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2年10月15日 星期六

成功的反思(1)

成功的反思:混亂世局中,我們必須重新學習的一堂課

The Tyranny of Merit: What’s Become of the Common Good?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1907

 

 

菁英體制的陷阱:社會菁英為何成為威脅平等正義、助長貧富不均,甚至反噬自己的人民公敵?

The Meritocracy Trap: How America’s Foundational Myth Feeds Inequality, Dismantles the Middle Class, and Devours the Elite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897886

1.菁英體制承諾打破之前的世襲菁英制度的假象

2.菁英體制迫使一個個焦慮不安又虛偽不實的菁英陷入一場為保護所得與社會地位而殘酷無情的終身競賽。

3. 最終,菁英體制造成菁英與中產階級的分裂。它使得中產階級憤恨難平,同時又誘使菁英形成腐化的特權階層。菁英體制將整個社會捲入一個各階級相互指責、互不尊重,而又機能盡失的巨大漩渦之中。

4. 菁英體制如今都只專注於擷取利益,並且造成貧富不均,危害社會。追根究柢,這些麻煩的根由不在菁英制度沒有充分發揮功能,而是菁英體制過度濫用(有權無責)

 

 

朱敬一的導讀

績效主義Vs年資至上、貴族世襲的傳統

依桑德爾的解析,績效主義有以下幾點值得反思之處。

1. 績效主義著重依績循賞。這代表因自己努力而得到較高報酬,是應得的(deserved),是一種社會爬升的動態平等概念。因此,任何一個時點所得分配的靜態不平等,績效主義者並不關注(e.g., CEO的薪水是低階勞工的1000 )

2. 績效主義也許趕走了貴族主義。但是後者真的比較差嗎?假設在貴族社會有十分之一的貴族,十分之九的窮人,績效主義社會的比例也一樣,有十分之一的績優者,十分之九的落後者。桑德爾問:你想出生在哪一個社會?我們也許會理所當然地回答:績效社會。但是桑德爾提醒我們:貴族社會的下籤,完全表示「運氣不好」,「那個傢伙是貴族只是因為他生在貴族世家,好狗命,神氣個屁啊」!但是若在績效社會抽到下籤,表示的卻是「我的能力與努力不夠」。

3.績效至上的觀念,導致勞工階級心灰意冷,更加惡化了本國原來已經弱勢、被標籤化的勞工地位。勞工們討厭全球化,認為全球化都是你們這一群菁英獲利,這正與他們民粹性支持川普、瑪琳.勒朋和英國脫歐是一體兩面。這種悲抑形成了民粹主義的土壤,也促使政黨板塊挪移。

政府很難有一個化解菁英政治的辦法。桑德爾對於績效主義的解方說得較少,但基本上有兩個方向:一是平等自由主義(egalitarian liberalism),增加人們的同理心與平等尊重;二是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改善不同階級、不同身分者之間的黏著與向心力。

 

 

 

◎序言

面對全球疫情危機,我們不只需要醫療及科學專業,更需要道德與政治的重開機。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先了解我們的社會紐帶與互相尊重是如何逐步瓦解。本書希望闡明其中的過程與原因,並思考如何找到一條邁向共善政治的道路。

 

2020新冠肺炎大流行,美國的防疫荒腔走板,脈絡是

1.川普當政,兩黨的對立

2.市場導向的全球化,讓美國無法在國內生產口罩與藥品,更奪走許多人的高薪工作與社會尊嚴

3.得利於全球化的贏家,生活與身分越來越不仰仗其出身的地方社區或國內產業,與其他無法流動的輸家格格不入

 

過去40+年來,社會的信任、合作與相互尊重是如何瓦解的?

 

 

 

◎楔子:擠入窄門

在才德至上的社會,進入一流大學成了人人垂涎的獎品……這是怎麼回事?進入頂尖大學何時變成社會上的頭等大事,招生醜聞竟然連續數個月攻占媒體頭條?當能力至上的競爭變得如此殘酷,我們完全陷入了拚搏的泥淖,又會如何導致工作的尊嚴遭到破壞、反菁英的怒火燒得民主制度岌岌可危?

 

William Singer  買通入學的醜聞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arsity_Blues_scandal

 

大明星與自由派的富人/名人菁英,整天大談人權/機會均等,結果私下砸錢舞弊讓自己的兒女進入藤校,擠掉原本應該獲准入學孩子的機會,頭號偽君子。

 

然而美國大學本來就有AA制,給與捐贈者或校有子女的入學favor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9/05/45.html

 

 

上大學的道德意義

1.走前門(硬拼擠窄門)

完全靠自己努力與天賦能力

 

2.走側門(幫忙推一把)

爸媽安排補習、家教,請顧問幫忙寫入學申請資料

爸媽透過關係經營,認識學校校長、董事與老師

 

3.走後門

不正當的舞弊

(在美國)正當的捐大錢資助學校

 

學校的入學審查與所謂的才德至上,其實不是那麼單純

 

 

大學入學爭議的背後-競標才德

1.中下階層的經濟焦慮(自己沒那麼多資本參加競賽)與不公平剝奪感

2.有錢人花大錢買的是

2.1避險:避免自己的孩子向下流動

2.2上位的機會:買到名校的光環添加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3.大學名校(窄門)=奢侈品+傳遞訊號

4.有錢家長與其留下錢給子女,不如把錢花在讓子女可以入學名校(買到才德與能力的表彰)

5.以前考入名校,孩子可以聲稱說是自己努力(姑且不論天賦智商);現在很多靠爸媽砸錢輔助進入名校的孩子,卻誤以為這是個人本事=難以學會感恩與謙遜

6.功勳才德至上主義讓人生勝利組少了感恩與謙遜,也就難以成就社會的包容、互助與共善

 

面對當代贏家通吃的極化社會,如何定義成敗輸贏?勝者該用什麼態度對待較不成功的人?我們需要反思找出出路。

要不要成敗論英雄?堅持透過所謂的試煉篩選出菁英?還是超越篩選與競爭拼搏,一起追求共善

 

 

為什麼英國王室可以存在於現代社會?

https://mlkj24.pixnet.net/blog/post/33687037

摘錄:

在公民權已很普遍的今日,我們曾在過去主張,應該要針對英國是否變成共和國進行投票。骯髒的政客來來去去,他們透過分裂國家來分贓、贏得選舉。國王讓政治、國家分離,而若他混淆了兩者,就會發生不幸。相較之下,美國、巴西、土耳其則受到混淆了「政府首腦」跟「國家首腦」的川普、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艾爾段(Recep Tayyip Erdogan)之毒。

 

顯然地,並不需要君主制才能完整分離。類似愛爾蘭的國家就有儀典總統(ceremonial president)。理論上,他或她由人民選出,並享有榮耀。一個笨蛋或流氓,可以被踢下台或起訴。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歷史做出了選擇 從零開始發明君主制是很滑稽的。

 

然而,跟象徵性的總統相比,憲政君主制有一個優點,這也是伊莉莎白女王成功最重要的理由:英國君主制融合了連續性跟傳統。即使到了今日,皇家撫摸(royal touch)有治癒效果的神祕傳說仍流傳著。所有的政治制度都需要管理變革,以和平、有建設性的手段解決利益衝突。停滯不前的制度,最終會爆發;快速往前,但把社會大部分留在原地的制度,也一樣會爆發。

 

 

 

◎第一章  贏家與輸家

不斷強調我們要打造公平的才德世界,讓社會地位只取決於努力與才能,毒害了我們看待成功(與不成功)的心態。「制度只獎勵才能與努力」的想法讓贏家認為成功是自己掙得的,進而瞧不起不若他們幸運的人。當我們不再有能力將所有人視為命運共同體,才德至上的思維是否成了一種霸權?

 

川普的勝選源自於其支持群眾其來有自的焦慮、挫折與憤怒

輸給川普的保守與民主黨必須理解這股民粹的心聲、重新思考自身的使命與目的原本右派的保守黨是高學歷的技術菁英官僚,滿口官話,變成老白男與傳統貴族(極端食古不化)

而左派的民主黨是開明的社會賢達人士,講話晶晶體或文青體,掌權之後長於內鬥與分贓,而非關切民生國家

除了所謂的左右理念不同,其實共同的是:透過政商關係、掌握執法制高點與資訊不對襯來營私與避免個人和家族利益集團向下流動

選舉的相互潑糞與爆料,選後的清算,未嘗不是壞事或一種定期清潔機制。

 

反論述、反菁英、接地氣,「韓流」是怎麼捲起的?

https://www.twreporter.org/a/2018-election-kaohsiung-han-kuo-yu

接地氣、講白話與幹話爽話,不高談闊論政策

說中大家的失落與挫折,找回大家的榮譽感與期待

 

 

民粹不滿的分析

 

第一種

保守派對於(自由派主張)種族、族裔與性別多元化的反撲

傳統觀念的白人覺得各種平權措施,讓自己權益受損,受到歧視

鼓吹排外、厭女與種族差別待遇

 

第二種

視為民眾對於全球化與科技化變革所造成的徬徨與失落

中西部鐵鏽帶勞工懷念渴望原有穩固的社群與穩定的職業工作

反對移民(移工)、自由貿易(工作工廠外移)與統治階層(沒有照顧他們)

 

 

兩種分析都有道理與盲點- 統治階層規避了應負的責任:

菁英統治階層的執政偏誤,給了川普興起的契機- 政策要不鼓吹倡導平權文明,要不追求科技與商業發展,雖有外在全球化與科技變革,但主流政黨與菁英階層只顧搭順風車,而讓勞動階層每況愈下:工作與尊嚴流失、經濟與社會文化地位日益滑落。

 

 

政治治理失敗背後的脈絡是

技術官僚治國與市場導向全球化

技術官僚

1.相信市場機制而非政府管制,才是促進社會福祉最大化的方法

然而市場導向得全球化造成社會越來越不平等、更減損了認同與效忠國家的價值

哪些搭上全球化財富大增的世界公民,以啟蒙者的姿態倡導:政治對抗不是左右之分,而是開放(自由貿易)vs 封閉(關稅保護)

 

2.相信公共事務是一種技術專業而非民眾參與辯論的範疇

要有相關的行政歷練,涉及各種國內法規與國際貿易協議

不是一般百姓或鄉民所能夠置喙

 

1980以來英美的政治脈絡

1980 雷根與柴契爾夫人

相信市場=極右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7/12/13.html

 

1990 美國柯林頓、英國布萊爾德國施若德

修正為中間偏左,以相信市場為主軸,但削去部分放任市場的稜角

推動全球貿易協議與鬆綁金融業

 

2008歐巴馬當選

讓人看到不同於技術官僚的論述,從道德與精神使命的角度談論政治

但金融風暴讓歐巴馬面對華爾街,成為道德啞巴

最終引爆左右兩端的民粹反彈

左派民粹是占領華爾街

右派民粹就是川普當選

 

2020因為全球疫情、中國戰狼試圖改變國際秩序與俄烏戰事+少子化與通膨式景氣衰退,全球化倒退回冷戰對抗、本土生產製造/母國優先...只能說風水輪流轉吧!

另外想到那個走火入魔要求企業不務正業與搞綠電的ESG,不知道在這個從開放轉向為封閉、回歸到大家保護本國利益的年代,是否為逆行倒施?

矯枉過正與反覆擺盪是世界運作的常態,或許要等到2050面對更強大的環境氣候變遷壓力,世界才回重回合作與開放

 

 

中間路線與理性政黨要贏回政權,必須檢討反省

1.市場全球導向政策(對於中下階層勞工傷害的補償或輔導)

2.技術官僚官腔式語言的白話、接地庶民話

3.訴求社會的共善與共好,而非所謂公平的競爭與篩選機制

 

 

向上流動說

激怒勞動和中產階層選民的原因

1.全球化和全球分工的紅利,並非雨露均霑:絕大多數經濟紅利流入了前10%的菁英

2.美國夢相信不論出身,每個人只要努力都可以翻轉人生,實際上,美國窮人要翻身,遠比歐洲窮人來得困難

3.容易向上流動的社會往往是那些均富的北歐社會(有教育、健保與相關資源的支程),美國社會嚴重貧富差異(+嚴重財富與權力的不平等)

 

 

才德至上論的問題

1.徵選過程往往不理想(受到當事人家庭政經因素所左右)

2.才德本身就不公平(人的美貌聰明智慧天生不同)

3.爭選的結果導致:勝出者驕傲自大、敗者感到受辱不滿

 

能夠看穿以上命運的偶然,才能讓人變得謙卑+視其他人為命運共同體

否則陷入成王敗寇的迷思與專制和不公。

 

右派川普大談贏家與輸家=>退出氣候協定+築牆不過是自私+覺得美國受到不公平待遇

左派歐巴馬與希拉蕊則談機會(希望)=>讓弱勢有翻身機會

 

 

技術官僚智國與民粹起義

技術官僚的選拔正是一種菁英的傲慢:

將道德排除在才能之外(直到官員貪腐東窗事發被起訴)

治國才能=熟記各種法規與融入官僚體系運作(以築起護城河區隔其他被統治的老百姓)

行政體系/執政菁英往往把民主視為兒戲:透過預算行政、選區劃分、遊說與投票機制來架空民意=>GDP經濟成長、民眾短期民意為依歸,讓公共論述變得短視與貧乏(有利於行政體系/執政菁英操弄)

公共論述的貧乏+公平正義的真空,導致社會被以下三者綁架

1.威權身分地位

2.宗教基本教義

3.極端民族與愛國主義

 

 

 

◎第二章  「良善故偉大」:才德思想簡史

既然以才擇人是好事,合情合理,如此立意良善的原則為何會引爆強烈的不滿,甚至轉化了全世界的民主政治?才德至上從何時開始逐漸變成了毒藥?本章探究才德至上理想的黑暗面是如何埋藏在它最動人的許諾裡,深植在「人是自己的主人」和「操之在我」的應許中──只是,這個許諾沉重得讓人難以負荷。

 

才德的重要

比較利益法則=>效率公平

生病找利害的醫師治病,馬通壞了找利害的水電工

看病或修馬桶,只看當事人的醫術或水電專業,不看當事人的種族、性別、宗教或出身背景。

 

社會依據才能來分配職務(角色扮演)與對應的報酬

有本事就去當醫師或執政官員….

背後的假設:

人是自己的主人+操之在我=每個人要對自己的命運負責

 

其實「命運」一詞代表特定的道德觀,暗示人所需承擔的責任有其限度(命運≒運氣、機會)

個人的機運與成就≠個人努力(才能+抉擇),而是由宿命、機遇與天意所決定(涉及偶然與巧合,甚至神明的恩典)

 

 

宗教道德觀的正反思辨

最最最直觀與單純(天真幼稚)的觀點-應報神學觀

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人在做天在看,每個人要對自己的結果負責

上天降下災難以懲罰人的行惡

e.g., 美國牧師認為911是美國人接受異教徒、墮胎、女性主義與同性戀

311大地震與福島核災,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認為這是天罰,上天懲罰日本太過物慾

 

非應報神學觀

約伯為人正直,卻不斷遭逢苦難,連兒女都死於狂風中

讓篤信上帝(會給善報)的約伯百思不得其解

上帝後來降下神音讓約伯知悉:

並非萬事都是對人行為的獎懲、神的行事比人思維所能理解得更神祕(只不過是上帝跟撒旦打賭:看看受盡魔難的約伯是否會動搖改變信仰)

東方的應報觀說法:不是不報,時候未到,約伯下輩子會享榮華富貴XD

 

信仰神或輪迴:意謂著要認命與活在當下,而非期盼神依據各人才德或努力給與對應的獎懲

 

弔詭與矛盾的宗教觀

人能否靠自己努力贏得救贖?

如果可以(自力救助),那麼神的存在無關緊要(遑論作各種儀式-意圖賄賂神明或買贖罪券/表面行善)

如果不能(救贖要依靠神),那麼神是萬能的,然而萬能的神為何要讓人被罪惡試煉?

 

在神學上:神的公正、全能與罪惡的存在,三者相互矛盾

在現實上:人有自有意志(其實是雜訊)(只能對自己的行為負)有限責任

 

 

喀爾文教派的工作倫理觀:

活在世上,就是要透過工作來自我救贖與榮耀上帝=>自助天(才會)

追求更多的所得而工作,就是偏離目標與腐敗

=>反而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誕生(謀求上帝的垂憐與救贖,其實正是某種功利思維)

 

資本主義無形中把新教的工作倫理偷天換日:從「透過工作自我救贖、自助天助,不要過分計較利潤」替換成「賺越多錢=對社會的貢獻越大、越能榮耀上帝」

 

經過以上說明,終於稍能理解1920世紀那些賺大錢之後又捐大錢資本家的邏輯思維

 

 

天命觀:過去與現在

人腦的先天偏誤

把成功勝利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把失敗歸因於外在運氣

 

菁英與富人把成功歸因於自身的努力與付出,覺得自己比他人(失敗者)更配得財富、有權享有特權與高人一等的地位。

傲慢的認為成王敗寇=>與上帝無關,道德上貶低其他失敗者

 

成功純屬機遇的對立觀點(舊約 傳道書):我有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時間與機會。

 

 

美國夢其實只是幼稚的基督教天命論(每個人的所得與際遇都是理所當然)

2008金融風暴,高盛執行長Lloyd Blankfein面對憤怒民意質疑領取的高額獎金,他表示:自己跟其他銀行家只是為上帝工作

 

宗教成功神學與福音散播的迷因不過是:

只要夠努力+信仰夠堅定,就能獲得健康與財富(如果還是病痛與深陷貧困,一定是努力與信仰還不夠堅定…)

 

共和黨反對民主黨歐巴馬健保的理由(除了市場機制)正是:

健康問題是自作是受,自我克制+健身維繫自身健康的(菁英)份子,為什麼要幫哪些肥胖(無法自我克制)的中下階層分攤費用?

 

健康也是一種才德的表現,肥胖=怠惰

 

 

歷史與神明從無正義

(自我看待)很難在才能(自我努力)與恩典(運氣)之間保持平衡

神的救贖與否其實是某種後天詮釋的偏誤Meta- Bias

/妳自己要先努力,神明的好運才會降臨(天助自助者)

運氣好的人,才會覺得自己的一切成就理所當然(自己是天選之人);反之運氣不好的人只會覺得自己運氣背,不會覺得自己努力不夠

沈船墜機之前,所有人都會祈求神明的救贖,可是只有幸運存活下來的才能tell the tale

 

美國之所以強大,只不過是歷史上的因緣際會+美元是世界通用貨幣

不是因為良善或掌握普世價值(掌權的國家才能宣稱自己的價值觀是普世價值)

良善/普世價值與是否偉大沒有必然關係

不論國家或個人,公義是一回事,財富與力量是另一回事

 

強國不必然講求公義、道德高上的國家不必然強大

只有強大的國家才能唬爛自己的善良與崇高

同理,也只有有錢有權的上層菁英,才能(上電視與雜誌報導)唬爛自己的所得源自於夙夜匪懈、道德高尚的辛勤工作(而非錢滾錢的割韭菜、白領金融犯罪或政商勾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