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不對稱的陷阱(1/4)

不對稱陷阱:當別人的風險變成你的風險,如何解決隱藏在生活中的不對等困境
Skin in the Game: Hidden Asymmetries in Daily Life







第一部 前言

本書談論的四個主題
1.知識的不確定性與可靠度(如何檢測出專家的屁話?)
學術理論(通常只是單純的一階模型)看似反映真實世界(動態複雜系統),其實兩者有差異。

2.人類事務的對稱性,公正、公平、責任與互惠
你要得到報酬也要承擔責任與風險,而不是讓別人承擔責任與風險;如果你讓別人受到傷害,那麼你應該付出代價。不單只是誘因,而是獲利與責任的分攤比例

3.交易時的資訊分享(與不對稱)
發表意見時,需要為它負起道德上的責任。想清楚對方應該或不應該告訴你什麼。

4.如何在複雜系統當中的真實世界保持理性。
有沒有道理不重要,能過存活與通過時間的考驗才重要。為什麼理性會存活,而且只有理性才會存活?風險承擔的基礎邏輯是什麼?

切膚之痛(知行合一、walk your talk)談論公義、榮譽與犧牲,這些事情攸關人類的生存與如何減少以下兩者間的差別:
起而行 空口白話
後果 意圖
理論 實務
榮譽 名聲
倫理 法律
一技之長 招搖撞騙
民主 治理
品質 廣告
承諾 示意




序一:擊殺安泰俄斯
Antaeus

任何理論與邏輯都不能離開真實世界、也要接受實際的考驗。
所謂的「制定政策(=干預)」往往造成更嚴重的負面後果
2003入侵伊拉克塑造了日後的蓋達組織與伊斯蘭國
2011拔除利比亞領導人,讓利比亞退化出現奴隸市場

制策制定者與干預推手往往
1.淹沒在各種抽象、不確定與充滿詞彙的空論論述中
2.缺乏實務上的見識、也不曾以史為鑑
3.甚至不會做單純的推論

毛病在於
1.他們以靜態的方式,而非動態的方式進行思考=>沒有能力思考第二步,而且不知道後果與接著第三步、第四步該怎麼做
2.他們以單向度(單一因果)而非多向度(多個利害關係因素)來進行思考=>自大傲慢,而非尊重在地經驗與歷史知識(不透明)
3.他們從行動的角度去思考,而不考慮互動的結果=>沒有辦法預測或預料未來的演變


玩別人的命
政客/憤青/學者專家/CEO=>只有口號與理想
不為採取行動所造成的後果而付出代價
負擔的責任遠少於其話語及福利/權力

古代的貴族與領主要冒生命危險保護他人以交換身分地位
權責的不對稱與風險不對稱轉移會自然蓄積與失衡,最後會以坍垮的方式來自我修復
e.g., 2008金融海嘯,依靠法規空口白化的官僚組織衍生出下有對策(政府有權無責)

而以上這些有權無責的政客/憤青/學者專家/CEO永遠不會去學習與檢討=>No Pain, No Gain=> 人無法被說服,只有現實(狠狠打臉)才能辦到這件事

現實不在意每個人的論點為何或是否正確,只有存活者能夠詮釋現實與正確

現代分工降低大家求生的難度,但詛咒是:
1.擅長人云亦云解釋的,多過真正理解的=>知識的假象

2.空口白話的,多過動手去做的
3.沒有在真實生活中進行實踐,沒有切膚之痛便沒有學習成長與演化與進化=>現代人蠢人與小人太多



序二:對稱性簡介

在自然的狀態下,風險與權責的不對稱會逐漸擴大與失衡,最後使系統崩垮。
法律、神明或道德的觀念之所能夠存在與存活,就是為了修復這種失衡與不對稱 (避免當事人與系統自取毀滅)

3800+年前的漢摩拉比法典
以牙還牙
如果建商蓋了房子,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那麼建商要被判死刑
=>避免風險的不對稱(或者沒有辦法被即時檢測出來隱患)


白銀勝過黃金
黃金法則:待人如待己
白銀法則: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大家對於「自己不想要什麼&壞的事情」比「自己想要的&什麼是好的事情」,更清楚

康德的普遍定律
The First Formulation: Formula of Universality and the Law of Nature
Act only according to that maxim whereby you can, at the same time, will that it should become a universal law.
個人希望以何種方式受到對待(或避免受到他人惡意對待),就應該以那種方式去對待別人。

古典的美德與倫理
對待父母的方式,要如同你希望子女對待你的方式
我參加別人的喪禮,這樣別人才會來參加我的
你有權享有言論與宗教自由,只要你允許我能夠享有我的
你有權反駁我,只要我有權反駁你


普遍定律的走鐘
從個體/人跟人之間的相處來看,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非常正確與合理
然而當此一邏輯放大到社會總體或國際貿易與地緣政治時,卻是災難。

康德的第二表述:要把人當成是目的而非手段
The Second Formulation: The Formula of Humanity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從組織與社會的宏觀角度來看,人反而只是工具


從康德到胖子東尼

代理人- 傻瓜、騙子或者兩者皆是
傻瓜:不懂隨機性, 冒自己不了解的風險,把好運以為是自己能力高超。e.g., 散戶菜籃族
騙子:將風險轉移給別人,有不懷好意的誘因;e.g., 專業經理人(相對猴子寧願朝四暮三,而不要朝三暮四 聰明多了)

不要聽信別人的建議,除非這個建議錯了,他們自己也會遭殃!

笨到沒有下限的傻瓜:忽略與忘記自己利益的人。
e.g., 成癮者、工作狂、滿口為民服務的官僚、呼籲支持政府與守法的人=>為了某些神秘的理由,行動違反自身利益,早晚會遭現實掃地出門。然而我們事前沒有辦法知道某項行動是否愚蠢,但現實知道。


把因果不透明與偏好顯示出來

成果與輸贏是靠動手做,而不是說服別人
你心中可能不知道自想要的是什麼與不知道要往哪裡去,但是動手去做與嘗試就會知道。
一顆實際掏錢買的鑽石會比口頭承諾山盟海誓更具說服力。

所謂科學的預測與統計機率分配,往往是騙子最後的避難所

切膚之痛與時間的智慧有助於解決不確定性與黑天鵝問題

Lindy Effect
一種技術、一個想法,它們的預期壽命和它們目前已經存在的時間成正比。它每多生存一段時間,它的剩餘預期壽命就會增加一點。

時間的智慧:凡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的)必有道理,行得通的事情通常有理性與邏輯。(只有文學中的理性或期刊文章當中的邏輯才可能愚蠢與不可行)

心理學說:人往往高估嚴重的尾端事件,其實並不理性
人之所以普遍忽視安全,是因為存活下來/沒事/沒有切膚之痛或留了疤忘了痛。


現代主義

建築師蓋的建物是為了讓其他建築師刮目相看,而不是實用性與住戶便利
學者寫的文章是為了被刊登,而不是經世濟民與實用
官僚體制設計的法規與制度,會日趨複雜
沒有切膚之痛的事物,會以傾向複雜的方式成長(直到崩垮)

坐而言的人應該起而行,只有起而行的人才能坐而言

現代教育制度讓老師與學生在教室空口白話,不須承擔切膚之痛=沒有效果


法律規定與法律制度
保障權益的兩種法律機制
一種是制定各種法律條文(大陸法系),後遺症在於
1.限制了個人自由
2.國家與司法制度的親信,可以透過法律來掠奪人民
3.律師與退休官員能夠玩法弄權
4.在官員與既得利益壓力下,法律只增不減=>企業與人民逐漸窒息。
5.總是有一批寄生蟲能夠從法律當中尋租。

第二種解決方案是損害賠償與訴訟機制(海洋法系)
不是由上而下的監管,而是由下而上訴訟
你傷害我,我就告你=>潛在的成本會威嚇公司循規蹈矩
重視個人權益是否受到侵害(而非法條)
個體間能夠有效率的訴訟(+貪得無饜的律師)就不需要政府的監管

相信自由是人第一個最基本的善與權益的,會偏向後者,自由是神聖的,不能拿來跟經濟利益交換。監管=剝奪部份的自由。


椎心之痛
如果你不為自己的意見與選擇承擔責任與風險,那麼你什麼都不是。
榮譽意味著有些行為,你寧死不做,不論報酬為何。
另外也意味著有些事情,不論代價為何,你都會去做(捍衛自己的名譽與人決鬥)

為優化你的工作、偷工減料,或為了提升效率而做的各種事情,到最後都會讓你討厭自己與工作。

工匠精神
1.做事有目的與理由(真誠)
2.有藝術、靈魂與榮譽的成分在作品當中,不願出售有瑕疵的作品或品質有折扣
3.財務與商業上的考量不是優先

追求利益與績效喪失初心、匠心與榮譽(秉持美德走比較長的路)

只有獻身給公司也對產品深有信心的業主,會用自己的名字當公司或產品名稱
國家需要的共患難的公民,而不是出賣護照與公民權給出錢買的外人(某些瑞士城鎮禁止出售房地產給外人,看似有錢不賺,實際上卻維繫當地的價值觀)
勇氣與美德來自於採取行動,光是閱讀與上課不會讓你擁有美德與勇氣,如同吃牛肉不會讓你變成牛

真正的工匠與勇者之所以動手做事,只是他們想要做這些自己認同的事,親眼看見自己的成果如何被客戶需要而自豪及喜悅,比較利益法則與分工,乃至於政府的產業政策雖然使大家活得更輕鬆,但卻讓人們放棄本來的專業/無法感受工作的意義與價值


該如何警告沒有切膚之痛的法官?
岡比西斯的判決



序三:「不確定系列」的肋骨
本書「不對稱的陷阱」是「反脆弱」的一部份,主旨是:反脆弱的韌性不是來自於犧牲他人。
風險承擔的不對稱,會導致失衡,最後造成系統性全面崩壞。
不只銀行或高階白領在玩風險轉移的遊戲
住在山邊與海邊的居民容易受到颱風與洪災的侵襲,這些災難發生後的受災者與復原建設商的成本,可以拿到國家其他納稅人的補貼

如果你不能將你的靈魂放進某些東西,那麼請你放棄
如果你只是轉述別人書中的見解(而不是自己的領悟),那麼請您不要冒充專家去教導他人。

之所以會再寫出這本書,就是因為作者閑著時,又聽到太多屁話XDD


第一部附錄:生活和事物的不對稱





第二部 初探代理
代理人問題、風險與責任的不對稱、規模縮放的誤謬

1 為什麼每個人應該吃自己抓來的海龜:不確定性中的平等
海龜其實不好吃=>你給別人吃什麼,你自己也要吃什麼

每天有一位顧客(冤大頭)誕生

對於那些建議你,說採取某種行動有好處的人,務必提高警覺e.g., 理專、經紀人)=>你有好處時他也有,但是你受損失與傷害時,他沒有或不見得有。

業務員擅長心理操縱的藝術,當客戶發現受騙生氣時,他們只會甩掉客戶不跟趴們瞎耗,因為=>每天都有一位顧客誕生。

羅馬人很清楚:如果有一個人眉開眼笑叫賣某項商品,那麼一定是急著想要脫手。


「提供建議」與「銷售」其是兩回事,需要區隔分開
交易過程的關鍵在於:賣方向買方揭露多少資訊?

依照「倫理」,應該揭露所有資訊
然而實務上,資訊揭露往往依據「法律」
而代理人的任務之一,就是玩弄法律;而且政府的法律與監管越嚴格,越有利於代理人賺到錢


不確定中的平等

伊斯蘭的教法- 禁止欺騙、資訊不對稱與後果的不確定
一筆交易中,不應該有一方確定結果會如何,而另一方不確定
然而價格變化的不確定性,只有上帝才知道


猶太法典- 商品品質本身要透明、賣家的想法與意圖也要透明(=揭露)
然而我們很難對於外人也同樣掏心剖肺
尼采:「要求同情所有的人,對我的好朋友你而言,是暴政」
以上規則只適用在自己認識的親朋好友
交易的對象與人數規模一放大,很難適用

「我們」一詞成為一個太抽象的俱樂部,爾虞我詐才是實然;「同理心/待人如待己」變成是陳腔濫調。


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我們的
共有地的悲劇
存在一個社群的規模,人數小於這個規模,大家的行為都散發理性/保護公地;超過這個規模,群體的行為就不一樣。

特定群體內,會有一套因應外界的協定與默契,有些分享/有些不分享;對於沒有威脅的陌生人好客友善,但對於有威脅的陌生人反應激烈。


政治標籤的誤謬
不應該有「左派」、「右派」,「自由」、「保守」之分

作者
在聯準會的層次上,是自由主義者
在州的層次上,是共和黨人
在地方的層次上,是民主黨人
在家庭與朋友的層次上,是社會主義者

政治應以治理(與利益的一致)為基礎(而非黨派),盡量去獎勵與懲罰利益和他們所代表的人,取得一致的政治人物


所有人都同在一條船上
BC800+ 羅德法
發生損失由所有人分攤,患難與共


侃侃而談的問題
一種你是此一產品(買了這檔股票)的愛好者/愛用者=>你自食其果,這沒有問題
另一種是新聞記者,藉資訊傳播炒作吹捧而獲利=>有利益衝突,沒有切膚之痛

與其相信廣告與記者報導,不如相信使用者
同樣的利益與風險不對稱發生在病人與醫師身上
醫師鼓勵病人過度醫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