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4月12日 星期六

知易行難的管理與老闆的職業病


所謂管理其實很單純

只是從學術的角度看,它被一些太聰明的老師用數學統計、電腦模式與高深理論形容的很複雜

而從實務角度看,它又被所謂專業經理人用斤斤計較的績效指標、損益數字與願景理念陳述把搞得當局者自欺欺人、局外人霧裡看花

 


敝人從讀彼得杜拉克旁觀者自傳開始對管理產生興趣,再到追求企管系學妹幫她寫報告(寫到她以身相許成為使換我的老婆大人),最後自己花大錢再去念企管碩士,搭配敝人被管理與管理別人的經驗;敝人把管理歸納成以下幾點



1.      以身作則
2.      將心比心
3.      同心協力/分工合作
4.      承擔風險,從錯誤中學習與進步
5.      不要走偏鋒、投機取巧與偷工減料(不是人、而是神的客戶會知道)
6.      行事透明,合理對待利害關係人

 

以下用一些職場亂象來闡述為什麼管理這麼難、被搞得複雜

 

前三點:以身作則、將心比心、同心協力/分工合作

感覺好像是在教小學生,然而如果您也是身處職場無邊苦海當中的同修,試問各位看過多少以下不勝枚舉、不勝唏噓的亂象:

          高階主管的傲慢嘴臉、我說了算 
基層承辦人員管你去死的心態、各單位搶績效/互扯後腿、 
前人邀功後人收爛攤....

 

而所謂論功行賞與資源效益最大化等觀念,更是造成達成以上三點(以身作則、將心比心、同心協力)的障礙,
例如:
許多公司給予主管上下班不用打卡、公司配車/車位、豪華辦公室/座位學、不同職等間的薪資級距差異甚至是兩三倍以上

主管和一般員工之間,在同一家內其實分屬兩個不同的世界/階級,兩個不同世界的人,如何能夠將心比心感同身受

如果無法將心比心感同身受,大家彼此之間共事,要如何做到同心協力分工合作

 

無怪乎就職場的實然與實境狀況而言,分工不合作、藏私與大家互鬥才是組織內的常態

 

公司創辦人/主管也是凡人、有著私心、會想要事半功倍(有時候可謂偷懶),制度設計上,高層與主管往往身處有權無責/資訊不對稱的狀態,當事人如果沒有時時自省、關照內心與自我節制把持,很容易落入自肥、上樑不正下樑歪與嚴以律人/寬以待己的陷阱,遑論所謂的以身作則、身先士卒

 

從佛陀看組織管理這篇好文寫道
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

所謂「身和同住」,用在現代企業,指的是員工之間要有一體感,並且付諸行動,不分彼此,隨時準備好互相補位,尤其在集體行動時,更要互相合作。

「口和無諍」代表的是有不同意見可以溝通討論,因為就佛法來看,宇宙真理是愈辯愈明。而用在現代企業,公司不同部門或不同職位者存在不同意見,也是可以透過討論達到共識,但前題是討論者不是存著鬥爭心態,而是要虛心學習與尊嚴教導,才能傳達慈悲與智慧。

「意和同悅」的意思是,透過討論或辯論,員工得到教育,有所成長,內心是喜悅、充滿尊嚴並得到效益。

「戒和同修」是指大到國家、小到個人家庭,每一個團體或公司都應該有它的規矩、規章或遊戲規則,而這些「戒」是每個人都應遵守修持的,也是全體員工的共識及依歸,如此公司才有辦法經營。

「見和同解」就是要在意見上達成共同見解,也就是形成共識,用在現代企業則是要對企業文化產生認同。就像僧團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利益眾生,而企業存在的目的,若不是為了服務眾生(包括客戶、員工、股東等),那也就不必做了。

再以「利和同均」來看,這是指每個人都得到利益,而不是利益只歸到某個人身上,這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也是經營事業最終的目的,要讓每一個企業的關係人都能得益。

 

 

 

再談到後三點

4承擔風險,從錯誤中學習與進步

5.不要走偏鋒、投機取巧與偷工減料(不是人、而是神的客戶會知道)

6.行事透明,合理對待利害關係人

 

其實也只是前三點(個人/部門層次的修練)的延伸(到公司的經營治理)

 

三不五時大家在新聞媒體可以看到一些風光的企業中箭落馬,譬如:食品業大品牌使用的過期原料/黑心食品,拿到環保獎項的知名製造業公司接暗管排廢水,董監事/家族成員對公司上下其手、金融業經理人內線交易,大股東聯合投顧坑殺小股東散戶…..

 

穿了其實不應該覺得奇怪,不過是當事人追求利益/走火入魔罷了

例如
鼎王為何自毀商譽
摘錄:
不以廣告不實或者道德的角度來評論鼎王,真正有趣的事情是:為什麼鼎王改配方的時間點是在三年前?

2011年前後,鼎王正開始爆發大紅,並積極拓展據點。

對於前段生產而言,規模成長意味著更高的議價能力,但流程管理的困難性則可能更高。當據點越多且空間越分散時,成本成長速度就越容易高於營收成長速度,只有更高的管理能力、更嚴謹的標準流程設計(SOP)才能維持利潤率。

對於後段銷售而言,規模成長可能影響到行銷成本以及管理費用。對於鼎王這種小型連鎖餐廳而言,行銷費用的成長是難以避免的問題。再者,服務是一種非常難以複製的軟實力,對於企業而言只有更好的標準流程才能將服務品質控制在一定水準。

我們不難想像為什麼鼎王的經營者要在快速成長的時候做出「更改配方」這種可能會自毀商譽的決策。鼎王的經營者一定計算過各種情況,但發現某些關鍵的問題無法解決,例如湯頭質量難以維持、管理成本飆增、運輸不易等;但同時,他也「相信」過去累積的口碑已經形成強悍不破的品牌實力,消費者會因為品牌迷思而美化自己的實際味覺感受。綜合生產與銷售兩端的考量,降低產品品質是一種有利無害的選擇。

 

摘錄:
為什麼要掏空公司? 很簡單, 因為這是人之常情. 台灣多數企業都起源於草創時期老闆一個人獨資或是少數股東合夥, 在大家又是股東又是公司經營者的情況下, 反正袋裡袋外都是自己的錢, 自然很少也不太有必要把公司的錢放進自己口袋裡. 等到公司成長到一定規模, 這時就會有外部股東加入, 這些投資者通常只負責出錢不參與公司經營, 如此一來, 原有老闆會因為新投資者的加入持股比例下降, 而新投資者又不見得完全清楚公司內部的情況, 這時誘惑就會開始在老闆身邊打轉. 等到公司更大, 甚至股票上市交易, 這時候老闆持股比例更低, 經常甚至是不到30%, 但公司相關的利益卻可能大上3倍都不只, 這時魔鬼自然會對老闆招手, “你這麼努力工作, 結果賺100元真的進你口袋的只有30, 這些投資人什麼事都沒做卻要分到70元真不合理. 你為什麼不想辦法幫自己多賺一點, 這是你應得的啊!. 就是這樣的心態, 往往開啟了老闆掏空自家公司的第一步。

 
 
如前所說公司創辦人/主管也是凡人、有著私心、會想要事半功倍賺easy money(大家都一樣),為了多賺一點,去欺騙客戶、剝削員工、坑殺小股東不過是計算損益風險之後的賭一把而已

 
彼得杜拉克老早就觀察到:買賣比辛苦經營企業來得sexy.

 

管理的目的不過是一群人合作解決問題、分享利益(如同原始人合作狩獵長毛象),道理很簡單;然而執行上困難之處在如何克服人性

能否抗拒深植於每個人身上的自私自利的人性黑暗面,決定管理的良劣與組織的格局/壽命

  
延伸閱讀參考資料:




 
------------------------老闆與大人物的職業病----------------------- 


是說身為一個鄉民,最大的樂趣之一是在人群中跟著大家一起敲碗起哄底下觀察/賞味這些檯面上人物的行為舉止,吃太飽/行有餘力的時候,可以想想:如果是自己身處在同樣的情境與位子時,會不會把持得住、有沒有更好的作法?

 

慢慢的敝人發現,這些檯面上的人物,雖然有時候不免看起來很蠢/失態,但其實都不是普通人:光是能夠自我感覺良好、沒有精神分裂、晚上睡得著覺這點,就讓人佩服。

 

舉例如下:

公司賺錢的時候,把功勞都說成是自己英明的領導&作為;而公司賠錢的時候,把問題推給大環境不佳

內部開會的時候,會要求底下同仁依據數據與事實做出盡善盡美的報告;然而,最後決策的時候,卻說是依據他個人針對市場與未來態勢的經驗直覺

 去外面觀摩別的公司,會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念頭;等到要執行的時候,卻又要大家務實、不要搞太多表面功夫

 要求同仁專業操守、誠信與不要破壞公司形象;然而最會公器私用、上下其手與對外亂說話(說錯話)的,往往是這些大咖

 宣示想把產品做到盡善盡美、品質堅若磐石;但出貨的時候,卻又討價還價、希望得過且過、甚至造假奢求以卵擊石的品質不會被抓包

 
孟子曰:“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爲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爲也。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爲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爲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你我都是人,沒有卑賤尊貴,必須各自對自己負責

坐在更高的位置,是一種責任,而非權利/

 

The Sword of Damocles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mocles

伴隨權利與地位而來的,其實是時時刻刻的威脅與恐懼

沒有認清這點,而戒慎恐懼的反省與把持自己的,其實都是愚昧無知的;如同沒有理財能力的樂透獎得主,終究會被打回原形(甚至更糟)。
 

人的大小,不是用年紀/體型、薪水財富或官位職稱來區分;而是用心胸氣度與心願格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