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筆記-西方憑什麼(下)

第十章  工業革命,西方一飛沖天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必然嗎?發生在西方,是必然嗎?

工業革命本身是必然嗎?如果西方沒工業革命,中國何時會發生工業革命? 




 

18世紀東西方都需要煤,也都面臨煤礦淹水的問題

西方第一具燃煤pump名為「礦工之友」,1698年在英格蘭取得專利

動作很慢、水只能抽升十幾公尺、會爆炸,能源轉換效率只有1%

蒸汽機

1765年瓦特想出具有分離冷凝器的新模型

1774年博爾頓金援瓦特

1776年展示會瓦特與博爾頓的蒸汽機在60分鐘內把水抽高20公尺,燃煤量只有舊機型的1/4

 

而最早上門的客戶不是礦場而是棉布坊。

西歐不產棉,所以英國人四季都穿易癢不排汗的羊毛衣,棉布一從印度進口大受歡迎。

1700年,一名女工踩腳紡車生產一磅棉紗線要200小時
1800年,各種機械紡車生產一磅棉紗線只要3小時 

拜機械紡車與地理(產煤)之賜,訪棉成為英國理想產業,原料海外生產,反而後來美國輸入百萬黑奴種植棉花(美國比印度運輸路線更短) 

技術從機械紡紗擴散到鐵器加工,因為蒸氣機能夠提供穩定氣流保持熔爐的高溫,進而帶動滾扎法製鋼,成本大降。
 

羅馬與北宋做不到,而西歐能夠做到的三種今非昔比
1.技術的累積
2.槍砲的誕生,讓西歐不會被游牧民族侵擾
3.貿易與比較利益法則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非法國,有英雄與狗熊的成分
但不可能發生在東方
東方工資太便宜,商人會選擇便宜的肌肉而非昂貴的蒸氣動力。

工業革命帶動的規模經濟,產生資本主義 

工人被趕進摧毀靈魂的工廠,生產量因為機械大增25%,但工人工資只增加5% 

19世紀農業講求精緻耕作與全球貿易分工,英國農業人力需求不增反減,農地變成工廠,失去土地的農民進城變成工資奴隸

1780-1830英國人口增加一倍 

工業化雖然讓人生活悲慘,但如果沒有工業化,人口數量與生活品質不會改變

煤與鐵的新世界正在誕生,而東方中國則原地踏步

環遊世界80VS浮生六記

 

1860年英國是世上唯一的工業體,歐陸見賢思齊,先是煤鐵產量豐富的比利時,再來是法國,德國與奧地利。 

1910德國與美國發展出自己的後發優勢,發展出二次工業與科學革命

德國煤品質不如英國,發展出提升燃燒效率的技術,也沒有世代相傳的工藝系統,因此發展出優異的技職教育體系

美國欠缺財富世代累積的家族,發展出售股籌資,區分業主與專業經理人的分工,讓專業經理人進行技術上的試驗與累積SOP 

石油與內燃機取代煤礦與蒸汽機 

相較之下,英國還是繼續個體戶式的摸索與嘗試 

通訊與運輸更便捷,帶動市場爆炸式成長,英國工業界支持自由市場,由金融界融資把輪船、火車機械賣給外國 

而貿易自由除了掃除關稅之外,還包含各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關係:穿著、宗教信仰、工作選擇、農奴、遷徙與職業的法律規定;雇主與工人妥協協商國家法律標準

1848年歐陸每個大城都在鬧革命
 

1800-1900西方取用的能源增加兩倍半,軍力增加十倍,工業革命讓西方從領先便成主宰

鐵甲船不是木帆船所能匹敵西方列強開始到東方卡位

1870 地圖上還是空白的非洲1900年已是歐洲各列強的殖民地

黑暗之心:所謂征服地球,就是從膚色不同或者鼻子較扁的種族手上奪走資源。

 

十九世紀起,市場導向的帝國主義,讓英國協助德國與美國兩大對手建立工業基礎,資本與同樣的邏輯衝擊東方:

原本的核心,工業化較快(東亞快於印度)

沒被殖民的會發展的比較快(日本) 

整慘中國的不是英國的船堅炮利,而是工業化速度慢於日本(國家小、靈活的後發優勢) 

列強看出與日本合作的好處:讓日本當東方警察,維持他們在中國的利益與牽制俄國沙皇。
 

世界大戰,美蘇對峙

一次世界大戰前,大家以為一家一姓的帝位相傳帝國是發動戰爭最有效的組織

之後,發現:自由民主制的國家具有戰場上的優勢,因為這種制度下的公民最有決心捍衛國家的存亡 

一戰進一步鞏固了西方的主宰,也讓西方的核心由歐陸轉到美國

美國也截然不同於先前的家傳帝國,成為世界工廠

1929美股崩盤演變成世界金融危機,對立面則是蘇聯

 

消費時代終結了二戰後的冷戰 

核能
農業育種、機械化耕耘生產、化肥
西元2000年的美國,每畝農地吸收能量為1900年的80倍,產出為4
抗生素顯著延長人類壽命
婦女走出家庭
1980電腦改變西方核心的經商、戰爭與娛樂 

東方則是大躍進、文革與六四

 

 

 

第十一章  不是基因,也不是文化和偉人

英雄、狗熊只能把歷史進程加速或減緩,不能真把歷史帶到不同的路。地理和社會發展給什麼課題,就會產生什麼思想,因此文化決定論也不可能對。 

變化乃是人出於懶惰、貪婪、恐懼,想找到省時、安全、利多的做事方法,而人往往不知道自己造成什麼影響、總體的法則如何運作。 

冰河期結束,採獵太成功(人口增加),資源消耗太快,為獲取更多食物,把部分採獵的動植物馴化為家禽畜與農作物,採獵者於是脫胎換骨變成農民 

有些農民太成功(人口增加),資源消耗太快,為求生存(特別是在氣候不佳時),把村莊轉變為城市與國家。 

城市與國家太成功(人口增加),資源消耗太快,只好改造成為帝國向外征服與拓展。 

帝國又再遇到同樣的問題,資源告缺,直到科技累積發展出工業革命,才得以突破發展瓶頸。
 

歷史一直老調重彈,是個無情且一脈相傳(路徑限制)的調適過程=>社會發展壯大,自會產生有礙發展的阻力與問題。(發展弔詭)

如果當代沒有想出突破障礙的方式,事情與問題發展往往會失控,天啟五騎士全體或其中幾位會冒出來,把社會發展打壓下去,甚至進入黑暗時代。 

農業社會、獸力與家傳帝國型態的社會發展,極限天花板分數約為43

大哉問:
目前社會發展約為1000分,工業消費社會的發展極限為
而全球氣溫上升的氣候變遷會引爆天啟五騎士把人類打回農業社會嗎
 

英雄與狗熊往往是時代的產物,所作所為往往只是讓進行中的發展趨勢加速或減緩,不太能把歷史發展帶到不同的路途上

EX:
毛澤東的逆行倒施讓近代中國的工業起飛延緩個幾十年,讓美名落在鄧小平身上。 

一個例外:
穆罕默德選擇聽從妻子的話,相信天使顯靈是真的=>統一了阿拉伯各部落,繼任的哈里發摧毀波斯帝國、重擊拜占庭,讓西方分成兩半。

如果穆罕默德選擇相信天使顯靈只是自己的幻聽幻覺,那麼七世紀基督徒交戰的很可能是其他派別的基督徒而非穆斯林,今日摩洛哥到馬來西亞信奉的會是基督而非阿拉。

近代的伊斯蘭世界有如中國古代儒生,如果能夠擺脫對於基本教義的食古不化與外界的敵意,或許不知道能夠找到什麼樣的後發優勢  

不相關聯的人,常常在同一時代發現或發明同樣的東西=>
一群人用同樣的邏輯或工具思考相同問題的合理結果!
 

東西五千年的思想相似之處多於相異:
君權神授的本質與限制?建立類似的文官體制
帝國衰微與戰亂,在國家復興的過程中,人本思想成為改朝換代的主流思維
直到西元1600年,西歐轉向科學思想,其他地方則無。

不是東西方人種基因或頭腦的差別,而是當時歐洲創造出大西洋經濟體,面對的航海與精確計時與商業利益計算問題,機械與科學的思考方式正好是回答這些新問題的最佳手段!

 
每個時代得到它所需要思想=>
現代人IQ越來越高(經過學校訓練,越來越會回答考題),但EQ與同理心乃至於創造力/想像力卻因分工與學校考試而低落

文化與英雄意志是額外的變因,但驅動歷史演進的,主要還是貪懼懶的人性

相較之下西方憑什麼只是地理與社會發展交互演化的結果,西方的地理條件是一張太好的牌。 

然而不能用以上的歷史經驗與知識的歸納來預測未來

 

 

 

第十二章  西方不再主宰之後

在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將再次改變地理的意義。中美之間差距正在縮小,卻不表示將來就輪到中國主宰。 

1989年,資本主義救了中國
2009年,中國救了資本主義 

中美兩國各自有多空的因素 

有可能東西結合成地球村、人人致富
也有可能陷入衝突,人人葬身第三次世界大戰

 

繼續發展突破的情境

2000-2050的社會發展是過去一萬五千年的兩倍

到了2103年又會變成兩倍

如果社會發展分數在2100年達5000(目前約1000)

屆時地球上會有好幾個人口破億的大城(把目前東京、墨西哥、紐約、聖保羅、上海、德里、孟買的人口加在一起)

戰力增加五倍也是考驗想像力

資訊科技,讓人腦結合電腦,或者基因生物工程,讓人類不再是人類會是突破的關鍵與令人不安的未來?

科技阿宅的春秋大夢?
 

人類不再是人類的奇異點(推測大約會在2050),將讓人超越生物學的限制,這種新人類(碳基+矽基)比智人先進的程度,好比智人比猿人先進;也能將個別的個人意識/智慧,轉變合併為全球單一智能與意識( 如同全球化與帝國兼併,不願意被融入與併入的,會被滅絕??)


變革一次比一次快,草原公路封閉、海洋公路開啟,把困住舊世界發展的限制一掃而空。工業革命一啟動,就有的觀念與想法顯得非常可笑與不適宜。 

目前開始的科技革命,將使工業革命的成就變得遜色,而變革的核心是基因生物工程、奈米技術材料、電腦資訊、機器人。

人類的生老病死與食衣住行育樂都將大大的不同。

一個人腦無法想像的世界正在被創造與醞釀。

 

 

夜幕低垂遇到天花板的情境

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引發饑荒、水荒與天災,

2008年氣候災民約為4000萬,2050年預估氣候災民約為兩億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ern_Review 

摘錄:
美國史丹佛大學及柏克萊大學學者Marshall Burke, Solomon Hsiang Edward Miguel便合作將1960年至2010年間全球100多個國家的經濟數據與溫度關係進行比對,提出一套模型預測2100年全球氣候暖化對不同國家的影響,並將結果發表在《自然》(Nature)上,同時也獲得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經濟學人(Economist) 及彭博新聞社(Bloomberg)等媒體報導。

這篇論文認為溫度變化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是全面性的:無論國家所在的地理位置、產業結構或是富裕程度的差異,溫度變化對經濟影響的趨勢都是相同的,雖然有程度上的差別,但並不像一般人想像的大。論文也提出一個指標溫度:攝氏13度,攝氏13度是最適合經濟發展的溫度,超過或低於都會讓經濟表現不如預期。
 

 

Global Trends 2030

 

禽流感、全球大流感隨時可能爆發 

中美間的競逐或為先發制人,導致核戰風險
2000年前發生核戰的風險約為15-20%預估2050年發生二戰等級(5000萬人喪生)的機率約為1% 

人類過度開發的生態浩劫:2050年地球物種會減少1/31/2
 

核戰、氣候變遷、恐怖主義、疾病、移民難民、水資源、糧食、金融秩序都需要全球性解決方案,不是目前爭奪全球帝國的中美所能有效解決,而創建更大的秩序往往要透過戰爭,前景淒慘無比 

人類對能源的耗用與飢渴,不可能走回頭路,世界越熱且不平=> 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人類至今沒有發現外星人,一定是高度發展的外星文明沒有熬過發現核能之後的自我毀滅與發展天花板(宇宙星球無數,可發展出文明的星球一定很多) 

人類如果沒有克服貪懼懶的法則,勢必難逃人性的限制(在地球上,人是人類自己最大的敵人)與發展的天花板 

人其實差不多,地理、種族、國籍、血統等因素讓大家盲目對立。 



回答「西方憑什麼」等於回答「將來會怎麼樣」

一但思考「將來會怎麼樣」,「西方憑什麼」等於沒有意義

真正重要的歷史,不是東方史、西方史或者各地區或民族的歷史,而是關於人類從單細胞有機體演變成突破生物極限到轉變成「奇點」之間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