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Manage EP function by Adapting ISO14031

ISO 14031 sets out three types of indicator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s (ECI), for presenting achievements in context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PI), used to demonstrate change in resource us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MPI), for showing cost savings and improvements in training





原本的ISO14031從宏觀面(Macro Perspective)來看待與設定環境績效指標
事業單位(Micro Perspective)要加以參考與應用,難免怪怪der
感覺有的指標是為了KPIKPI,甚至撈過界其實談環境成本會計

 

而常見的這些環保KPI,通常又跟實務運作脫節,如同在CSR環境構面上看到的各項能耗與廢棄物產出指標=>節能與進步效益看起來嚇鼠人,直到去查詢核對該公司有沒有環保裁罰紀錄時,也是嚇()鼠人 

()稽重要參考查詢系統

 

一些野人獻曝、過度自我感覺良好的idea如下 

套用input=>process=>output的邏輯來看


原先ISO-14031 ECIs指的是環境品質-大氣、河川水質與周邊生物多樣性的狀態 

生產運作的Input

就事業單位的環保的運作(Micro Perspective),所謂的Environmental Conditions其實指的是商業環境,例如:景氣的好壞、公司的產能利用率、出貨量大小與產品種類組成等等
產能利用率、出貨量與產品種類組成會直接影響公司原物料的使用種類與數量多寡

使用了新的原物料或者使用量超過污染防治措施的設計處理量範圍或法定計劃內容的許可範圍時,很可能排放濃度就會超標。
 

--------------------------我是脫稿離題的分隔線------------------------------
對於接單與客戶導向的代工廠而言,原物料種類變動與使用量忽大忽小變化可謂是家常便飯;只是對於說一不二的官方核發許可證與操作條件而言,那就會非常頭痛,理想上污染防治設施有其運作的條件範圍,然而這些運作條件範圍通常是事前設計階段的「想像與猜測」,等到實際量產是一回事,再到產能滿載又是另一回事,如果碰到公司營運策略轉變與產品組成大改,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換言之,很多環保專責人員的青春,就耗費在那著作等身不斷異動與變更的許可文書申請作業上。

如果懶得去變更許可內容的各項操作參數與條件,哪天環保稽查人員拿著放大鏡檢驗或者有民眾陳情獵巫的壓力時,那可是會讓人吃不完兜著走滴
--------------------------我是拉回正軌的分隔線------------------------------

 

 

污染防治設施運作的Process

可類比為OPIs
就是指各項污染防治設施的操作與維護管理 

各項污染防治設施的操作與維護管理,在許可計畫內容中都有規定其操作參數與範圍、巡檢紀錄頻率與維護校正計畫

隨然這些操作參數不符合規定不見的會造成排放超標,但依據ISO原本說寫作一致與守法信賴的精神,就要按照許可規定進行各項點檢與抄表、維保與故障排除;萬一抄表發現超標或儀表設備故障,就要進行及時的處置(不要等到環保稽查來被抓包….) 


--------------------------我是脫稿離題的分隔線------------------------------
絲絲有兩種,超標故障也有兩種:
一種是儀表故障或水氣阻塞等原因=>頭痛醫頭,把故障儀表或設施更換掉即可

另一種是儀表正常,但經年累月抄表結果顯示操作條件與參數已經逐漸漂移=>要安排歲修停機清理或者辦理許可異動或變更,讓許可條件與實際運作一致。

實務上大家比較少按遊戲規則(=守法),一故障就通報主管機關(自找麻煩)

另外比較常會遇到的心態與潛(+省錢)規則是-為了延長歲修時間與降低更換零件的成本,所以蓄意扭曲表頭,讓儀表顯示還是符合範圍=>

這點平常沒事就沒事(公設伙伴與主管可以宣稱幫公司省錢、作為自己昇官加薪的理由,反正平常高層沒到過現場,只會在會議上看報告$數字大小,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萬一有事的話,環保稽查人員平時只是便宜行事、不是笨蛋;這些污染防治設施構造與原理簡單,人家自己帶個儀表來或者叫你儀表拆下來歸零再裝回比較,人焉瘦哉…..(只有笨蛋才會以為別人都是笨蛋,老實做事才能駛得萬年船)--------------------------我是拉回正軌的分隔線------------------------------

 

 

排放的Output

可類比為MPIs
指空水廢各項的排放是否符合標準

需要定期安排檢測,乃至於長期追蹤觀察,分析影響處理效率(Output/Input)的因素 

搞環保不能只看結果有沒有超標異常排放,超標異常排放只是浮出冰山的一角,冰山底下的脈絡是污染防治設施日常的操作維護、乃至於公司整體產能與產品組合的變化。 

設備機台會故障、製程操作會有變異、人會想事倍功半(偶而偷懶)/順著老闆的毛摸(老闆只想省錢那就不擇手段地省吧!?)

 

就法規與官員的認知與立場,只有黑白與01
合法與不合法
而沒有機率的觀念,
也不考慮實務現場種種的變異性與不確定性


想想看:
有哪一家公司生產製造產品,其良率會是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的100良品正常?
換言之,污染防治設施的運作不會也不可能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都100%正常!

 

 

從事環保與工安業務的夥伴,絕大多數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與肯定

一則環安從業人員自己不夠專業、沒能夠把問題切中要害地講得讓老闆懂+不得不重視

二則大多數老闆對於環安也不夠用心,覺得搞技術、出貨、品牌與財務操作才是高級與高尚,忽略這些basic 的重要性

三則組織內部推行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雄的氛圍,讓大家好高騖遠,不重視合作與supporting function

 

 

環保的東西,說難不難,說簡單卻又不簡單
說穿了不過是PDSA
好好紀錄與分析前(input)/(process)/(output)的變異
觀察系統的運作因果關聯、關照自己的心性與組織的氛圍
借力使力、明哲保身與對自己(的道德/價值)負責交代




 
重點不在於input output
而在於背後的ControlMechanisms




--------------------------我脫稿討論scrubber運作條件的分隔線------------------------------

 環保稽查單位接獲民眾陳情異味,會對各公司工廠展開稽查

(獵巫)手法主要是核對各家公司是否有依據許可條件(流量、壓差、pH..)操作廢氣洗滌防治設備

被稽查到開罰最多的是Scrubber壓差條件不符合許可條件

太高或太彽都不行,算是違法
(聽說有友廠scrubber剛歲修完,拉西環全部更新,所以壓差值低,被環保稽查開罰,老闆當場對稽查人員飆罵....壓差過低不見得等同於排放污染超標)


將心比心,環保稽查人員也人(不是靈犬,可以用鼻子聞馬上知道氣味是哪一家)需要績效交差;核對各家工廠實際操作條件是否符合空汙許可範圍可謂是簡單與方便法門

"聽說"稽查部門還會要求許可核發的部門:核給廠商的操作條件要越窄越好,於是有了1/3的規定=>核發範圍為1/3錶頭為最大範圍值,1/3最大範圍值為最小範圍值,e/g., 如果表頭最大值為180mmH2O,則許可操作範圍上限為180*1/3=60mmH2O,下限為60*1/3=20mmH2O)



就事業單位鄉民的立場,當然希望核可的操作條件與 margin越大越好:
壓差值會隨著風量變大而增加,而旺季產能全開,相對的運作風量要操到許可風量的上限,淡季或不景氣,運作風量則要降低到許可風量的下限,以利節能省錢。

出於好奇,來計算與了解一下這「1/3的規定(核可操作範圍下限是上限的1/3)是否合理」?
 

假設條件與前提

1.許可與操作風量上限(2Q)為下限(Q)的兩倍

2.風管管徑固定(換言之,風量正比於風速)

3.不考慮管路材質摩擦與scrubber 内部填充拉西環的摩擦損失(換言之,壓差計測得讀值只跟風速有關)


依據參考資料(摘錄圖片如下)

 

壓差和風速的平方 成正比

 

以下圖為例,假設風量是
10CMM(=1Q)時,壓差是10mmH2O;當風量放大成2Q(=20CMM)時,壓差會變成四倍=40mmH2O
 
結論
假設環保核可的操作風量是1~2Q,則合理的壓差範圍應該1~4(壓差上限是壓差下限的四倍而非三倍才合理)

以上不專業隨便算算,尚請專業環工技師、師長與同業先進不吝指導(鞠躬Orz)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