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慈悲與智慧的思維

想像你/妳不單只活這一世,死後還可以投胎轉世,經歷過無數次不同的人生

每次的人生有不同的起點與人生機遇:
經歷過貧苦與悲慘,e.g, 年幼父母雙亡、體弱多命、一生貧苦;
也會經歷榮華富貴,e.g., 出生在貴族世家、接受貴族教育,一生風光;



而更多的時候與絕大多數,你/妳所經歷的人生是一般平凡的人生:沒有大富大貴、中頭彩,相對的也沒有遭逢重大意外與人生巨變;在人世中浮浮沉沉,為著自己的夢想與家人而努力,儘管很多時候夢想遙不可及,總覺得別人比自己風光與得意。

而不管是何種人生際遇,唯一不變與公平的是

  1. 你/妳只知道與記得這輩子(We know what we are, but know not what we may be.” William Shakespeare)
  2. 不論榮華富貴或是貧困落魄,還是有喜怒哀樂(喜樂不因貧富而有所不同,甚至越富有與幸運,越不容易滿足)
  3. 最後你/妳一定會死(別人也一定會忘記你/妳,即便名留青史,歷史記載也往往錯誤扭曲)



累生累世的經歷
將彷彿常態分配:
極富/極幸運的人生少,極貧/極不幸的人生經歷也少,人生的經歷多半是:有苦有樂、有喜有悲,有時努力的少/幸運的成分多一些,另一些時候事倍功半/運氣的成分少一些;怨天尤人或往自己臉上貼金都只不過是相同人性在不同心境與際遇下的展現。



2019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筆記-群眾運動聖經(2/3)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Eric Hoffer





1902年生於紐約市,雙親是由德國移民而來的猶太人,父親是木工。
五歲能讀英文與德文(天資聰穎)
七歲那年(1909),母親過世,突然雙眼失明,因此從未入學就讀,也由親戚女僕瑪爾莎照顧。He was raised by a live-in relative or servant, a German immigrant named Martha
十五歲時(1917)奇蹟式地恢復視力,因為害怕再度失明,每天花八至十小時拚命讀書。
十七歲時(1919) 女僕瑪爾莎離開美國返回德國
十八歲時(1920) 父親過世,覺得自己應該如同父親活不過40歲,父親留給他300鎂,下定決心從東岸跑到西岸加州(窮人去的地方)
二十歲時(1922-1932)遷到洛杉磯的貧民窟,一住十年,也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想做什麼。他在餐廳打過工,但仍一有空就跑到圖書館看書。二十八歲時(1931),起了自殺念頭,但毒藥太苦吐出來=自殺失敗。(體會沒有希望的生活,而活在希望中=沒有腳踏實地)
整個1930年代(30-40),主要靠在農場打零工和其他大蕭條的失業者隨著做物的成熟,由南往北流浪,冬季則到附近山溪掏金。領悟自己跟收容所裡的其他人屬於同一群人:社會不要的人;這些流浪者跟畸零人,可以是建設性的拓荒者、也可是破壞性的革命家。
被困在山裡,蒙田的隨筆集 啟發他寫作
1941珍珠港事變爆發二戰,他想從軍但是有疝氣被拒,想效力國家,於是到舊金山當碼頭搬運工人,一做就是二十五年(1941-1966)。深入底層社會的生活,他的許多觀念都是在工作與觀察工作夥伴中形成的。
1951年出版本書
Hoffer, who was an only child, never married. He fathered a child with Lili Fabilli Osborne, named Eric Osborne, who was born in 1955 and raised by Lili Osborne and her husband, Selden Osborne. Lili Fabilli Osborne had become acquainted with Hoffer through her husband, a fellow longshoreman and acquaintance of Hoffer's. Despite the affair and Lili Osborne later co-habitating with Hoffer, Selden Osborne and Hoffer remained on good terms. (呵,特殊的關係)
1964年成為加州柏克萊大學政治科學研究員
1967年他退休。1970年他離開公共生活,「不再寫專欄,不再上電視,不再教學。我要回到自己的洞穴去——那個我起步的地方」

著作反應作者的人生經驗,真實人生往往比其著作精采與真實(充滿血淚與情感)


2019年12月14日 星期六

筆記-群眾運動聖經(1/3)

群眾運動聖經(三版)
The True Believer: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序言 狂熱份子的心靈

群眾運動(宗教運動、社會運動,還是民族主義)共有的一些特徵
1.會激發起其追隨者赴死的決心和團結行動的意願;
2.不管它們宣揚的主張或制定的綱領為何,所有群眾運動都會助長狂熱、激情、熱望、仇恨和不寬容;
3.釋放出強大的動能;它們全都要求信徒盲從和一心一意效忠。

本書探討的主要是群眾運動中的一個階段:積極階段(active phase)。
這個階段的群眾運動是由「忠實信徒」(true believer)所控制,而所謂的「忠實信徒」,是指具有狂熱信仰,準備好隨時為一件神聖偉業犧牲的人。本書會嘗試追溯這類人的起源和勾勒他們的人格特質。

一些假設如下
1.所有群眾運動的初期追隨者都以失意者(the frustrated)居多,以及失意者一般都是自願參加群眾運動的事實
2.即使沒有外來的煽動遊說力量,失意感本身即足以產生「忠實信徒」所特有的大部份人格特徵
3.煽動遊說技巧是否奏效,端視其能否誘發和強化失意者所特有的那些心理和行為傾向

在這個時代,我們大部份人都必須對「忠實信徒」的動機和心理有一些認識。因為我們的時代雖是無神的時代,卻不是無信仰的時代。「忠實信徒」無處不在,他們昂首闊步、列隊前進,要透過勸說和激烈手段,按他們的形象捏塑世界。不管我們是打算加入他們還是反對他們,都應該盡所能多了解他們的特質與潛勢。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神的演化(5/5)

神的演化:西方三大一神教的起源、衝突與未來
The Evolution of God

這本書的知識含量與參考資料太多,用心的作者幫本書設立的網址,裡頭有更多知識與智慧(值得另外花時間google翻譯讀一讀)

凡人思考與議論神明,某種程度=去承擔身而為神的責任與義務

I Can Only Image


【第五篇  上帝走向全球(或不走向全球)】


19 道德想像力
Salvation Now and Then

宗教信仰,在古代不僅救贖無數個人(賦予生命意義、行為準則)也救贖社會:強化凝聚力量/化解衝突

然而時至今日,三大宗教彼此同性相斥,造成族群歧視與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反而撼動世界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