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工廠火災風險評估與管理策略

先前的想法筆記

產險查勘的瘋狂

來看看消防體系的防火與防災觀念

既存工廠火災安全管理及未來公安課題

內政部消防署 莫懷祖組長


跨部會=分工不合作& 人人有責=人人沒責


保險公司是私人營利組織,在商言商(反正國內保險公司的玩法就是賭博+金管會亂下指導棋,不按市場機制)


看似內容豐富研究報告,有時跟在職班研究生的論文沒兩樣(每樣都沾一點,但都沒有整核融會貫通)


這個消防版績效認可,跟原本職安的績效認可一樣:沒有實際的牛肉與誘因可言(有了認證,保費不會降低、官方督導依然我行我素),充其量只是讓吃飽沒事幹的大廠,再多一個認證標章,以利爭取虛名獎項




工廠火災防護與損失控制
中央警察大學消防學系 簡賢文 教授




每一場火災都看似獨一無二,卻又似曾相識:
工廠的特殊性(沒有兩個相同的人,也沒兩間一樣的工廠),相同的損失+危及消防人員安全,事故發生當下的混亂與迷霧



欸,法規(+官僚法匠)與合法 是風險管理的大敵(法規非黑即白、沒有依風險高低而彈性調整的空間)






工廠自主安全管理與火災風險評估機制
計畫主持人:邱晨瑋 教授

保險公司的評估方法架構與構面




0
台灣火災產險計算方式




法規撒尿牛丸(1)
法規撒尿牛丸(2)


這個NFPA551適用在工廠,風險的邏輯就是後果嚴重度與發生機率的函數



古斯塔夫法 適用在批發零售倉庫與公用建築物



絕對風險用NFPA551或古斯塔夫計算
相對風險就是各項法定計畫與表單



風險透過以上看似嚴謹(解析度高)的方法論與步驟評估,最後再混雜歸納為ABCD四個等級(解析度低),最後再安排一些加減分的操弄空間其實無所謂…

以上可謂school smart的作法

就street smart 而言,其實各消防承辦人員,對於自己轄區的工廠一定也有個自己心理的分級:哪些工廠風險高,哪些工廠風險低….


問題是

1. school smart的分級結果與street smart的分級結果,兩者會一致嗎?如果不一致的話,有問題的或雜訊偏見的是school 還是street? 

2. 對於需要救災的消防隊而言,工廠的火災風險評估與調查只是第一步,後面要去思考的是:針對高風險的工廠,需要的救災策略與準備是???

3.這一整套評估手法,不應該是用在選拔工廠消防金安獎,而是訓練基層消防人員:不要只看防災防火計畫的paper work、防火管理人/保安監督人覆訓有沒有過期、滅火器有沒有點檢、現場標示是否脫落…..=>看見更深層次的工廠風險,乃至於與火場調查+他們救災人員傷亡的慘痛教訓連結在一起。可惜以這點來看,主導計畫的消防署火災預防組失格失職=>捨近求遠,找一堆專家來發表意見讓計畫發散失焦+閉門造車自嗨

4. 對於公司工廠或倉庫而言,這個診斷只是反映了先天廠區配置與後天管理運作上的特值,當改不了的地方多+無能為力時,這樣的診斷有何意義?所謂的相對風險的查核表,其實不過就是法定計畫與表單,理論上這些表單規定項目應該都是OK有作,差別反而在於integrity完整性與妥善程度

5. school smart的方法論,對於嚴重度的估算比較可靠,對於發生可能性的估算可謂是自娛娛人(缺乏prior basic ratio 的統計資料)

6.弔詭的風險高或低:A公司製程複雜,涉及相關法規,所以也作了很多(先天風險高,相對作了很多預防風險的措施);B場所相對單純,相關法規抓大放小,所以什麼都沒做(風險低+沒有任何預防措施);如何比較A跟B的風險大小?

7.接續以上AB風險特性的不同,其實A和B也應該有著不同的應變機制與搶救策略,這個部分也才是實務運作的重點:因材施教與因地制宜。可惜這是管理藝術的部分,而非科學方法論的部分,很多人的腦筋很死,腦中只有法規或NFPA/FM的golden standard,很難接受多采多姿與凡存在必有道理的世界


結論:

學校最大的問題在於沒有當掉學生

官方研究計畫的問題在於”沒有結不了案的案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