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8月24日 星期六

佳文-「地下工廠的納管」、「貧富的格局」與「背後的專業力」


牆頭草兩頭搖擺、父子騎裏外不是人與見樹不見林,久了會失去自己的定見與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超級佩服以下三位作者分析問題的條理與眼界格局。透過他們的分享來刺激自己的豆腐腦。


地下工廠的納管策略
摘錄
工輔法整套看下來,重點大概兩個:
1.輔導原先的違章工廠低汙染的合法化,
2.中高汙染的工廠協助降低為低汙染後納管比照處理。

這兩個若在時限內做不到,就會斷水斷電改善到拆除為止。不過多了一個落日條款20年,明擺著是受到壓力去制定的。

兩個爭議重點,一個比較明顯的已經有人提,就是對於低污染工業的認定標準,這還有得吵。另一個不明顯的還沒看到人講(用電量),最後面再提。

工廠管理輔導法





低污染工業的認定標準?
有跑過傳產的應該都知道,現行的高汙染產業,像是電鍍、化鍍類的,大致上都在工業區內,不會在路邊一片農地上。

現在的農地工廠主要三種:
一種是在農地上鐵皮搭建的小工廠,雇傭人數沒幾個,像是在台南、嘉義土地比較開闊的偏僻鄉鎮。
另一種是早期城鎮擴張,多餘勞力吸引工業,農地搭建鐵皮屋後出租為輕工廠,長期以降成為產業聚落,例如新北的五股、樹林一帶。
其他較少的像在產業道路邊,或是地圖上沒有的小路轉進去,整片樹中間有一棟工廠的,這數量也不少,像是桃園的龍潭楊梅之間。


這種(農地)工廠的汙染形式,硬要切開有兩大類。
粉塵類的只需要集塵設施,酸洗類的通常都會有一個小儲存槽(),定期叫車來抽走。這兩類的汙染程度都不高,就算需要改善,也都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這類工廠為何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純粹是和氣生財的理由,以前亂七八糟的年代,地主隨便收租金是一回事,近年新的工廠,要不是農地地主繼承後不想耕作,就是產業聚落擴張後,耕作農地的價值差太多。

會被檢舉的高汙染小工廠,其實你法令也管不到(惡意違法才是真正的高污染)。
這大概也分兩種:
一種是農地租一間鐵皮屋,然後堆積大量高汙染廢棄物,堆到廢水外流或是臭味太重被抓,老闆反正早就跑路。
另一種是擺明就是要開非法的,接高汙染也高利潤生產流程的單,跑去租便宜的農地鐵皮屋,用很簡陋的設備,也不安裝任何處理設施,賺幾年是幾年。利潤很高,也懂得用人頭,被檢舉後關廠跑到隔壁縣市繼續租,看這次可以撐多久。這些老闆沒在管你法規的,真要比喻就是超大型跑給警察追的攤販,要拿這種案例去指控其他工廠,只不過證明自己對工業的完全無知。


用電量決定工廠是否設在農地
政府不管的原因-稅有收到+不同用地的供電不同
臺灣電力公司營業規則

這些所謂農地蓋違規的工廠,該繳的稅都有繳。已經形成產業聚落的,政府其實是裝死不管,因為不同的用地跟需求,能申請到的電就不一樣。怎麼解決?一種辦法,把三四塊農地合成一塊,中間蓋一棟工廠,等於把電集合起來使用,但這也不能裝置太高用電的設備;另一種是當初申請時就以輕工廠的名義,不然電根本不夠用,也就是說這都限制的工廠的營業種類跟規模,想像的那種超高汙染工業,很難出現在這種農地。

高汙染往往等於高耗電,新聞上趁颱風天亂排廢水的工廠,幾乎都在工業區,農地上蓋一間電鍍廠,然後亂排重金屬廢水到田間?你開玩笑喔,一甲地給你併用都不夠電啦,還排廢水勒。跟文青想像的完全不同,高汙染工業的廢棄物,經過處理設施後通常剩下很小一桶,只要處理廠不要黑心拿去山裡面挖洞埋了,高毒性廢棄物沒那麼多。反倒是低汙染工業甚至就是農業,汙染物毒性低但是量很大,處理起來才夭壽麻煩,只是因為不會偷排一次整條溪變紫色,才會覺得好像沒汙染,這一塊納管後才能想辦法。

至於,違規工廠怎麼繳稅?就十家工廠共同租用一間商辦啊,接單出貨跟會計都在這一層樓,國稅局才不會管你工廠在哪,只看你註冊地以及營業額來收。換句話說,幾十年來政府都是放任不管,但該收的稅都要收,有些微妙的法規邊緣地帶,甚至是黑白道尋租的空間。要解決?好啊,以後收稅用工廠所在地收,違法不違法公務員親眼見到,沒有裝死空間,超棒的。


地下工廠難解的原因

1.土地容積/都市計劃
閒置工業區大概沒有2,000公頃,而根據政府正式的統計,農地的違規工廠佔地約14,000公頃,若非正式的統計,我個人了解應該是超過30,000公頃
簡單說,你要他搬家去合法工業區,先不管他有沒有錢應付工業區超麻煩的規定,光看土地面積就知道,要輔導全部工廠都搬家,這一點都不現實。除非你認為,現在開始規劃新的中小工業區,然後就近要求他們搬家,不過這是另一回事,而且這其實鍋更大,連住宅區都要一併處理,經典案例就是整個桃園市的發展軌跡,(不懂我在講什麼的,可能很難理解這怎麼回事)

2.弱勢勞工的就業與生計
政府的推估現行違規工廠大概有38,000家,我個人了解應該多個兩成跑不掉。每一家的平均雇用人數,小間的應該落在7~10人上下,產業聚落中大一點的大約30-50人,也就是說扣掉老闆,大概有約保守估計近100萬的就業人口,而且這些勞工平均都算是學經歷較弱勢的。

也就是說,今天你把這些工廠全部都關掉,先不提經濟上的損失,瞬間有幾十萬的失業人口,而且都是弱勢勞工,沒有學歷也沒證照,技能只能因應這一行。我想很多人對這類人的認知不夠清楚,弱勢勞工的能力真的不好,但花時間熬出的經驗,至少在這一行可以混的下去。十年前金融海嘯掃到一堆工業區的低層勞工,有些連開計程車的能力都沒有,世界上是有這種人存在的。

3.現實的產業需求與供應鏈生態體系
這些違規工廠,其實肩負台灣代工大國的重責大任,許多代工是大廠轉單小廠,一層一層的轉包出去,把多餘的產能吸收掉,有些甚至會轉到很偏僻的小廠。

之所以形成產業聚落,通常都是有區位優勢,台灣的代工型態,太多加工的半成品,體積根本不適合長途運輸,大概只有像是電路板,畢竟表面處理之後,板子還是薄薄一片,體積小裝載密度大而且單價高。然後你去看表面處理後的上件廠,幾乎無一例外都離港口較近。

簡單說,大型工業區的出現是政府規劃,給大型工廠進駐用的,但是一家大工廠很難有全製程的能力,多半都得要發包出去給其他廠代工。若此產品有運輸跟勞工成本的問題,那麼不意外的中小型的代工聚落,就會出現在交流道附近,或離人口密集區不會太遠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早就因為人口擴張需要住宅,農地被蓋的亂七八糟,各位知道新莊輔大附近一圈的加工廠嗎?當年響應謝東閔「家庭即工廠」口號,三層透天厝一樓變身為小工廠,後來成長為三層代工廠的有幾間?這些都是蓋在原本的農地上喔,現在你經過新莊,會知道這邊原先全是良田嗎?

4.地方民選官員的顧忌與考量
查緝工作是地方政府的權力,中央只是設置法規,並沒有多少辦法直接干預。你選了一個不會查的首長跟議員,再來靠么政府都不管,會不會太機車?不然就下次大選,堅持合法的民眾,請逼議員表態,我們來看最後得票數如何。國民黨是知道這爛掉了,根本上就不想管,反正裝死沒看到,出事再去表態查緝就好,民進黨從賴清德開始,一路堅持要推工輔法,對幹黨內左膠覺青到1124翻船,直到蘇上來還繼續到完成,為的是什麼,只為了要讓非法變合法?


政府的對策
1.直接依法抄掉
絕對沒有用,有用早就做了。訂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高標準,弄了一堆理論上很棒的措施,但全部是逼人走絕路,他們一定在政治上懲罰你。
違法的關掉就好,多找一些人去檢查不就得了?
呃,勞基法那時候也是一樣的講法,完全昧於現實。你要關掉一家違規工廠,可不是去開張條子,人家就乖乖的關門大吉。你得要有常設人力,緊盯關廠進度,甚至是拆除時也得要人盯著。你有看過就曉得,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搞定的,出動三五個人,費時十天八天,才可能弄好一家。請人搬家到合法的工業區,時程也是一兩個月起跳,絕對沒有鐵皮工廠三天蓋好這種事。
再來推估超過三萬家的工廠,想要一兩年內就全部幹掉,想也知道你不可能有足夠人力,也不會有夠多經費去增聘。再說,兩年後全部取締完畢,多餘人力怎麼辦,開除?做之前麻煩想一下後果(請神容易送神難)。

2.納管輔導
違章工廠這個超大的歷史問題,你只剩下納管輔導轉型這條路,在我們可以做的範圍內,慢慢去轉變,反正現在這種不告不理不管的狀況,也不會更糟了。
後面的關鍵在於經濟部、環保署相關單位,能不能對低汙染有個明確的定義,因為標準訂出來,後面的環保產業才會知道該怎麼做,學術單位也才曉得怎樣幫忙把機器小型化。

以往對污染的定義不夠清楚,一般人在意的都是金屬類的廢棄物與紡織類廢水汙染,但像是食品加工的有機廢棄物,以及小型金屬表面處理工廠的廢水,看似無害其實蠻高的,但要處理也不需要太高價的設備。眼見不見得為真,請相信專業,但這就是下一次的法案攻防了,在意環保的覺青請去注意這一塊,一個污染標準沒列好,後患才是無窮盡。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儘速納管,這樣才能讓工廠有合法去貸款的空間,想要轉型合法經營的老闆,才有動力去改善自家的環境。把這三萬多家工廠的老闆,都看成只想破壞地球賺錢的王八蛋,無助解決現狀問題。

不用擔心合法工廠權益受損,因為比例上低的可以,理論上違法但實際上跟合法沒兩樣的工廠一大堆。真正因為違規可以降低成本的,反倒會因為合法化後墊高成本,降低原先的競爭力。合法的工廠,也會因為產業鏈全線都合法可查後,列入生產履歷跟碳足跡,未來要銷售到歐洲之類的機車國家,難度也會比較低。

3.繼續擺著
吵著不可能做到的全部抄掉,每天詛咒這個世界沒有照自己想的運轉。




-------------------------------------------------------------------------------------------- 

看看如何不談失業率、貧富差距等詞語,而把影響貧或富的關鍵因素論述的如此清晰

貧富的格局
摘錄:
「貧富格局」框架中的四個環節
要說清楚一個社會當中貧富格局的問題,至少得把四個環節說清楚。
第一個環節,我們一年中創造的所有財富是如何分配的。第二個環節,財富在政府和個人之間是如何轉移的。第三個環節,社會中財富價值的變動和財產性收入有多少,這也就是我們存量的財富的變化。第四個環節,財富在不同群體或個人間是如何轉移的。


一、創造的所有財富(GDP)是如何分配的(餅變大還是變小)
分配给政府、企業與勞工
1.1政府(把錢用在公共建設、維持行政機構運作或是還富於民)
1.2企業是否具有壟斷地位)
1.3勞工(個人的社經地位與灰色收入)
  

二、財富在政府和企業/個人之間是如何轉移的(餅的分配與區塊-宏觀)
2.1稅收稅率
2.2社會福利保費
2.3土地與資產的收入
2.4壟斷與尋租
2.5利率政策與通貨膨脹


三、財富價值的變動和財產性收入有多少(名目價值與實質價格,不同資產隨時間的變化)
3.1資產的配置(現金、房地產或有價證券)
3.2資產名目價格的變化與帳跌
這個滲透過來的財富的分享是相當不公平的。例如有的人得到了修地鐵滲透來的財富,有的人卻沒有得到這個財富,但是人們對這種不公平抱怨得很少。因為這是自己選擇和判斷的結果,人們會把這個東西更多地歸罪於自己的眼光和運氣。這個問題實際上也不局限於社區與社區之間,它在城市和城市之間顯得更為突出。
  

四、財富在不同群體或個人間是如何轉移的(區塊間的變化轉移-微觀)
4.1 組織壓榨(老闆企業掏工人的腰包)
4.2 實質負利率(=富人向一般的老百姓或者窮人借錢的過程)
4.3 股民在股市上的損失
4.4土地的徵收和讓渡
4.5. 企業的IPO上市櫃(企業吸血的過程)/分紅
4.6 透過市場價格交易
4.7 行賄受賄、人情往來



「貧富格局」問題的解決
問題不是貧富差距本身,而是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的趨勢。
本來就有的累進制稅率,只不過收入不透明+利益均衡機制扭曲

1.解決貧富差距問題,需要建立一個很簡單的、很技術性的制度——國民收入記錄制度。這個很小的制度能起到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

2.要解決貧富差距的問題就必須要建立一個機制。在貧富格局中的一些具體的政策、環節的背後,真正起到關鍵作用的是這個利益均衡的機制
在市場經濟時代每個人都不能奢望政府能有一個完美的政策,能無微不至地照顧到每一個群體、每一個個人的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實現利益的均衡,只能去使每一個孤獨的利益主體有一個差不多的為自己爭取利益的能力,我們要去建立這樣一個基礎。所以如果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這樣一個利益均衡的機制,整個社會很難實現一種利益的均衡。



----------------------------------------------------------------------------------

扣除創業以外,業務大概是最成敗論英雄的職務,來看看老師如何提高成功機率的基本功

背後的專業力
摘錄
1.對於5M1E的第一手掌握與長期觀察
工廠裡的許多設備,都是經過他設計或是改造的,因此他對製程瞭如指掌;所以從煙的顏色和長短,就可以判斷工廠裡的生產線有沒有出問題。
果不其然,他認為有根煙囪的煙有問題,於是帶著我直奔那個工廠的生產線;經過他的詢問,果然發現了一些問題。王文淵的專業,令我大為佩服。
問了王文淵,今天的台塑廠長是否仍然有這個能力和專業,光是觀察煙的顏色和長短,就可以判斷生產線有沒有出問題?
他回答說,負責環保的專業人員,仍然有能力從烟的顏色和長短來判斷有沒有出現環保的問題;但是,即使像台塑這樣管理嚴謹、重視培訓的企業,廠長可能也沒有他當年的專業和能力了。


2.黃金三分鐘,底下是十年功
你只有3分鐘的時間,這就是業務員的「黃金3分鐘」;也有人把它稱為「電梯間的3分鐘」(elevator speech)。就如同你和客戶的董事長共乘電梯,你必須把握就這麼幾層樓的時間,用簡單的幾句話達到目的。

個人可信度
如何在3分鐘之內、尤其是用一開始的幾句話好好介紹自己,讓客戶留下深刻印象、並且建立起你的可信度?這是做業務人員必須擁有的一項重要技巧。

服裝儀容:許多公司都要求與客戶接觸的第一線人員,尤其是業務人員,要穿西裝打領帶、頭髮梳理整齊、鬍子刮乾淨,這些要求都是為了讓客戶有被尊重的感受。
學經歷:如果你畢業於名校、擁有高學歷,這些都可以為你加分;你過去所參與的,或是負責的大項目,都可以提出來介紹,增加你的可信度。
服務的企業:如果你的公司是知名的跨國企業、或是某個專業領域的知名企業,你在這家公司裡的工作、或是擔任的重要職務,也都可以為你加分。
知名人士:如果你的朋友、親戚、客戶、合作伙伴、介紹你來見面的人等等,是擁有高知名度的人士,那麼你應該要有技巧的告訴對方。這也可以為你加分。
專業領域:自己在專業領域有所成就,或是在客戶的專業領域非常熟悉,這些訊息都可以為你加分。
總結
不要小看我這短短的3分鐘電話,其中包含了很多專業技巧和關鍵用語。

充分的準備:我事先瞭解了台塑集團的策略、技術、產品等等。
個人可信度:我提到了惠普總部、PCB技術移轉、工研院電子所胡定華所長、大同林挺生董事長,聲寶陳茂榜董事長等等,都表示我不是一般人,我是個有高個人可信度的專業人士。
台塑集團的痛點:我充分掌握了台塑集團的痛點,也就是想要進入電子業、卻又找不到一個切入點。這個PCB技術移轉項目就是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
競爭壓力:我提到已經跟大同公司、聲寶集團等企業的最高層接觸,探討合作的可能性;這給了王文淵極大的競爭壓力,因為他們已經晚了一步。
沉默的壓力:在黃金3分鐘之後,對方接受了太多令人震驚的訊息,腦子裡一定正在快速的轉動。此時我必須保持沉默,來增加對方的壓力;壓力會隨著沉默的時間而快速增加,迫使對方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決定。通常對方一定會約我再次見面,這就達到我的目的了。
不要小看這「黃金3分鐘」的能力,懂得如何使用「黃金3分鐘」的人,成功的機會相對的就非常大。


3.Calling Early Calling High”
背後是能搞定上下層(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鬥得過小三、打得過流氓)的能耐

從擔任業務工作開始,我就深信成功贏得訂單的關鍵,在於比競爭對手更早拜訪客戶、更要拜訪到最高層決策者。因此,我將「Calling Early Calling High」作為我的座右銘,而且全力奉行。做為一個業務員,最喜歡的就是介紹產品、聊聊八卦、吃飯喝酒、建立感情;最害怕的就是見客戶的高層(董事長、總經理)和開口要訂單(害怕被拒絕)。

業務人員在進行一筆大生意、大訂單的時候,最終都免不了要得到客戶端高層決策者的批准,訂單才算到手。
比較沒有經驗的業務員,或許內心感覺需要「門當戶對」,因此喜歡和採購或需求單位打交道;希望在成功說服採購或使用單位之後,再由採購部門將合約透過內部程序往上呈送,得到最終決策者的批准。
比較有經驗而且人脈好的業務員,往往喜歡透過關係和交情直接攻頂,跟客戶的董事長、總經理見面;讓他們先同意購買,然後指示屬下進行採購。
然而,這兩種做法都難免失之偏頗,都有極大的風險。

決策者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委員會。在大企業裡,即便是一個人,對於不同的採購案,這個人也未必都是同一個人;決策者會跟隨著許多因素,而在組織圖中上下浮動。

採購金額越大的,往往決策者職位就越高。採購金額小的,職位就會往下走;
採購項目的重要性越大、對公司影響越大的,例如關鍵技術、關鍵材料等等,決策者的職位就會往高層走;
與供應商第一次交易,或是第一次採購時,決策者的職位會往高層走;如果是重複採購、或是例行性採購,決策者的職位就會往下層走;
關係複雜的,例如既是供應商又是客戶、或是合作夥伴,決策者的職位會往高層走。


4. 業務的最高境界「獨到」
越是明顯、潛力越大的客戶,業務人員的競爭對手就越多。「找到」和「早到」相對容易,但也難以變成業務的競爭優勢。

如果能夠在這樣激烈的客戶競爭環境中,變成只有我一家「獨到」,就是業務的最高境界。

根據我過去幾十年的業務經驗,跟各位分享兩種方法,可以創造「獨到」的競爭優勢。
掌握客戶的需求和痛點,不提供「產品」,而是提供「解決方案」;這是一個改變產品定義與改變遊戲規則的高明手法。
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業務要有勇氣面對客戶最高層。搔到高層的癢處與痛處。


5.神的功力
1.「追根究底」,凡事不斷問Why
2.權責相符,要改變先有權:不相信只擁有5%股份的他,擔任大汽車廠的董事長可以成功;後來,這個大汽車廠也就不了了之了。
3.做生意要「公道合理」才能夠成功;如果單方面佔了便宜,另外一方面吃了虧,結果只會成為「雙輸」的局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