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1

這本書相見恨晚 (網路有英文版可下載)



The Greatest show on earth
金錢是地球上最偉大的表演,原因如下:
  • 金錢無處不在且影響著所有人。它迷惑了我們大多數人,且每個人對它的看法都略有不同。
  • 金錢提供了適用於生活許多領域的教訓。這些教訓涵蓋了風險、信心和幸福等主題。
  • 金錢是一個強大的放大鏡。很少有其他話題能像金錢一樣,提供如此強大的放大鏡來解釋人們行為背後的原因。
金錢不僅僅是數學或經濟學,更是一種深刻的人類行為心理學。



No One’s Crazy
人們在金錢方面所做的看似「瘋狂」的行為,對他們自己來說其實是合乎情理的,因為每個人的金錢觀念都深受其獨特的個人經歷和背景影響。

善於理財與一個人的智力關係不大,而與其行為方式關係密切。即使是非常聰明的人,行為也很難改變。
一個無法控制情緒的天才可能會在財務上遭遇災難。相反地,沒有任何金融教育的普通人,如果具備一些與智力無關的行為技能,也能變得富有。

一位極度成功的科技業主管,曾設計並取得Wi-Fi路由器關鍵組件的專利,但他與金錢的關係卻充滿不安全感和幼稚的愚蠢。
  • 他經常炫耀厚厚一疊的百元鈔票。
  • 他曾把幾千美元的現金交給同事,讓他們去買1,000美元的金幣,然後把這些金幣像石頭一樣丟進海裡,只為了好玩。
  • 他曾因打碎旅館的燈具而被要求賠償500美元,卻拿出5,000美元砸給經理,並大聲侮辱對方。
最終,他破產了。

羅納德•瑞德 (Ronald James Read)
是一位美國慈善家、投資者、清潔工和加油站服務員。
  • 他出身農村,是家中第一個高中畢業的人,一生過著低調簡樸的生活。
  • 他在加油站修車25年,在JCPenney掃地17年,38歲時花1.2萬美元買了一間兩居室的房子並住了一輩子。
  • 他於2014年去世,享年92歲,去世時淨資產超過800萬美元。
  • 他將200萬美元留給繼子女,600多萬美元捐給當地醫院和圖書館。
他的成功沒有秘密:他省下了微薄的收入,並將其投資於藍籌股,然後等待數十年,讓微小的儲蓄累積成巨額財富。

理查德•弗斯科內 (Richard Fuscone) 則與羅納德•瑞德截然不同。
  • 他畢業於哈佛大學,擁有MBA學位,曾是美林證券的高管,40多歲就退休成為慈善家,事業極其成功。
  • 他在2000年代中期為了擴建其在康乃狄克州格林威治佔地1.8萬平方英尺、維護費每月超過9萬美元的豪宅而大量借款。
  •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他高負債和非流動資產導致他破產。
他的房產最終被法拍,價值遠低於原先的估計。

羅納德•瑞德的耐心與理查德•弗斯科內的貪婪。這兩者之間巨大的教育和經驗差距,最終被行為所彌補。

金錢的本質:心理學而非硬科學
這些故事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們在金融業的獨特性。在其他行業,沒有學歷、沒有訓練、沒有經驗的人很難超越受過頂尖教育的專業人士,但在投資領域卻屢見不鮮。

這種現象有兩個解釋:
  • 一是財務結果受運氣影響,獨立於智力和努力之外;
  • 二是(作者認為更普遍的是)財務成功不是一門硬科學,而是一種軟技能,即你的行為方式比你所知道的知識更重要。作者將這種軟技能稱為「金錢心理學」。

金融學大多被視為一門以數學為基礎的學科,將數據輸入公式就能得出結果,並假設人們會照做。但知道該怎麼做,並不能解釋你在實際操作時腦子裡會發生什麼。
我們對金錢的思考和學習方式,過於像物理學(有規則和定律),而不夠像心理學(有情感和細微差別)。

理解金融問題需要透過心理學和歷史的視角,而非單純的金融學。

個人經歷塑造金錢觀
人們對金錢做出的「瘋狂」行為,實際上是基於他們在該時刻所擁有的資訊,並將其套入自己獨特的「世界運作模式」中。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這些經歷塑造了他們對金錢運作方式的看法,並且比二手知識更具說服力。
來自不同世代、不同背景、不同經濟環境的人,會學習到截然不同的金錢教訓。
例如,在貧困中長大的人對風險和回報的看法,與富裕銀行家子女的看法截然不同。在通膨高漲時期長大的人,與在物價穩定時期長大的人,其經歷也完全不同。
即使是聰明人,對於經濟衰退、投資方式、風險承受度等問題,也會因為不同的生活經歷而產生截然不同的看法。
研究顯示,人們一生的投資決策與其所處世代的經濟經驗(特別是成年早期的經驗)密切相關。例如,在股市強勁時長大的人,未來更傾向於投資股票。
這與智力、教育或複雜程度無關,只與出生的時間和地點的「愚蠢運氣」有關。

「瘋狂」行為的合理性
即使對於明顯的「壞主意」(例如:低收入家庭購買彩票),從其自身的角度來看,也可能具有其合理性。對於貧困家庭來說,買彩票可能是他們唯一能「抓住夢想」的機會。
因此,金融決策很少是純粹基於試算表,更多的是在個人歷史、世界觀、自尊、驕傲、行銷和奇怪激勵因素交織的敘事中做出的。

現代金融體系的「新」
現代金錢決策的基礎,例如儲蓄和投資,其實是相當「年輕」的概念。
例如,享受退休的整個概念最多只有兩代人的歷史。401(k) 退休儲蓄計劃直到1978年才出現,羅斯個人退休帳戶 (Roth IRA) 更是直到1998年才誕生。
大學普及和學費飆升也是相對較新的現象。指數型基金不到50年歷史,對沖基金也是近25年才興起。
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對儲蓄和投資感到困惑:我們都相對「新」於這場遊戲,缺乏足夠的累積經驗來學習和適應。

雖然人們在金錢方面的行為可能看起來很奇怪或不合理,但這些行為對行為者本身來說,都是在特定時刻基於其獨特生活經驗和世界觀所做出的「合理」選擇。這種對行為心理的理解,比單純的金融知識更能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財務決策。



Luck & Risk

生活中所有的結果,無論好壞,都受到個人努力之外的力量影響,這些力量就是運氣和風險,它們是手足同源,密不可分的概念。

運氣與風險是手足同源的力量
成功的財務管理與智力關係不大,而與行為方式關係密切。
即使是非常聰明的人,如果無法控制情緒,也可能導致財務災難。
相反地,沒有受過金融教育的普通人,只要具備一些與智力無關的行為技能,也能變得富有。
生活中的每個結果都受到個人努力之外的力量所引導,這就是運氣和風險。它們如此相似,以至於你無法相信其中一個而不尊重另一個。
世界過於複雜,無法讓你的所有行動百分之百決定你的所有結果。那些你無法控制的意外影響,可能比你刻意採取的行動更具影響力。


比爾•蓋茲與肯特•伊凡斯的故事

比爾•蓋茲 (Bill Gates):他在1968年13歲時,就讀於西雅圖郊外的湖濱中學,這是全世界少數幾所擁有電腦的高中之一。這所學校是因其數學和科學老師的遠見,用每年舊物義賣的收益租賃了一台Teletype Model 30電腦。當時,大多數大學的研究生院都沒有比爾•蓋茲八年級時所能接觸到的電腦更先進的設備。蓋茲和他的同學保羅•艾倫因此能自由使用電腦,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並迅速成為電腦專家。作者指出,在全球三億多高中生中,只有約三百人就讀於湖濱中學,而蓋茲恰好是其中之一。蓋茲本人也承認:「如果沒有湖濱中學,就不會有微軟」。這一切都歸因於他「百萬分之一」的運氣。

肯特•伊凡斯 (Kent Evans):他是蓋茲在湖濱中學最好的朋友,也是電腦天才。伊凡斯和蓋茲一樣精通電腦,且同樣有商業頭腦和雄心。蓋茲曾說:「我們會一直合作下去。我確信我們會一起上大學。」。然而,肯特在高中畢業前,因為一場登山事故不幸身亡。在美國,高中生死於登山事故的機率大約是百萬分之一。
比爾•蓋茲經歷了百萬分之一的運氣,而肯特•伊凡斯則經歷了百萬分之一的風險。這兩種力量的本質相同、影響的程度也相同,但方向相反。


難以衡量和接受運氣與風險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 (Robert Shiller) 坦言,他最想知道但卻無法知道的是:「運氣在成功結果中的確切作用」。
我們很難接受運氣在財務成功中扮演的角色。
評判他人時:將成功歸因於運氣會讓人顯得嫉妒和刻薄,即使我們知道運氣確實存在。
評判自己時:將成功歸因於運氣可能會令人過於沮喪而難以接受。
對於失敗 (從破產到未能達到個人目標),情況也類似。我們很難判斷失敗是源於決策失誤,還是僅僅是風險現實的另一面。我們更傾向於簡單的故事,即「結果不好就是因為決策不好」。

向極端案例學習的危險性
我們傾向於透過觀察成功和失敗來學習:「照她做的做,避免他做的。」。然而,我們沒有魔法棒來區分哪些結果是可重複的行為,哪些是隨機風險和運氣造成的。
康內留斯•范德比爾特 (Cornelius Vanderbilt):他是一位鐵路帝國的商業巨頭,即使其交易違法,他也毫不理會。他的成功很可能讓人將其違法行為視為「精明」。
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John D. Rockefeller):他的成功也伴隨著頻繁的違法行為,這些行為常被歷史學家描繪為「狡猾的商業智慧」。
這條「大膽」與「魯莽」之間的界線可能只有一毫米厚,而且只有事後才能看清楚。當我們不給予風險和運氣應有的尊重時,這條線常常變得隱形。例如,股神班傑明•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 最大的投資成功來自於GEICO股票,但他本人承認這筆投資「幾乎違反了葛拉漢本人在著作中列出的所有多元化規則」。
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拒絕雅虎十億美元收購案被視為天才之舉,而雅虎拒絕微軟的收購提議則被批評為愚蠢。這些案例的教訓難以捉摸,因為風險和運氣很難釐清。


建議
  1. 慎選你讚美和欽佩的對象,也慎選你輕視和想避免成為的對象。因為結果從來沒有看起來那麼好或那麼壞。
  2. 意識到並非所有成功都歸因於努力,也並非所有貧困都歸因於懶惰。在評判自己和他人時,應銘記這一點。
  3. 少關注特定的個人和案例研究,多關注廣泛的模式。極端的結果往往受到極端運氣或風險的影響,因此最不適用於其他情況。更常見的模式才更有可能適用於你的生活。

比爾•蓋茲曾說:「成功是一個糟糕的老師。它會引誘聰明人認為他們不會失敗。」。當一切順利時,要意識到情況可能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好,你並非無敵。
失敗也可能是一個糟糕的老師,因為它會引誘聰明人認為他們的決定很糟糕,而實際上那只是風險的無情現實。處理失敗的訣竅是安排好你的財務生活,讓一次糟糕的投資或未達成的財務目標不會讓你一敗塗地,這樣你就能繼續玩下去,直到勝算在你這邊。

理解金錢的心理學至關重要,對金錢的運作方式抱持更為現實和謙遜的態度,認識到即使是最精密的計畫也無法完全排除運氣和風險的影響,並建議專注於那些能夠承受不可預測的挑戰的行為和策略。



Never Enough
即使是那些已經擁有巨額財富的人,若無法界定「足夠 (enough)」的邊界,便可能因對「更多」無止境的渴望而毀掉一切。

億萬富翁的派對上,作家喬瑟夫•海勒告訴庫爾特•馮內果,他們的主人對沖基金經理一天賺的錢比海勒的暢銷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一輩子賺的還多。海勒回應:「對,但我擁有他永遠不會有的東西……足夠 (enough)」。

這個故事強調了一個關鍵要素:在當今社會,對於許多人,包括最富有和最有權勢的人來說,似乎沒有什麼是「足夠」的。

拉賈特•古普塔 (Rajat Gupta) 的故事
古普塔出生於加爾各答,青少年時期成為孤兒,憑藉非凡的努力,在中年時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顧問公司麥肯錫的執行長。
他於2007年退休,據報導在2008年擁有1億美元的財富,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巨款。然而,他渴望成為億萬富翁,並因此受到高盛董事會中億萬富翁圈子的影響。
為了追求更多,古普塔利用其高盛董事會成員的身份,進行內線交易。例如,他在得知華倫•巴菲特將對高盛投資50億美元的消息後,立即將消息洩露給對沖基金經理拉傑•拉賈拉特南 (Raj Rajaratnam),使其迅速獲利。古普塔因此被判入獄,其職業生涯和聲譽徹底毀滅。

伯納德•馬多夫 (Bernie Madoff) 的故事
合法成功:在臭名昭著的龐氏騙局之前,馬多夫是一位非常成功且合法的商人,作為股票交易的市場莊家,每年能賺取2500萬到5000萬美元。
欺詐:儘管他已經透過合法業務累積了巨額財富,馬多夫仍然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龐氏騙局,最終被揭露並入獄。

這兩個故事引發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已經擁有數億美元的人,會如此絕望地追求更多金錢,以至於甘願冒險毀掉一切?。

「足夠」原則的危險性與教訓
無意義的風險:沒有理由為了你沒有也不需要的東西,去冒你已經擁有且需要的東西的風險。這是一個顯而易見卻經常被忽略的道理。

長期資本管理公司 (Long-Term Capital Management, LTCM) 的案例:這家對沖基金的交易員們每個人都擁有數千萬甚至數億美元的個人財富,但他們為了追求更多而承擔了巨大風險,最終在1998年這個歷史上最牛市、經濟最強勁的時期,幾乎輸掉了一切。
「目標線不斷移動」的挑戰:最難的財務技能是讓目標線停止移動。如果期望隨著結果不斷上升,那麼努力追求更多就沒有邏輯可言,因為你付出額外努力後仍然會感覺一樣。當對更多(更多金錢、權力、聲望)的渴望比滿足感增長得更快時,就會變得危險。這會讓你感到落後,唯一的追趕方式就是承擔越來越大的風險。

社會比較是問題所在:社會比較的上限非常高,幾乎沒有人能夠達到。這意味著這是一場無法獲勝的戰鬥,或者說唯一的獲勝方式就是根本不參與戰鬥——接受你可能已經擁有足夠,即使比你周圍的人少。例如,收入豐厚的棒球新秀與收入更高的球星、對沖基金經理甚至億萬富翁相比,仍會感到不足。在賭場中,「唯一能贏的方式就是一進去就離開」也印證了這一點。

「足夠」不是太少:
擁有「足夠」的觀念並非保守或放棄機會,而是意識到對「更多」永不滿足的渴望最終會將你推向後悔的境地。就像吃東西吃到生病一樣,在商業和投資中,許多人只有在崩潰並被迫停止時,才會停止追求更多。

有些事情不值得冒險:
有些東西是永遠不值得冒險的,無論潛在收益有多大。聲譽、自由、獨立、家人、朋友和幸福都是無價之寶。維護這些的最好辦法,就是知道何時停止冒險。古普塔在出獄後聲稱「不要過於執著於任何事物——你的聲譽、你的成就」,這被作者認為是他經驗中最糟糕的結論,是一種自我辯解。

在金錢上,「足夠」是一個強大的概念。它強調了定義自身需求、避免社會比較陷阱、並保護無價之物(如聲譽和自由)的重要性,遠比無止境地追求更多金錢來得更重要。



Confounding Compounding
複利的神奇力量 (Confounding Compounding):複利(Compounding)的力量極其巨大,但卻是反直覺的,因此經常被低估或誤解。儘管複利的數學概念看似簡單,但它所帶來的結果卻可能超越邏輯,讓人難以相信。

複利的核心概念與反直覺性
複利意味著微小的成長可以成為未來成長的燃料,即使起始基礎很小,也能產生驚人的結果。
這之所以令人困惑,是因為人類的思維天生偏向線性思考,而非指數型思考。這導致我們很難直觀地理解複利的潛力,也因此低估了它的力量、成長的來源以及它可能帶來的成果。
作者舉例說明,計算「8+8+8+8+8+8+8+8+8」相對容易(72),但計算「8×8×8×8×8×8×8×8×8」則會讓人頭痛(134,217,728)。這種線性與指數思維的差異,正是我們難以理解複利的原因。

冰河時期的啟示
科學家米盧廷•米蘭科維奇(Milutin Milanković)的理論指出,地球與太陽和月亮之間相對位置的微小變化,會輕微影響地球的運動和傾斜,導致地球不同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略微增加或減少。
關鍵的細微之處在於,並非寒冷的冬季,而是適度涼爽的夏季,才是冰河時期的真正元凶。如果夏季不夠溫暖以融化前一個冬天的積雪,殘留的冰層會讓下一個冬季更容易積雪,這又會增加下一個夏季積雪繼續存在的可能性。這種持續的積雪會反射更多陽光,加劇降溫,導致更多的降雪,如此循環。
在短短幾百年內,一個季節性的雪堆就能演變成大陸冰蓋。這個例子證明了,從相對微小的變化中,可以產生巨大無比的成果。

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財富奧秘
儘管有兩千多本書探討巴菲特如何致富,但很少有人充分關注最簡單的事實:巴菲特的財富並不僅僅因為他是一位優秀的投資者,而是因為他從孩童時期就開始持續不斷地進行投資。
巴菲特目前的淨資產為845億美元,其中有842億美元是在他50歲之後累積的,而815億美元則是在他60多歲符合社會安全福利資格之後獲得的。
作者指出,巴菲特的投資技能固然卓越,但其成功的真正關鍵在於他作為一位傑出的投資者,堅持了四分之三個世紀。如果他30歲才開始投資,60歲就退休,那麼很少會有人聽說過他。他的淨資產估計將比實際資產少99.9%。他的秘訣是「時間」。

吉姆•西蒙斯(Jim Simons)的對比
文藝復興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的吉姆•西蒙斯自1988年以來,年化報酬率高達66%,無人能及。巴菲特的年化報酬率約為22%,僅為西蒙斯的三分之一。
然而,西蒙斯的淨資產為210億美元,比巴菲特少了75%。原因在於西蒙斯直到50歲才開始展現其投資長才,他的複利時間比巴菲特少了一半以上。如果西蒙斯能像巴菲特一樣,以66%的年化報酬率堅持70年,他的財富將是天文數字般的「六十三京九千四百兆七千八百一十七億七千八百零七萬四千八百一十六美元」。
這個例子再次強調,即使是看似微小的成長率差異,在足夠長的時間下,也能導致荒謬且不切實際的巨大差異。因此,在探討成功(例如冰河時期或巴菲特致富)的原因時,我們常常忽略了成功的關鍵驅動因素。

堅持與生存
人們常常將所有的努力投入到追求最高的投資報酬率,因為這似乎是致富的最佳途徑。然而,好的投資不一定需要最高的報酬率,因為最高的報酬往往是單次的,難以重複。
好的投資是賺取「相當不錯的報酬」,並能夠長期堅持下去,因為這才是複利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候。
複利只有在你能夠給予資產足夠多年的時間來成長時才有效。這就像種植橡樹:一年的成長看不出什麼,十年會有顯著差異,而五十年則能創造非凡之物。
然而,要獲得並維持這種非凡的成長,就需要度過所有不可預測的起伏。
巴菲特的成功,除了他的投資智慧,更在於他沒有做什麼:他沒有背負過多的債務,沒有在14次經濟衰退中恐慌拋售,沒有玷污自己的商業聲譽,也沒有依賴單一策略或趨勢。他「生存」下來了,而生存為他帶來了長壽,長壽則讓複利發揮了奇蹟。

作者以瑞克•格林(Rick Guerin)的故事為例,他曾是巴菲特和查理•蒙格的第三位投資夥伴,同樣聰明,但因為「急於致富」而在1973-1974年的經濟衰退中因槓桿操作被迫低價出售股票,最終消失在投資界。這說明了,雖然他們三人同樣擅長致富,但巴菲特和蒙格擁有「保持財富」的額外技能,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過度追求極端的短期報酬,而應專注於長期穩健的投資策略,並確保自己能夠「生存」下來,度過市場的波動,才能真正讓複利發揮其驚人的力量。



Getting Wealthy vs Staying Wealthy

賺取財富與守住財富所需的能力截然不同,而後者(守富)往往更為重要且常被忽略。儘管有許多方法可以致富,但能夠守住財富並持續累積的唯一途徑,是結合了節儉與偏執的特質。

致富與守富的核心差異
  • 致富 (Getting Money):需要冒險、保持樂觀,並積極投入。
  • 守富 (Keeping Money):則需要截然相反的特質。它要求謙遜,害怕失去已有的財富,因為財富可能轉瞬即逝。它需要節儉,並接受一部分成功是來自於運氣,因此不能指望過去的成功會無限期地重現。

歷史案例的啟示
傑西•李佛摩 (Jesse Livermore) 與亞伯拉罕•日爾曼斯基 (Abraham Germansky) 的對比:
1929年股市崩盤時,李佛摩透過放空市場,一天內賺取了相當於超過30億美元的財富,成為當時最富有的人之一。然而,他因過度自信,不斷進行更大規模的投機,最終債務纏身,輸光了所有財產,並在1933年自殺。
日爾曼斯基是一位在1920年代蓬勃發展的房地產大亨,因在股市中重度投資,也在1929年崩盤中破產,可能因此喪命。
兩人同樣擅長致富,但都不擅長守富。這也說明了,即使沒有「致富」這個詞適用於自己,這些教訓也適用於所有收入水平的人。

「生存」的重要性
如果只能用一個詞來總結金錢上的成功,那就是「生存 (survival)」。
大多數公司最終都會失敗,富豪榜上的名單也在不斷更替。這部分原因在於致富和守富是兩種不同的技能。
紅杉資本 (Sequoia Capital) 的經驗:其億萬富翁負責人麥克•莫里茲 (Michael Moritz) 將公司四十年的成功歸因於「害怕倒閉」的偏執心態。他們從不自滿,不假設昨日的成功會延續到明天。
那西姆•塔雷伯 (Nassim Taleb) 的觀點:「擁有優勢」和「生存」是兩回事:前者需要後者。你必須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毀滅。

將「生存」思維應用於現實世界,歸結為三件事:
1.追求財務上不可被摧毀,而非最高報酬:
  • 大多數人追求最高投資報酬率,但最高報酬往往是單次性的,難以重複。
  • 好的投資是獲得「相當不錯的報酬」,並能長期堅持下去,因為這才是複利發揮最大作用的時候。
  • 複利只有在你能夠給予資產足夠多年的時間來成長時才有效。
  • 持有現金在牛市中可能看起來保守,但它可以防止你在熊市中被迫低價出售股票,這對你一生的投資回報而言,可能比選中幾十個大贏家還要重要。

2.計劃要靈活,預期計劃不按計劃進行:
  • 儘管財務和投資規劃至關重要,但很少有計劃能經受住現實世界的考驗。
  • 一個好的計劃不會假裝未來是可預測的;它會擁抱不確定性並強調「容錯空間 (room for error)」。
  • 「容錯空間」(也稱「安全邊際」)是應對不確定性和隨機性的唯一有效方法。它讓你能夠在各種潛在結果下安然度過,並增加了在特定風險水平下成功的機率。

3.培養一種「槓鈴式性格」:對未來樂觀,但對可能阻礙你達到未來的因素保持偏執:
  • 合理的樂觀主義是相信長期來看,儘管路上會充滿艱辛,但結果會是好的。
  • 同時,你需要有短期偏執來確保你能夠「生存」下來,以便利用長期的樂觀趨勢。
  • 成功有時會讓人產生自滿,以為自己無懈可擊,而這正是危險的開始。

賺錢的能力可能很普遍,但守住財富並讓其持續增長需要不同的技能和心態。能夠長期生存下來,不被市場或生活中的不可預測性所淘汰,是實現複利奇蹟並最終達到財務成功的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