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
一、談判的本質與心態
- 談判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談判並非爾虞我詐,而是當不同的人有不同意見時,需要透過協商來共同決策的過程。
- 「利」重於「贏」:談判的終極目的是追求「利益」,而非單純的「贏」。贏了卻沒有實質利益是沒有意義的,而即使看似「輸」了,若能獲得有利的結果,也是可以接受的。這與兵家思想的「合於利則動,不合則止」相符。
- 雙贏是心態而非說法:應堅信雙贏是可能的,但言語上不宜頻繁提及「雙贏」,以免對方產生疑慮,建議改用「我們一起把餅做大」這類更具體的說法。
- 接受「斑馬」而非「純白」:談判不應追求絕對的完美或全贏,必須學會接受灰色地帶和妥協。這意味著「贏者不全贏,輸者不全輸」,重要的是找到一個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 擁抱衝突:應將衝突視為常態,並樂於解決衝突,而非迴避或害怕。如同邱吉爾所言,要打好仗必須熱愛戰爭,談判亦然,必須「熱愛衝突」才能成為好的談判者。
二、談判前的準備與戰略佈局
在正式談判前,必須思考以下六個核心問題,尤其是對解題模型缺乏概念的人,最容易卡在如何達成共識的部分:
- 我到底想談什麼? (釐清自身需求與目標,區分必須要的Must、可有可無的Want、可放棄的Give-up-for-trade)
- 跟誰談? (直接對談者)或先跟誰談?
- 拿什麼去談? (了解自己手中對方想要的籌碼)
- 怎麼準備談判?
- 怎麼進怎麼退?
- 怎麼解題才能雙贏?
特別強調「先跟誰談」的重要性,這關乎談判的「局」與「戰略」:
- 拉高看局 (看局):不只看眼前的對象,更要從高處俯瞰整個情勢,了解周圍有哪些人,誰可以借力。當自己籌碼不足時,可透過第三方去影響對方。
- 人脈的建立與經營:人脈並非認識多少人,而是當你提出要求時對方會幫你,且對方也敢對你提出要求。這是一種「人欠我,我欠人」的互惠關係,需要不斷儲存人情債,才能在需要時提取。
- 了解對方需求:在談判前,必須先了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才能判斷自己手中的東西是否構成籌碼,並提出能打動對方的方案。
- 創造籌碼:即使手中看似沒有籌碼,也能透過利益交換、人脈運用,甚至製造不可或缺性來創造籌碼 (例如:一個簽名不見得會成功,但少了簽名肯定不成)。
- 掌握時機 (Timing):談判中誰有時間、誰能等待,誰就佔優勢。必要時可「裝」出有餘裕、有時間等待的樣子。
三、談判解題模型
談判的解題模型歸納為六種基本思考模式,可單獨或交叉使用:
- 大餅法 (做大餅):主要用於整合型談判,雙方共同面對問題,創造更大的利益,讓大家都能多分一點。關鍵話術是「您有沒有想過,我們可以一起把餅做大?」這句話既表明無惡意,也引導對方往整合思考。
- 交集法:探尋雙方立場背後的共同利益,提出能同時滿足雙方利益的方案。這與哈佛大學倡導的「原則式談判法」精神相似,強調尋求利益共同點而非固守立場。
- 掛鉤法:導入新議題以增加籌碼,分為:
- 諂媚型掛鉤:提供對方想要的B、C來換取我方想要的A (例如:買一送一,或建商延長保固來交換不賠償20萬)。
- 勒索型掛鉤:威脅不給A就不給B。
- 時機點:運用掛鉤法時,需特別注意「時間」因素,在適當的時機掛上新議題才能有效,否則可能產生反效果。
- 切割法:將談判大主題切分成各種不同議題,細分議題能擴大交換空間。可從「範圍」(如保固整間屋或部分區域)和「時間」(如保固長短)等角度切分。
- 分解法:若談判陷入僵局,可暫時擱置不涉及重大原則或不急迫的細節,先達成大的協議。這類似「拼圖式談判法」,先談大架構再填細節,之後再細談子契約。(或想清楚什麼議題不要談)
- 階梯法:預設條件加入協議方案中,以應對未來情勢變化。例如,信用卡利率隨還款紀錄降低,額度隨時間提升;或工作薪資依KPI表現分階段提升。
四、談判的實戰技巧與心法
- 觀察與試探 (察言觀色):細膩觀察對方的肢體語言、語氣,了解公司的權力環境、流程,以及對方最害怕什麼、想要什麼,甚至可透過話術試探,但避免顯得有心機。
- 保留退路 (窮寇勿迫):談判成功後,應給對方保留顏面,讓對方有台階下,方便回去交代,這能減少對方讓步的成本。此外,將讓步變成特例而非先例,以減少對方讓步的顧慮。
- 處理與上司/父母的衝突:不宜直接反對,應學會「反對為條件」,或提出替代方案,並保護對方顏面,私下溝通。避免當眾反駁,以免對方「掛在台上」難以收場。(給面子拿裡子)
- 溝通方式的選擇:面對面溝通有「見面三分情」,但處理敏感或難以啟齒的議題時,可透過寫信等方式拉開距離,讓彼此有思考空間。寫信讓人更慎重思考,而訊息通訊(如LINE)則可能因即時性高、易被淹沒、易引發猜測而造成困擾。
- 不講「真」理由:人們常不願透露真實原因(如錢太少、個性不合),而是給予模棱兩可的理由(如不方便、生涯規劃)。要能聽懂這些「弦外之音」,因為過於直白的拒絕可能斷了談判的機會。
- 避免情緒勒索:面對情緒勒索,應冷靜思考自己是否真的虧欠對方,並記得人情債是可以還清的,不應永遠被情份綁架。學會劃定界線,思考自身可接受的範圍,必要時可藉由第三方介入或創造距離來處理。
- 不求全贏:贏者不可能全贏,輸者也不會全輸。完全滿意代表另一方完全不滿意,這會破壞長久關係。最好的結果是「大家都有得一點,都有點滿意,也都有點不滿意」。
- 應對個性特質:若自己個性急躁或缺乏耐心,可考慮授權給有耐性的人協助談判。若自己臉皮薄,不善於拒絕,可嘗試透過書寫方式拉開距離。
- 兵者詭道也:談判有時需要策略性的「裝」,例如裝作有餘裕、有時間等待。這並非道德問題,而是兵家(講求利益)的策略,目的在於達到自身利益,但仍需有分寸,避免失去信任。
--------------------------------------------------------------------------------
《孫子兵法》在談判上的應用
《孫子兵法》主要提供的是大方向和戰略思維,回答「做什麼 (What to do)」的問題。
1. 「利」字當頭,趨利避害
- 《孫子兵法》的核心是追求「利益 (利)」。如同兵家所言:「合於利則動,不合則止」..,即做任何決策都應以是否有利可圖為依歸,無利則不行動。
- 談判的終極目的是「求利」而非單純的「贏」。即便表面看似「輸」了,但能獲得實質利益,那也是可以接受的結果;而如果「贏」了卻沒有實質利益,則毫無意義。
- 談判解題模型(如大餅法、交集法等)的基礎,都建立在「趨利避害」的人性之上,即追求利益、避免危害。
2. 「兵者詭道也」——策略性運用與分寸
- 《孫子兵法》強調「兵者詭道也」,意味著談判有時需要策略性的「裝」,例如裝作有充裕的時間或餘裕,這並非道德問題,而是兵家為達成自身利益所採取的策略。
- 然而,這種「詭詐」需有「分寸」,若過度使用會導致對方失去信任,難以維繫長遠關係。他解釋「詭」應理解為「變化」,強調在談判中要靈活應變,而非僅是欺騙。
3. 掌握「時間」與「時機」
- 孫子兵法》隱含著對「時間 (time)」與「時機 (timing)」的重視。談判中「誰有時間,誰就贏」。能夠等待或至少「裝」出有時間等待的姿態,能在談判中佔據優勢。
- 這也體現在談判的三道門(要求、時間、後果)中,若對方在時間要求上模糊不清,則提供了談判的迴旋空間。
4. 「窮寇勿迫」——為對方保留退路
- 《孫子兵法》有「窮寇勿迫」(不要逼迫走投無路的敵人)的原則。在談判中,這意味著成功達成協議後,應給予對方「面子」,讓其有台階可下,方便回去交代。
- 此外,將對方的讓步視為「特例而非先例」,可以減少對方讓步的「成本」,打消其擔心「一旦開了先例,將來大家都會有樣學樣」的顧慮。
5. 「看局」與戰略佈局
- 談判需「拉高看局」,從宏觀角度俯瞰整個情勢,不只看眼前的對手,更要看清周圍的「人脈網絡」和潛在的「第三方勢力」。
- 這如同《孫子兵法》中提到「知諸侯之謀」,要了解對方的長期規劃和整體戰略,才能有效地進行佈局和借力使力。
--------------------------------------------------------------------------------
《鬼谷子》在談判上的應用
《鬼谷子》作為縱橫家的鼻祖,主要提供的是實踐層面的操作技巧,回答「怎麼做 (How to do)」的問題...。它更側重於人性的洞察、說服的藝術和佈局的細節。
1. 「順勢」與造勢
- 《鬼谷子》非常強調「順勢」。中國人的思維重視「勢」(局勢、趨勢),包括「造勢」(創造有利局面)、「用勢」(利用現有局面)和「順勢」(順應趨勢發展)。
- 理解「勢」對於沒有籌碼的人尤其關鍵,因為你需要在適當的時機說出適當的話語。
2. 洞察人心與試探
- 《鬼谷子》教導如何細膩地洞察對方的心思,包括他們的權力環境、流程、最害怕什麼以及最想要什麼。
- 提供「張個網」的方法,即透過話術或情緒引導(如讓對方得意忘形或極度生氣),誘使對方不自覺地透露真實想法或隱藏的資訊,從而掌握對方「怕什麼」和「要什麼」。
3. 說服與語言的藝術
- 《鬼谷子》教授具體的說服技巧,包括如何「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這並非指虛偽,而是強調說話者要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需求和情緒來調整溝通方式。例如,對地位比你高的人應保持尊重,對地位低的人謙遜則更能贏得好感和廣泛傳播。
- 對於敏感或難以啟齒的議題,可以選擇書寫而非面談,以創造距離,讓彼此有思考空間,避免因情緒而誤判。
4. 創造與運用籌碼
- 《鬼谷子》的實戰應用強調即使看似沒有籌碼,也能創造籌碼。例如,在公司中,即便一個簽名不見得會成功,但「少了簽名肯定不成」,這本身就是一種籌碼。
- 善用「利益交換」。當自己力量有限時,可以透過了解對方的需求,提供對方想要的B、C來換取自己想要的A(「諂媚型掛鉤」),或利用第三方人脈來影響主要對手...。
- 建立和經營「人脈」:人脈不是認識多少人,而是建立一種「人欠我,我欠人」的互惠關係。這種關係需要不斷地「存入人情債」,才能在需要時「提取」。
5. 解決問題與化解衝突
- 《鬼谷子》的策略也能應用於化解與上級或父母的衝突。劉教授建議不要直接反對,而是提出「反對為條件」的替代方案,並「保護對方顏面」,私下溝通,避免當眾讓對方難堪33...。
--------------------------------------------------------------------------------
《孫子兵法》與《鬼谷子》的結合與互補
• 戰略與戰術的結合:
- 《孫子兵法》 負責提供宏觀的戰略方向和「利」的原則,指出「為什麽做」.。
- 《鬼谷子》 則提供微觀的實踐技巧和「勢」的運用,教導「怎麽做」.。
- 兩者相互補足,一個是大格局的思維,另一個則是細膩的操作指南,讓談判者不僅能看清大局,更能靈活應對各種情境。
• 「看局」與「做局」:
- 不僅教導如何「看局」(理解現有形勢),更教導如何「做局」(主動創造有利形勢)。這兩者都需要綜合《孫子兵法》的大勢判斷和《鬼谷子》的具體操作。
• 內外兼修:
- 《孫子兵法》和《鬼谷子》都強調對內要知己(了解自身籌碼、目標和底線),對外要知彼(洞察對方需求、弱點和意圖)。
- 這種內外兼修的思維,讓談判者能夠在複雜多變的局勢中,保持清醒的頭腦,並採取最有利的行動。
----------------------------------------------------------------------------------------
國際觀的重要性與培養
國際觀是「知道世界發生什麼事,而且曉得我們在跟他們這件事情我們怎麼定位,以及我們該怎麼因應的能力」。
對於台灣而言,由於地理位置和國際情勢的特殊性,國際觀顯得尤為重要。
1. 缺乏國際觀的風險
- 台灣身為小國,國際上任何政治、經濟、戰爭等事件,都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 缺乏國際觀可能導致對許多事情的判斷「失準」。
- 若無國際觀,面對國際情勢變動時,可能無法超前部署,導致臨時抱佛腳也來不及。
- 長期下來,可能造成「精緻的貧窮」,使視野、企圖心萎縮,國際地位越發孤立。集體的小確幸就是國家的危機
2. 培養國際觀的方法 :
- 累積基本知識:透過閱讀來了解國際基本情勢,例如朝鮮半島的歷史等7...。
- 建立分析框架:不能只依賴專家,而是需要學習一套方法論來解讀國際關係,例如透過劉教授的線上課程或書籍。
- 具備外語能力:外語能力不等於國際觀,但有助於直接閱讀外國資訊,理解不同國家的價值觀、恩怨情仇與悲歡離合,從而更客觀地建構國際觀。
- 多旅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不僅是觀光,更要「走地理,想歷史」,透過親身體驗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與背景,並進行交叉檢證,避免受單一文化影響...。
- 做筆記與整理:將閱讀、旅行與對話中的所思所感記錄下來,透過語音或文字筆記,進行沉澱與整理,有助於累積國際知識與背景。
--------------------------------------------------------------------------------
國際局勢分析框架
劉必榮教授透過一套「看世界」的七個方法,教導如何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系統性地分析國際局勢。
1. 看「局」(Situation)
- 首先要攤開地圖,了解國際局勢中有哪些「玩家」(players),包括大國(如美國、中國、歐盟、俄羅斯)、中等國家(如印度、印尼、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巴西等「搖擺六國」)以及較小的國家,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
- 這些「搖擺國」在理論上應站在西方陣營,但與俄羅斯等國關係良好,透過搖擺姿態為自身爭取最大利益,例如印度從俄烏戰爭中謀取石油利益。
2. 看「勢」(Trend)
- 觀察國際上的大趨勢,如人工智慧(AI)、人口老化、國際貿易變化、環境議題(如碳足跡、減碳要求)等...。
- 理解這些趨勢如何影響未來的投資佈局與個人規劃。例如,東南亞中產階級的蓬勃發展,吸引資金流向,顯示了國際政治走向與經濟投資方向的關聯。
3. 看「外交工具」(Diplomatic Tools)
- 分析各國為達成外交政策目的所採取的工具,包括戰爭、經濟制裁、外交手段、宣傳等,以及其成敗的關鍵。
4. 看「決策」(Decision-making)
- 重視決策者在國際關係中的影響力,尤其是一些強人領袖(如普丁、習近平、艾爾段),分析他們如何做決策,以及為何有些看似合理的政策卻無法落實。
- 例如,俄羅斯吞併烏克蘭東部可能只是前奏,其背後有更深層的盤算,需要從戰爭爆發前後國際權力結構的變化來分析。
5. 看「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
- 探討戰爭爆發的原因,以及和平秩序如何建立...。
- 例如,以色列與哈瑪斯的衝突,可能將中東從「新中東」打回「舊中東」,但戰爭爆發後秩序絕不會與舊的一模一樣,而是呈現新的變化2122。
- 戰爭僵局是談判發生的前提,雙方必須認識到無法單獨解決僵局時,才會考慮談判。
6. 看「故事」(Stories)
- 透過歷史故事和文化敘事來理解國際關係,例如孫中山與華僑革命的故事,或南洋華人的移民史1719。
7. 看「比較」(Comparison)
- 運用十字坐標軸,縱坐標為時間(歷史),橫坐標為空間(地理),進行比較分析。
- 歷史比較:同一國家不同時間點的狀況變化 (例如:南韓與北韓的關係變化,以及北韓與俄羅斯的親近)..。
- 空間比較:同一時間點不同國家面對相同威脅時的不同反應 (例如:面對俄羅斯的擴張,日本、韓國和中國的不同建軍反應,以及其對美中台關係的聯動影響)...。
--------------------------------------------------------------------------------
國際局勢分析的應用
國際觀和國際局勢分析並非打高空的學問,而是經世致用的知識27。
- 影響生活與工作:國際政治的走向直接關聯到資金流向,例如東南亞中產階級的崛起帶動投資,影響台灣銀行業在當地設立分行。
- 應對全球供應鏈變化:理解美中科技戰和供應鏈韌性對台灣產業的影響,例如台積電在海外設廠,將分散其「護國神山」的地位,促使台灣必須尋找新的領先領域或與國際接軌的方式。
- 決策與佈局:掌握國際局勢有助於個人在投資、職涯規劃(如國際移動能力)、商業決策等方面進行「超前部署」,增加自身的韌性與生存能力..。
- 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國際政治是頭,經濟是身體」。單純的經濟邏輯不足以看清全貌,必須結合政治邏輯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看世界的方法(劉必榮教授的7個框架):
- 局:分析國際政治中的大國、中等國、小國等參與者及其互動。
- 勢:識別影響全球的宏觀趨勢,如科技(AI、量子運算)、人口老化、國際貿易、環境議題等。
- 外交工具:理解各國如何運用軍事、經濟制裁、外交、宣傳等工具達成外交政策目標。
- 決策:分析各國領導人的決策模式、影響因素及其政策落實的困難。
- 戰爭與和平:探討戰爭爆發的原因、和平建立的條件,以及戰後權力結構的調整。
- 故事:透過各國的歷史事件、人文故事,深入了解其文化與背景。
- 比較:運用時間(歷史)和空間(不同國家對同一威脅的反應)兩個維度進行比較分析。
地緣政治與全球趨勢:
- 搖擺國:中等國家(如印度、印尼、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巴西等)在各大國之間搖擺,謀求自身最大利益。
- 全球南方: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群體,關注氣候、債務、疫情等議題,與美歐等北方國家議題取向不同。
- 俄烏戰爭影響:改變國際權力結構,牽動北約擴張與全球供應鏈調整。
- 東北亞情勢:北韓與俄羅斯、中國關係緊密,導致與日韓關係緊張,進而牽動美國對台政策。
- 晶片戰爭:美中科技戰的核心,凸顯半導體產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及台灣的脆弱性。供應鏈韌性導致半導體產業分散化,台灣需尋找新的科技領先點與國際接軌。
- 國際化擴張問題:跨文化管理、人才培養與流動、產業發展不均(如「荷蘭病」或「班加洛蟲」現象)。
兩岸關係:
- 僵局的產生源於雙方都認為能單獨解決問題。
- 和談的成熟條件是雙方都意識到無法單獨解決僵局。
- 需警惕大國將兩岸關係作為制衡工具。
- 台灣若過度追求獨立,可能導致國際孤立、資源萎縮,陷入「精緻的貧窮」。
- 曾討論過「邦聯制」、「奧匈帝國模式」、「歐盟模式」等多元連接方式,但目前尚無共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