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筆記-大崩壞(下)

大崩壞

 

第三部 現代社會  

第十章 非洲的人口悲劇:盧安達的種族屠殺  

馬爾薩斯

人口論

第一位政經學家的洞見
以往高出生率被認為有利於經濟,因為會提供更多的勞力。然而,馬爾薩斯卻從一個新的視角看待出生率,指出即使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總生產量,它更趨於降低人均生產量。
1.人口數量嚴重受限於生存手段
2.當生存手段增加後,人口也相應增加
3.人口壓力刺激生產增長
4.生產增長反過來也刺激人口增長
5.從長遠來看,生產增長不能與人口的增長潛力保持同步,人口數量與供養能力之間必將出現巨大裂痕
6.性、勞動和子女等影響人口和生產力的諸多因素由個人的收支決定所影響
7.當人口增長超過供養能力時,正面的抑制因素會發揮作用
8.這些抑制因素的本質將對生物社會系統的其他部分產生影響
 

人口問題解決方式-減少人口成長率

增加死亡
戰爭
飢荒
疾病

減少出生
避孕
晚婚
一胎化

欸,讓人有尊嚴、沒有痛苦的自我了斷會是近代社會面對相同人口壓力問題,更文明的一種作法嗎?

 

 

人口問題的背後是環境資源的分配

解決環境資源問題有幾種手法與順序1.政治協商/政府分配
2.法院/法律
3.戰爭/衝突爭奪
 

盧安達大屠殺

 

 

種族仇恨背後的脈絡

盧安達wiki

人口密度高
傳統方式耕作、沒有現代化農業
整個國家不是農田、園圃就是香蕉園
沒有水土保持、土壤侵蝕狀況嚴重
農田小人口多,每戶農家從自家田地得到的熱量僅為所需七-八成
大農場(50公頃以上)的人反而有更多的業外收入,可以買賣土地
小農場(30公頃以下)的,反而自顧不暇,只能賣土地=>更窮
貧富差距嚴重=>人跟人的衝突嚴重、層出不窮的土地糾紛
為了爭奪土地,兄弟反目成仇、親情蕩然無存(遑論更弱勢的寡婦、孤兒..)

 

什麼樣的人會遇害?
1.擁有土地的人(大地主、繼承丈夫土地的寡婦)
2.炒作土地的人(有閒錢業務收入可以不斷置產的人)
3.愛製造爭端的人(常為了土地與人發生糾紛)
4.窮人家的孩子(年輕人與兒童,走投無路加入民兵)
5.最多一群人死於營養不良(而非種族屠殺)-沒有土地又沒有收入的窮人(沒錢買糧食與賄賂守衛饒命)

所有看似非理性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理性的理由-蘋果橘子經濟學研究題目

 

 

罪惡的源頭
近因-點燃火藥的那根火柴
為把持政權引發的族群/種族仇恨 

遠因-蓄積的火藥
人口壓力、環境破壞與乾燥 

 

啟發與涵義

1.你擁有的東西,在其他窮人的眼中,就是殺害你的誘因
沒錢幫孩子買鞋上學的人,把有錢幫孩子買鞋上學的人殺了,自己的孩子就不必赤腳上學炫富是一種愚蠢

2.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分享給其他人,不但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明哲保身)
只是多少朱門酒肉臭的富豪會懂得以上道理?


 

第十一章 一屋二家:多明尼加與海地  

一個島兩個世界

應該是很類似的先天條件與天然環境,不同的發展歷史造成不同的天然景觀

相同的天然環境條件,可以因為領導人與社會做出不同的選擇而有不同的結果(環境條件沒有辦法dominate命運)

多明尼加

海地


 

兩國的差別待遇與刻版印象

多明尼加
說西班牙語、具有歐洲社會部分特徵、歡迎歐洲移民與貿易,發展出口經濟

海地說克里奧語的非洲社會,封閉仇外,居民大多數是受法國奴役的黑人,無外資援助,經濟越來越落後 

 

兩國發展差異的由來

多明尼加在東半部
雨量多、土壤較厚
西班牙殖民地=>沒有發展農業

海地在西半部
雨量少、土壤較薄,早年較繁榮細透支環境資源
一開始是富有的法屬殖民地=>引進黑奴發展農業 

 

環境衝擊的分析

經濟型態:農業自給既足or 消費型社會?

單位土地人口數/密度

人均環境衝擊/生態足跡:每人能源消耗、產生廢棄物量
目前全球人類平均每人使用2.2公頃土地的自然資源,實際上地球所能負擔的每人可使用面積是1.8公頃

自然生態的保育/國民對生態育的觀念

與周邊國家的關係 

 

生態足跡

生態足跡是什麼?

生態足跡的計算
http://e-info.org.tw/column/earthday/2002/ea02072901.htm

 

 

 

第十二章 中國:搖搖擺擺的巨人 

中國

以中國龐大的人口數,如果要達到第一世界的生活水準=>嚴重的環境衝擊 

問題

1.各生態區的脆弱原因不同
北部:降雨不均、乾旱,草地易受沙塵暴侵襲、土壤流失
南部:潮濕、多暴雨,山坡易受侵蝕

2.人口數量世界第一
人口總數增加
戶數增加,但每戶人均數減少(5=>3,人口老化/三代同堂減少/離婚率增)
都市化腳步快

3.經濟快速成長
最大煤與肥料生產國與使用國

4.生產製造效率只有第一世界的一半
鄉鎮中小企業/計劃經濟/國營企業

5.全世界森林資源最少的國家
草原與溼地不斷退化 

 

代價
工廠缺水停工
沙塵暴
對抗外來物種
洪水
土地沙漠化
空氣/水污染
居民健康
 

 

中國經濟打噴嚏全世界都感冒
已經回不去的全球化與相互依存
中國生產製造=相關的汙染轉移給中國
中國想降低自身的汙染,其實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中國大量輸入木材與鐵礦=輸出森林砍伐與開採採污染
第三世界的人民都想過好一點的生活,只是地球負荷不起(要第一世界的人民過更簡單的生活也很難)

 

中國的未來
中國的地理板塊完整、有利於一統
統一與極權方便治理(沒有民主散沙的副作用)
大好大壞:有大煉鋼(破壞環境),也有一胎化(降低人口衝擊)
加入世貿組織也是好壞參半(內部的環境破壞轉移給非洲國家)

 

 

 

第十三章 淘空澳洲? 

過度放牧、土壤鹽化/侵蝕、外來物種入侵、缺水與人為旱災,在澳洲已經病入膏肓,外加氣候變遷,可謂雪上加霜
 

土壤
全世界最貧瘠、植物生長率最低-土地古老、經過數十億年雨水沖刷/肥力盡失
澳洲小麥生產來自於大量肥料與燃料(農業機械),單位產量低,靠廣大的土地面積來衝高總產量
由於澳洲土地肥力低,沖刷到海裡的養分也少,所以過度捕撈之後也變得沒有經濟效益
澳洲雨量少、蒸發高,所以鹽度逐步提高 

降雨量少、降雨難以預測,沙漠土地廣
西南部冬季降雨還算穩定=>成為小麥穀倉,但近年氣候變化,降雨也不穩定 

距離
澳洲離其他溫帶國家上千公里、潛在海外市場遙遠,運輸費用成本高
今日澳洲主要出口貨品為體積小、價值高:
鋼鐵、礦產、羊毛、小麥、肉製品、酒類與堅果
澳洲只有幾個大都市,剩下就是小村落,沒有中間規模的市鎮
 

文化價值觀
澳洲移民來自英國,一心向著英國,不認為自己是亞洲國家
帶入牧羊,但澳洲土地其實不適合牧羊
袋鼠反而適合取代牧羊,但歐美視袋鼠為可愛動物,而非優質肉品
歐洲移民引入家鄉的兔子和狐狸,有百害而無一利
澳洲移民購買或租用土地,價格參照英國標準=>澳洲土地肥度不如英國土地=>過度壓榨土地以求回本
澳洲以農立國,給予農民較大投票權、導致過度土地開發與不斷補貼農民開發沒有效益的土地=>造成更嚴重的土地問題早年澳洲擔心地廣人稀,會被臨近的印尼污染,實施白澳政策,之後對其他歐陸國家開放移民,1970年才取消亞洲移民的限制

澳洲土地乘載量有限,填滿澳洲的政策大有問題(最理想的人口數是800)

目前人口數約等同於台灣


大部分的地主認為「這是老子的土地,愛怎樣就怎樣」,缺少永續觀念

 

 

 

其他環境問題

1.澳洲是全球森林資源最少的國家,卻砍伐木材出口給森林資源最多的日本

2.海洋資源/漁產漁獲亦同

3.通常都是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出口低價礦產給第一世界的國家,第一世界的國家加工成為高附加價值產品在回銷給第三世界國家,澳洲是例外

4.水源稀少又被上游的農業區與都會區污染

5.本土物種面臨外來物種競爭瀕臨滅絕(依賴海運,許多外來種跟著壓艙水偷渡)

 

呵呵,天底下各國的環境問題都很類似,沒有誰比較高明

錯誤與短視的價值觀、民族性

被選票綁架的政府補貼政策(火上加油)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共有地的悲劇

很少人能夠有遠見與長期觀察=>發現土地的肥力/大家都是溫水煮青蛙

 



 
 
 
第四部 殷鑑
第十四章 千古恨事:群體決策的失誤  
為什麼這麼多社會,明知樹木是重要的生存資源與命脈卻還全數砍光
人類群體如何以短視的災難性決策自我毀滅?
 
不能遇見問題
無法預見危機
沒有過往經驗/不知事態未來發展
e.g., 澳洲引進狐狸和兔子
無法預見突然氣候變化(寒冬或者乾旱)
以往經驗遺忘/遺失
沒有文字記錄
人的壽命只有80年、覺得前人講古與天方夜譚
短視近利、遺忘教訓(呵呵,大家都有過新年發願立志減肥失敗的經驗吧!)
錯誤類比,以為這次危機與變化和過去一樣
 
問題發生後,仍然狀況外
不知不覺
初期難以察覺
土壤的流失、肥力的衰退
遠距管理
高階主管或國王只看數據、不在現場
變化時好時壞、無法斷言趨勢
全球氣溫變化,大家各說各話、半信半疑
景觀失憶
大家都只記得昨天或近期,隨著時間逐步緩慢變化,沒有人記得50年前
孩子無法體會父母年代的家鄉樣貌
 
合乎理性的自利(惡劣)行為
共有地悲劇
每個人都想過好一點的生活,集合在一起就是大家過得更糟
加拿大礦業公司開礦CEO鉅額分紅,鑽法律漏洞再宣告破產。
短期可見利益VS長期不可見風險與汙染
需要由上而下的管制或
由下而上的共識與自我約束
當權者自利剝削其他多數人
權力慾是所有熱情當中最糟的一種
歷史上追求個人極上權力的,往往對社會的傷害越大 
 
明知災難臨頭卻不改變
沉默成本效應/心理否定(危機)
不願意承認自己以往是錯的
壓抑各種可能負面的結果
無法否定與改變價值信仰
當自己的價值信仰不符合環境變化時
建立群體的文化很難,要去改變更難
已經走頭無力
窮人只求過一天算一天
政府面對挑戰太多,所以只看今天報紙與新聞被罵的事情與考慮下個月的民調
集體決策迷思與迷失
一小群決策高層,承擔極大壓力,刻意壓抑懷疑與批評,成為一言堂,做出失控決策
有遠見、記取教訓與勇氣破釜沉舟的領導永遠是少數
 
行動失敗
問題來龍去脈與脈絡過於複雜、無法找出有效解法
各種天時地利因素的交互影響
災難的發生只是結果不是原因
代價太大
要禁慾削減人口
改變生活型態與價值信仰
為時已晚
外來物種的管控與防治
單一小群的人難以改變整個族群 
欸,人類各種族的存在其實只是幸運,死亡滅絕其實才是常態
 
大難時代
愚蠢進行曲
 
 
 
第十五章 大企業與生態環境
 
石油業
雪佛龍石油-幾內亞分公司
重視環保與安全的動機
*關心環境本身對於員工就是一種激勵因子,高水準的員工會為用心於環保的公司付出(如果公司不用心,員工也會不用心)
*重視環保與工安的高階主管才有機會擔任CEO,以身作則是最有效的領導
*其它同業的慘痛教訓-避免慘重損失的環境災難
*預防的成本每年不過花數百或數千萬,災難損失與賠償動輒數十或數百億
*災難會引發民眾抗爭、激烈反感,要避免任何環境衝擊,以免被當地居民借題發揮
*當一個油田的運作壽命為數十年,如果平均每十年才發生一次重大災難,意味著此一廠區在其壽命期間會發生數次災難=>環保與工安的標準必須更嚴格
*各國政府的環保法規只會越來越嚴格=>做的標準最好跑在法規前面,等到法規出來再更新設備,通常要花更多錢,而且說不定受限於廠區先天條件無法更改
*良好的聲譽有助爭取合約、到其他國家設廠
*導入低污染的最新生產技術與設備,通常生產效率更高


對照組
裁判兼球員的國營企業
獨裁國家沒有具備監督力量的公民團體
惡性循環蠅頭小利的老舊公司




礦業
為什麼礦業普遍沒有辦法負擔環境復育成本(多半採取破產模式來逃避清理義務)?

*淨利率低,獲利難以預料(開挖之後才知道蘊藏量與純度)
*投資報酬率低於成本(花1000元,預期報酬590元)
*難以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如同油價)
*大部分公司資本低,無力負擔高額整治費(業界前三大公司資本額只有25BUSD,GE一家就470BUSD)
*低濃度的大量污染物尾礦與滲流的有害溶液處理成本驚人(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詛咒)
*為便宜行事通常是開挖完成再考慮復原(不像煤礦一邊開發一邊復原)
*礦業學會把錢花在律師辦理破產、與居民和地方政府協商討價還價
*很多礦業的老闆都是教徒-「上帝把礦產留在那給人類開採」、「上帝會拯救人類,何必擔心土地復育」
*許多國家的礦業都是特許行業,政府官員自己也分了一杯羹
*礦業通常都在人煙稀少的偏鄉,社會大眾比較少關注其環境衝擊(礦業也懂得買通當地民眾)


想起去年前環保署署長鼓吹所謂的科技業廢棄物/廢棄電子零件是人造礦砂
這位署長的idea沒有被落實,真是天佑台灣&檯面下有很多像我一樣腦筋清醒心存善念的人或許都暗中在踩煞車…
http://eshmanager.blogspot.tw/2015/05/blog-post_16.html#more

和石油業相較,消費者無法直接施壓礦業公司,只能施壓購買這些礦產的公司e.g. 杜邦
林業
一棵大樹作成木材之後的價值可達數千美金,伐木公司與商人會喪盡天良、不擇手段的原因(想起台灣首富王永慶的起家就是伐木與木材買賣)
1.經濟因素:供不應求
2.伐木業的企業文化:如同短視領日薪的工人,砍了就跑
3.政府的監督:其實公務人員也是人,混口飯吃而已,何必擋人財路,危及自己與家人的生命安全
4.很多環境友善的宣傳口號都是沒有證據的唬爛,e.g.「每砍一棵就種兩棵回去」
 
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SC
對於促進森林的永續而言,如同礦業,消費者無法直接施壓伐木公司,但可以施壓購買木材的家居裝潢公司
 
漁業
類似FSCMSC認證
 
 
大企業與社會大眾都有責任
一家公司可能為了追求短期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惜傷害環境與其他人
社會大眾姑息大公司為所欲為、姑息養奸,沒有作為也是罪惡
企業需要大眾的監督才能發揮能力盡更大的責任(大眾的責任比企業大)
 
 
 
第十六章 相倚為命
 
當今世界的問題
1-4自然資源的破壞
1.自然棲地的破壞
森林、溼地、珊瑚礁 
2.天然野生食物的減少
過度捕撈+人工養殖
3.野生物種基因庫的消失
看不到對於生態鏈的影響
4.人為農田土壤流失率是生成速度的10-40倍,更是森林土壤的500-10000
5-7用得越多代價越大
5.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與存量有限 
6.河流與湖泊的淡水大部分已經被取用
7.可以行光合作用的陸地面積,大部分已經被使用 
8-10人類生產製造的問題
8人造有毒化學物質 
9.外來物種 
10.溫室氣體
根本的人口問題
11.人口不斷增加
12.人均環境衝擊增加
 
 
幾個迷思
1.「環保與經濟是魚與熊掌無法兼得」
空氣清淨法案迫使企業花大錢改善,但是扣除污染防治費用,每年節省的醫療費用高達1Trillion USD(真好奇這個估算)
2.「環境問題交給科技解決」
新技術發明可能變成惡夢e.g. CFC
3.「耗盡一樣資源再用其他代替」
重大能源的轉變,代表相關次級科技也必須跟著轉變
4.地球沒有糧食短少的問題,只有分配的問題
第一世界的人民不會願意少吃,只願意救急而非提供糧食給第三世界 
5.「現在的世界燈光美氣氛佳,不要杞人憂天」
第一世界的生活水準享受來自於透支世界資源
不關注第三世界的問題,大家都活在地球村 
6.「人可以生產與創造,人越多越好/不嫌多」
人口眾多的國家通常是窮國(米國例外)
人口越多、成長率越高,代表的是貧窮而非財富 
7.「環境問題急迫,但那是下一代的問題」
就是這種心態造成債留子孫
 
當今環境問題最嚴重的地區=最動盪不安的地區
富裕的國家剝削貧窮國家的資源,散佈各種毒物到全球的食物鏈
貧窮的國家輸出難民與恐怖份子
經濟的動盪與氣候的變遷都是牽一髮動全身的全球骨牌效應
 
 
荷蘭是全世界最重視環保的國家-
國土低於海平面,
減少衝突、和平共處的價值觀-「你得和你的敵人和平相處,因為他可能是操作抽水機的人」
荷蘭水岸再生的循環經濟()
 
荷蘭水岸再生的循環經濟()
 
魚菜共生
 
相對得美國的有錢人則是圈地、把自己保護起來-特權讓這些人可以慢一點餓死(希望這些人可以死得痛苦、死得久一點/慢一點 
一方面大家要自立自強,不要想把自己的環境生態問題透過貿易丟給人家,自己要量入為出、謹慎使用資源
另一方面大家要意識到彼此休戚與共,彼此幫助、相互約束
呵,好難啊
 
以上這些環境問題很嚴重,但不是沒辦法
未來的生存與延續,取決於此刻的選擇
把公眾利益置於私人利益之上
把長期永續置於短期利益最大化
讓出部份個人自由與國家主權給與國際性組織
從古人的滅絕當中學會認識環境、對自己的生活與社會的價值觀負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