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1/2)

人為什麼要找理由? 

WHY? What happens when people give reasons … and why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48063 



導讀:這就是為什麼


理由與社會關係密不可分,人們提出的理由能反映雙方關係的親疏遠近,也能體現雙方對這段關係的看法。蒂利分析大量故事、案例,將所有理由歸納為四個種類:

1. 慣例(conventions)「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

上班遲到時,如果你跟老闆說:「昨天小孩一直哭,晚上沒睡好,早上出門送小孩上學時......」老闆大概會覺得不耐煩又莫名其妙。這時,人們會採納慣例,說一句:「抱歉,早上大塞車」;比起真實理由,人們可能更需要符合彼此關係的理由。慣例不一定反映真實,卻能突顯雙方關係。因此,當伴侶不再跟你討論想法,卻說出:「都是我的錯,不是你的問題」,很可能表示你們的關係已經惡化。


2. 敘事(stories)「事情是這樣的,我這幾天過得很不好......」

伴侶不拿慣例搪塞你,卻描述自己最近的煩惱,化解你對彼此關係的擔憂,你大概就能感到諒解。敘事是人類的偉大發明,它可以說明事情因果,將複雜人生濃縮成簡單情節,讓聽者更容易接受。當有人向你提出敘事理由時,你們的關係或許很親近,也或者是他嚴肅看待自己提出的理由。


3. 規範(codes)「這是規定,規定就是規定。」

我們都遇過師長搬出法令、校規,告訴你「規定就是規定」,讓你沒有任何辯解的餘地。規範不多加解釋因果,遵循著分門別類的普遍公式。我們能在法庭、醫院、公家機關中看到人們使用規範;當檢察官、法官照本宣科地運用法令時,我們抱怨司法忽略自己的敘事,只滿足法律上對事實的判定,卻無法滿足道德與情感層面的真相。


4. 技術描述(technical accounts)「研究顯示......」

醫師對自己的同行會用行話術語來解釋癌症發生的原因,面對患者時就要將其轉譯成患者可以理解的語言,一面緩和壞消息帶來的情緒衝擊。專家們基於省略不提的圈內知識,使用技術描述解釋原因,常讓外行人感到疏離。然而,技術描述也能為當今發生的事件提供完整詳盡的解答,滿足人們對萬事萬物的好奇心。


認識理由時,我們常犯兩個錯誤。

一是以為某種理由必定優於另一種——以為理由有所謂的階級,將最粗糙直白的慣例排在末位,而技術描述則居於優位。但這是錯誤觀念,提利表示每一種理由都各自扮演重要角色。


第二項常見錯誤源於第一項,那就是人們所提供的理由其實不代表其人格特質,也就是說,沒有人永遠偏好技術描述,也沒有人每次都提供敘事。

理由與情境及關係息息相關,比方說,某甲撞倒某乙疊在桌上的書本時,蒂利請我們設想某甲以下的反應:

  1. 抱歉,老兄,我真是笨手笨腳。
  2. 不好意思,沒有看到你的書。
  3. 該死!我又來了。
  4. 你幹嘛把書放在那裡?
  5. 我早就叫你把書堆整齊。


要表達的概念是,使用1或2號理由的人不一定就彬彬有禮,而使用4或5號理由的人也不一定就是混蛋。這裡的重點是,根據我們與被撞倒書的人之間的關係,以上五種理由都可能派上用場。提利指出,理由的說明能反映、建立、修復、協商當事人之間的關係。


理由的陳述也涉及責任的歸屬,衝突兩方的理由陳述往往雞同鴨講

e.g., 甲搶了乙(修復式正義,讓兩造雙方陳述與對談)

甲說:因為自己失業、跟家人處得不好 …(敘事stories)
乙說:被搶的經過…(敘事stories)
甲對自己太太說:我很抱歉(慣例conventions)
甲太太對甲說:那有什麼用,犯罪必須付出代價(規範code)


e.g., 墮胎辯論

贊成:個人選擇自由(慣例conventions)+胚胎沒有意識(技術描述technical accounts);覺得反對的一方煽動情緒

反對:生命被創造出來,然後活生生被殺死(敘事stories),覺得贊成的一方沒道德


對立的雙方有機會可以和解,彼此相互了解與同理(對方的理由與觀點)

乙反而關懷起了甲的太太與嬰兒,也不再害怕被搶劫。(雖然甲還是要坐牢)




前言


社會過程與進步就是對話,說明理由就是一種社會活動




第一章為什麼要說明理由?

911發生的當下,一開始的通報讓大家以為是劫機或者是意外事故,之後才意識到這是蓄意的恐怖行為


大家一旦意識與接受這是恐怖攻擊之後,馬上更有效的行動與因應


民眾對於這種意想不到的事故會開始有各種理由與解釋

搜尋理由、追就責任與過失

政治人物給出理由與解釋來安撫團結民心(邪不勝正、相信民主…)


四種理由

1. 慣例(conventions)

把咖啡打翻了,只要說抱歉即可,不需要解釋

不需要提出因果說明(e.g., 昨天晚上沒睡好、晃神…),目的在於修復社會關係

關係普通的外人可能可以接受這個理由(也不想聽你長篇大論),但親友可能會跟你確認:是否不舒服或有何不爽?


2. 敘事(stories)

特殊事件(重大勝利或挫敗、悲劇或事故、結婚或離婚)大家需要一個解釋

這個敘事包含

  1. 重構與檢化經過/因果關係,通常只包含少數幾個關鍵人物(放大其性格與行為對於事件結果的影響)
  2. 責任歸屬與道德評價(誰因為OO而XX),加油添醋與扭曲敘事是常態
  3. 不同關係(觀點)的敘事不同,e.g., 球賽輸了,電視播報員與球隊成員的敘事不同。


3. 規範(codes)

規定就是規定,沒有理由

對於宗教或執法官員,這些規範與規定就是聖經

只能由大法官或教宗來解釋


4. 技術描述(technical accounts)

透過科學提出因果關係的陳述與歸納

這些科學解釋只是暫代,可以被推翻



這四種理由對彼此間的關係產生影響

1.確認 理由發出者和接收者間的關係

上級規定下級(規範),社會行為(慣例),夫妻要求外遇行為解釋


2.建立 不打不相識

店員和客人,陌生人彼此之間


3.協商 彼此了解不同的理由與認知

彼此相互尊重,以理服人


4.修復 接受對方的理由

說明彼此的苦衷、同理對方處境



Street-Level Epistemology一般人的知識認識論

每個人所認知與理解的都是那個個人腦中想像的世界

同一件事情,你我的認知與理解可能完全相反

沒有一個萬事通或全能全知的人可以仲裁對錯

我們就是自己對錯的裁判,想尋求更公正的知識,就必須自行判斷取得知識的媒介或來源


宗教團體訴說天意與真理=>其實是慣例+敘事

教師與科學家的論述=>是聽眾程度,在敘事與技術描述(科學理論)之間轉換

醫師與修車技師對於病患或客戶,網網陳述的是當事人無法理解的技術描述

而普通人之間的對話,則充斥以上四種理由與一堆雜訊(幹話/廢話/誇飾語助詞)



理由的說明:

  1. 一般大眾性的理由陳述,不同於專業(法律、醫學、科學、工程)的理由陳述
  2. 理由會隨著提出者和接收者間的關係不同而有所差異
  3. 可接受或不可解受的協商理由,會隨著社會關係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理由反應社會關係或兩造雙方的不平等

專業人士偏好技術與規範敘述,一般大眾偏好慣例與劇情敘事

專業人士擅長將慣例與敘事轉換為專業用詞用語,也擅長指導與誘導其他人轉譯

知識的專業程度越高,規範與技術描述越具主導性

理由提供者地位越高時,越容易提供規範而非因果說明給接收者(e.g., 醫師:照三餐服藥、律師/官員依據OO法規辦理)

即便在關係疏遠或地位不平等的狀況下,對於接收者福祉傷害越大的指示,越能夠要求提供者,理由將公式規範改為因果陳述

很多一般人也會懷疑否定專業人士,簡化認為各種災難與事故的發生,都是這些專業人士的怠惰與不用心(其實背後很複雜+不確定性因素很多&陰錯陽差Swiss cheese);醫師/律師/政府官員,都讓民眾失去信心與尊重

說明理由的過程,與是否接受該理由,正是一種協商過程。




第二章慣例

就是一種商務禮儀與藉口

e.g., 我還有工作要忙(先行離開)

當天我恐怕抽不出空(無法接受邀約)


即便是心理病患也都需要理由與自圓其說

e.g., 其他人是心理疾病,我是神經失調才會出現恐懼症

我只是糖尿病/高血壓,過幾天就可以出院(其實已住院好一陣子)


病患多將自己描述成陷入某種困境的正常人,而非疾病患者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編撰一些藉口或理由,來掩蓋自己的缺陷與毛病



慣例運作的方式

1.是否接受慣例(藉口),無關於此一藉口是否屬實或解釋力,而是當下的情境/場合

正式(教堂、辦公室) vs 非正式(公園或私下聚餐)

公開(大庭廣眾)vs 私下(家裡)

疏遠(同事)vs 親近(親友)

陌生(外地)vs 熟悉(社區鄰里)

嚴謹(政治正確) vs 鬆散(閒聊/表達個人好惡)


2.是否接受慣例(藉口),也與提供者和接收者兩者間的關係有關

師生、醫病、夫妻、親子、警民、官民、同學、隊友、長官部屬

e.g., 老闆說了算,學生員工請假都說是生病


3.反過來,慣例(藉口)的提供與接受也會影響彼此的關係

交往中情侶特別敏感,會要求對方解釋與說明(曖昧言行),以確認彼此是朋友還是情侶關係=>影響後續互動,包含

  • 建立新關係
  • 確認現有關係
  • 協商關係
  • 修復關係


4.有些慣例(藉口)只能夠某些關係所接受,不見得能夠通用

老闆與醫師稱呼屬下或病患姓名,而屬下或病患則以職稱或先生尊稱(關係不平等)

老闆與醫師也會差別待遇,優待自己喜愛的同仁或病患舊識(公務人員亦然,可公事公辦亦可最惠最速件辦理)

學生遲交作業的藉口,有些老師可以接受(家人亡故/失戀),有些不能接受(作業被狗吃掉)


慣例(藉口)、關係與實踐 三者交互影響




第三章敘事


人們相愛結婚、工作有所成就的故事,總是從老生常談中穿鑿附會、涉及某種程度的解釋、正當化自己的選擇或成就,故事內容也會隨著閱聽對象而有所調整。



敘事的功用

1.解釋事件,滿足好奇心或關係更好的人

2.簡化:只有幾個主角,這些主角也只有一些作為

3.解釋因果:當是人的性格或抉擇,決定了多數行為與後果(性格決定行為,行為導致成敗結果)

4.幾個主軸重覆發生,讓人彷彿可以猜到結果

5.劇情通常有道德涵義,褒貶某幾個主角



敘事的修辭功能

亞里斯多德把修辭分成三類

  1. 政治性修辭:贊成或反對某個方案
  2. 法庭式修辭:攻擊或者辯護某人或某項作為
  3. 儀式性修辭:讚揚或譴責某人


成功的演說家:了解你的聽眾並且觀察他們的反應

  1. 讓聽眾對你有好感,對對手沒有好感
  2. 強化或弱化主要事實,以讓你的詮釋占上風
  3. 引發聽眾你想要他們產出的情緒反應
  4. 喚醒他們的記憶與認同


醫師如何告知病患病情

  1. 探詢患者對於病因的看法與見解
  2. 提供基本診斷結果說明
  3. 回應患者對於診斷與病情的感受
  4. 評估病患對於診斷結果說明的認知/理解程度
  5. 提供診斷細節與相關資訊知識
  6. 評估患者對於自身病情與認識的程度



藉口、歉意與譴責

這輩子你該做什麼

https://scratchpad.fandom.com/zh/wiki/%E9%80%99%E8%BC%A9%E5%AD%90%E4%BD%A0%E8%A9%B2%E5%81%9A%E4%BB%80%E9%BA%BC?variant=zh-tw 


大家對於自己的人生與彼此的關係,在藉口、歉意與譴責中修修補補

每個人的人生(=自傳)都是由自己擔任第一作者而撰寫成的故事

故事凸顯出當事人的喜怒哀樂、愛恨情仇、悲歡離合、道德與不道德

故事內容通常沒有各種規範(法律、行為準則)或科學技術描述。



一篇很棒的書評

https://vocus.cc/article/63ed9e2dfd897800017c5b20 



想起政大蕭瑞麟老師說

https://reswithoutnumbers.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18.html 

人類學作品強調感性的參與人群,呈現優雅與挑釁兩種截然不同的寫作風格。

社會學作品則比較像記者風格,或是傳記,呈現如政經、公共事務般評論的文體。管理學則呈現「診療式」的寫作風格。


想到回母校談永續,我切入的觀點不過是理工科學或商管論點

還有其他人用我無法理解的社會學、人類學與政治學觀點在談永續

可惜,除了老師難以理解,台下小我30歲的學弟妹更無法理解



可以行有餘力,想想與意識到這些543+回母校看看老師與學弟妹們,人生算是精采與豐富的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