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人生的意義

人生有何意義,人為何存在?

柯P : 
思考以上問題正是人存在的意義

 



西方智慧眼中的生命意義
冀劍制/華梵大學哲學系

 


 
1.人可以滿足卻不快樂
所謂的滿足與知足,其實是和週遭的他人進行比較

如果將「知足」當作人生成敗的標準來看,這位邏輯學家的人生在一般客觀標準上或許是成功的,但在主觀內心的生活上卻可能仍舊是失敗的。換句個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把知足當作是一種人生意義的指標,那麼,他的人生可能只有在一般價值觀上是有意義的,而其主觀內心世界裡卻可能仍然不知意義為何,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相信內心情感的知足在生命中是重要的指標,那麼,我們可以說,對人生意義問題的思考上,我們需要其他不同的考量,不適於只是建立在與別人的比較基礎上 

 

2.為了追求快樂與成就,人彷彿掉入一個無底洞(無間道)
人比(=)人,氣死人

在真實世界中我們追求著升級:好成績名次、畢業後考上好學校或有好的出路。有了好出路後再繼續下一階段的升級,從職員到組長、科長、經理等等。在真實人生中,有了10萬存款想要20萬、100萬等等無窮無盡。然而,當我們像是魔獸世界中的人們拼命追求升級、能力、尊嚴與地位的同時,我們是否有一天停下腳步看看自己正在做些什麼? 想想自己是否追求著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而不只是向著一個無底洞一樣直落下去,追求一個沒有終點的目標,而不斷誤以為終點就在前方,在不快樂的追求過程中度過一生 

 

3.生活與生命中的磨難是為了讓你我變的更好?目的與意義?
上天以萬物為芻狗,我和你只所以存在只是因為巧合,沒有什麼特殊的原因或是意義

我們常常聽到宗教宣傳神多麼的大能以及神多麼的愛世人,或是觀世音菩薩如何救苦救難,如果這些都是真的,那麼,這些災難的發生似乎就成了一個神秘而難解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答或許就成了人生意義探索的重點。簡單的說,如果真的有神,而且如果神很善良又真的有能力去除惡事卻不做,那麼,也只有一個可能的結論了,那就是﹕「苦難是人生必要的、或是必然的事件」。那麼,人生就是有意義有目的了,而這樣的目的的達成必須仰賴這些惡事。那麼,有什麼目的的達成必須經由這些苦難呢? 這些苦難只是懲罰嗎? 那麼,六個月大的小女孩犯了什麼錯需要得到這樣的懲罰? 每個人的人生意義相同嗎? 為什麼每個人遇到的苦難不同? 如果苦難這麼重要,那為什麼有人運氣很好一路一帆風順呢? 或是每個人有不同的方向呢? 然而,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發現自己人生的方向 ? 

 

4.輪迴轉世的生命觀
好像如同遊戲中的破關=>終於破了所有的關卡;經過累生累世的修練之後,破除了所有的業障=>So What? And Then?

然而,就算這是事實,難道生命的目的就只是為了未來人類嗎? 為什麼我們要為未來人類而努力? 生命對自我來說究竟有什麼意義? 如果在我們的生活過的很悲慘的時候,如果我們處在生不如死的絕望狀態下,如果我們有機會瞬間結束自己的生命,我們不這麼做的理由是什麼? 

 

5.生命的意義在於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活之目的在於促進全人類的生活
不管我們如何努力的為了下一代,生命體的滅亡只是遲早的事情。地球與宇宙早晚會會滅。遑論為別人而活。
把孩子扶養成人之後,父母的存在失去意義=老而不死是為賊
為自己而活的人,對於其他人而言,他/=不存在(不被他人需要) 

 

6.人生的目的就是追尋快樂與累積人生經驗,人生有如進入遊樂園(要把所有設施都體驗過)?
世界太大,沒有人有人能夠玩遍所有設施;在不同的背景與際遇下,如何比較? 誰該羨慕誰?誰又比誰高級?

現代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在論證中指出,無論是那一種快樂都不可能是人生真正的意義與目的。其論證大概如下:

假設有一個經驗製造機 (experience machine, 簡稱 EM)可以帶給你任何可能的經驗或感覺,例如,你給世界帶來永遠的和平,或你踹某人幾腳,或和某超級巨星談戀愛,或成為大音樂家,或甚至達到天人合一以及悟道的心靈境界等等。

而且,為了逼真起見,當你在體驗的過程,你會忘掉你真正的自己,也就是說,EM 製造出(對你來說是)「真實的體驗」。當然,這麼好的東西是大家都想玩的,你或許會選擇玩幾個小時,或輸入一個程式變化不同的經驗連續玩幾天,甚至幾個月。然而,問題來了,有沒有人願意拿他的餘生都來玩這個? 也就是說,你設計好你餘生的所有經驗,然後進去玩後你將不會知道這是你的設計,也不會知道未來會如何,你的一生將會是充滿快樂的,無論那一種快樂,直到死為止(當然, 若你想充滿倒楣, 悲傷, 也隨你便)。那麼,你是否願意進入EM?

在這樣的假設下,令人感到有趣的現象是,在仔細思考後大多數人都不願意。雖然,我們一直在追求快樂,但是,一旦可以藉由這樣的方式獲得的時候,有理性思考能力的我們卻裹足不前了,為什麼會這樣呢? 這表示無論那一種快樂都不能真正滿足我們的內心深層的欲望,快樂不能讓我們在內心深處不經由與人比較而獲得「人生如此,夫復何求?」的滿足感,如果人類內心深處真有一個指導我們朝向人生意義的核心關鍵,那麼,顯然這樣的關鍵直覺告訴我們快樂不是人生的目的,無論是上面所說的那一種快樂。 

 

7.人生是否有意義端看每個人如何透過生活加以實踐
前提是:人生真的存在意義

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我們的思考無須被一個無解的問題卡住,我們可以先行略過這個問題,因此,在人生意義的問題上,我們可以直接問,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那麼,意義是什麼?

當然,在弄清楚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之前,還是有許多人不願意直接假設人生有意義,因為這樣的假設像是在建立一個空中閣樓。這時,我們可以借用法國哲學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的賭博論證套用在這個議題上,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而且我們能夠找到人生意義,那麼,如果在努力尋找後我們找到了,我們將贏得人生。但如果人生事實上沒有意義,在我們努力後當然仍舊沒找到,這時,由於人生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也不可能損失任何有意義東西。但如果人生真的有意義而且我們有能力追尋的到,但我們卻因為假設人生沒意義而沒有努力去追尋,那麼,我們將失去發現人生意義的機會。也就是說,假設人生有意義而且努力去追尋的選項是只可能贏不可能輸,而另一個選項卻是只可能輸不可能贏,那麼,一個有理智的主體在人生問題的態度上自然知道該如何下賭注了。

因此,人生意義的探討應先站在假設人生有意義的基礎上才會有贏的機會。然而,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需要先假設我們有能力發覺人生的意義,或至少當我們發覺人生的意義時我們可以知道那就是人生的意義,否則,如果當我們已經追求到人生意義的時候卻仍舊無法判斷這就是人生的意義,那麼,我們似乎也不用追求人生意義了。也就是說,我們天生就應該至少已經內建了一個本能能夠判斷何者是人生的意義又何者不是,否則,人生有意義的假設也是無用的。那麼,在這樣的假設下,我們藉由上面的討論知道,一切可以經由EM製造的感覺經驗都不可能是人生的意義,因為我們本能的不滿足於此。

簡單的說,如果我們相信人生有意義而且當我們發現人生意義時至少自己能夠知道,那麼,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能讓自己知道人生意義的功能在運作著,而能夠扮演這樣的功能的是什麼呢? 最大的可能性就是我們自然而然最想要的東西,也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完全的滿足感。如果不是這樣,那麼,人類豈不就是天生要被騙的嗎? 

 

8.矛盾與弔詭的人生
越是追求(=計較)幸福快樂,越是的得不到幸福與快樂

人天性追求個人幸福,但是我們愈是追求個人幸福就愈追求不到。因為個人幸福的走向就像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宇宙亂度一般不可逆的走向最大亂度。個人的幸福無論在哪一方面似乎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毀滅。就以大家最重視的健康、愛情、與事業三大方面來看,無論如何努力的保持健康,健康總有失去的一天﹔無論如何培養愛情,愛情總有消失的時候,而事業無論到達怎樣的巔峰,人總有死去的的時候。當人類生命狀態處在這些定數之下,我們追求的幸福似乎也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真正的幸福是永遠追求不到的。 

 

9.大愛的人生
別人的快樂與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與快樂

單純的以追求個人幸福為最終目標是辦不到的,但是人們可以藉由一種「同理心」的出現而產生蛻變。當同理心出現時,我們對於別人的痛苦將更難以忍受。例如,當某些人看著愛人生病受苦時,如果這些苦可以轉換成自己來受,那麼,這些人更希望自己能代替別人受苦。某些父母不願意多花幾十元好好吃一頓美食,但卻願意多花上千元讓小孩去遊樂園玩。當我們能對別人的感受有更強烈的感覺時,這樣的同理心甚至會超過自己的感受而產生這種很奇特的現象,這是人類的另一種天性,這樣的天性可以破除上面所說的人的基本矛盾。因為,當同理心出現後,個人幸福就不再是個人追求的最終目標,而真正將個人幸福的追求轉化成將別人的幸福置於優位的態度。而且,有趣的是,從一個「別人」的角度來看,別人的幸福是可以追求到的,我們很容易的滿足於看到自己對別人帶來的幸福,但卻不會無限制的要求下去,這是對自己與對別人很大的不同點,而這樣的轉變與不同的處境立即破除了這個人生的基本矛盾。

最初,同理心的出現只限於自己的親人或好友,當這樣的心境開始成長茁壯,逐漸會在一些可憐的人身上發現自己的同理心也在作用,進而發展到更多的人或其他生命體身上。當我們同理心的作用在自己身上產生了蛻變,把幸福的目標從以自己為中心變成以他人為中心時,這個基本矛盾似乎就不再繼續存在了。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人的幸福是可以永恆的,但問題在於,當追求個人幸福時,我們會要求一個永恆的幸福,否則我們不會真正感覺到幸福,但是,當我們開始重視別人的幸福時,我們的滿足感似乎只會建立在每一次對他人造成的幸福感而不是追求別人永恆的幸福,不知道人類為什麼會有這樣奇怪的現象,但我們可以說這就是我們所發現到的人的天性,而這樣的人性如果能夠成為人生目的與方向的指引者,那麼,這有可能就是我們生命的指標,只不過我們尚未了解為什麼非要如此不可。由這樣的現象,我們似乎可以說,當我們汲汲於追求個人幸福的時候,我們得不到真正的幸福,當我們開始將別人的幸福置於優位的時候,我們反而獲得了個人真正的幸福。 

 

10.道可道,非常道

假設人生真的有意義;假設人有能力知道人生的意義;假設過去曾經有人真的發現人生的意義。那麼,應該有人願意把人生的意義告訴別人或是寫下來讓大家都知道。但是,雖然市面上許多宣稱已經知道生命意義的書籍,並且甚至用了大量的文字來分享其關於生命意義的心得,或是許多還活著的人也宣稱知道生命的意義,並且不厭其煩的教導人們關於生命意義的學問,但是,這些文字與言談卻都只能歸於宗教的行列,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用「相信」來「確認」生命的意義,而這些所有的敘述無法在沒有事先「相信」的前提下讓人發現生命的意義。也就是說,我們目前無法藉由閱讀或聽講來發現人生的意義,依據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推知下面幾種可能性:
(1)    人生根本沒有意義,我們對人生意義的假設根本就錯了。或者,
(2)    人生有意義但人類沒有能力知道。或者,
(3)    人生有意義而且人類有能力知道,但尚未有人真的發現。或者,
(4)    發現人生意義的人不願意讓別人知道。或者,
(5)    關於人生意義的知識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傳達。
 

有許多知識是不可說的,它們難以用語言文字描述出來。美國當代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 1900-1976)在其著作《心的概念》將知識區分成兩種,一是關於陳述型的(know-that)另一是關於技能型的(know-how)。技能型的知識就像是「如何游泳」、「如何把球打好」等無法說清楚的。而且就算說了,不會的人還是不會,人們不會因為聽到了某些說法就學會了這些技能。其實更廣泛的講,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知識非常的多,例如,經常有人會對念哲學的人問「哲學是什麼?」,但是,即使是很熟悉哲學的人也很難用語言文字說清楚哲學究竟是什麼。 

「知道該如何活出意義?」以及「知道生命的意義」是不是也屬於這類型的知識呢? 如果是的話,那麼,我們就更清楚瞭解為什麼我們無法簡單的從語言文字中聽到或看到關於生命意義是什麼的解答了。如果真是如此,那麼,我們該如何學習才能夠獲得人生意義的知識呢? 

這類無法用語言所描述的知識的主要獲得方式是「實踐」(practice)。在實踐中體會而逐漸學會。我們可以藉由不斷練習學會「如何打球」的技能而掌握這樣的知識﹔我們也可以透過生活型態的多方體驗而愈來愈知道怎樣生活會好過一些﹔另外,哲學學的多、用的多、思考的多,也就逐漸掌握了哲學的基本精神而知道哲學是什麼。那麼,在人生意義的道路上我們要實踐些什麼呢? 有什麼線索可以提供我們發現實踐的方向嗎? 
上面關於生命豐富又無欲無求的說法只是我的一個猜測,我只是一個生命意義的追尋者,而不是一個到達終點的人,關於終點是什麼的問題也只能猜測而已,但是,經由上面的推理與討論,我相信人生如果真的有意義的話,人生意義追尋的線索應該就是尋找一種能夠徹底滿足內心深處那種導致生命虛無感的源頭。那是什麼? 我不知道。 
 

 

 

摘錄:

生命不一定要有意義,只要努力的存在。
我們常常問,人生活在世界上有什麼意義?彷彿我們應該作點什麼偉大的事,才能夠對社會有貢獻,人生才算有意義。可是,當你在人生的旅途上跌了一大跤,你還會有時間去想成大功、立大業嗎?那些都變成奢華的夢想。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生,難道就沒有意義了嗎?多利安助川(作者)及河瀨直美(導演)在這部片裡面要告訴我們的是,人生在谷底的時候,只要真真切切的存在就可以了。每個人最終都能找到自己活下來的意義。可是,要怎樣才能認真的存在這個世上?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吃到好吃的東西,記得要露出笑容;要學習,苦澀是需要慢慢的流走;要感動,櫻花盛放時的生命力。 

意義需要被誕生。
每個人生不一定都會特別,但是我們可以創造自己人生新的意義。由日常生活的實踐中,透過微小的關注,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不管你做的是銅鑼燒或是清潔工,當你將使命感注入任何一項工作,用對的方法努力修煉,並且透過工作誠心去幫助別人。無論那份工作有多麼沒有存在感,多麼的卑微,意義都會在人生中悄悄的誕生。

 

 

 

海賊王的哲學課

摘錄
在我們的世界裡,也是如此。有夢想,而且相信夢想一定會實現的人,就比較傾向於去做最大的努力,即使面臨極大的困境,落入絕望的深淵,也繼續奮鬥,這樣的心態,往往能夠在逆境中生存下來,反敗為勝,夢想成真。 

雖然這種信念的力量強大,但是,如果這種信念根本就是錯的,一個理性思考的人,怎麼可能騙得了自己,來產生這麼強的信念呢?如果賭注失敗,是否反而更糟?浪費時間精力在追求得不到的夢想,倒不如盡早放棄的好!

在我們的世界裡,流行著一種稱之為「吸引力法則」的觀念,「你生命中所發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來的。」如果你經常用「好」的態度面對一切,這樣的信念就會吸引好的事物到你身邊。反之亦然。所以,如果你一直朝著你的夢想努力,堅信夢想一定會實現,那麼,它就一定會實現。

這種「信念」、「平行世界理論」,以及「吸引力法則」,究竟是真的,或只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接近宗教的信仰呢?

這個問題其實是沒有解答的,至少目前沒有。但從一種實用的生命態度來面對,有時,我們會認為其究竟是真、是假,其實沒有這麼重要,比較重要的問題是,這種信念,吸引力法則,怎麼使用最好?

有些人總是覺得吸引力法則不像是事實,所以也很難真正使用它來製造強大的信念,即使有意願,懷疑的心結也會降低它的吸引力。

在這裡,我們可以導入另一個形上學的世界觀,或許有助於解除這個心結,「一個沒有真假與對錯的世界。」

當我們說一件事情為真時,表示這件事情是客觀事實。但是,真的有「客觀事實」這種東西嗎?首先,先來思考一個著名的哲學問題:「在無人的深山中,是否有小花綻放?」依據我們習慣的世界觀來回答,答案是「有」。因為,深山中長滿了各式各樣的花朵,只要去看看就知道了。然而,在我們去觀察之前,它們真的存在嗎?雖然我們無法證明,但應該存在吧!如果不存在,不是很奇怪嗎?但是依據一種唯心論的世界觀來說,它們基本上是不存在的,只有在觀察的瞬間,它們才開始存在。而且,這種想法在某種程度上,獲得現代物理學的支持。

「量子力學」主張,一個粒子在被觀察之前,其實並沒有一個確定性,直到被觀察,它的狀態才被確定。這並不是說,這個粒子實際上確定處在某種狀態,但觀察之前,我們無法確定,而是說,它根本就是處在不確定狀態。這基本上很難想像,因為這違背了我們習慣的世界觀。如果把這種粒子行為套用在未被觀察的山中小花,那麼,至少在觀察之前,並沒有一個客觀事實可供我們判定事物的真假。而且,即使已被觀察,事物也可能轉眼即逝,那麼,依然沒有一個客觀事實存在那裡。當我們用這種世界觀看世界時,我們會發現,並沒有所謂「客觀事實」這種東西。那麼,世界上也就沒有所謂的真假與對錯的差別。如此一來,我們用以衡量事物的方式就必須更改,不再用真假對錯來衡量,或許可改成「我如何期待」或是「怎樣的事物或想法有用或是有價值」,有的就為真,沒有的就為假。當我們改用這種思考看世界時,信念不僅僅是一個勵志的想法,甚至是一股創造的力量。這觀點,和「吸引力法則」是一致的。
平行世界是一個很可能存在的世界,裡面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海賊王》的世界,究竟只是一個想像的故事,還是一個真實存在於某一個可能世界的歷史呢?或者,當尾田榮一郎先生在構思這個故事的同時,一個這樣的平行世界也同時被創造出來了,其實,跳脫我們習慣的世界觀,擁抱各種宇宙的可能性時,我們會發現,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或者,當我們願意相信這個可能性時,就同時創造了這個可能性了。

在這樣的觀點下,「信念」並不只是帶領我們走向夢想的力量,而是創造出我們夢想世界的力量。相信它,它就一定會實現,實現在屬於自己信念的平行世界裡。

莊子說:「魚很快樂的在水中悠游。」
惠子反駁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很快樂!」

這個爭辯的分歧點,創造了兩個平行世界。莊子走進「魚快樂」的世界。惠子則進入了「我們無法知道魚快樂」的世界。我們的思維,吸引了整個我們期待的宇宙,進入屬於我們的平行世界。而爭議的兩邊,都成就了事實。

 

 

老師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