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錢買不到的東西(2/2)

錢買不到的東西:金錢與正義的攻防
What Money Can’t Buy: 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作者Michael Sandel 的家中上級-Kiku Adatto


小孩也能透過說故事,學習思辨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3485




3. 市場如何排擠掉道德
雖然你買不到友誼和學問,卻可以花錢雇人代為道歉或表達愛意,也可以透過鉅額捐款獲得大學入學許可。有經濟學家主張,將事物當成商品進行買賣,並不會改變它的特性,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單純。

錢能買到及買不到的東西

買不到的(購買的行為減損其內在價值與意義)
友誼
諾貝爾獎


買得到(有交易機制)卻不該被買賣的(讓人反感)
器官/人口/嬰兒
代為道歉的服務
網路上購買論文代筆、婚禮致詞(其實總統都是僱用文膽,why not?)





反對送禮的經濟學邏輯
1.給現金比給禮物好,讓對方具備更大的效用與選擇性
2.挑禮物要送到心坎裡=困難與高成本=不合理的社交禮儀
3.猜測對方要的很難,送禮常常弄巧成拙
4.人性本賤:收到禮物的人,對於禮物的價格往往低估約30%(心理定錨在免費)
5.不合用的禮物是垃圾,往往會需要被拍賣
結論:送禮是件無效率的事情


送禮的理由
1.傳遞資訊與對客戶發送訊號(打廣告+炫耀本事+表達愛意)
2.取悅對方、表示彼此關係特殊(=展現心意+新意)
3.人性本賤:拿到錢通常會花在實用實際的地方,而收禮希望收到的是「滿足想像、羅曼蒂克」的那種
4.禮卷/現金=俗氣的禮物(代表反映對方沒有心),而且收受禮卷與現金會讓人聯想收賄等社會禁忌

經濟學反對送禮,其實帶有某些非中立的道德觀點(=特定的友誼形式)


榮耀能不能買到?
捐款獲得的榮譽學位真的榮譽嗎?
入學許可亦然(可以透過AA粉飾)

反對出售入學許可的理由
1.公平(公正)=>無法翻轉社會階級
2.腐化=>學校應該是追求真理、提升素養


兩種對市場的質疑
以賣淫為例
反對的理由
1.賣淫是受迫、非自願(當事人因貧窮等因素受迫)
2.賣淫做賤了女性(即便當事人自願也要譴責賣淫)

爭辯的焦點
1.當事人是否自願
2.這些財貨本身的特性(是否是物品、還是具備人格)
3.市場基準(交易價格),會影響非市場基準(財貨的內在價值與特徵)


非市場基準受到市場機制排擠
金錢誘因往往侵蝕了無形的美德
1.黃牛票
2.給現金禮卷取代送禮的心意與心思
3.核廢料/掩埋場設址的補償(透過公有財的補償往往比每戶每人的發錢來得受居民肯定=肯定公民的犧牲與承擔)
4.餐費出席費傷害了擔任義工的美德與公益精神
5.不拿募款分紅獎金的那組學生,比拿高額分紅獎金的那組,募款成績更好(不分錢的募款金額>抽頭10%>抽頭1%的。)
欸,窮得只剩錢的專業經理人,也應該好好想想這點:獎金的incentive或許有用,然而要不就給夠,不然就不要給;給的太少/不夠,反而會讓當事人覺得人格被侮辱/動機被污染。


商業化的影響
引進市場交易與誘因機制,會改變人們對於該項財貨內在價值的態度
1.詢問律師是否願意以「30/小時」的折扣價協助提供退休人士諮詢,結果比不上「免費」(律師反而慷慨地答應了)
2.人的動機有兩種:內在(道德信念與熱誠)與外在(金錢與報酬),當人在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情時,提供外在金錢誘因反而會傷害內在的動機
3.對於教育、醫療健康、友誼、職場、志工與公共生活而言,增加金錢誘因會降低付出與供給,而非提高付出與供給=>經濟學最基本的incentive增加產出的假設不適用


窮人的賣血生計
米國透過商業血液銀行來募血,捐血者主要是貧窮以賣血維生的人
英國則主要來自無報酬的自願捐血者

結果美國的制度反而造成長期血荒、成本較高
捐血的行為在米國被視為
1.血液由貧困者被分配到富有者
2.捐血是商業行為而非助人美德
3.以上認知與觀念傷害了大眾的捐血意願(打擊利他心態)


市場的兩個信條(錯誤假設)
1.市場機制與商業化不會改變活動或財貨的本質
e.g., 血液就是血液,不論是被當成禮物還是拿來賣錢
=效用觀點可以無限上綱擴散至各種領域

2.道德行為需要被商業化與經濟化
不應該依賴空洞的美德/利他/慷慨、團結或公民責任義務,要從效用與利己的觀點,讓稀缺資源在供需機制下,獲得最大效用的運用。多依賴市場+少依賴道德口號才是運用稀缺資源的最佳方式

凱因斯的學生
Dennis H. Robertson

經濟學()關切的是
1.人類貪婪的本能、獲利的渴求(而不討論與處理:人類高貴的動機與惡劣的偏好)
2.利他、慷慨、美德、團結與公民義務,是牧師神職人員與國家洗腦的的事
3.經濟學家是在可能範圍內,把牧師的工作(處理人的抉擇與愛恨情仇)簡化到比較容易(=供需法則與模型)的層次


反對市場的對立觀點
(是稀缺資源)要省著點用?經濟學在計較什麼?

1.愛與行善會因為付出更多而獲得更多正向回饋
2.道德需要透過不斷練習而加以培養
亞里斯多德:因為行義,我們變得正義,因為力行節制而變得節制,因為力行勇敢而變得勇敢
公民社會對人民的要求越多,人民越願意為國家付出;而在腐敗的政府,沒有人願意參與公眾事務(=政府離崩壞不遠)
3.利他主義的精神與觀念才是國家社會真正的稀有資材
4.市場的問題在於會讓人對於美德毫無生氣,凡事問交易價格
5.美德是肌肉,用得越多用強健。



4. 生與死的市場
人壽保險包含兩件事:為了提供遺屬保障而分攤風險,以及冷酷的賭博。這兩件事向來以彆扭的組合共存著。若是少了道德規範和法律的約束,賭博的那一面就有可能蓋過社會用途。

企業為員工投保

沃爾瑪幫員工買受壽險,受益人是公司而非家屬
企業幫CEO與高階主管投保壽險,以抵消他們意外身故時找人接替所衍生的費用
1990年代,米國大公司投資數百萬鎂購買歸屬於公司的壽險=>可以抵稅,而且理賠免稅&保單在員工辭職、被解僱或退休後仍然有效
某些州,雇主甚至能夠幫員工的配偶與子女購買壽險並且領取死亡給付

911恐怖攻擊之後,有些壽險理賠不是給罹難者家屬,而是給罹難者任職的公司與雇主。

保障員工的保單如何變成企業的財務操作?
反對理由:
1.幫員工保險的公司=有理賠的誘因忽視員工的職場安全與衛生=失德與枉顧道德
2.員工不知/未同意(員工沒有出錢,所以雇主也沒義務通知員工或取得同意)
3.Walmark徵得員工同意,是員工萬一身故,家屬可領得5000鎂,但另外數十萬鎂給付給公司

壽險從提供眷屬保障,轉變成是金融理財工具


拿別人的生命當賭注
絕症保單貼現
e.g.,
某人持有十萬鎂的壽險保單,醫師告訴他/她來日不多,他/她需要現金治療或想在餘日過的好一些。
一名對賭投資客提議說:願意出資提供5萬鎂 (買下保單受益人變更為這位投資客)並代為支付每年的保費,直到當事人身故(投資人可領取那10萬鎂)

投資風險:被保險人活得越久,投資客的報酬率越低/甚至虧損;沒有人能夠精確預測被保險人的死期


贊成「絕症保單貼現」投資的理由
1.被保險人獲得所需資金與尊嚴
2.投資人獲得投資機會
3.兩廂情願
4.驗屍官、殯葬業者同樣依賴死亡維生,沒有人會指責他們從死亡中獲利
5.當事人沒有影響死亡時間的早晚或快慢,只不過死亡時間的早晚或快慢影響損益(發明愛滋新藥導致於命增加,這種保單貼現投資虧損)

雖然是投資博賭,但好歹還有社會補償的功能


死亡賭彩
運動賭彩下注各球隊的輸贏,死亡賭彩下注哪些名人會在當年度死亡

挑選體弱多病名人,如果成功壓中死亡率不高的人選還有額外的獎勵

道德卑劣之處在於-把死亡當成兒戲,參與和培養出特殊的文化-看到名人死訊不是感到難過而是興奮。

死亡賭彩純粹是賭博娛樂而無任社會補償功能


人壽保險道德簡史

保險、投資與賭博間的界限模糊
保單如果可以轉讓與變更受益人=是投資與賭博,而非保險與風險趨避








「恐怖攻擊」的期貨市場

DARPA計劃透過群眾的智慧,來猜測下一次的恐怖攻擊會發生在哪裡(爭議太大,胎死腹中)


死亡債券
http://nicecasio.pixnet.net/blog/post/289065014-%E6%AD%BB%E4%BA%A1%E5%82%B5%E5%88%B8%EF%BC%8C%E5%8D%B3%E6%8C%87%E3%80%8C%E4%BA%BA%E5%A3%BD%E4%BF%9D%E9%9A%AA%E7%9A%84%E8%B2%B7%E8%B3%A3%E3%80%8D%EF%BC%8C%E8%BC%83%E5%90%AB%E8%93%84
對於投資銀行而言,這根處理房貸是否違約一般
國民更加健康,死亡債券的價格會下降

今日投資銀行對於發行死亡債券摩拳擦掌可謂是回到了當年倫敦勞氏咖啡館的百無禁忌,人們之所以會接受壽險與背後可能失德的市場機制,是因為這個制度所提供的社會利益



5. 命名權
把企業商標烙印在事物上,改變了這些事物的意義。將愈來愈多的東西都市場化,意味著富人與一般人將隔離開來生活。這對民主而言並不是好事,更不會是一種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

市場、重商主義與利益思維在當今社會中佔據越來越大的成分


球員出售簽名
粉絲珍藏球員簽名而非出售,之後簽名器具變成紀念商品在市場上交易販售,

球迷把場邊接到的球視為自己(而非球隊)的財產,為爭奪全壘打球而大打出手;球員簽名要索取費用,連重要比賽場地的泥土都可以出售


球賽的名稱也能賣

OO球場XX賽事
廣告無所不在,球員與賽車身上貼滿贊助廠商logo


錢球難讓人感動
Money Ball

作者很難為了計量統計和更有效率的球員定價機制而感動(呵,這是策略管理教科書上的案例說
各行各業本來全心投入的人(e.g., 律師、環保工程師、工安工程師、風險管理師),都不該再bullshit說這是門藝術/需要經年累月的經驗,而是回歸統計數據與進行效益評估

投資銀行的人,本來都是花枝招展/長春藤名校兄弟會,跟有錢客戶品酒、打高爾夫球social,現在都被(Caltech/MIT)學數學的阿宅取代了

Moneyball反映的只不過是一時的缺乏效率,之後市場回歸大者恆大,資源多的球隊贏率大的常態;各球隊moneyball的玩法(算計打擊率與防守率)雖然沒有毀了球賽,但也讓球賽更乏味-更多四壞保送、更常更換投手、大膽跑壘與短打數變少


重商主義有什麼不對?

廣告與冠名貶低與汙染了運動賽事本身
球隊給人的形象與認知與贊助的企業聯想綁在一起
What if 贊助的企業聲名狼藉?
What if 夫妻把孩子的命名權放到ebay上拍賣?
本來應該是公部門挹注資源補助的(公共建設或賽事活動),隨著所謂的BOT與公部門的自顧不暇,而被商業污染=政府開門做生意(地鐵車站或自然步道/公園、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冠名捐獻人或企業)

五月天號復康巴士


當市場把人區隔開來

把商標烙印在事物或活動上,可以改變其意義
置入性行銷毀壞書本或節目與讀者觀眾間的關係,教室內的廣告破壞污染學校教育的目的。

重商主義與冠名權,可以帶來商業利益,但卻污染與侵蝕大家對於該項事物或活動的認知、意義與想像。

把所的東西泛商業化與利益化=透過經濟利益區隔貧富,讓兩者不是活在同一個社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