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判斷與思考的三法印

佛法三法印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諸行無常:是說一切世間法無時不在生住異滅中,過去有的,現在起了變異,現在有的,將來終歸幻滅;藉因緣所生之諸行法,當因緣變化時,即無法保有常恆不變之相。

諸法無我:是說在一切有為無為的諸法中,無有我的實體,亦即無有本來自在、不藉諸緣出生、常恆不變的本體;所謂我的存在只是相對的生理和心理幻象。

涅槃寂靜:是說涅槃的境界,無有一切生死的煩惱與痛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具有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一不異、不常不斷、不來不去的般若中道體性義。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4%B8%89%E6%B3%95%E5%8D%B0 


Impermanence: All compounded things are characterized by impermanence.

Non-self: All existing thing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lack of a self.

Nirvana: Nirvana is characterized by uncompounded quiescence

無常:一切和合事物的特徵都是無常。

無我: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以無我為特徵。

涅槃:涅槃的特徵是無為的寂靜。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article/article.jsp?index=6&item=61&bookid=2c907d4945216fae014569962c35052c&ch=3&se=3&f=1 

一、無常才有希望

  佛教講「諸行無常」是要告訴我們,雖然世間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隨時都在遷流變化,如「好的事情會變壞」是無常,但是「壞的事情會變好」,也是無常,所以無常也有它積極、樂觀、奮發的一面。譬如一個貧窮的人,只要他肯勤勞努力,也有發財的一天,因為貧窮的現象也是無常變化的;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夠堅持下去,就可以改變逆境,因為世事是無常的,不會有永遠的災難。因此,無常給人生帶來無限的光明、希望與生機。

二、無我才能和眾

  佛教講「諸法無我」,是為了破除眾生對自身的「自我愛」,以及對我所有物的「境界愛」。因為我們執以為「我」的身體,是四大五蘊假合而有,隨著緣聚而生,緣滅而散,毫無「自主」可言。而且從生到死,無時不在生滅變化,因此不是「恒常」而固定不變的。尤其身是眾苦所聚,生理上有飢寒、疾病、疲勞等諸苦;精神上有憎怒、畏懼、失意等苦。當眾苦逼迫時,欲離而不能,根本無「自在」可言。因此,《摩訶止觀》說:「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

  不過,這裡所說的「無我」,並非說沒有我這個人,而是要我們擺脫有形對待關係的束縛,使自己安住於無人我、無對待的境界中;換句話說,無我是要我們泯滅人我對待,把「我」融入大眾中。

三、涅槃才是究竟

  「涅槃」是佛教最圓滿的世界,但是一般人不了解涅槃的意義,以為涅槃是死後的世界。如某某人去世,便說得大涅槃了。其實涅槃不是死亡,而是與死亡截然不同的超脫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死、無為安樂、解脫自在的意思;涅槃是滅除我執、法執,滅除煩惱障、所知障,是度脫生死的意思。譬如一個犯人被杻械枷鎖繫縛時,是毫無自在可言的,一旦卸除了,便得解脫;眾生被貪瞋痴等煩惱所繫縛,也不得自在,如果修習佛法,斷除煩惱,便得解脫,解脫就是涅槃。


結論:

接受無常與修練無我,才能涅槃寂靜


判斷與思考的三法印(Rule of Thumb)

如何分別對方陳述的真假好壞

利益衝突:是否涉及對方的利益,風險與權責的不對稱

e.g., 不要詢問髮型設計師妳的頭髮是否需要修剪

不對稱的陷阱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9/09/14.html


邏輯誤謬:前後矛盾、牛頭馬嘴、以偏概全、穿鑿附會,用自然科學看社會科學,用玄學宗教/信仰信念看社會科學

邏輯誤謬

https://eshmanager.blogspot.com/2011/04/blog-post_23.html


限制條件/對立觀點:是否陳述應用上的限制條件、後遺症、注意事項乃至於成本效益、反對意見與對立觀點,亦或只是一昧推銷某樣事物的必要性與好處


學習、思考問題與避免被騙的三個過濾器 

https://fs.blog/garrett-hardin-three-filters/ 

1.文字過濾器(The Literate Filter): 

這些流行字詞(buzz word)與標籤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嘗試理解真正的內容、涵義與意圖。

e.g., 政客民代官員提出“OO SDGs方案””XX永續計畫”,是好事? 還是”灑幣、梆樁與貪腐”?  亦或遮蓋某些有權無責的劣行? 

各種名詞與口號,到底是幫助理解還是用來避免被理解(掩蓋罪行)?


2.數字過濾器(The Numerate Filter): 

成本代價、風險機率、目前組成比例;數字可以讓人更具體理解問題、目標與可行性

風險不可能為零,到底可以接受的風險限值是多少? 凡事都有代價與資源限制,能夠使用的資源多寡與承受的代價高低? 

3.二階思考(The Ecolacy Filter): 

想想:可能的狀況與情境,然後自問:然後呢? 各利害關係人會如何反應與因應? 那我該如何因應?  (依據別人的反應來調整自己的反應與情況變化修正自己的看法)

 https://fs.blog/second-order-thinking/ 

所有提出的解決方案和干預措施都會產生多種影響,必須盡力從整體上考慮它們。大多數意想不到的後果只是意料之外的後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