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Safety climate :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Safety climate in university and college laboratories: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Source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38 (2007) 91–102
AuthorsTsung-Chih Wu, Chi-Wei Liu, Mu-Chen Lua
弘光科大 吳聰智老師的大作
吳老師的博班論文大概國內是做安全文化/氣候必看的參考文獻;有機會的話也應該向吳老師請教有關「文化」與「氣候」的差異

文章賣點在於鑑別出影響安全氣候的上一層組織因素(包含人數規模、公/私立、是否有專責安全人員、安委會、所在區域)與下一層個人因素(性別、年齡、專/兼職、職稱職位、事故經驗、安全訓練、工作區域)
用的方法不是SEM而是ANOVA

 


研究目的:
Diaz and Cabrera (1997) also pointed out that organizational climate wa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 factors. Given that safety climate is a sub-system of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the study proposes that safety climate may be influenced by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individuals factors.
控制變數=產業別=>在這裡指大專院校的實驗室(問卷樣本數=>780
結果: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ree of the organizational factors (ownership, safety manager, safety committee) and five of the individual factors (gender, age, title, accident experience, and safety training) hav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afety climate.

-----------------------------------------------------------------------------------------
個人想法
聯想到很多在做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關聯性的研究,就以上結論而言,不就可以推論與意味著:
如果兩個組織(同為大專院校的實驗室),擁有相同的組織因素,而在人員方面,性別、年齡、職稱、事故經驗與安全訓練亦無統計上的顯著差異,是否組織的安全績效(受訪人員對於安全的重視程度與認知)就會相同? 而兩個事業單位在職災發生頻率與嚴重度上也沒有統計上的差異? (假設可以再進一步控制為相同的產業別)
Do Safety Climate Matter換言之安全氣候只是一個的中介變數與概念?

就如何套用到產業上來進行實證,個人期望最好能夠結合先前的idea一魚多吃=>
順便看看不同規模(千人以上大公司)與成立時間公司長短(乃致於台商、外商公司)的安全氣候與人員安全認知的差異。

後續執行時的工作項目:
  1. 安全氣候與安全績效問卷=>可能參考採用吳老師的問卷會比較省事(本土化、信效度已有測量過,甚至連SEM中間的因果結構都可以照用)
  2. 樣本資料=>要向經濟部工業局查詢,乃至於視研究需要,決定各群組所需的抽樣數
  3. 發放問卷,與信效度初評
  4. 聯繫勞檢單位=>看看能否取得這些(指定)樣本事業單位的職災月報資料
  5. 如果不方便取得單一事業單位的統計資料,那麼也可以考慮行業別二手資料來進行推論=>行業別風險假說
預期研究成果(拆成四份):
  • 提出組織與員工因素才是決定安全績效的理論觀點與工安版的Kuznets Curve
  • 找出不同產業安全氣候的結構差異背後組織/員工因素差異=>作為政府進行產業別輔導之先期參考
  • 用不同成立時期公司來比對、找出安全氣候在時間軸上的演化進程與各階段成長演化的限制因素=>作為環安實務界與政府輔導的參考
  • 建立工安意外事故的多元回歸預測方程式=>作為勞檢機構鑑別高風險重點事業單位與事業單位量化風險之依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