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5月23日 星期六

高手思維(4/4)

高手思維:《羅輯思維》人氣作家,要新、要硬、要讓你「得到」最有用的知識

這本書的前四部與前26章都很俗氣世儈,用於治療世俗庸人的自擾與互擾,第五部與最後兩章頗有啟瞶振聾的功效與何處惹塵埃的療效。


PART 4 高手如何做決策?

第二十四章 優質決斷力四部曲  
零偏見決斷法
摘錄:
人類的決策行為多半受偏見及情緒(以下四大惡棍)影響:
選項狹隘:多數人只問「要不要」或「好不好」來二選一,忽略了其他可能性。
確認偏誤:只看支持自己假設的資訊。
短期情緒干擾:事實已經擺在眼前,還是不願相信。
過度自信:認為自己一定可以預測並掌握未來,不願調整做法。

根據大量與決策相關的研究,提出能確實戰勝四大惡棍的WRAP決策四部曲:
W 擴增更多選項(Widen Your Options
R 真實驗證假設(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
A 抽離自我情緒(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P 準備迎接錯誤(Prepare to be Wrong





你會拿主意嗎?
決策是個心理糾結的過程
隨波逐流、按部就班或別人叫你做什麼你就做=>這些不叫做決策

常見的作法-道德算數
拿出一張紙,左邊寫應該做這件事的理由,右邊寫下不做的理由


化學家的工作選擇與決策
Joseph Priestley(1733-1804)

本來是個社會地位高/工作穩定自由的牧師,年薪100英磅,在科學、政治與神學都有著墨,生活幸福/養了8個孩子(錢不夠花)
1772年大亨伯爵給了他offer: 全家搬到倫敦,當他的顧問與孩子的教師,年薪250英磅。

道德算數評估法
Upside of the offer: 工資高、解決家計問題
Downside: 搬家到烏煙瘴氣的倫敦、少掉很多自由思考的時間、不知道大亨伯爵好不好相處

朋友徵信法:
自己朋友普遍建議回絕,理由是喪失學者的獨立與自由。
伯爵的朋友普遍建議接受。理由是伯爵人品高尚/好相處

Priestley的化被動為主動
跟伯爵提議
1.指派家庭教師,有事我再過去倫敦出差支援(保留自己的自由)
2.如果日後鬧僵了,你也要終生每年給我150英鎊(保障財務安全)
靠,大亨竟然接受了(不愧是日後當上宰相的人&Priestley真牛)


科學決策四步驟
每一步都可能犯錯
1.看看自己有哪些選項?(奇計百出)
不要只是被動選擇,要主動擴充你的選項或提出你的建議與意見

2.評估每個選項的優劣(實事求是)
不要有成見與先入為主的偏見或偏好,運用現實檢視你的觀點

3.從這些選項中選擇一個(從長計議)
不要被短期利益與情感所左右,從長遠觀點來考量

4.對於決策的不確定性後果要有所準備(未料勝先料敗)
留退路與為錯誤和意外做好準備


決策就是多選一
1.盡量多點選擇
Not only Yes or No, But multiple choice與考慮搭便車/一魚多吃. 沒有考慮其他選擇才是鑽牛角尖

2.尋找亮點
去看看別人怎麼做,借鑑與觀摩別人的好想法
好想法不會憑空冒出來,可以多借鏡別人的經驗與套路,可行的選項越多

3.並列選擇
讓老闆做選擇題,提供上中下策的評論、短中長的配套建議,乃至於分階段不斷調整與修改各方案。


10/10/10法則
決策的糾結在於(想要兼顧/不肯做出取捨)各方案選項各有其優缺點,卻沒有明顯差異
成大事者不糾結的建議

1.設立反對派與魔鬼代言人
旁觀者清,阻止傲慢自大過頭的CEO與當事人,找出潛在的風險與提出負面後果。兼聽則明,要求具體話反對與負面意見。

2.從遠處旁觀 (旁觀者思維)
把自己抽離出來,想想:
10分鐘以後你會對這個決定作何感想?
10個月之後,你會作何感想?
10年之後,你又會作何感想?
糾結通常是面對決策不確定的、情緒上的緊張、害怕、擔心失敗與被拒絕
用第二種語言思考,也有助於化解與克服短期情緒壓力

3.考慮價值觀
前兩個方法是用理智克服情感與偏好,當理性計算損益得失與風險後果無法分出優劣高低時,其實應該回歸個人價值觀與組織核心理念做出取捨。
價值觀與組織文化=取捨的優先順序。


避開鐵齒、借鑑他山之石
想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的後果會如何,可以參考前車之鑑與先前做過這件事的人的下場。
1.你沒有比別人特殊
大數法則與基礎率的詛咒:
編寫教材的人,40%放棄了,剩下60%的人,花7-10才完成
玩股票的人只有少數有賺,多半小賺大賠

2.你比別人特殊在哪裡?
特殊性與不同群組間的差異
武漢肺炎的重症多半是有慢性病老年人,中年/青少年其實不用太擔心染病

決策應參考「基礎率」(e.g., 創業的成功率與存活率其實很低),如果你還是決心要創業,最好能夠想清楚你的「特殊性」何在(而這些理由與利基必須真的存在)


摸著石頭過河(邊做邊改)的高效CEO
政治人物決策的3P
政治考量Politics、威脅利誘說服Persuasion、宣傳廣告Presentation (Propaganda)
不存在事先的調查研究、不考量成本效益與可行性

在以上政治決策下的實做
1.儘可能去嘗試
2.嘗試要可控制,試驗不會導致災難性後果
3.從測試結果中學習,反饋與調整作法

人生的生涯規畫與探索亦是如此。



第二十五章 數學家幫你算人生  
什麼時候結束搜尋
37%法則
37%的時間與資源用來搜尋比較

此一法則應用的前提- 錯過無法回頭
如果別人願意等你,那麼可以延後決定:條件好就多等等,條件差就趕快決定
理性的人知道什麼時候該停止

成功與失敗的機率
搶匪什麼時候該收手?
估計自己成功的機率,然後用成功機率除以失敗機率就是搶劫的最優次數
e.g., 成功機率90%=>90%/10%=9 ()
成功機率50%=>50%/50%= 1
題外話與謎之聲:
1.以上機率估算其實不客觀,充其量只是當事人事前的信心水準,而非客觀機率
2.創業成功機率小於50%,為何有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嘗試創業?
創業其實是賭上身家的樂透彩,過程其實是摸著石頭過河而非理性算計
3.搶匪最後的命運一定是被抓(只要沒有失風被抓,就會食髓知味難以自拔)

以上計算與演算法適用於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與你不知道命運的狀況下,你所能採取的最佳策略,這些策略比別的好,起碼比沒有策略好?!


數學告訴你變老的智慧
該探索新事物(可能踩雷)?還是該珍惜已有的東西(乏味/缺乏新鮮感)
手裡這個,我們已經知根知底;新的那個,充滿未知的風險和誘惑。什麼情況下應該換,什麼情況下不應該換,這個問題一直到1970年代才被真正解決。

基廷斯指數應用解說

用基廷斯指數解決探索/收穫問題,其實有一個隱含的假設,那就是你的轉換是沒有成本的。今天在這間餐館吃飯,明天去新餐館,可以隨便去。可是對於換工作之類的問題,其實存在一個適應新單位的轉換成本,那就要考慮得更複雜一點了。=>新工作要明顯好過舊工作才值得轉換!

三個智慧啟發
1.年輕時要大膽探索
成本低(心理成本也低),可以不斷探索未來、累積各種經驗與教訓,迅速理解世界,以便後其做出更好的選擇

2.隨年齡增長,學會利用已有資訊與資源,專注於收穫
老人念舊

3.在慢慢變老的過程,我們的生活其實越來越好
越來越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不用承擔試誤風險
(相對的也越來越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組織的成熟亦然,成熟失去韌性與應變能耐)


粗略的好處
涉及決策判斷與預測未來,涵蓋變數越多的模型反而不如只涵蓋幾個變數好

過度擬合(Overfitting 穿鑿附會/見樹不見林 )

不要想太多
執著於更多資訊、更精確的數據

三個建議
1.限定時間
報告、思考與會議討論都要限定時間,才能逼大家討論重點

2.限定內容長度
5分鐘內說清楚或者1 page report

3.寫下計畫考量重點
達爾文列出結婚的正反意見與優缺點
最後的理由是:人生不能只有工作,要有婚姻家庭才有生活樂趣

呵,以上也很弔詭,簡化的資訊與不足的討論與思考,其實也是另一種錯誤風險


最好的時間管理
通常是依據所謂的輕重緩急與四宮格

以下是各種時間規劃與任務排程的演算法
緊急
依截稿日期安排任務
依食物保存期限食用
取捨是:所有的任務都會拖延,但不會拖太久

產出效率
在時間內完成最多的工作
取捨是:最佔時間的那個任務(通常也是最重要的)會被捨棄

小事與要事
大任務的日期有寬裕,可以讓小事插空襠與優先,讓自己idle(=浪費)時間最小化,也有do something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取捨是:分心,然後更加焦慮大任務沒有進度

任務價值
依據任務密度排序與時間排程,任務密度=重要程度/完成時間(其實就是依據任務價值,越高單價的工作越先進行:時薪1萬元的工作應該比時薪1千元的工作優先)
取捨是:功利導向,疏忽無價有值的任務,e.g., 家庭與婚姻關係經營

萬全之策
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法,時間永遠不夠用!
演算法不能指導人生全部的生活!





第二十六章 從決策優劣看智慧高低      

「智慧」的操作型定義
知識:坐上駕駛座卻要把車開動起來,面對這個挑戰,你需要的是車輛和駕駛知識,而不是智慧

智商從我測試裡面的題目就可以知道,就是大腦的邏輯推理能力、模式識別能力、短期記憶等,非常直觀的大腦能力。

情商則是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包括遇到挫折還能保持樂觀的能力。

那什麼是智慧?
智慧≠知識≠智商≠情商

面對日常挑戰的明智推理Wise Reasoning in the Face of Everyday Life Challenges

呵,學SEM的感覺與夢靨又回來了TAT
 智慧Wisdom就是「面對日常挑戰的明智推理」(Wise reasoning


如何衡量人的智慧
1.知識與智商上的謙遜 intellectual humility
知道資訊應用、情境的限制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2.超越自我(從他人角度看事情) Self-transcendence
知道自己可能主觀、旁觀者清

3.考慮別人觀點(審時度勢)、達成妥協Recognition of others' perspectives and compromise
能分析得失、理解不同利害關係者的立場和想法,考量自身的利益與和他人的關係
(試圖達成妥協,其實是一種智慧!換言之,擇善固執不見得是智慧!)

各構面的問項



結論
  1. 在智商、情商與性格等維度外,還有一個叫做「智慧」的維度
  2. 智慧不是個人的特點,與其說:「這個人比那個人有智慧」,不如說:「每個人面對某種情況會很有智慧,但在面對別的情況時會沒有智慧」(利令智昏/當局者迷)
  3. 謙遜謹慎、旁觀者清(用第三人角度看自己)、顧慮他人與他人達成妥協。能讓人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做到這三點就是有智慧的人。





第二十七章 當紅還是過氣?      
技術成熟曲線



撐過一窩瘋,後面才是真功夫(反脆弱)
投資左手邊:高風險高報酬
對於人生而言,左邊的高峰是大學入學,之後畢業就業面對殘酷現實





PART 5 高手洞見的未來


第二十八章 給忙碌者的天體物理學      
宇宙必修學

幸運是宇宙的通行證
物理定律到處都管用
透過光譜分析,可以分析出不同星球的組成元素與成分=>構成宇宙的物質與物理定律恆久不變=>至少在人類所知的宇宙範圍

宇宙的起源
每個人都是一億分之ㄧ的幸運者
然而你身上的每個質子、中子與電子都是正反物質湮滅中十億分之ㄧ的倖存粒子

給天體物理學家的禮物
物質透過十億分之ㄧ的幸運存在
人透過一億分之ㄧ的幸運存在
而天文學家如何理解宇宙的誕生?
透過「微波背景輻射」
任何的天文物理理論模型都可以計算,去和微波背景輻射做個比對,確認理論的留存。(其實宇宙沒有讓人理解的義務)


暗物質的陪伴
透過望遠鏡窺視宇宙,發覺少了很多東西
星系繞著星系團旋轉的速度太快,這些星系的總質量的引力無法支撐這個轉速=>星系應該被甩出去才對!

黑暗的物質
把提供多餘引力的東西稱為「暗物質」
「暗物質」的總質量是已知物質的六倍
而暗物質不是黑洞、不是星際

另外大爆炸產生的氫與氦約101,此一比例符合微波背景輻射的觀測結果:暗物質不是物質,根本沒參與核反應!

四種基本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引力)與相互作用,暗物質僅跟引力發生作用

各種可能性
暗物質沒有直接的觀察與證據
目前只能觀測到中微子/微中子

多維度與平行宇宙?


暗能量的惆悵
宇宙不是穩態

牛頓與愛因斯坦一生最大的錯誤
牛頓的萬有引力是超距立即作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修正:物質告訴空間如何扭曲、空間告訴物質如何運動=>引力透過空間傳遞,而非超距立即作用

廣義相對論引力場公式
敗筆是-宇宙常數

哈伯改變了世界觀
發現宇宙正在膨脹,而且加速膨脹

空間的膨脹
宇宙時空的膨漲速度甚至超過了光速(只有物體在時空中的移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再過1兆年,除銀河系外,我們再也無法觀察到其他星系
為什麼在引力的作用力下,宇宙時空還能加速膨脹?

黑暗的能量
原先的宇宙常數只好被加回方程式,物理學家無法解這個常數的物理意義
物理學家只知道:宇宙越膨脹、黑暗能量越大
整個宇宙物質只佔4%,暗物質佔26%,暗能量佔70%


宇宙的視角
宇宙沒有讓人類理解的義務
多一個視角=多一個思維的自由度,讓人有機會從鑽牛角尖當中跳脫出來

類地行星
光是銀河系中,至少有400億顆類地行星(足已發配給從古至今每個都活過的人一顆行星)
思考宇宙膨脹時,忘了有人飢寒交迫
思考暗能量時,忘了政治迫害與許多人惡意破壞地球
不管你如何想像,宇宙比你想像的更大
你的存在只有幸運可言,沒有其他可供你自處的理由!

和宇宙的關連
從生態的角度,人只是地球生物的一個成員,不是萬物的主宰:論數量,細菌多更多,論智力,人和黑猩猩只差了幾個百分點

從宇宙的觀點,你身上的每個元素都大爆炸與後續恆星爆炸的產物
宇宙雖然大,但每個人之間都有關係

謙卑與探索
宇宙的視角
你很渺小,你的事都是小事=>謙卑
宇宙很大,請把眼光放遠,放得越遠越謙卑

我們的裝模作樣、自以為是,錯覺認為自己的地位有多優越,從浩瀚宇宙的視度來看變成為不足道與不起眼,只不過是展示自身的愚蠢=>你沒有辦法從其他地方得到自身的救贖,請更加親切與富同情心的去對待身邊的每個人,珍惜當下與此刻。




第二十九章 一個神人的世界觀  
Stephen Wolfram

神人的網址

神人自謙的成就
1.開發出Mathematica軟體
2.開發了Wolfram/Alpha的人類知識搜尋軟體
3.寫了 一種新科學NKS這本書(不單是開宗立派,而至顛覆整個科學哲學的本體論與認識論)


概念:不可約化的複雜
計算等效原則
可以透過一套特別簡單的規則,衍生出一個特別複雜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的「複雜」,跟其他更複雜規則產生結果的「複雜」,兩者是一樣的「複雜」

衍生涵義
計算不可約性Computational Irreducible
e.g., 預測天氣
要先把大自然中的複雜的氣象變化與運動簡化,然後運用這個簡化的模型進行進速與推估
然而
1.簡化=扭曲,複雜系統其實不該被簡化(Computational Irreducible)
2.沒有簡化,電腦就無法運算,無法運算=無法預測

人的大腦有眾多的神經細胞,也是一種複雜系統= Computational Irreducible=不可預測=存在自由意志
只能看著這個複雜系統自身的演化與變化。


技術進步的終極方法
創新其實就是模仿與融合,新技術是各種既有技術或觀念的雜交與迭代(=演化)

所有的技術可以看成不過是演算法,這些演算法的複雜度其實都是一樣的,不存在誰比誰高級(Computational Equivalence
許多的演算法都不過是簡單的規則,但能產生同樣的複雜效果就等於同樣有用!

找出演算法來為人所用,就是MathematicaNKS
人類想要理解這些演算法為什麼好用與能用來模擬與解釋真實情境,非常困難


人的價值觀與存在感源自於歷史包袱(只是一種腦海中的幻覺)
演算法=技術
當人可以透過各種演算法來獲的技術時,人會選擇哪些技術?用這些技術來做什麼?

解決生存問題?
科技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技術當然是用來解決人類生活的問題,讓人活得更爽與更好。

然而在Stephen Wolfram的眼中,生存與生命不過是生物演算的結果(DNARNA與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所構成)
生命的意義、物種的尊卑與智能的高低,其實都沒有一個客觀與抽象的衡量標準,都只是不同演算法的演算(=演化)結果
人類無法理解自己為何會有智能,也無法理解生物演算法的智能

所有的複雜都是等價的Computational Equivalence
一組數字可以代表所有人類的行為,另一組數字可以代表外星人或其他生物的行為;從數學的抽象角度來看,你無法判別哪一組數字所代表的資訊 比較高級
人類文明與行為的複雜度,並不比一袋空氣分子更高級!

一個粗鄙的鄉巴佬,有錢之後改穿西裝與喝紅酒=>他只是把本來農村窮小孩的認知與記憶歷史轉換成近代西歐的認知與歷史=>只不過換了套認知與歷史,他還是活在歷史的包袱與個人認知的假象底下!

指引個人行動方向的(目的與價值觀),恰恰是個人經歷與教育灌輸的歷史包袱!


未來人類眼中的歷史
數萬年來,人類苦於求生與生存
如果人終於可以戰勝疾病、擺脫七情六慾、常生不老和滿足所有慾望,實現了最大程度自由(不必為生活與存所苦),那麼人類存在與生活的目的為何?

當沒有慾望可供追求時,看著各種可以為自己任意取用演算法法寶,這些法寶有何用途? 法寶的選用又有何標準與意義?

到那個時候的未來人,可能會特別沉迷於歷史,也只能從歷史當中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如同破關的遊戲一般索然無味);沒有限制的生活=無趣的生活。

此刻苦於求生與七情六慾的「現在人」,應該感恩自己活在困境、缺陷與種種制約當中,才有奮鬥的意義與存在的感覺,也應該盡量記錄下此刻的生活與種種感受,提供「未來人」指引

真是啟瞶振聾與夕死可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