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
BEHAVE:THE BIOLOGY OF HUMANS AT OUR BEST AND WORST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7326
這本書談的根本不只生物學,一路從神經細胞、腦神經、內分泌與荷爾蒙、情緒認知、心理學、基因、家庭教育與教養,再到更宏觀的社會文化…
對於各種錯誤見解與一些自大傲慢被後浪取代的一代宗師的批評更是勁爆
想起某個讀書粉專還是群組的自嘲
買書容易讀書難
讀書容易心得難
心得容易批評難
批評容易融會難
這本鉅著的每一章都讓人腦動大開,撼動敝人原來的知識架構與認知(學校生物課程急就章只能在有限的18週課表內授課教學,而被縮減與扭曲的知識=錯誤的知識!希望女兒就讀的生科系教授的知識會相對正確一些)
第八章 回到你還只是個受精卵的時候
有沒有找出哪個基因該為某個行為負責?
Hint: 有同樣的基因不見的會有相同的行為
從下而上看基因
基因知道自己在幹痲嗎?
基因指示了各種蛋白質的結構、形狀與功能
而各種蛋白質組成生物與支持各種生理功能,所以DNA=生命的聖杯
但基因沒有「決定」什麼時候要製造新的蛋白質!
而且不是所有的DNA都構成基因,各段編碼DNA之間有一段一段的非編碼DNA(垃圾基因):95%的DNA是非編碼DNA
基因要製造蛋白質要靠
1.那個編碼DNA之前,有一段短短的啟動子(promoter,想像成啟動按鈕開關)
https://en.wikipedia.org/wiki/Promoter_(genetics)
2.按下啟動子的開關要靠轉錄因子(transcription factor, TF),召來酵素把基因轉錄成RNA=轉錄因子控制基因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cription_factor
3.那什麼又控制轉錄因子呢?
答案是環境
「環境」包涵了
隔壁的神經元
睪固酮等內分泌
或是外在世界的氣味(e.g., 雌性動物聞到自己孩子的氣味,導致催產素分泌=>溢乳)
脫離了環境的脈絡,基因=失去作用與功能
想像有A與B兩個基因的基因體,會有三個轉錄圖譜:A被轉錄、B被轉錄&A與B同時被轉錄=>n 個基因的轉錄圖譜數=2^n-1
而人類大約有兩萬個基因=>生物的基因體越複雜,其中就有越高的比例投注在環境對基因的調控上
假設有1-10號基因,以及轉錄因子ABC三個,ABC很可能分別讓不同基因啟動與轉錄(類似神經元的傳遞)
人體大概有1500個轉錄因子編碼與400萬結合點位(TF Binding sites),每個不同的細胞大約使用20萬個結合點未來表現基因圖譜。
以上這部份的解釋讓人更深刻地理解:
1.環境因素/致癌物導致癌症發生的機制
2.基因決定論的誤謬(費雪相信抽菸不會致癌,致癌是因為基因)
3.為什麼天竺鼠的毛色不單受基因所影響,還受生長環境因素所影響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20/05/14.html
這部份的結論
1.基因不是指揮生物行為的主要與直接因素(可謂只是間接與底層因素)
2.基因表現受體內微觀環境與體外宏觀環境因素所影響
3.DNA有95%非基因編碼,而是負責將環境的影響轉換為基因轉錄
4.演化的過程有很高的比例在改變轉錄因子的調控,而非改變基因;環境因素造成的效應可延續一生、甚至橫跨多個世代(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某個程度其實是正確的!)
5.因為轉位子與跳躍基因的存在(造成隨機突變)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ransposable_element
當幹細胞變成腦神經元時,上億個腦神經元其實鑲嵌著不同DNA序列=>每個嬰兒的大腦就不同(即便是相同卵子與精子分裂成的兩個胚胎)=>擺脫DNA的束限(類似現象也發生在果蠅上)
從外而內看基因- 行為遺傳
討論智商或性格
基本觀念
1.同一家族成員中都出現某種行為或疾病,那原因一定是遺傳=>有時會受到這家族所處的環境所混淆
2.近親享有的共同基因比遠親多,血緣越相近的人越常有的特質,那這個特質一定是因為遺傳
雙胞胎研究
同卵雙胞胎有100%相同的基因,如果其中一人罹患思覺失調症,另一人也會發病嗎?
Hint: 只有50%的發病率
利用同卵雙胞胎,但父母離異分別把兩個相同DNA的小孩帶到不同的環境撫養或者被分開收養(=完美地消除後天環境因素的干擾)
結果發現彼此有許多共同的行為與性格特質:如智商、各種精神疾病、賭性與脾氣等
以上雙胞胎研究的批判
1.雖然出生後的環境不同,但在媽媽子宮內的環境相同(懷胎期間的胎教塑造了孩子性格的雛型?)
2.收養父母不是random挑選:收養機構傾向於把孩子交給與其生父母種族或族一相類似的家庭(所以行為/性格類似是因為種族文化與教養因素所造成,而非遺傳)
3.對於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或者異卵同性雙胞胎)的研究主要著重於精神疾病,已經算是盡量放大遺傳的影響力
遺傳率估計本質?!
大家與各研究推論:利他/攻擊行為、領導潛力與政治態度等特質之遺傳率數值約為40-60%
e.g., 智商/智力測驗的平均值是100,這和基因有何關係?
「遺傳率」包含兩個問題
1.一個基因如何影響一項特質的平均強度?(平均效力值,個體的層次=>遺傳來的特質inherited)
e.g.,
(絕多數)人有五根手指,不是五根手指的通常跟基因或遺傳無關,不能用基因來解釋手指數的差異,手指數是inherited,但卻非heritability
2.一個基因如何影響該特質強度在人群中的變異?(效力值大小的變異與範圍,人群總體的層次=>高遺傳率heritability)
高遺傳率卻非遺傳而來的特質
e.g., 會不會帶耳環=>人類才會戴耳環,黑猩猩不會
女生比男生會帶耳環,基因和生物是否代耳環有關聯性
「遺傳率數值約為40-60%」的研究,通常是依據後者(=相關性而來),而非前者,因此高估基因對於各種特質的effective size
而要前者遺傳而來的特質(因果關係)對於各種行為特質的研究,受到諸多環境脈絡干擾因素的影響,基因與環境的作用無所不在,沒有辦法說某個基因它做了什麼,只能說在那個研究控制的環境下它做了什麼
e.g.,
“戰士基因”的研究
光有此一基因無法預測人成年後會有反社會行為,必須要
擁有此一基因+小時後受到虐待,反社會行為出現的機率才會增加3倍
說不定相信自己家族擁有戰士基因(其實沒有)的人,反而更有可能表現出反社會的行為
結論
1.基因和行為大有關聯,因為基因對應各種影響情緒與行為的蛋白質、荷爾蒙與神經傳導物質
2.基因和行為個別的差異很大(無法用基因預測行為),因為基因的表現是多型的,基因跟基因之間有交互作用,基因與環境之間也有交互作用
3.基因≠不可變免的命運,而是隨著環境與情境脈絡而改變的傾向、潛力與脆弱性。
第九章 數百到數千年之前
看看生態學與生物學的基礎在塑造文化上扮演的角色
本書採用的文化定義:
透過生物遺傳以外的方式,來傳遞我們怎麼做事與思考
文化的相似
農業、寫作、陶藝、禮儀、貨幣與天文
源自於人類的共通的內涵
親屬、道德觀、互惠公平
而文化的差異也大的驚人(才是有趣的地方)
出生在不同的地域與文化脈絡下,你的人生會截然不同
集體主義文化 VS 個人主義文化
個人主義
強調「我」、成功是因為內在屬性而非天時地利、回憶過去以事件為導向(我大三那年)而非關係導向(我們成為朋友那年)、競爭動力來自於贏過他人、記憶偏重自己何影響他人的時刻
集體主義
重視他人的觀感,認為出錯應怪團體而非個人、自己個人只是位在群體邊的一角,競爭動力在自於不要輸與落後,記憶偏重他人何影響自己的時刻;從眾就是道德,寧願合諧與把無辜的人關進牢裡
以上比較的限制與例外
1.有些西方人從眾、東方人很獨立
2.東方文化的從眾程度正在下降
3.「個人」、「集體」、「東方」、「西方」都不是精確與均勻一致的概念
為什麼美國是個人文化的代表?
1.移民(不見容於本來群體的人)
2.不斷拓展疆域:樂天,相信靠自己
為什麼東亞是群體主義的代表?
1.耕種稻米要群體合作(不是種稻與個別農耕放牧的地區反而接近個人文化)
2.生活上的互依程度促進了群體思考(農夫>漁獵)
從基因篩選的機制的角度來看,遷徙程度與距離小的族群的DRD4基因少(漢人)
遷徙程度與距離越大的族群,DRD4基因高(南美/北歐)
畜牧生活與榮譽文化的關連
中央政府與法律的效力小,生活困苦/偷家畜的賊與強盜多(欸,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背後不是那麼浪漫)
特點
1.軍國主義盛行
打勝仗成為首領,戰敗死亡迎接光輝來世
多偶制、把妻小視為財產
專制教養
2. 沙漠草原地區生態景色單純,運育出一神論宗教
相信制約簡單的宿命論
熱帶亞熱帶等通常是多神與萬物有靈的宗教觀
3.畜牧助長榮譽文化
強調禮貌禮節、友善對待旅人與朋友(每個畜牧者都是旅人)
家族或個人受到冒犯必須給予報復=>沒有報復反擊,明天人家就奪走你的牲畜甚至妻小..
榮譽文化特別容易出現在資源高度競爭+法律效率不彰的環境中
e.g., 西西里黑手黨、19世紀愛爾蘭農村與美國南方(源頭是畜牧…)
捍衛榮譽代表獨立自主
階級文化與平等文化
狩獵採集社會,每有太多東西可以分,獵物也不能儲存=>相對平等均分互惠
農業社會之後,有多餘的穀物與主事的官員+工作越來越專門化,不平等才越來越嚴重,工業化與商業化社會的不平等更勝一籌
(未來資訊化的社會只會更加不平等)
為什麼階級社會能夠取代相對平等的社會?
1.前者能夠組織去征服其他
2.在越不穩定的環境中,社會的分層與階級化越明顯=>方便犧牲底層、保全中上層
3.在不穩定的環境中,平等採集狩獵社會,會進行遷徙=讓出地盤
4.造成貧富差距加大的馬太效應與自催化過程
階層制度=支配與不對等&減小信任互助與合作的社會資本
貧富差距越大的社會,即便有民主,願意出來投票的人越少
越不平等/貧富差距越大,大家越沒有同情心/仁慈與互助,對彼此更加惡劣(弱弱相殘)
少數富人回過頭影響政治,促近了私有財的富足與公有財的貧瘠
社經地位=健康梯度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9301
社會不公平導致健康不佳與犯罪提高- 飛機上發飆的案例啟示
1.有頭等艙的飛機,空中暴怒的機率提高將近四倍
2.強迫經濟艙的乘客入座時經過頭等艙,發飆率再增加2倍(8倍了,連頭等艙的乘客也會不爽)
3.空服員如果又提醒當事人屬於經濟艙更可以點燃怒火(被激怒的經濟艙乘客不是去飆罵頭等艙乘客,而是用惡劣方式對待空服員或旁邊老太太;如同被電擊的老鼠,透過啃咬旁邊的老鼠而獲得舒緩)
欸,人太愚昧無知與人的天性卑劣,活在此情境下,要不要非常有權有錢有勢
要不要非常有智慧與慈悲
無怪乎大多數人追逐名利與權勢,不管最後是得到或得不到,都犧牲了自己的生理與心理健康:
上層活在慾望的無間道,人比人氣死人
下層或在抑鬱不得志當中,人鄙人被棄死
而追求智慧與慈悲也非容易事,要動心忍性與不斷修煉自己(破功與失態是常態與必經之路);得道之後不但不會升天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必須持續保守自己的心性,遠離無明無知的人群以測安全。
人口數量、密度與組成同質性對於文化的影響
2008年,人類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佔多數
城市生活創造出另一種大腦型態=>居住的地方人口越多,遇到壓力的反應越大
都市生活中大家經常遇到陌生人,然後再也不見=>犯罪偵探小說是以上情境的產物,在傳統村落中,大家都相互認識,不能可匿名=>網路鄉民公幹圍剿(而非透過警察與司法系統)是近代更有效率的執法與懲罰體制
然而要解釋群體之間的暴力,光靠人口數量/密度或者組成的異/同質並不足夠,還包括區隔群體的模式
謝林棋局的模擬實驗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2/01/blog-post_28.html#more
人類有沒有變得比較暴力(發動更多戰爭)?
哈佛的Steven Pinker 在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Why Violence Has Declined?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he_Better_Angels_of_Our_Nature
認為:
戰爭與暴行是人類這個物種的本性,但由於文明的約束,暴力行為在過去500年來已經有所減少
批判:
1.對於一萬年前的骨頭上所發生的事情(是戰爭他殺還是受傷),兩派學者可以無止境地爭論下去
2.平克的研究有塑造殘忍野蠻人(進步史觀)的偏見+抽樣與陳述偏誤
沒錯透過研究未文明化的部落,可以發現部落間的戰爭與衝突普遍存在
從每10萬人的死亡數來看
1840加州的卡托族約有1500人死於暴力
27個非洲國家平均約為524人
近代的德國與俄國在戰爭期間約為150人
治安不好的都市約為50人
歐洲每年約1人
戰爭與狩獵採集的過去與現在
目前最精準的研究
D. P. Fry and P. Soderberg Lethal
Aggression in
https://hhs.uncg.edu/pcs/wp-content/uploads/sites/7/2019/11/2013-Fry-Soderberg-Science.pdf
採集狩獵沒有想像中和平或暴力
86%曾經出現暴力行為
暴力行為通常出現在男人身上,原因是因為爭風吃醋、拒絕分享食物或去搶奪綁架隔壁部落的女人,當然也有
男人殺害通姦的妻子,女性殺嬰、或被控使用巫術遭殺+被害者親屬的報仇
狩獵採集部落中也有違反規範而被處死的狀況,必須重視與遵守的規範是
1.公平,分享獵物不能大小眼
2.互惠
3.避免專制
以上原則與規範靠八卦來維繫,違反以上規範輕者被八卦羞辱與排擠,重者被體罰/不分配食物,甚至被眾人圍毆
文化的觀念影響了「可以殺害的人」
1.敵軍
2.出軌的配偶
3.生錯性別的嬰兒
4.不遵守戒律的青少年
5.無法獵食的老人
第十章 行為的演化
演化課程入門
演化的基礎
1.某些生物特徵經遺傳而來
2.基因突變與重組會讓這些特徵產生變異
3.有些基因變異的適應度(fitness)較高,隨著時間過去,相對較能「適應」的,在群體中出現的頻率就會提高
一些關於演化誤解與迷思
1.演化讓適應者「生存」
演化的重點在於繁殖(把基因傳下去)而非生存
永生不死但沒有把基因傳遞下去的生物=不存在
有些基因的功能是提高繁殖度而非生存
e.g., 靈長類動物的前列腺代謝率高,可以增進精子的活動率與製造率,好處是提高生產力,壞處是增加罹癌風險
鮭魚會壯烈地游到繁殖場產卵然後死去
如蜜蜂螞蟻等昆蟲,很多自己不繁殖,只幫助親戚繁殖
2.演化會做出「預先適應」&現在還活著物種比絕種的物種更具適應性
其實演化只篩選出當下適應的特質,不會預留日後擴充彈性
絕種的生物在過去適應良好,直到環境條件改變(同理現在的物種只適應現在,未來不得而知)
3.天擇與性擇衝突
其實是「平衡選擇」,在兩種相反的選擇機制當中,使各項特質保持均衡(regression to the mean保持中庸與常態分配)
演化可以塑造行為
社會生物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ociobiology
看似利他的道德行為,背後其實是自私的基因
「一隻雞不過是一顆蛋製造另一顆蛋的方法」
行為只是一種附帶的現象,各種行為只是傳遞基因的一種手段
所以有以下行為
1.雄性相互殘殺
2.殺嬰已使雌性恢復排卵
3.個體的選擇(逃命與增加繁殖機會)勝過群體的選擇
親屬選擇
考量幫助別人的好處與代價*對方和你的基因相似程度=生物學觀點的投資效益評估
靈長類動物對於親緣關係的思索細緻到不可思議,依據親緣關係來決定合作還是競爭
父傳子與結為姻親,是利益分配的基礎(傳賢不傳子其實違反倫常)
一夫一妻其實是近代(性平與公平理念下)的規矩與穩定狀態下的均衡解,資源充裕,一夫多妻才是常態,而在貧困的地區出現多夫一妻制=>避免人口減少與農地再被分割。
親屬選擇的一個極端就是近親繁殖,但近親繁殖會帶來不良的後果,所以和隔幾代的表親結婚交配反而是最佳化取捨=>氣味可以幫助人辨識親屬關係,乃至於同鄉/同種族或習慣等。
(非自私機因考量)互惠利他行為
1.各菌種與物種之間有剪刀石頭布的均衡
2.團結力量大,降低風險與單位成本:狼群獵食、雁行飛翔、黑猩猩彼此理毛
怎麼樣才是(互惠)最佳合作策略
=賽局理論&以牙歸還牙
合作與信任的起點
1.親屬關係
2.同鄉關係
3.外在衝擊=>被孤立或者對抗外力不得不合作
4.有些帶頭者借力使力
多層次選擇與競爭
天擇性澤選擇的單位是?
基因型(Genotype):某個人或生物的基因組成,無法直接觀察
表現型(Phenotype):由基因所製造出來特質,可以從外在行為當中觀察
e.g.,
如果你是個研究生,發現一字眉的盛行率正在減少
該從「基因型」還是「表現型」切入研究?
「基因型」≠「表現型」
「基因型」切入,要為眉毛的基因變異定序,嘗試理解這些基因如何進行調控
「表現型」切入,檢視眉形和伴侶選擇,或者一字眉是否會吸收過份陽光導致減損生殖成就,乃至於宗教習俗間的關係。
一般通常覺得各種選擇:天擇、性擇、親擇、個體選擇或者互惠合作,重要的是基因的「表現型」,然而道金斯認為重要的是「基因型」(基因像是蛋糕食譜,表現則是蛋糕的味道)
「自私的基因」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06/13.html
基因型的擁護者:覺得流傳下去的是食譜
表現型的擁護者:覺得天擇(市場客戶)篩選的是味道
而基因型(食譜)與表現型(味道)之外的則是後天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廣告與包裝)
弱小卻合作團結的群體,可以打敗自私與強大的個體
個體選擇(理性的判斷與慾望本能反應)、親屬選擇(自私的基因)與互惠利他的群體選擇(後天的文化與意識形態),構成解釋行為與社會生物學的三個支柱
回過頭來看看人類
個體選擇
1.男性經常為了性交而做出暴力行為
2.個人間暴力不會外乎爭奪食物/權力與爭風吃醋
反例
很多人基於宗教理由禁慾不婚
親屬選擇
1.從各種族的語言與稱謂當中就可以看出親屬關係
2.血濃於水,對於所有人平等=對親屬不公平
反例
父母殺害子女(孩子耽誤自己),子女殺害父母(爸媽把遺產留給別人)
西方很多企業家把錢與遺產捐贈出去
自己養的狗和一個陌生人同時落水,46%的女人會選擇先就自己的狗(親不親不單是基因的遠近,而是心理的距離與感覺)
互惠利他與群體選擇
1.現代人行為依據法律條約、道德倫理規範
2.研究顯示古代遊獵部落,成員大約只有40%是血親
基因的作用- 雞生蛋蛋生機
人跟動物受到馴化影響的基因,絕大部分都跟腦部發展有關- 狗基本上就是幼狼,跟人互動等於把人當媽咪
原住民接受西化飲食的第一代,三高與早逝的機率高的可怕,但幾代之後以上三高與糖尿病的盛行率就降低趨於平緩:懶散的新陳代謝基因在人口中增加了
以上所有的一切都會演化與具備適應性嗎?
適應論adaptationis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daptationism
演化有如馬蓋先與小工匠,隨遇而安與見機行事,而非發明家或事先計畫與安排
批判
適應與演化=>有說=沒說,事情就這發生,長頸鹿的脖子就這樣變長
社會生物學可能解釋的太多與預測的太少
不是適應,只是搭便車剛好遺留下來(e.g., 男人的乳頭)
能夠看到這樣旁徵博引,分析不同宗師與門派間的攻防與辯論(與學術八卦),乃至於提供評論,讓人腦洞大開與提升思考層次,真的是大師才有功力與風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