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綠工廠參訪感想

先前的舊文
http://eshmanager.blogspot.tw/2012/03/blog-post_24.html#more

有幸參訪某國外化學材料商在台灣的所謂鑽石級綠建築
這家跨國企業,先前已拿到國家工安獎,也是兩間龍頭級化學材料商的合併
所以管理體制與硬體設施自然有一定的水準
該廠區約23000平方米,員工人數不過300人(該廠區)


簡報分
1. 安全介紹=>放影片
2. 公司介紹=>亞太區副總經理介紹該集團公司
3. 公司永續理念=>亞太區環安主管說明公司在全球的各項豐功偉業
4. 綠色工廠=>廠區廠長介紹各項工廠的綠色運作績效
5. 現場導覽



聽到的優點
把安全與永續是為公司的文化/行為準則DNA與旅程
先講安全、再談品質,最後卓越的生產績效自然水到渠成


 現場看到的優點
1. 各區域標示所需配戴的個人防護具
2. 現場如果使用沖身洗眼器,中控室發出警報(現場有求救按鈕?)
3. 廁所設置宣導小卡(宣導化學品環安法規)
4. 雨水有回收再利用
5. 設置戶外堆肥場(小小+臭臭的)
6. 認養園區滯洪池區域作為疏散集合地點
7. 廠區植樹活動
8. 各項植物標示
9. 針對樹陰處種植落花生?(某種可在樹陰下生長的植被植物=>委員的建議)
10. 用家屬的畫作表框裝飾走道
11. 每個月選出當月傑出員工
12. 各項活動與KPI的告示板







個人的疑問與反思
1. 這種公司可謂survival bias =>萬中選一的幸運公司
=>不是因為重視永續所以才能夠永續;而是因為撐了一百多年幸運沒倒,所以才能夠打著永續的名號在世界上招搖撞騙 全球化經營
=>聽到區域環安主管說:他們在規劃2025年公司的環安KPI&每年的KPI都要再進步改善若個percent=>這種持續改善追求卓越的精神是好的,然而如果「系統」能夠一直改善那麼相對的也代表這個系統不夠「穩定」;或者是當中的主事者,不斷在操弄著這些績效指標(如果這不是自欺欺人,那什麼是自欺欺人?)

2. 一些所謂清淨生產、減費的專案或提案改善,其實各家公司都有,只是看會不會包裝、包裝的唬不唬人/漂不漂亮=>該公司搞推行6 sigma最大的附加價值!

3. 每個月都會選出一位當月績優員工,可是那些績優的事項,根本是這個人份內的工作吧(EX:填寫部門的環安風險別,點檢個人防護具+扣到現場OP或主管,應該十年內每個同仁都可以輪流當選吧)

4. 廁所放化學品的法規宣導=>講危害物、毒化物、公共危險物的區分=>這個大家尿尿的時候真的看的進去嗎?







再講一些敝人看到不舒服的地方
1. 整個參訪活動雖然是得獎必須付出的代價,但這家公司也很精明,找了大批媒體來採訪,也準備好新聞稿讓一些不用心的記者照抄,大家更須配合記者拍照(某位小記者真是白目,人家總經理在台上講話,她大姐在底下notebook打字批哩啪啦)

2. 高階主管在會議室前面講話,會議室後面的環安工程師與護理師基哩瓜拉、笑鬧=>明眼的外人如我都看在眼裡…

3. 高階主管的談話,免不了談論空汎的理念、價值觀,與神話穿鑿附會百年前創辦人的言行

4. 工業局永續組鼓勵所有的工廠都取得綠色工廠認證,朝觀光工廠/提高附加價值=>這點針對製造民生消費品(食品紡織)的工廠而言,頗為可行,等於把工場變賣場;但對於電子業/化工業而言,其實沒有意義(充其量是成為相關人員的績效罷了)

 5. 一些所謂的亮點(例如廁所宣導與落葉廚餘堆肥),可謂實用性不高,作秀的成分居多







最後大家的Q&A才是精采



Q1:為何貴公司會想爭取此一綠工廠認證(某公司高階主管,言下之意應該是蓋綠工廠要花大錢、不划算)

廠長回答:是(老外)高階主管的授權+他自己個人的自我期許
(謎之音:原來是local經理人 想create 自己的績效;高階主管的心機好重啊,誤,高瞻遠矚)




Q2:當初D公司併購RH公司,請問兩家公司的企業文化如何融合(某住在巷內的外商環安經理問)

廠長回答:過程的確是經過很多衝突與人心惶惶,D公司主要生產大宗化學品,RH公司則是專注在特用化學品,兩家公司的確有相當差距,後來RH高層top ten的人也走光了,公司有成立IMS(Integration Management System Department)來整合兩家公司的制度與截長補短(箇中血淚與辛酸不足為外人道)




Q3:外商公司相當重視KPI與執行,請問相關KPI的權責,Site與環安之間如何區分?(某老舊工業區小廠環安主管問)

廠長回答:他們採矩陣式組織,環安負責規劃KPI(Top Down)與提供支援,各廠區負責執行提出建議KPI(Bottom up);每年這些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的KPI都還要經過討論協調出最終版本((箇中血淚與過程互砍幹架不足為外人道))

1 則留言:

  1. 另外想到一般台灣的公司,由於土地稀有,一般公司建廠,偷容積率與建蔽率都來不及,不太可能再去搞綠地與生態水池
    而這家公司是外商化學工廠,遵守台灣公共危險物消防法規安全保留距離之虞(國外廠商損防的觀念本來就很好);利用這些安全距離空地來做綠美化與取得綠色工廠標章,更是增添附加價值的高明想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