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3月23日 星期六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3/3)

研究生完全求生手冊:方法、秘訣、潛規則

13 運籌帷幄──研究工作的策劃、進展與風險

如何把研究做失敗?
憑靈感鑽研、直到碰到瓶頸放棄
沒有焦點與方向地挖掘,直到研究屆期,產出不過是一大堆無法達成嚴謹結論的殘局(學術界只承認經得起他人反覆檢證的結論-成品;而非證據或論述不完全的半成品-價值=0)






考慮成本效益與時間限制
以潛在學術價值最高的部份為核心,整併周邊有機會被嚴謹論證的靈感或構想。
=>確保最糟狀況下可以有產出與產出結果具備學術價值。
教授指導的責任=協助學生評估其創意的潛在價值與風險,往低風險高價值方向發展研究

如何立於不敗之地
1.研究方法、數據更嚴謹(即便沒有推翻原有觀點,還是有價值)=>社會科學
2.更高精密的感測與檢測方法+高純度的樣本=>自然科學


盤點暨有證據與疑點,規劃研究方法與步驟

具優勢的創意,要搭配嚴謹的證據與多重視角的豐富論證。
文獻回顧過程中,彙整完整的批判角度、觀點與原則=>用於批判與檢視自己的研究設計、找出潛藏的學術價值。

篩選、取捨或整併的原則
1.能否產出與獲得可被反覆檢證的確切結論
2.能否整併成有系統的論述、而非零碎的發現,以提升其嚴謹性與學術價值
3.優先評估與發展學術價值高的議題
4.避開風險太高/可行性太低的議題


評估可行性、風險與備胎方案

可行性的評估:
1.證據與實驗成果取得的難易、成本與及時性
2.計畫實驗方法:能不能完成、方程式是否存在正確或可靠的數值解

事前不可能預見所可能瓶頸與風險=>撥時間與資源進行可行性測試與想好備胎/退而求其次方案


研究可謂有如採礦(高風險)
1.低成本篩選出可能最佳的礦址
2.逐步採用成本越高、可靠度也更高的方式來篩選礦址
3.最後才是實際鑿勘探井,取得實際證據。



14 為山九仞──整併補強,鞏固戰果

研究期程到期之前,必須保留時間
1.盤點已獲得的成果=>其中的弱點與缺陷=>補齊最新文獻,確保成果沒有被捷足先登
2.補強證據或論證的嚴謹度=>消除可能疑慮=>修改命題或適用範圍
3.學術重質不重量,不要只有一堆具瑕疵的結論=>突顯研究成果的關鍵優點

別讓口試委員問到任何一個你沒想過的問題!


補齊文獻/盤點戰果-要多少文獻才夠?

FAQ:你的主要貢獻為何?
1.有哪些新穎的部份?
2.學術的含金量?
貢獻=突破與扣除別人的成果
第一章宣告的研究與適用範圍越廣=要負責舉證與確認正確性的範圍越廣(=文獻越多)

老到的研究者:題目範圍緊湊,幾乎不去浪費力氣閱讀和最後成果無關的文獻
資淺的研究者:花很大力氣逐步精練與收縮
謎之音:沒有白走過的路


論文的含金量
透過以下三點(廣度、深度與開採的難度)評量
1.修正或顛覆已知定理、開創全新領域:影響領域越廣、貢獻越大
2.創新對於既有知識或實踐的衝擊:修正與改變的幅度越大、貢獻越大
3.難度:創意與專業越高,貢獻越大


典範轉移與衝突

出世的新理論往往一開始不被既有觀念的學術群體認可
質性論文重視觀念上創新與批判,相對的對於提供客觀證據與論證過程,要求較低
不同學派間難免有些主觀因素(無需過分在意)


整並補強鞏固戰果

精準描繪描繪成果的適用範圍
過度保守:導致學術價值與貢獻被低估
過度誇大:招惹批判與攻擊
「深而窄」的題目與成果比「廣而淺」好

所有的研究或多或少是:「先射箭再畫把」
依據最後得到的發現與結論,回過頭修改題目、研究命題與適用範圍。
來回往覆修正調整,直到找不出中間的瑕疵與弱點為止。



15 擲地有聲──學位論文的寫作要領

畢業看論文水準與口試表現
研究能力強或者超辛苦可以畢業

論文寫作不是散文文體,需要的不是「文筆」而是「邏輯」與「批判性寫作」


論文文體、風格與任務

向審查委員證明三件事:
1.論文含有原創性的新知識、觀點或方法;以有條不紊的方式呈現
2. 以上新知識、觀點或方法,對於學術界的貢獻
3.如何被表述為有系統的客觀知識,其充分的證據與支持理論=>經得起該領域專家反覆檢證

論文=答案或解決方案
其假設與適用前提或範圍、支持以上論述或觀點的證據或證明、結論
其他個人感想、研究過程筆記不該也沒必要寫進去

批判性寫作
論述過程與相關觀點說法,只要讀者會有質疑或異議,作者就必須提供適切的證據、論證與說明,以排除讀者可能會有的不信任或不確定。
甚至更積極在文獻回顧彙整各種批判觀點與流派=>讓所有有理性的人不得不同意!


摘要、研究內容與文獻回顧

摘要
廣告文宣與支票,承諾事項都要被實踐與展現

導論
研究動機(問題意識)
問題背景與文獻回顧(why Re-search)
本研究議題、項目與成果(貢獻與畫定戰場範圍)

文獻回顧
1.描繪既有知識的範圍邊界
2.讓讀者知道此一研究在知識地圖上的定位與脈絡(傳承與創新)
3.勾勒出從過去到今天主要研究的推展與知識地圖

理論方法與成果
1.就演繹而言,有前提才有結論,沒有前提就不該有結論
2.論文只有三種段落或句法
2.1陳述觀察到事實或學界承認的事實
=>什麼樣的條件下可被觀察到、被觀察到的機率
=>陳述操作變因與因變變因間的關係與控制條件
2.2根據事實或定理的推論或結論
=>確認假設前提正確、範圍適用
=>沒有跳躍與違反前題的推論
=>一次只討論一個操作變數
2.3對於證據、事實與結果的解讀、詮釋和評論
=>保持自我批判的高度警覺性
=>檢視證據與說法的可靠性
=>自我反問與挑戰:同樣的證據能否被解讀成其他意思或演繹出不同的結論?

每個章節與段落的安排與先後順序,都有清楚的理由與讓人易讀/易懂、不易誤解。



16 終戰秘笈──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

口委最愛的12個問題

1.為何是這個題目
問題意識
研究動機
學術價值

2.如何將問題概念化為學術研究議題
為什麼是用這個角度觀點或理論模型去探討這個問題?其他的角度觀點或理論模型?
如何界定原始問題與學術研究的落差或其他關係?
研究範圍為何如此界定?更大或更小?

3.如何發展出這個研究架構?
背後的研究理念與策略、理論依據或方法論層次的考量
考驗博士生是否只是奉命行事的工具人,而沒有獨立研究的能力

4.研究架構合理嗎?有無牽強之處或弱點?
為何採用某個流派的觀點、理論或方法?
知不知道學界對於此一流派的批判?它們潛在的缺點或誤用的風險?
此一研究架構應該還有很多其他可能或替代方案=>能否呈現背後清楚的抉擇與剪裁過程

5.為何採用這個手段或工具來取得證據或數據
如何處理抽樣誤差、控制變因?
為何不用非線性或簡單線性迴歸?
工作步驟與流程的合理性?

6.如何選擇樣本、材料或研究範圍?
如何抽樣?
確認樣本和母體的關係?
如何算出抽樣誤差與可信度?
就研究題目而言,此一樣本是最佳或合適的嗎?

7.如何產出你主要的結論?
歸納、演繹、論證?
相同的數據或現象,在不同理論或方法下會有不同的意義
研究架構<=>理論<=>方法<=>證據<=>結論 彼此間是否有矛盾?

8.如何將你的結論更廣泛的解讀或應用(generalization?)
成果與涵義的最大適用範圍(=價值與意義)
如何將研究問題概念化?
對於成果與涵義外推的誤差是否有所警覺?

9.你的研究成果對於學術界有何貢獻?
能否客觀地評價自己的研究成果

10.對於此一研究成果,自己有何意見或批評?
=你對於以後的研究有何建議?

11.畢業以後有何打算
=口試通過

12.你還有什麼話想說嗎?
口委其實已經判定生死,只是做最後辯駁或補充說明。


博士學位的八大核心能力

1.創新能力與對學術的貢獻=>知識的跨距

2.論述的嚴謹與一致性=>分析、論證與詮釋解讀過程所呈現的專業性與嚴謹度

3.具有批判精神與策略性思考的方法論能力=>形塑問題、設計研究架構,正確選擇研究方法

4.對於專業知識的掌握與理解能力

5.能夠通過同儕審查發表期刊文章的能力

6.客觀分析、批判與評價自己或他人研究成果的能力

7.論文品質與貢獻成果的釐清

8.獨立思考與問答的能力


哲學博士的誕生

哲學:探索真知、分辨真偽(=批判性思考)的活動=懷疑一切,不信賴或依靠任何權威

分辨正確的認知與含混不清或誤謬的意見
透過反思、檢證或實驗,探索現象和人類思考背後的真相

哲學博士:
寫出一本具有原創性見解的論文,分析、評估與確認論文當中每一句話的正確性,提供充分的理由使得他/她所提出的新知識經得起所有同儕的反覆檢視。



17 終生受用──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

博士三大類核心能力
1.主動取得並正確運用專業知識
2.自我批判與辨別是非/優劣
3.創新的能力

探索未知、明辨是非與推陳出新


閱讀能力的活用與提升

知識與資訊爆炸的年代,書到用時方恨少是常態
=>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判斷哪些人的肩膀與論述可靠!
要有能力搜尋出必要的補充材料,判斷各種觀點背後隱藏的假設、適用的範圍,進行批判性閱讀,把各種海量資訊彙整成系統性的知識。

大部分人
1.被海量資訊淹沒,人云亦云/意見反覆
2.先射箭再畫靶/忠言逆耳,形成同溫層
3.批判性思考非常耗費腦力,沒有辦法速成 而且用進廢退


資訊、知識與思想

資訊=>需要判別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想像與意見(未來可能發展)

各種資訊經過比對、篩選、分析與彙整=>產出 系統性知識
能夠自我學習是教育的終點、不被各種譁眾取寵的報導或言論所愚弄
系統性的知識才能被演繹與推論,及靈活運用

年輕人天馬行空的看法,將好聽是創意,講難聽是不夠嚴謹/沒有辦法通過檢證!
創意與嚴謹度有時候對立,然而嚴謹的知識與推論在企業或學術界才有應用與實用的價值


嚴謹的論證習慣與跨領域的視野

產品的價差與附加價值,源自於品質與可靠度
Me too與無法保證=低價
高價=維持產品品質與保證產品性能

知識的品質與可靠度=論證與檢証的正確性與可信度
經驗法則的問題在於:不知道能不能外推、適用於其他地方或領域!?
一個人功力的高深,不是看年資長短或職稱大小,而是看他應用技術資料與或學術知識的能力


18 後發優勢──後進國的產業研發策略

後進的劣勢
1.很難跟先行者打專利戰
2.很難用高風險與高成本的基礎研究投資去改善競爭力
3.先行者可以透過收費授權來回收投資基礎的成本
4.先行者已經建立品牌與專利等競爭門檻

批評台灣短視近利、不肯投資長期基礎研究=不知人間疾苦的天真高調
=>把文獻回顧的要領發揮到極致,才能用低成本方式改善組織體質與成本結構


先進國家的公共領域知識-得來全不廢功夫/巨人的肩膀

後進遭遇的許多問題,其實早已有現成答案,只要你知道到哪裡去尋找

設計雖然需要的是經驗,但是一個人功力的高深,不是看年資長短或職稱大小,而是看他應用技術資料與或學術知識的能力
能夠取得與活用各種官方或軍方的標準=功力提升一甲子

各企業也有自己知識管理體系與技術文獻,彙整企業數十年與數百年來的經驗與智慧

國與國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的生產效率差異,源自於有沒有把前人的經驗與智慧融入制度與各種知識體系當中。
可惜我們只能看到各種有形、白紙黑字的制度與標準規範,看不到形成這些制度與知識背後的經驗與智慧


知識的分享、分工與管理

台灣企業界習慣
1.用錢買現成的專利與技術、turn key的設備與製程條件
2.請國外退休人員來指導
3.追逐低人力成本的競爭優勢
而不是建立自主知識體系與研發制度,欠缺主動與自主提升知識的能力
久了,很難培養出中長期預測市場與管控風險的能力

在歐陸是世代傳承的製造業,在台商變成是遊牧業(逐低成本的土地/人資/水電)與玩起代工的business model( 看準供需缺口與量產的時間差=>靠勤快賺錢)=>供過於求與景氣反轉時=慘業!

只有自主技術與核心能耐的持續成長,才有機會維持競爭優勢與社會和企業的持續成長(不是砸錢去買專利技術、設備、獵才)

技術的來源
1.長期自主研發
2.網路免費的下載與分享
3.公共領域的出版品
4.技術引進與專利授權
前三項操之在我=自主技術發展


後進國家較佳的升級與研發模式
1.根據長期市場預測與產品定位,建立公司中長期技術發展路線圖
2.建立talent management,針對各種技術、資訊和知識,進行長期、有系統與有效分工的搜集、篩選、分析、比對和彙整;取代大企業或大學進行基礎研究的功能
3.無法從公共領域取得技術或涉及專利迴避的部份,再用以上公共領域取的知識為基礎進一步研發與突破,發展出自主技術或知識
4.門檻太高或需及時進入市場所需的技術才透過專利授權



19 走出象牙塔──跨越產學鴻溝的經驗談

產學合作計畫往往是聯手詐欺政府補助的手段
工研院能力強的自己出來創業(留下來的其實是能力差或不積極的)
工研院內也很多工業/商業間諜=>用廠商提供的資訊與雛型進行研發(一但成功故意隱藏成果,偽裝成專案失敗,結案後再找機會出去創業)

企業指責學界:要的是技術,不是學術;學界的知識能否實用化/商業化是大哉問
學界指責業界:短視消極,要的是工人、不是工程師


留學生回國要認清台灣業界的現實

台灣產業技術落後美國10年,美國業界落後學界約5
台灣目前的問題大約15年前已經發表在期刊上

專利真正的獲利者是-專利的整合者,而非零星專利的擁有者
猛虎難敵猴群:一個人單打獨鬥,絕對不敵大企業上百人的研究團隊
而且只有技術領先還不行,還要有客戶認可你是夠格的生產者(翻轉刻版印象)
台灣產業的升級速度,受限於市場的接受度,要的不是超英趕美,而是縮短與國外技術的落差。


產業的現實生態
1.只有最優秀的30%企業有出口與全球競爭力
2.最頂尖的人才集中到附加價值最高(=高毛利率)的產業或公司
3.附加價值低的產業或公司,請不起優秀的人才,公司規模也偏中小型

台灣適合用上駟對下駟的產業戰略(國家競爭優勢與比較利益法則),培養中堅企業去吃外國的中小企業



附錄1 :碩、博士論文計畫書
附錄2 :網路資源與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