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6月22日 星期六

錢買不到的東西(1/2)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來繼續看倫理學家vs經濟學家




前言 市場與道德

那些不該買賣卻拿出來買賣的事物

監獄囚室升級:加州非暴力犯可以花一晚82鎂到乾淨又安靜的囚室
單人駕駛行駛高乘載車道:明尼亞波里斯市,交通尖峰時間8/hr
印度代理孕母的代孕服務:6250鎂(印度代孕合法,而且費用只有美國的1/3
移民美國權利:在高失業地區投資50萬鎂+創造>10個工作機會
獵殺頻臨絕種黑犀牛:南非15萬鎂
直接看醫師:每年1500~25000
排放一公噸CO2至大氣層:13歐或18
進入名校的入學許可:巨額捐款


出租身體打廣告:紐西蘭航空僱用30人把頭髮剃光,在頭上貼廣告刺青,每人777
擔任製藥公司白老鼠:7500鎂左右
為私人傭兵公司到戰區出任務:250-1000/
為參加國會聽證會的說客排隊:15-20/hr
德州鼓勵孩子閱讀:2/
四個月內減重14:保險公司付費378
拿陌生人的命來對賭:投資人為生病或年邁者購買壽險,在他們有生之年支付保費,在他們過世後收取保險理賠(陌生人越早死,投資人的理賠收益越高)


(自由)市場論凱旋的年代
1980~ 2008金融危機發生前

自由市場論鼓勵貪婪,而貪婪導致不負責任的冒險與道德低落

過去三十年最嚴重的致命變化不是人心貪婪,而是交易對價的觀念滲透市場以外的日常生活各領域中
e.g.,
學校、監獄、醫院乃至於發動戰爭變成以營利為目的
英國和美國,民間保全的人數是政府執法人員的兩倍

30年前,沒聽說過用市場交易機制來處理醫療健康、教育、公共安全、國防、刑法、環保、生育等社會公有財的例子;如今卻是理所當然。


當一切待價而沽
對於這種現象(交易對價)擔憂的理由
1.不平等
當錢可以買到的東西越多時,錢越重要,富裕或貧窮越是人生的關鍵
貧富差距加深了痛苦的感覺

2.腐化
付錢鼓勵孩子讀書,對於孩子而言,讀書變成是賺錢的差事,而非是閱讀的樂趣
大學把招生名額拍賣,固然可籌措經費辦學,但也減損學校的信譽與文憑的價值

某些美好(具備)的事物,一但被轉化為商品買賣,就會腐化與墮落

社會與公民生活的領域,應該有些涉及榮譽、情感或獎懲性質的價值加以規範,而非放任市場由交易價格來定義這些榮譽、情感或獎懲性質的價值,乃至於都用金錢來交換
感情、責任、身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不應該用金錢來衡量!
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還有時間、性命、個人的價值信念
以上是道德與政治問題,而非經濟問題!
市場經濟是一種工具=>應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市場經濟所主宰


重新思考市場的角色

兩個令人挫折的現實

1.自由市場的觀念依然強大與仍是主流
即便葛林斯潘與經濟學人都很驚訝「市場為何出錯?無法避免2008災難的發生」
整體而言,金融危機打擊的是政府的威信而非金融機構
數百萬人陷入失業,並未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市場,反而是讓茶黨興起(更加鼓吹自由市場與對政府管制充滿敵意)=>民粹對政府紓困政策的不滿與憤怒
政黨(對立惡鬥)使得政黨對於人們沒有勸服的能力

2.公共論述的偏激與空洞
電視評論公開對罵、刻薄言論
國會意識形態混戰
政治與公共論述之所以過熱,是因為缺乏道德與精神內涵,關注的是短期的選票而非與人民關注的重大議題接軌。


現代政治缺德的源頭
1.論述屏除對於美好生活的價值取捨(以看似公正及客觀)
2.技術幕僚與官僚採用效用觀點行政
3.市場之所以迷人,是因為其只問交易價格,不問道德與價值批判

同意「某些美好(具備)的事物,一但被轉化為商品買賣,就會腐化與墮落」,才會去相信與思考:「有其他珍惜這些事物的方式,比市場交易更洽當(更能展現其價值與美德)

思考市場的道德極限,不會直接找到所有問題的答案,然而這麼做,可以促進較健全的公共生活,讓大家更清楚:活在一個凡事凡物都能買賣交易的社會中,付出的代價為何?!
(集體隱性的道德淪喪=>物以類聚、吉凶生矣)



1. 插隊
「先到者先享受服務」的倫理,正逐漸被「付費者享受服務」的倫理所取代。在機場、主題樂園、高速公路和醫院,我們看到金錢及市場的勢力,愈來愈深入過去原本由非市場機制所規範的生活各層面。

商務艙的可以優先登機,而航空公司開始推出優先登機與安檢
主題樂園也有first pass的服務(深知這項特權會讓其他遊客不爽,作法與入口相對低調)


當特權呼嘯而過
付費的快速車道

贊成者
排隊=浪費時間與缺乏效率,表示價格體系無法有效調節供需;額外的加價與付費讓個人可以為自己的時間定價=改善整體經濟效率
郵件或快遞/乾洗等服務,要隔日收件也都是收取額外費用

反對者
這是變相欺負收入微薄的人(付不出額外費用的用路者,要接受塞車)
這是社會讓富人享有特權的不義之舉


排隊成了一門生意

紐約市立劇院在中央公園舉辦的免費戶外莎士比亞表演(其實是納稅人贊助),晚上的演出,下午一點就已經出現排隊人潮,代客排隊最高收費125=>檢察總長施壓,要求業者停止刊登代客排隊的廣告

國會聽證會的保留席次,被專業稅課以數千鎂的代價,請業者代客排隊(收費36-60/hr),而業者再招募無業遊民、退休人員(付費10-20/hr)

這些無業遊民、退休人員覺得自己找到了工作與被社會需要
然而本來可以參加聽證會的環保人士或工運人士卻不得其門而入(除非他們跟這些無業遊民、退休人員一起排隊;或工會/基金會有錢可以請工讀生排隊)


醫生看診的黃牛市場

北京醫院的掛號單可以喊價100(原價是2)
米國看醫師也要約診:數週或數月之後,而且當日要候診許久+10-15分鐘就被請出來=>保險給付很少,所以醫生也走馬看花(醫師通常一天看30位,4/小時*8小時=32)

特約醫療服務:交1500-25000鎂的年費,保証穫得當日或次日約診+無候診時間與從容不迫的諮詢+如果需要轉診,家庭醫師幫你先打點好

兩種特約醫療服務
高檔次=>MD square
每人年繳1.5萬鎂,每戶2.5萬鎂;每位醫師只服務50個家庭=>客戶主要是CEO或企業高層,看診通常是在家中或是公司辦公室

低檔次=>MDVIP
每人年繳1500-1800鎂,提供當日看診與電話諮詢服務,每位醫師只服務600位病患,一天只看8-12位病患;每位醫師獲得病患年費的2/3(60萬鎂/)+保險公司的給付

醫療服務供給的優先順序不是看病情的輕重,而是病患能否付出多少額外的費用


市場的邏輯VS排隊的倫理

從道德的角度,以上付費取得優先服務的社會現實怪怪der
黃牛票讓無法負擔125鎂的人,比較難取得票(最期待看到表演的中下階層,反而沒有均等的機會看到表演)
而付出125鎂拿到票的,往往遲到早退=不珍惜此一表演

從經濟的角度,以上付費取得優先服務的社會現實一點都沒有錯
1.從古典自由(尊重個人選擇)的角度:一個願打(拿自己的時間換錢)一個願挨(付費換取優先權與省時),道德魔人出來阻止以上服務或賣淫與器官販賣才是庸人自擾

2.從效用主義的觀點:透過金錢交換,兩造雙方都過的更好,代客排隊與賣淫與器官販賣是個被社會需要、提昇社會整體效用的好事業=>應該被讚揚


腐化的發生
只從功利與效用的角度來思考

公立劇場將免費的戶外演出視為是一場獻給市民的慶祝活動=>每個人都可以免費來親近莎士比亞=>門票收費或是黃牛從中牟利都與此一初衷背道而馳
門票收費與買黃牛票來欣賞此一演出=褻瀆此一活動
這個戶外演出是一種集體參與的社會事件與群眾經驗,而非產品或商業活動,式為商業活動可能壞了整體的觀感與經驗

同樣的國會的聽證會席次是開放給有心參與的公民,參政權不應該是一項可以銷售(代購)的產品=>把權益(Right)視為可交易的產品會破壞與貶低該項權益
國會聽證不是一門行業,而是代議政治的機制

要腐化某種權益或社會機制,就是降低其層次,以較低、不適當的衡量模式來看待它
國會容許默許說客透過代排機制的存在,其實貶低了國會本身

排隊背後其實是先到先得/服務的邏輯與倫理準則
而優先邏輯與順序不見得是先到先得
急診室病患看診的順序是依據病徵危急的程度
大學選擇學生是依據學生的才能與潛能
擔任陪審團成員的義務是根據公民的身分與抽籤決定

當市場價高者優先的邏輯衝擊以上規律時,代表背後的倫理準則跟著改變。



2. 獎勵
發放現金鼓勵女人絕育、學生唸書,出售汙染或射殺黑犀牛的權利……當我們開始買賣那些根本不應該拿來出售的事物,將可能造成腐化,也就是降低層次,以較低、而非適當的衡量模式來看待這些事物。

鼓勵人絕育的獎金
有毒癮的女人如果願意接受結紮或長期絕育計畫,就可以獲得300
美國北卡自1997實施此計劃以來,已有3000+婦女接受

正方理由
1.不要禍延下一代
2.任何人都沒有資格把毒癮強加於另一人
3.吸毒的通常是不合格的父母
4.不要讓孩子或懷孕派破壞妳的吸毒樂趣

反方理由
1.等於強迫/賄賂他人放棄生育能力,計畫補助對象是貧困地區的弱勢婦女
2.拿了錢的往往是去買毒品而非絕育=助長吸毒

計畫概念的衍生
40鎂給肯亞HIV病毒篩檢結果為陽性的婦女裝子宮環


從市場效用的角度看
1.沒有強迫/你情我願
2.這些毒癮患者已經沒有成為適任父母的能耐
3.對於毒癮者而言,生育能力反而是負擔,不如賣斷給支付更高代價的


反對的理由
1.這不是你情我願,因為毒癮者為了有錢買毒品,無法做出合理判斷=強迫&稱不上是自主的決定(然而市場交易往往無法反應選擇的自由)
2.這是賄賂=腐化=把不該拿出來買賣的東西拿出來買賣(=是具有生育能力婦女的腐化);為了錢而絕育的婦女如同貪腐的公務人員或收賄的法官(然而婦女如果可以因為其他理由或考量放棄生育,也可謂了錢而放棄生育)


經濟學家的生活價值與效用分析關點
人們會衡量在他們面前各選項的成本與利益,然後決定怎麼做以為自己帶來最大的福祉與效用。
換言之,透過供需法則,萬物有價

汽車、麵包與房子的價格明顯
而婚姻()、育兒(教育)、歧視犯罪、環保、政治參與權等的價格不明顯

婚姻之所以可以維持,是因為婚姻帶來的好處大於單身與小於恢復單身所需付出的成本(離開自己的小孩、贍養費、律師費與情緒成本)
感覺、感情、虛幻的承諾都是妨礙清晰思考(計算得失)的干擾阻礙=>沒有所謂無價之寶or priceless


用現金獎賞好成績
獎金制度被視為教育改革的重要關鍵,尤其對郊區(弱勢家庭)表現不佳的學生

大災問:$賄賂學生讀書會有效嗎?效果有多大?
無效
紐約市付錢給考高分的學生,但學生的學業成績沒有提升
芝加哥付錢給成績優良的學生,改善了出席率,但測驗成績沒有進步

有效
DC的獎學金幫助部分學生(西班牙裔、男生與有行為問題的)達成較高閱讀能力
達拉斯讀書獎金(2/),讓小朋友到年底成為閱讀能力最好的學生

提供獎金給修AP的學生與授課老師,成績或人數不是隨著獎金額而增加
而是對於老師與學生而言,修過AP讓人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很屌/很酷=>改變了校風與學生對於成績的認知態度


賄賂人追求健康
1/3-1/2病患不吃醫師開的藥,乖乖服藥可以獲得10-100鎂的獎金

2009GE要求員工戒菸,戒菸一年可獲得750(不抽煙的員工不知作何感想)
英國減重競賽,一磅一磅

經濟學的觀點
不過只是成本效益,透過提供獎金讓人追求健康,以省去日後醫療費用給付

反對意見
1.為什麼要用納稅人或公司的錢,幫助過重的人減重?抽菸的人戒菸?=不公平地獎賞懶散的行為(每個人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與體重負責…)
2.對於能夠改進健康的人提供獎金=對無法無持健康的人施與懲罰=不公平的差別費率
3.提供獎金=賄賂,金錢的動機超過對健康的重視(你對自己健康的重視不如那幾百鎂);一但沒有獎金=打回原形(因獎金而戒菸的人,90%在沒有獎金之後恢復抽煙)


不當的金錢誘因
孩子給寫感謝卡,每次可以有一鎂
用獎金鼓勵孩子考好成績,也有類似問題

外在金錢的誘因破壞了孩子讀書的內在誘因
金錢一開始只是一種誘因,後來變成是一種定錨與比較的基準(獎金太少不去實行)


Gary Becker: 影子價格、所有人類的關係都是市場關係與效用考量
人沒有對婚姻的成本效用訂出價格,但會考量分手隱含的代價,包含財務與情緒心理,然後做出判斷

因此可以直接出售移民權與配額,無須透過各種政治機制大費周章
1990國國會規定,投資50萬鎂可以帶一家人移民為期兩年,兩年後如果投資創造的工作機會至少十人,他們就可以獲得綠卡=>現金換綠卡
2011為了振興疲弱的房市,參議員提案:只要購買一戶50萬鎂的房子,歪國人就可以獲得簽證,只要繼續持有這棟房子就允許當事人、配偶與未成年孩子居住在米國=>買房子送綠卡

針對申請政治庇護的難民可以比照辦理:真的受到迫害的人會願意支付龐大的費用以會取進入一自由國家的許可
甚至各國之間的難民配額可以在市場上買賣與轉讓

經濟學家認為:市場機制不會影響或玷污各種事物的本質
這並不正確,市場交易價格會影響社會群眾心理的基準,經濟動機會侵蝕或排擠其他非市場的動機

托兒園針對沒有準時來接孩子的家長收取罰款(支付老師的超終點)
結果反而家長更不準時
以前家長遲到,會對老師感到愧疚與抱歉
現在家長不再認為遲到會到老師造成不便,他們把罰款是為支付老師的加班費


是費用還是罰款?
罰款:道德上的譴責
費用:只是個價格與交易

假設在大峽谷亂丟垃圾要罰100鎂,但對於土豪而言,不過只是買的隨手丟垃圾的費用

芬蘭典範
罰款依當事人年收入而有所不同(越富有/罰款金額越高)=>處罰力度fit違規者的犯行與銀行存款

對照案例
2010內華達州長競選人政見
籌措徵政府經費,販賣超速權25/


可交易的汙染許可

扣除經濟學家的各種學理,排放二氧化碳並不像從車子把垃圾丟到馬路上一般(惡劣),畢竟每個人呼吸都排放二氧化碳,排放二氧化碳與能源耗用是生物生存與工業生產的一部份,有爭議的是:過度排放與過著浪費能源的生活,才是我們應該阻止甚至予以譴責與污名化的。

1970年代政府訂出法規與排放標準,以罰款為依據令污染者付費
背後的道德訊息是:排放污染很丟臉

1980年代有些聰明的人想到:與其對不同行業訂定不同的排放標準,應該把污染定個價格,然後透過市場機制交易

為污染定價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課稅,對於排放各種污染所課徵的稅被視為費用而不是罰款,但如果金額夠大=讓汙染者為他們所造成的環境傷害付出代價
然而政治上很難課稅

1990年代布希簽署了一項減少酸雨的法案,法案沒有限定各家業者排放SO2的上限,但它給每家業者特定污染量的許可(無中生有),並且允許業者可以相互買賣:要不降低與控制自己的排放量,要不像其他業者購買額外的汙染許可

污染量交易機制的好處是:降低法遵成本
e.g., 同樣的減碳效益,幫印度村莊把煤油燈換成LED的成本遠低於美國降低汽車廢氣排放所需的成本,so why not?

從道德與政治的角度而言,全球的碳排放權交易,等於允許富有國家用錢逃避改變自身奢侈習慣與共同愛護地球的義務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很難培養出公同約束與分攤犧牲的環境倫理。



謎之聲:
  1. 倫理道德與經濟效用兩者勢不兩立XD
  2. 為了碳排放交易制度的合理性跟大學姐分道揚鑣
  3. 從商業生態的角度而言,污染量交易機制,讓毛利率高的公司有本錢淘汰其他毛利低的公司,進而成為寡佔或獨占的企業(買綠電是有錢公司才能玩得起的玩意,其他要死不活的公司規模不大,參加交易也沒意思)



有趣的環保行銷案例-販售碳排抵銷權(加價購買良心與污染贖罪劵的觀念)..


為了對抗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氣候變遷,收入用來購買綠電(風能、農場與掩埋場的甲烷發電)
商業模式之所以可以存在,有其niche與空間,凡存在必有道理
維基百科介紹


獨特之處
1.訴求不是清心寡欲(減少碳足跡),而是(透過擴大消費支出)抵銷碳足跡XD
2.是一家私人企業,而非碳排交易平台或政府旁支機構NGO(越俎代庖XDD)
3.零售與直銷的概念(政府直接課徵碳稅是批發、製造商加計環境成本是經銷)
以下是這家社會企業的網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