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兩種哲學觀點
一種是可以比較,另一種哲學觀當然是不能比較
網頁
▼
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異業觀摩-內稽內控怎麼做
以下轉載 內部稽核協會資訊網路委員會委員 曾啟光先生的超讚大作
可以把"內部稽核"與"稽核"等字句置換成"工安環保"或"安全衛生"來讀以下文章,或許會心有戚戚焉。
這篇文章深刻描述出環安與內稽等支援性職務在業界實務的困境
2012年12月23日 星期日
2012年12月22日 星期六
換工作抉擇的依據與邏輯
最近遇到幾位以前的工作夥伴,先後來諮詢關於職場轉換跑道與如何抉擇的事宜(感覺自己變成腥海羅盤與張老師之類的角色了…XD)
在這個景氣不佳鬧哄哄的時間點,幾位伙伴還能夠有轉換跑道的機會,值得慶幸
以下整理一些個人的想法聊供參考
在這個景氣不佳鬧哄哄的時間點,幾位伙伴還能夠有轉換跑道的機會,值得慶幸
以下整理一些個人的想法聊供參考
2012年12月16日 星期日
圈內方向校正與指引
先前的文章提到明茲伯格的大作
以下站在大師的肩膀,看看目前圈內偏差的觀念如何校正與所欠缺和需要的思考方向
一、對於安全文化的駁斥
(參閱明茲伯格策略管一書 文化學派page368-396)
實務界與官方官員談安全文化,可謂只是”安全第一”口號的另一種說法
而學術研究單位談安全文化與氣候,又似乎流於構念定義與信效度測量
文化是一種組織的心態與詮釋外在事物的(偏見)眼光,背後包含一堆(集體)難以察覺的行為模式、意識形態和理所當然的假設
如果能夠仔細觀察感受的話,每家公司都會有自己的文化,如同每個人都會有獨特的喜怒哀樂與情緒反應;關係企業間的文化還是有所差異,如同雙胞胎兩個人的個性不同。
2012年12月15日 星期六
筆記:內容分析(限制與注意事項)
有太多研究方法,每個方法各有其適用情境與前提假設,內行人只看以下幾點門道:
1. 題目是否有趣、有意義?題目是否應該這樣問?
2. 這樣的題目是否適合使用這樣的方法來研究(該方法適用此一假設前提和情境)
3. 研究過程的信效度?
4. 前後推理論述的連貫/一致性、內容完整性與結論正確性(可信度/有效度)?
外行人與新手類似鐵鎚人,只用自己會的那幾種方法胡亂套用到所有問題上面…XD
知識的疆界有如膨脹的宇宙,不是心力智慧有限的渺小個人所能追趕(學海無涯,唯勤是岸….溺斃的應該佔絕大多數吧…XDD)
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
Disclaimer : 以下均為節錄內容,非個人心得
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工安該怎麼做-標竿公司觀點的text mining
原始資料來源
http://safety.cla.gov.tw/upload/files/1001027.pdf
對象包含國家工安獎的得獎公司、業界專家學者和勞工團體代表,主持是安衛處傅處長
針對國家工安獎得獎公司代表發表看法進行歸納與詞頻分析
Text Mining部份使用以下工具和網址
中文斷詞系統
http://ckipsvr.iis.sinica.edu.tw/
中文詞頻統計軟體
http://web.bp.ntu.edu.tw/Webusers/ftlin/PCount/index.asp
Disclaimer:這不是嚴謹的研究,結果僅供參考
http://safety.cla.gov.tw/upload/files/1001027.pdf
對象包含國家工安獎的得獎公司、業界專家學者和勞工團體代表,主持是安衛處傅處長
針對國家工安獎得獎公司代表發表看法進行歸納與詞頻分析
Text Mining部份使用以下工具和網址
中文斷詞系統
http://ckipsvr.iis.sinica.edu.tw/
中文詞頻統計軟體
http://web.bp.ntu.edu.tw/Webusers/ftlin/PCount/index.asp
Disclaimer:這不是嚴謹的研究,結果僅供參考
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筆記:預見未來/王伯達
筆記:預見未來/王伯達
作者的部落格在這裡:
司徒大老的推薦序言摘錄
許多人長期質疑,為何世界上經濟學者人才濟濟,學術理論十分高深,學術論著極度豐富,但卻很少有人可以或敢於從事類似的預測。從以上分析,可能得到的一項答案是:經濟學術的知識領域深入而專精,任何學者的論述必須承襲一定的學術傳統,而且理論的提出必須經由大量的統計資料來驗證。因為專精,就難免犧牲了廣博;因為師門傳承嚴謹,使年輕學者在思想上不敢突破前人的思考模式;嚴謹的統計分析造成大部分推論都建立在歷史資料上,因而無法藉著簡單的邏輯來想像未來不同典範的世界。這樣一來,在思考與論述上反而不如像王伯達 先生這種非經濟專業出身,但敏於觀察,勤於思考的作者如此活潑而敢言。事實上不僅是經濟學,其他許多歷史悠久而歷代大師輩出的社會科學領域,都有類似的情況。
要判斷這個勢,需要一個基本態度,還有一些基本功力。「態度」,就是作者書中講的「懷疑」。對一些資訊懷疑,才會驅動我們去找更多的資訊。「懷疑」應該是一個習慣。現在年輕人在網路上接收到太多資訊,這些資訊有真有假,如果從不懷疑,照單全收,又怎麼可能發展出獨立的思考與判斷?
可是懷疑卻必須有基礎,那就是必須有基本的知識。沒有基本知識,怎麼去懷疑對方所說的真假?知識裡面,數字的資料應該佔了滿大一塊。所以作者在書中也討論到如何處理數字,如何解讀,如何分辨數字的謬誤。這非常重要。我們常說:「數字會說話」,其實數字並不會。會說話的,是解讀數字的人。數字解讀錯誤,對整個「勢」的判斷就錯誤,不可不慎。
作者序摘錄:
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曾自比為牛虻,他認為他的職責就是不斷的提出問題讓更多的人思考,藉以刺激雅典這匹馬不斷的前進。一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確實有賴於人民的思考與自省的能力,而我也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刺激每一位讀者,刺激我們的國家不斷的前進。
寫給每一個希望改變自己、改變社會、讓這個國家與世界變得更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