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2月7日 星期六

神的演化(5/5)

神的演化:西方三大一神教的起源、衝突與未來
The Evolution of God

這本書的知識含量與參考資料太多,用心的作者幫本書設立的網址,裡頭有更多知識與智慧(值得另外花時間google翻譯讀一讀)

凡人思考與議論神明,某種程度=去承擔身而為神的責任與義務

I Can Only Image


【第五篇  上帝走向全球(或不走向全球)】


19 道德想像力
Salvation Now and Then

宗教信仰,在古代不僅救贖無數個人(賦予生命意義、行為準則)也救贖社會:強化凝聚力量/化解衝突

然而時至今日,三大宗教彼此同性相斥,造成族群歧視與宗教戰爭(十字軍東征),反而撼動世界的秩序。



今日的非零合關係與應然
全球化的市場與供應鏈,催生本來相互敵視的民族國家間的合作與化敵為友
e.g., 二戰後的法國與德國,美國與日本
之後格局轉為冷戰,東西方對峙,時至今日變成中美對峙

敵友與道德觀點的演化方式:彼此之間是對抗還是非零合的合作關係,對於對方的態度與認知會截然不同

大家可以摒棄前嫌攜手合作,也可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類似的態度現象發生在全球氣候暖化問題的解決
端看當事人的心態、觀點與觀念


現實與實然
本來應該可以相互合作的非零合關係,受到各種因素(各國政治與利益團體考量)的阻礙,寬容合作無法實現。



個體階層的障礙如下
1.認知
多少美國中西部的底層工人能意識到:自己要獲得便宜的商品,工資必須降低=工作外包給亞洲非洲/中南美洲更低薪的工人? 只有覺得全球化讓歪國工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機會。

2.信任感
物以類聚與非我族群+刻版印象,也導致本來是鄰居的以色列人與巴勒斯坦人迄今仍然無法和平相處(其實老祖宗們和平?吵吵鬧鬧/沒有大打出手相處了上千年)。

西方人與穆斯林也應該是非零合關係:
西方要打擊的是激進的伊斯蘭恐怖份子,而要挫敗恐怖份子,手段不是以暴易暴的出動特種部隊/無人機暗殺與飛機轟炸=>這會讓恐怖份子得到更多同情與支持;而是應該改善多數伊斯蘭地區的生活與經濟狀況,讓他們吸收不到新血與政治支持

使徒保羅的智慧文學:
「你的仇敵如果餓了,你當給他飯吃(你越是俄他,他對你的敵意與仇恨心會更強烈),這會有如把燒紅的煤炭放在他的頭上。」

題外話:
想到左岸的新疆與西藏,中南海對待這兩個異族與異域,似乎手段程度有差;是因為藏族佛教的教義觀念(逆來順受)不如於伊斯蘭教的教義(以牙還牙)嗎?
怪的不是新疆回族抗暴(看看連香港都反送中),而是西藏為何沒有反抗?


導致衝突的加工過程
電子社交與新聞媒體的資訊扭曲與讓大眾形成刻板印象與同溫層

另外人腦太單純,往往透過二分法來判斷區分敵友
一但把對方視為敵人,往往只看到對方不好的地方與彼此的衝突點

事實上人腦也很難理性算清楚雙方間的關係是1+1>2 還是1+1<2
快思的情感反應,會自動讓人覺得有愧於對方或對方佔我們便宜

摘錄:
In other words: Feelings such as blame and guilt and just recompense constitute a kind of Darwinian currency—a medium through which accounts can be kept by two people or groups who are in a non-zero-sum relationship. Accepting blame is a kind of payment for having violated the terms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a pledge to abide by them in the future. Yet even this last sentence is misleading, because the sense of blame may well up even if the actual violation of the terms is far from clear so long as the benefits of sustaining the relationship are high—as with, for example, a high-status acquaintance. Our moral judgments feel as if they’re evaluating the past in light of moral truth, but they were actually designed by natural selection to serve our future in light of strategic calculation. We unconsciously assess our zero-sum and non-zero-sum relationships, unconsciously decide whether payment will serve self-interest, and then our inner accountant generates the moral judgments that will justify the payment, or not.
And a big part of the disbursal mechanism is the “moral imagination.” If payment is due, the moral imagination opens our consciousness to the other person’s point of view, which leads us to accept some blame. And since disbursal only makes sense if there is potential for future collaboration, the moral imagination tends to open up to people with whom non-zero-sum interaction is plausible—acquaintances, friends, relatives. There is no point in making a payment to implacable enemies, so there is no point in extending moral imagination to them. Our inability to see validity in their grievances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validity of the grievances themselves. The reason we don’t see is because it’s not in our interest to look.

以上觀點讓人腦洞大開,延伸參考資料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謎之音:
欸,以上問題無解,連無知/沒有受到汙染與煽動的小朋友自己都分化分群,形成對抗與相互殘殺的局面
蒼蠅王

另外深刻理解體悟到:
電影的扭曲>新聞報導>親友二手見聞
電影依據真實劇情改編=科幻劇(背後有政令宣導與政治正確的汙染)
新聞報導要有重點與賣點=非常態的政經高層動態(政治人物不是一般平民百姓)
親友二手見聞分享=隔靴搔癢,見人見智
真的要自己到當地走走,與當地人聊聊,建立自己的觀感才有判斷依據(當然也可能是塑造另一番成見)anyway, 世界太大/人太樣/互動太複雜,沒有人可以宣稱與有辦法掌握全貌


另一個導致世界不平的原因
古代兩批人馬一言不和,要不進行生死鬥/贏者全拿,要不成王敗寇,輸家流亡到海外或者偏僻的深山中好歹會歸納出一言堂與和諧秩序規則

然而在今日的世界與地球村當中
1.無法辨識誰是異議份子或恐怖份子(如同身體免疫系統辨識不出癌細胞)
2.無法有效 區隔兩派人馬,避免雙方接觸發生runaway的失控衝突
3.科技與資訊進步,讓極端份子更容易吸引到新血,而這些新血可以發動不對稱的自殺攻擊,撼動看似龐大與強大的已開發國家。
4.不對稱與各自封閉的講道與詮釋:彼此缺乏相互了解,西方與穆斯林用各自的觀點看待對方


宗教帶給人類社會的得與失
得:
今日公民群眾的道德感應該完勝採集狩獵年代的人類(儘管兩者在大腦生理結構上完全相同)

失:
走火入魔的宗教戰爭、以上帝/阿拉/耶和華之名行殺人放火/姦淫擄掠之實


宗教與人類的道德感該何去何從?
擴大非零合的合作,而非強調彼此的差異與對立
大家都是人,而非你是基督徒,我是伊斯蘭教徒

人類的命運只有兩種
1.讓自己接受以上非零合的道德與宗教觀(不要再宣揚自家神明才是唯一的真神)
2.不同組群與信仰進行物競互砍直到一方勝出/一統信仰江湖



20 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嗎?

伊斯蘭教、基督教與猶太教的共通處在於:誇大自己種族身世的獨一無二
其實三大教的源頭都是某種文化綜合體=>把更早之前的神話、生死觀念等元素彌因加以排列組合


三大宗教的「啟示」
相信:宇宙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祂有價值道德判斷與懲處),萬事萬物有意義與目的

對立信仰- 科學史觀
宇宙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萬事萬物的存在往往是無意義的隨機演化,也沒有所謂的道德與正義可以言

可以確認的是:人有自己的道德觀與價值判斷=>相信社會與世間應該要有某種秩序與道理
相信(這看不見的)道德秩序的存在,不見得會讓你皈依信教,但會讓你成為一個有信仰的人
=>無形當中,你/妳會希望:調整自己的言行,以讓自己和週遭環境與世間際遇調和(趨福避禍,個人福祉最大化)


「上帝」在人類觀念與認知中的成長
沒有人能夠回答與確認上帝是否存在。

然而從「人類信仰」的角度與歷史來看,「上帝」一直在成長與演化:
人類社會組織的規模有所擴大時,上帝的教義都能跟上潮流,變得更加寬容與有彈性,把更多原本不信的異族人納入麾下。

時至今日,科技讓地球變小,各個國家與種族都相互依賴與往來,不同宗教信仰與國家之間都必須和睦相處才能創造恆久的利益,彼此間如果劍拔弩張,則沒有一方可以完全征服對方,雙方都是輸家。
上帝必須再次成長,避免「文明衝突(零合度對立)」,而早先新興帝國的出現,把各民族框入國家的統治下架構下,也有助於祂擴大影響力(雞生蛋蛋生雞)

三大教如果要避免衝突,其實應該
1.彼此相互恭喜與承認:大家的神都是唯一的真神(只是祂的稱呼與姓名不同)2.彼此相互尊重與包容(不要網內互打/彼此相互貶低與傷害)
3.擴大社會救贖:失去信仰與沉溺於感官消費享受的現代人,其實活於恐懼與迷失當中(不知生命的意義)



順道一談:上帝是什麼樣子的?
What is God?

人腦先天存在某種道德想像,社會秩序與組織的維繫需要某種道德秩序,這人腦想像與人類組織的存在及演化,如果有「更高的目的」或許可以稱之為「神」

=世間秩序的源頭(Natural Law


科學的終極實像為何?

教導大家「電子」,然而電子是什麼?無色無味、無法直接觀察,小到無法人類無法理解與想像,行為也讓人無法理解與想像(e.g., 是粒子or ? 為何可以同時出現在不同地方) ,只能通過儀器探測到、透過數學與理性進行認知與領悟(根本沒有物質的存在,所有的物質由量子組成)

摘錄:
"Physics is to be regarded not so much as the study of something a prior given, but as the development of methods for ordering and surveying human experiene."—Niels Bohr, 1961
「物理不應視為對先驗上存在的事物的研究,而是為組織和檢視人類的體驗而發展的方法」

科學方法研究的不是各種事物與現象的本體,而是(透過各種科學方法)探究:人類如何認知感受與詮釋各種事物與現象

以上科學論證觀念,同樣可以適用在對於神明是否存在的論證

  • 無神論者可以反駁:解釋世界運作的現象與規則,需要用到「電子」等概念,卻不見的需要用到「神」的概念=>只需要「物競天擇」與「彌因」的概念。
  • 信徒可以反駁:人會有道德感,就是因為神;天擇讓人具備道德感,也會避免去傷害他人,有形無形都會在意「他人」,那個不具體的「他人 or 愛、道德真理」=「祂」(愛與真理=神性)


相信「神」存在跟相信「電子」存在的人其實很類似,不見得是瘋子

以上觀點不只可以彌平不同宗教信仰間的差異,還可以彌平宗教信徒與科學信徒間的對立;唯一彌平不了的,應該只剩下「黨」與「Seafood神棍」 (假公/大愛之名,行自私自利)那種應該被消滅的信仰



附錄 宗教如何源自於人類天性

人類的每樣行為都跟基因有關,然而宗教的出現不單只跟DNA有關(塑造神經認知與道德觀),更多社會組織運作有關:具備宗教道德彌因的社群,比沒有具備的,更具備生存與繁衍優勢。

「天擇」的結果,讓人類具備以下兩項特質
1.精確的感官與靈巧的手腳協調(辨識出人的聲音與蛇的影像)
2.不精確的快思=>容易相信子虛烏有的事情
e.g., 把第一眼/從小見到的視為親人、從眾/人云亦云/視為理所當然
人腦習慣注意稀奇古怪的事,假消息與奇風異俗比事實理由更容易傳播


宗教的起源:
奇風異俗與古怪信仰如何在文化演化的世界中流傳下來?
1.稀奇古怪/違反直覺(捕風捉影/誇大其辭=容易吸引注意/散撥)
2.有一套自稱能夠闡明吉凶後果的邏輯(自圓其說與聯想)
3.給予人們控制因果的錯覺或面對無常的安心感(與安慰劑效用)
4.以上行為與觀念在現實及機率當中很難驗證判別真偽
5.靈驗,可謂是本能情緒激發與宣洩,而不是自覺的利害盤算(難以解釋的情緒感受

真實世界運作,只有一連串的現象,而人的大腦會自動穿鑿附會這些現象的因果關連=>
所謂的因果,是人腦的一種簡化認知,一方面有助於預測提高自己的福祉與生存,另一方面可謂是一種錯誤認知

而神之所以如此類似人與擬人化- 有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也是這樣的神,有助於人腦理解與眾人接受。
任何有智慧的物種在設法理解神秘莫測的事物時,必須藉由相關的經驗與感受去理解與詮釋。(無怪乎量子力學讓人難以理解…)


常人的錯覺在於把自己的感覺視為真實、腦中的道德判斷視為正確
西方教徒的錯覺在於把萬事萬物視為神的旨意
東方教徒的錯覺在於把隨機不確定視為因果與無常
科學教徒的錯覺在於把統計機率與數學公式視為因果推論

看到一個牛人老師:台大醫學系畢業(有醫師執照),再到哈佛讀流病統計與因果推論,目前任職於交大統計所



老師唸醫/念佛也搞統計(文章發表在佛學期刊也是非常合情合理的XD)
從統計因果推論看待無常(兼論抽菸導致肺癌的公衛因果論戰歷史)



從流病統計/宏觀的角度難以直接驗證抽菸導致肺癌的因果推論,從細胞生理/微觀的角度,提出支持此一因果推論的另一項證據


所謂的因果,背後其實是一堆充分與必要條件的集合(=很複雜)


老師還想用統計擷取出命理與星座的信效度
摘錄(命理算命在科學上的缺陷)

命理學之所以興盛的主因之一,是因為人們主觀上認為準確。然而主觀上覺得準,並不代表真的準;事實上,心理學已指出許多心理因素,會讓人們產生「算命很準」的錯覺。

還有一點在科學上扣分的是:對名詞的定義模糊不清。命理學中有一些用語概念尚待釐清,否則會使算出來的結果,變得模稜兩可。像是命理所談的「命運」,究竟是在預測,還是一種建議?許多命理師都把它們混淆在一起,其實這兩個概念相去甚遠。例如流年「財星高照」的意義是什麼?是指這一年躺著也能賺,還是說如果在這一年投資,獲利機會較大?前者是對未來事件的預測,換言之,你無需改變行為,事件自然就會發生;因為有財星存在,所以獲利是必然的結果。後者則是指可以掌握這個時機,去買股票、簽樂透、求職等,「財星」必須與人的行為發生交互作用,才能帶來進帳。

最後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因果關係是否存在?許多門派對於「出生時間為何會影響命運」,都是採取「日月星辰造成磁場影響」的假說;還有一些學派持「不可知論」,主張命理背後的法則,是凡人的智慧與經驗無法理解的。但這兩者都不足以提供充分的解釋,以支撐理論本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