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3/3)

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
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作者2/2 James A. Robinson

牛人老師在芝加哥大學的網頁
内有簡報可供欣賞大師的丰采 

Youtube影片

 

台大林明仁老師對他的介紹:
羅賓森的父親則是英國派駐殖民地的官員,從小跟父親住過迦納、奈及利亞,以及千里達多巴等地,這個特殊的童年經驗,顯然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了「為什麼這裡人的生活與我如此不同」的疑問。他不但上起課來博學多聞,隨手拈來的史實與所要論證的觀點環環相扣,而且經濟、政治、社會學家的觀點,在他手上玩弄起來也是那麼輕鬆自然。更重要的是他一點也沒有架子,總是耐心聽完學生們的想法,再一一與其討論。對於他不喜歡的論點,也僅會以詼諧帶點嘲諷的方式加以評論;而對於尖酸批評他們的觀點,他也不會如某些沒有安全感的學者,以侵略性的言語加以反駁,頂多只是淡淡地說:「嗯,但這發表在《經濟學季刊》上。(ya, but it has been published in QJE.)」展現出一派輕鬆寫意的英國紳士魅力與氣度。

 

 

 

11 良性循環

制度如何創造正向循環,避免菁英寡頭破壞基礎

 

黑面法案

光榮革命背後的主要團體-新興商人與其利益=>組成輝格黨,1714-1760主導國會

得勢之後開始利用地位掠奪他人的權益,導致平民「黑面」(英國版廖添丁)四起反抗,輝格黨主導的國會通過法案,攜帶武器與把臉塗黑都算犯法。

然而法院不再是當權者打擊異己與壓迫人民的工具,任何人包含輝格黨議員也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光榮革命建立了法治的觀念。

 

理論上所有菁英或非菁英都應該抗拒法治才對:

菁英可以予取予求不受限制

非菁英更是只能受到法律的壓迫

 

光榮革命的本質

不是由一個菁英階層來推翻另一個菁英階層

而是

紳士名流、商人實業家、加上輝格黨與托利黨組成的聯盟團隊對專制國王政權體制與君權神授發動的革命。法制只是此一過程的副產物

大家遵守共同法律制約,以維繫聯盟,聯盟與國會的正當性,建立在平等與一切依法行事的基礎上,大家都不願意侵害人民生命與產權的專制特權捲土重來

 

法治的觀念一但落實,不但可以防止專制也可塑造良性循環。

良性循環的兩個事實基礎

1.權力的行使受到約束

2.權力的分配與組成是多元的

 

 

民主的緩慢進程

多元政治組成一開始還存在有許多平等

不斷增加與被放大檢視的經濟不平等,會讓更多民眾要求更大的政治參與權、取得席次以保護自己的利益

政治菁英也透過民眾抗爭的壓力知道:要延續自己統治的唯一道路就是改革與放寬參與權(一次給一小點就好);對於當權的菁英而言,選擇改革只是相較於革命,兩害取其輕

 

這些當權的菁英其實也是靠叛亂與發動革命脅迫當權者起家,

一則發動暴力鎮壓的正當性不足,

二則他們商人與實業家,高壓統治與革命暴力對他們自己的產權與事業不利

三相較於農奴,商人與都市人想要施與鎮壓的難度與反彈力道高很多

只能順從國會改革開放的良性循環=>對於兩造雙方而言,大家都是混口飯吃,沒有必要搞到流血革命與血腥鎮壓,透過高壓手段來爭取與捍衛權益的必要性與可行性越來越低。

 

隨著廣納政治制度的逐漸發展,更為廣納的經濟制度也同步向前

廢除穀物進口禁令、僕役法(雇主限制工人流動)

人士任用依照才能

賦稅重分配與更多的公共服務

教育法實施全民教育

 

保守與緩慢的改革有利於誤入極端與未經探勘的領域

英國改革的對照是法國大革命

英國逐步改革之所以可行與能夠達成,歸功於光榮革命帶來的政治多元與連帶建立的法治(平等)觀念

法國/俄羅斯的漸進改革之所以有困難,原因在於這類社會沒有政治多元化、制度又是高度榨+詐取式,所以形成一個暴力極權被另一個更加暴力的極權所取代

 

回頭想想兩岸的發展

左岸強國沉溺於近年來高效率的快速成長,經濟成長壓抑掩蓋了諸多的不公不義與內部衝突(走火入魔的民族主義與和諧)

呆丸自豪於自己的民主開放,其實是多元性與接納不同觀點的心胸不足(對西方歐美日自信心不足、對東南亞則是傲慢偏見)

呆丸不大,活在小島上的人不該過度自我膨脹,必須學習開放與不同觀點的各族群和國家相互合作

應該要求鄉民水準與演藝人員(=跳樑小丑)的立法委員都來讀讀這本書、繳交心得報告

 

 

粉碎托拉斯

米國一開始就是移民社會,相對廣納

然而隨著開拓、鐵路、工業與商業的發展,產生一票商業巨頭與流氓大亨,以商逼政(何必在意法律、難道制定與影響法律的權力不在我手中)

范德比爾特

洛克斐勒

JP摩根

肇因於1860中西部耕地危機,農民在反對產業壟斷中找到共同利益,農村選票推動聯邦規範業界

謝爾曼法案

 

另外的制衡力量還有扒糞的媒體,推動與論反對托拉斯

廣納式政治容許媒體發聲,媒體發聲有利於相關威脅與不法利益被民眾知悉,形成良性循環。

 

 

買通法院

贏得57%選票的羅斯福為對抗大蕭條,提出新政

抑制工業競爭、調整勞動標準等措施遭到最高法院認定為違憲的挑戰 

羅斯福想削減最高法院的權力=>讓大法官退休/改選,羅斯福的民主黨雖然在參眾兩院都是多數,但眾議院卻不買單,在參議院司法委員會引發高度爭議


總統如果能夠破壞司法獨立,制度內的權力制衡就會瓦解,民意代表會被總統控制。
廣納性政治制度也會對想要破壞其本身延續性的企圖加以抗拒。

 

相較之下,面對經濟蕭條

祕魯總統藤森
 

與委內瑞拉查維茲
都訴請人民授權、動員警察關閉不合作的國會,接著修改憲法、大幅增加總統權力

 

 

正向回饋與良性循環

廣納性政經制度不會自己出現,菁英階層會抗拒經濟與政治改革,另一方非菁英階層會想要限制菁英階層的權力,雙方在衝突當中逐漸醞釀產生廣納性的政經制度 

良性的廣納性制度有賴以下機制

1.多元政治制度邏輯下,要獨攬大權比較困難

2.政治與經濟制度兩者相互支持與演化

3.廣納性制度與媒體監督兩者相互支持與演化

 

 

 

12 惡性循環 

再也沒有火車

獅子山共和國

最初英國建構鐵路目的在於統治

1967鐵路角色轉為經濟性-運輸咖啡、可可與鑽石

 

北部領袖在鞏固自己力量與促進經濟發展之間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

寧願讓有利於南部出口的鐵路荒廢

 

英國殖民期間的統治,透過各地酋長收稅與負責司法治安,為方便統治,殖民當局規定各地酋長為終身職暨土地管理人

雖然有意圖保護農民的產銷協議會,但是農民一樣屬於被壓榨,沒有投資與增加生產的動機

 

 

歐洲在非洲殖民造成的惡果

1.大西洋奴隸貿易誘導非洲在政治與經濟上走向搾取式制度

2.殖民地搾取式的制度讓本來可以跟歐洲競爭的非洲農業喪失商業化與產能提升的機會

 

獅子山是非洲各國獨立之後的惡性循環寫照,惡性循環有其本質性的癥結

搾取式的政治制度導致搾取式的經濟制度,肥了少數受了多數,肥了的少數一但擁有了資源,便可以開始收買司法、操弄選舉甚至建立自己的傭兵衛隊,如此一來可以更加鞏固自己的獨占地位,透過權力無往不利、更加中飽私囊。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而沒有限制的權力與巨大的所得落差會導致更加劇烈政治賭注(統治者越加暴虐、取而代之的統治者也有樣學樣、有過之而無不及),各派鬥爭的目的都是為了抓權自肥、而非改變體制讓大家有更好的生活。

呵呵,想問立委的一個問題:
請證明你/妳行使職權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大眾利益而非抓權自肥?
普天之下,誰不貪名誰不好利?鳥為食亡、人為財死

 

 

從賜封到強佔土地

瓜地馬拉
 

其惡性循環的形式更為單純與赤裸-擁有經濟與政治力量的人直接架構制度與設定遊戲規則,確保其權力得以延續無往不利
 

西班牙殖民時期,在賜封制度下,征服者都可以分配到原住民,強迫原住民進行勞役;菁英階層組成為征服者後亦與少數原住民,透過商業行會來獨佔貿易

獨立不過只是當地菁英階層擺脫母國的一場政變。 

本來公共建設與道路鐵路修築也是商業行會的責任,由於菁英階層掌握平地農地與港口,因此如同獅子山的案例-在鞏固自己力量與促進經濟發展之間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所以交通運輸與道路沒有獲得任何改善。
 

19世紀初,引進適合栽種在高山地帶的咖啡(那些土地不屬於菁英階層掌握)

為了弄到土地闢成咖啡田,大力推動以土地私有化(=強佔土地)

而瓜地馬拉菁英階層的統治都是透過軍事強人,沒人敢和他們作對

直到經過血腥內戰1986才有民主

多數的馬雅原住民仍然繼續扮演低薪勞工角色,沒有教育、權利與得到公共服務。

 

 

從奴隸到吉姆克勞

『吉姆•克勞』是美國對非裔美國人的簡稱
摘錄:
1865年至1876年的重建時期,聯邦法律為南方的自由黑人提供一定程度的民權保護。重建時期結束後,南方各州政府、立法機構及法院重新被南方白人所掌控,一系列吉姆·克勞法被通過,用來隔離種族。
1945年後,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興起,民權團體用聯邦法律來抵抗吉姆·克勞法。例如著名的「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局案」於1954年由美國最高法院判決,終止了公立學校中的種族隔離;美國國會隨後在1964年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及《1965年投票權法案》,禁止法律上有任何形式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吉姆·克勞法在法律層面上正式走入歷史。
 

19世紀美國南方(因搾取式經濟與政治制度?)比北方貧窮許多,南方缺少工業、基礎建設少,只有9%住在都市(北方有35%),鐵路密度北方是南方的三倍 

問題的關鍵-「如果貴族力量的舊農業基礎仍再,國會又有什麼辦法可以禁止奴隸制度?」

南方各州的法律由種植大戶設計、也謂這些種植大戶服務,南北戰爭期間,擁有20個奴隸以上的就有兵役豁免權,大奴隸主與他們的兒子置身事外欸,好邪惡ㄚ

美國南方的案例啟發-惡性循環的頑強遠超過許多人想像

 

 

寡頭鐵律

1974衣索匹亞軍事政變


革命之後,一開始大家都很平等、不講特權、排斥奢華

到了1978年一切都變了,物質享受被接受,然後開始用來越奢華

原先要求與訴求平等的領導人,如今自己當起黃帝了

古今中外歷史上類似的走鐘漂移可謂是常態

 

馬克思:歷史會重演,首演是悲劇、重演是鬧劇

而重演鬧劇的悲慘程度更勝於首演的悲劇-

一開始的皇帝無視於飢荒,導致群起暴動;接手的當家領導,不但無視於飢荒、更利用飢荒來打擊政敵

新領袖往往承諾做激進的變革,但在推翻舊有統治之後,往往不但承諾失空而且更變本加厲。

前任獨裁者權利並沒有任何限制,因此推翻接手的人基本上也不會願意權力受限,大權在握、設立獨占事業、打擊競爭對手,利益與財富就會源源不絕

寡頭統治與所有的階層組織,其內在的邏輯就是它們會自我複製,不僅當權的群體內部會如此,更換一個全新的群體接手之後也一樣

人無法擺脫相互剝削的劣根性,本質是貪懼懶,不同族群的歷史其實pattern類似;一般成就事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而在歷史發展上沒有最糟只有更糟、在政治爭權奪利上,沒有惡劣只有更加惡毒..

 

 

 

13 當前的國家為什麼會失敗 

辛巴威的樂透大獎
中獎人就是總統(自肥不遺餘力) 

辛巴威
 

獅子山革命聯合陣線的兒童兵

 

誰才是政府? 

哥倫比亞革命武裝部隊

哥倫比亞聯合自衛隊

政治集權不足、政令無法行使於領土的政府,僅在大城市能夠提供治安與公共服務,但大不分鄉下地區法紀蕩然無存,由另類勢力當家,控制政治與資源。

政府放任各地自衛組織予取予求、各地當家大肆搜刮。

政治制度沒有為政治人物提供維護國家治安與公共服務的誘因、或阻止地方自衛隊與黑幫進行各項勾結。

 

 

阿根廷的經濟絕招(政府放大絕)

1991梅南讓阿根廷披索幫助美元,規定兩者匯率1:1

說服老百姓開美元戶頭存款=>高估披索匯率=>進口便宜,不利出口

越來越多人擔心披索能撐多久,大家都改存美元

 

2001/12/01 政府凍結所有戶頭,每週只能提領少量現金
到了2002/01 貶值擋不住,政府直接規定存1000美元,只能換到/提領250披索=>直接掠奪了百姓3/4的存款。

 

中南美洲的民主的特色

選民並不天真,但偏好策集端與鮮明的候選人(反正當家之後都是貪腐自私、不會真正為人民興利)
米國川普的出現與出線也是相同原因?

 

 

新專制主義

2009北韓貨幣改革

貨幣改革其實是政府搜括人民儲蓄與財富的手段
寬縮貨幣政策亦同,只是比較輕微

訴諸平等的共黨份子,號召農民工與中下階層起家,革命之後的第一件事是讓黨員成為新的菁英階層,乃至於黨內成員互鬥爭奪權力,建立起搾取式的政治制度

 

 

棉花王 

烏茲別克

棉花佔出口45%,廢除國有農場之後,獨裁總統規定哪些農民可以種植與賣多少價錢,儘管棉花市場價格高,但利潤都被政府收走

農民無力購置收機機具,於是總統強制兒童必須停課採收規定額度的棉花

烏茲別克像是古代的國家-在皇親國戚的把持下,整個國家死氣沉沉 

網友的烏茲別克遊記(好像沒那麼恐怖)

 


不公平的遊戲

埃及


大商人直接擔任相關部會首長(裁判兼球員),透過國家管制獨占、避免競爭

民營化與經濟改革開放,反而這這些政商關係良好的商人變成更肥的肥貓與商業巨擘(32位大商人掌控全國經濟)

呵,對比南韓三星,好像也還好..大誤

 

現代埃及貧富差異與貧窮人口數竟然還比不上19世紀阿里的統治

 

 

以上各國失敗的原因

在經濟上採行了搾取式的經濟制度,而且搾取式經濟制度的由來已久

 

 

 

14 打破窠臼

少數國家如何退出惡性循環

三個非洲酋長 

波札那


了不起的成就作為與幸運

1.酋長主動出訪倫敦,擋住了英國的間接統治(深知被殖民的下場悲慘+地處南非乾旱內陸,沒有特殊資源與農作物可被覬覦)

2.部落的傳統:酋長職位並非世襲、而開放給所有有才能的人,贏大位者要看才能也要經得起考驗

3.沒有被殖民、被帶壞學會那一套西方的榨取制度掌握獨立之初的關鍵時期,立刻建立民眾參與選舉及私有財產保護的制度

4.殖民時期反對探勘礦產(會引發覬覦、自治也完了),發現鑽石之後,修改法令規定所有權屬於國家而非地主或部落氏族

5.1970通過酋長法修正案,取消酋長分地權利,以強化政府與總統的權力存進國家統一(國家教育只教英語和塞瓦茲納語)

 

 

美國南方搾取制度的末日 

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


本來南方政治制度的邏輯和南非種族隔離沒兩樣

但到了1950

1.經濟蕭條和二戰的緣故,黑人大量從南方出走(黑人奴工月來越難找)

2.農業機械化,取代對廉價勞工的依賴

3.菁英階層為搾取制度奮戰的正當性下降while黑人聯盟爭取權益的正當性上升=>民權運動

4.南方改革運動獲得聯邦支持與最高法院的背書

5.南方候選人轉而反對種族隔離(見風轉舵、民主黨在南方一黨獨大沒落)

6.各種爭議事件不斷躍上電視媒體(被大家公評議論)

 

 

中國的重生 

鄧小平改革開放

與其凡事聽毛的,不如實事求是

 

 

15 理解富裕與貧困

理解制度原因,才知道對抗貧窮的努力之所以注定失敗的原因 

歷史的源頭 

今日所見的各國巨大政經差異,源起於近兩百年內
所有的差異與發展不是必然

廣納式與搾取式的政經制度體系,各有其僵固性與內在邏輯,兩者一但站穩腳步,就會形成各自的循環,兩者也會出現反轉 

而搾取式的體系無法持久,原因在於
1.經濟成長需要破壞式創新,也會巔覆政治上既有的權力關係=>不為獨占的獨裁政權所喜好
2.在搾取式政治經濟制度,靠政權肥得流油的少數階層,會引發覬覦,各方勢力競相爭取,最後引發動亂與政治動盪 

 

繁榮富裕不是設計出來的 

駁斥國際貨幣基金誘使貧窮國家接受華盛頓共識的(經濟殺手)作法
打臉Macro View &那些國際禿鷹與政經大咖

華盛頓共識


看似吸引人的總體經濟目標,諸如政府部門規模的瘦身、靈活的匯率及資本帳自由化。同時也著眼於更傾向個體經濟的目標,諸如民營化、公共服務效能的改進,此外或許也會提出建議,諸如加強反貪腐措施以改善政府運作。雖然就本身來看這些改革都是合理的,但華盛頓、倫敦、巴黎及其他地方的國際組織卻還是一味埋在錯誤的觀點中,無法認清政治制度的角色以及它們加諸於決策的限制。國際機構威脅利誘貧窮國家接受較好的政策及制度企圖設計經濟成長,之所以無法成功,並非貧窮國家領袖的無知,而是因為沒有從脈絡中去解釋為何壞政策與壞制度在此生成。

 

駁斥透過改善教育、公共衛生與市場組成等「微型市場(誘因)失靈」
打臉Micro View &許多心懷善意的慈善志工與錢太多/心懷罪惡感的慈善家

這些微型市場失靈只是冰山的一角,只是榨取制度下社會運作深層問題的症狀而已。貧窮國家的總體經濟政策不良絕非巧合,同樣的,他們的教育體系失調也絕非巧合。這一類的市場失靈絕不能單獨歸咎於無知。應該要執行良善建議的決策者及官僚,本身或許就是問題之所在,而負責的人沒有優先解決貧窮的制度性原因,即使企圖改正這些效能不彰的事情,最後可能正好導致完全相反的結果。


 

從重建阿富汗看外援(移植政經制度)的失敗 

外援經費第一筆是僱用航空公司-來回載運聯合國官員(而非重建殘破的基礎建設)

第二要務則是僱用司機與翻譯

20%經費花在日內瓦總部、另外20%經費花在布魯塞爾總部,另外三個單位又再拿到20%

最後用到真正援助目標與目的上的經費大約只有10%不到

很多錢其實進到當地獨裁者的口袋

即便是條件式的援助,當地獨裁者也不會蠢到把自己廢了

Inference:
國際援助與外援通常無效

 

呵呵,搞不清楚為什麼許多人鼓吹要加入聯合國當冤大頭與跟著喇賽

國家已經很抽象、更加抽象(=有權無責、不受監督)的國際組織更加OOXX

 

 

賦權(低層聯合自救)

各種社會運動與勞工組織團體集結,在巴西形成了一個廣泛聯盟,對巴西的經濟產生了重大影響,1990年起,經濟快速成長,到2006年,貧窮人口從45%降至30% 。軍方統治期間快速升高的不平等開始急速下降,勞工黨執政後尤其顯著,教育大幅擴充,人民受教育的平均年數,從1995年的六年增加到2006年的八年。巴西如今已經名列「金磚四國」(BRIC、巴西、俄國、印度、中國〕,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在國際外交圈舉足輕重的國家。 
但前提是要有民主選舉制度 

 

媒體監督的力量

民主國家不一定有能力自救(落入獨裁的惡性循環),失去媒體的民主國家更難有自救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