽,幫統治階層魚肉鄉民,所以帝王學/儒家當道

 

 

 

近代的讀書與閱讀

 

中國的造紙、指南針、火藥及印刷術+

西方的文藝復興、煉金術、火砲與鐘錶

 

知識與科技的發展跳脫了封建與祖傳控制,成為一種自催化反應

而科學與知識成為國家發展與產業的基礎,教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成為國家政策,為因應近代社會發展與國家間相互競爭,讀書從權利變成義務,教育從有教無類變成大量生產與考試篩選

 

學歷與考試成績就是一種身分表彰與社會資產。

 

能夠不為或跳脫功利來讀書的,其實難能可貴,能夠識讀新聞與資訊(媒體識讀)不被帶風向、認知洗腦的公民,少之又少

 

少數能獨立思考的,沒有不把主流媒體與觀點視為暴民民粹的洪水猛獸,保持低調與距離以策安全:知道理性思辯與對話只是理想,各自活在同溫層與話不投機/一言不合才是常態。

 

對於這些人而言,讀書不過是一種探究人生的樂趣,如同有些人的樂趣是玩女人/釣凱子,有些人是賞鳥/攝影、有些人是賺錢/玩車/買房、有些人是露營/登山

 

有的人是(//高粱/威士忌)酒控,有的人是(歷史/小說/漫畫/文學名著)書控

 

讀書就是打發時間的娛樂,沒有誰比誰高明亦或什麼書比較好!

 

 

活到老學到老

 

知識有如浩瀚無邊的宇宙,讀書沒有一個說好了或夠了的均衡區

 

學習與讀書如同科學,都是想掌握自然運作的法則,以避免自己的顢頇無知,逆天而行

 

已經降臨在人世(又不敢或不想輕生自盡),那麼就只能盡力搞懂這個宇宙的自然法則與社會的脈絡吧!

 

佛畏系統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39305

 摘錄:

絕大多數人在事情的沉浮中反應過度,偶爾有人敢問一問事情的原理,只有極少數人能夠統籌一些事情,取得對生活的掌控。想要不被事情安排,就得主動安排事情。為此,你必須從一事一議的被動應對模式中跳出來,你必須以俯視的姿態,系統性地考慮一系列事情,你需要「系統思維」。

  這本書的目的,是提供一些日常事務的「高觀點」,以此啟發你建立工作、學習、做事、情感等各方面的系統,幫助你提升處理日常事務的決策力。我們可能會用到一點數學和邏輯知識,不過別擔心,我們用到的知識都很簡單。但是,我們的確要求嚴格冷靜地思考。能思考,你就已經超越大多數人;會嚴格冷靜地思考,你就超越了大多數讀書人。

  有的人讀了二十多年書,還整天號稱「做學問」,卻不會嚴格冷靜地思考。這些人讀書只讀了個價值觀審美,遇到事情只會感嘆,對命運除了恐慌就是抱怨,動不動就說什麼「啊,懂再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我們鑽研學問,可不能只學會多愁善感。你要是真有學問,就不至於陷入恐慌和抱怨。

  什麼叫有學問?有學問的基本表現是有辦法、有底氣、有掌控感。為此你必須穿透世界的表象,看到背後的數學和邏輯本質。你會意識到,這個世界是非常、非常講理的。

  跟世界打交道的最基本方法,是掌握「因果關係」。為什麼小張學歷那麼高,收入卻不高?因為他的專業不是現今市場稀缺的。為什麼小王脾氣那麼壞?因為他小時候的家庭

  環境有問題。為什麼小李不喜歡彈鋼琴,鋼琴卻還是彈得那麼好?因為他經過了一萬個小時的刻意練習。

  理解事物背後的因果,人就不至於對什麼都感到迷茫,人會對未來有打算,對事情有備案。我遵守交通規則,並不是因為我害怕違規罰款,而是因為我知道,遵守規則對包括我在內的所有人的安全都有好處。

  理解了因果關係,我們真正應該在意的,不是出了事以後的結果,而是引發那件事的原因。正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君子應該見微知著,履霜而知堅冰至。我們會成為小心謹慎的人,重視事物發展的苗頭。

  古代智者的教訓差不多就這個程度。但是對現代人來說,這些遠遠不夠。

  因果故事是簡單的,真實世界是複雜的。首先,工作或生活中,事情發展的結果往往是由多個原因導致。公司一個大型專案失敗了,到底是因為市場不行、產品不行、執行的人不行,還是最初的決策就不行?也許都有問題。

  再者,因果關係往往有長長的鏈條,你說不清哪個原因是「最初的」,哪個是「根本性的」。最後一塊骨牌倒下了,你說這是因為之前哪一塊骨牌倒下而產生的結果呢?是每一塊。你單獨指責誰都不公平,是整個局面就不對。

  更何況,真實世界還充滿不確定性。老王不抽菸、不喝酒,天天運動,控制飲食,結果不到五十歲就得癌症去世了。老孫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什麼都不忌諱,八十多歲了身體還是那麼好。你說這是為什麼呢?沒有科學家能徹底解釋清楚。事實是,人做得再好,也不能完全避免壞事發生,很多事情純粹是運氣。

  所以,因果知識並不能真正讓我們掌控局面。其實因果關係並不是科學概念,只不過是我們思考問題的一種方便法門而已。有的哲學家認為,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一切都只不過是統計規律。世間萬物構成了一張互相關聯、隨機波動的網絡,人根本不可能看清周邊關係的全貌。

  不過,你無須看清。誰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掌控命運,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導生活。為此,你需要全局性的眼光,需要完備性的思考。

聽歌吧



-----------------------------政客的訓練---------------------------------

今年看選舉(爆料抹黑,乃至於候選人出糗)很刺激過癮,彷彿隨便一個網紅、媒體人、學者專家、政二代/富二代、口齒伶俐的受害者家屬,經過包裝都可以擔任民意代表或公職。(話說普通公民人人都可擔任國民法官,民代或公職有何不可?!)
 
有意參選擔任民代或公職,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天賦、訓練或歷練?(其實比歌唱選秀節目更殘酷)
 
候選人就是演員,如何訓練一位演員?
 
 
入學測驗考題(表達的認知能耐與天賦)
1.一分鐘自我介紹
2.三到五分鐘講個故事,讓人或笑或哭或是感動
 
 
入門訓練科目與改造重點(可以教也可以練習)
站姿台風
服裝造型
語調、講話方式
故事編成的能力(鋪梗或廢話訓練:1分鐘的重點拖10分鐘講完)
 
 
然後是第一階段的驗收與實戰演練(震撼教育與壓力測試)
找來全台灣嘴巴最賤的網紅或名嘴,以及反應最快,問問題最刁鑽的老記者,一起組成火力班。每個候選人輪流上場被堵麥15分鐘,全程錄影,會後公播講評。此階段課程訓練候選人的氣度、反應、與臉色,要能在高壓下保持EQ,穩定且恰如其分的回答各種問題。
 
 
通過第一階段的(應該是少會淘汰掉一半以上),才進入第二階段的正式課程,課程內容包含
1.情報作業(媒體資訊識讀)。
先給候選人們一堆假訊息,讓其辨別真偽。再來是假民調與真選票數字,練習數據判別,從數字中找出邏輯與可操作事項。有人天天給你打雞血,看你會不會一秒飄上天。或天天給你潑冷水,訓練你勝不驕、敗不餒。
2.會議召開(辨別真話/假話/半真半假的判斷力)
真假彙報詞令夾雜,訓練候選人辨別中高層官員與樁腳說的話,到底是真話還是推諉之詞?例如總會有人說:「做這沒有效果是因為經費不夠,再丟500萬就能看見效果。」反正不管什麼錯誤,總能用錢擺平,跟詐騙集團沒兩樣。
3.反情報技巧
如果總部老有人洩密,該怎麼抓出內奸?或乾脆利用他釋放假情報,誤導對手陣營?
 
 
第三階段是進入正式的選戰作業,包含
1.管理職能與團隊運作。
考驗候選人及其團隊的縱向與橫向協調能力,更考驗候選人識人與用人能力。即使是高參幕僚,也需具有這種管理能力,才能協助維持總部運作。
競選總部需要分官派職,一如軍事上的參謀本部,問題就回到候選人怎麼識別人才?怎麼測試、補強、搭配各路人馬?否則一定天天鬼打架。總部是一個極度考驗候選人管理能力的地方,如何按部就班,各司其職,分工合作,一起完成任務?
2.了解選舉相關各種軟硬體(e.g., 舞台搭建、買廣告看板、網路行銷...)的行規與行情
找選舉相關各行各業的業者來簡報,讓候選人們瞭解行規與行情,這樣才不會亂花錢、白花錢。
3.政治議題與攻防。
不要只在自己的同溫層内辦理,要有其他各黨派各自論述其主張,激烈辯駁與廝殺。目的是要在正反論爭的過程中,知道不同陣營論述的邏輯與價值系統,並找到自身論點的漏洞,及早修補,以免日後出糗。
 
 
文章作者(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吳崑玉)的建議
1.台灣民主的根本危機在於候選人一代不如一代(大誤)老派政治人物那種機鋒與靈敏度怎麼全都消失了?
2.各黨的訓練營,根本問題是都在同溫層內舉辦,有太多的政治論述,太多的理所當然,卻缺乏技術傳承與正反攻防。
3.候選人的職前訓練不能等,經過這樣的訓練後,下次選戰可以比較不這麼無聊,候選人們也不會這麼徬徨無助。連免治馬桶也可以當政見,連講5分鐘廢話拖完時間都不能,連打點滴針孔在左手右手都能互換。一個正常人面對同樣狀況,應該都不會出現這麼不正常的反應,怎麼選舉選到大夥兒都變笨了?甚至亂套了?選來選去,怎麼選都是沒法判斷真偽好壞,甚至不知行情市道的蠢蛋。
 
 
我的感想(如何賞味候選人的良莠/演技的好壞)
1.第一階段能說善道/舌燦蓮花/煽動群眾情緒的人會出線(大學社團活動的經驗或是補教名師、網紅都很適合)
2.第二階段需要媒體識讀與判別話語真偽,前者媒體業的人吃香,後者地方角頭/混過市場得吃香
3.第三階段有需要管理職歷練+有自己很清楚的中心思想與掌握對手的邏輯論述
4.用以上三點來賞味評鑑候選人,可以看出哪些是包裝精美的草包、哪些是誤入叢林的小白兔、哪些人扮豬吃老虎、哪些人利慾薰心/自我感覺良好...
5.民主不是選賢與能或選秀,而是淘汰不適合的壞蛋與笨蛋(應該比照金馬獎,有些獎項從缺,鑑別度高的選民其實可以投廢票無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