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0月17日 星期六

人生的永續與平衡

分別從財務收支、職涯與內心修為的角度來發想



 

第一層 從財務收支的角度來看

支出
每個人/月兩萬*12*2人,一年大約需要50
假設養活自己每月兩萬+其他食衣住行醫療等的支出
假設活70年,總支出約50*70=3500
備註:20歲之前的支出,可以視為撫養下一代與安養上一代

 

收入
假設工作35(30歲到65),則每年的年薪要有100
才能達成個體(成家立業)的收支平衡 

假設出社會年薪40(每月3),到退休前,年薪要有160
假設出社會年薪50(每月4),到退休前,年薪要有150
才會達標=>換言之,每年的調薪幅度要有3%

 

104的統計資料


備註:
20歲出社會,年薪55萬,每年要調薪4%,複利40年,到60歲才會有260

 

涵義(+寒意)
  1. 要有辦法做到65歲退休,而且年薪每年成長3%(姑且不論通貨膨脹&職場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 30歲出社會薪水4萬起跳(年收入50),到65歲退休薪水8(年薪120)=>已經算是很不錯的情境=(50+120)*35/2=2975(沒有達到3500萬的損益平衡門檻!)
  3. 製造業課長月薪5(年薪約80),經理月薪7(年薪約100)
  4. 軍公教退休所得替代不合理!財政部長張盛和:在國中任教的太太,退休前領64000元,退休後領68000元,年金替代率超過100%
  5. 家庭(有未成年孩子要養)總年收入不到50萬的,可謂是貧窮與辛苦台灣約有40%的家庭(200萬戶),年收入小於50
  6. 30*3*200/=18000/=>如果是兩個人的話,每個人一餐的餐費要控制在100元內(敝人1995年念研究所時,一個月餐費約5000元,一餐約50)
  7. 想要收支平衡的兩種辦法=>增加收入(挑戰更高難度的工作)或減少支出(減少慾望,過更單純的生活);通常要雙管齊下

 

 

 

達成以上一生財務收支平衡的背後是職涯的成長與轉換銜接(第二層)

 

傳統的觀念與想法(當社會穩定發展)
1.認真唸書,考取名校第一志願,當大官做大事賺大錢
2.選定人生偶像,看看人家讀什麼學校,第一份工作做什麼(加以效法、步上後塵)
3.考進大公司/公家機關,40歲當上科長/課長,50歲當上部長,60歲準備退休
4.與其自食其力,不如攀龍附鳳(挑個水漲船高的公司與職務)
5.聽話、耐操、按部就班



當未來充滿變動、難以預料時
1.少子化/高齡化
2.政府財政失衡,政黨惡鬥空轉
3.全球化競爭
4.產業週期縮短、破壞式創新PC二十年走完的路,智慧型手機五年就玩完
5.絕大多數公司沒有辦法讓員工做到退休!
(
國營企業與公務人員除外,但國營企業與公務體系某種程度是靠尋租與人民納稅維持,而非能夠自持自足永續)


 
幾個職場的撞牆期(離職原因)
兩週內就離職:新員工實際看到的情況和預期產生巨大的落差。
三個月離職:主要和工作本身有關,有可能是工作職責和新進者的期望不符,或者在面試過程中存在某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審查。
半年內離職:這類員工離職的原因大多和直屬主管的領導有關。
兩年左右離職:這類員工離職的原因,通常是和企業文化有關,當公司文化和員工的價值觀有所衝突,到達一定程度就會導致關係破裂。
超過3年才離職:這類離職者可能是在舊公司學不到新的知識和技能,加上薪資無法提升才會求去。

 

 

非傳統的生涯規劃觀念與想法
1.摸著石頭過河、投石問路(而非先設定目標),從嘗試摸索當中,驗證機會與自己的能耐
2.人的可能性與日後樣貌有如黏土與積木,勇於組合不同的職務與嘗試創新
3.跨領域的整合的協作
4.放眼全球而非局部地域特性
5.不乖、不停問why or why not




職涯的轉換背後是內心的修為與能耐的培養(第三層) 

幾個不斷自我更新(突破職涯撞牆期)的方法(彼得杜拉克)=>
  1. 從事奉獻服務的工作(找回感恩的心)=>社會公益或服務性社團
  2. 學習新的事物(每兩年要更新自己的專業,每三年要培養新的專長)=>job rotate, promote, transfer to new company or function
  3. 教導新人=>溫故知新、教學相長

悲觀的情境:公司倒閉資遣、事業失敗、中年失業逼當事人經歷截然不同的人生

 

關鍵
  1. 內心的穩定、心性的修煉與把持,名利之外的人生取捨
  2. 宏觀局勢、趨勢脈絡的掌握與分析判斷
  3. 識人與人際關係Social network的加分
  4. 清楚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