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0年7月25日 星期六

情緒賽局(3/3)

情緒賽局:揭開決策背後的情緒機制(為什麼情緒是理性的)
Feeling Smart: Why Our Emotions Are More Rational Than We Think



16 藝術體驗與意外驚喜
我們能夠從音樂與妙言趣談獲得樂趣,是源自預期與意外之間的反差。
意外經驗會在大腦植下重要知識,使我們做出更佳決策。
靈感與藝術來自何處?

結合情緒與認知分析的藝術
我們通常認為情緒與分析性思維來自於兩個不同的內在系統
其實以上兩個內在認知系統在大腦前額葉皮質處有密集的交流互動- 把磁鐵放在靠近前額葉皮質的地方有助於消除憂鬱與焦慮的負面思維(真的嗎?可以來試試)

每次的藝術體驗,無論是主動創作或是被動欣賞,都是情緒與認知系統的交流:
沒有情緒反應=無動於衷,沒有認知分析=沒有美學與說不出美感

巴哈賦格曲C小調

最古老的樂器是一支35千年前用鷹骨製成的長笛- 藝術的創造力遠早於人類認知能力的發展,神經學家一直想知道:
人的大腦為何會對音樂產生強烈的情感反應?

音樂刺激(讓人腦分泌多巴胺的)紋狀體,多巴胺跟人的愉悅反應(如性行為與藥物成癮)有關;人腦喜歡結構相似的音樂片段- 用熟悉的事物定錨才能在不熟悉的旋律中獲得樂趣(刺激)

樂趣源自於預期和意外之間的反差,每一次的刺激與意外經驗都能夠幫助大腦理解現實與環境,增加知識經驗已做出更佳的決策。
但意外太多或陌生的新環境,反而會讓人受到驚嚇與恐懼。


IV 論樂觀、悲觀與群體行為
人們寧願相信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幻象,也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命運由抽籤決定的現實




17 效用、風險趨避與負面思考
情緒的算術:11小於2
但減1再減1,減幅會大於2

邊際效用遞減
不斷連續中樂透,每次喜悅度降低(不斷出事,每次的悲傷或憤怒感遞減…)

人多半是風險趨避者- 厭惡損失的情緒反應
但動物實驗顯示- 鴿子更喜歡食物量隨機變動的地點,prefer冒險獲得更多的食物也不要吃不飽+餓不死

沒有所謂理性這件事- 端看你的情緒或注意力具焦在所得、損失或沒有損失上



18 驕傲、自大與謙卑
「我什麼都不是,就連一顆塵土也比不上。」
但也許,你不該這麼謙卑的,因為你沒那麼了不起。

經濟學家史彭斯

市場訊號理論
結果:
Spence發現,即使教育對員工的生產力沒有任何貢獻,它仍然對雇主和員工都有價值。如果存在(或創建)適當的成本/收益結構,那麼“好”員工將購買更多的教育產品,以表明他們的生產率更高。

炫耀行為的背後
傳遞訊號給他人- 我很行
可以炫燿金錢財富、美貌年輕或者知識學問乃至於虔誠信仰
對自己建立自信心與存在感
引誘其他獵物或信徒作為食物


謙卑本身就是一種誇耀
對外宣示自己的自信心與不需要羨慕和忌妒她人
但在浮誇與競爭的社會中,謙卑會被視為軟弱
而在謙卑為主流的社會或群體中,自大與自我吹噓會被視為惹人厭的輕率行為

對於擁有的不夠多的人而言,需要透過誇耀與炫耀來掩飾自己的空虛與內心不足
然而對於已經擁有相當聲望與地位的人而言,過度的謙卑反而惹人反感。



19 「那才不會發生在我身上」症侯群
大多數人在多數時候都會自欺欺人,以為我們比實際上更有能力。
為什麼我們寧願相信命運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上的幻覺?

飛行員作戰的難題
是要抽籤選出1/4的去執行自殺任務,還是要所有的人一起去執行陣亡率超過30%的任務
理性與OR上,應選擇前者;情感與道義上飛行員寧願選擇後者(也不願擔負苟活的罪惡感)


過度自信的心理
多數投資人與駕駛人以為自己的技術高於平均水準,實際上是馬路三寶與投資績效輸給射飛鏢的猴子

人對自己能力的認知,往往要經過多次的試驗才能有越來越正確的認識(貝氏機率)
只不過人通常是自我感覺良好與過度自信


過度自信的優勢
1.如同孔雀的尾巴=>傳遞資訊,提升個人市場價值
2.自信可以嚇阻對手,要說服別人你自己很強時,最好你打從心底相信自己很強
3.過度自信與樂觀=低估風險促進嘗試行動,行動往往有利於提高生存機會

患有憂鬱症的人,對於好事或壞事的評估往往更為準確
而男人往往比女人誇大,但也更會依據成敗經驗更新自我認知=>也可能是演化讓男人必須展現男子氣概、女人必須展現溫柔順從



20 從眾心理學
從眾效應形塑了同質性高的思想與行為。
每個人就算本意良善,仍會以錯誤的方式,影響他身邊的人。

先點餐的人看到別人點不一樣的餐點時,往往會有壓力與懊悔

有意識的從眾
動態的過程如何讓多數人做出錯誤的決定?(去吃ㄧ家沒那麼好吃的餐廳,冷落一旁更好吃卻沒客人的餐廳)
1.一開始多數人的行為可能是隨機試誤,隨機導致(口味、價位與品質沒有顯著差異的)餐廳,有的人多/有的人少
2.每個人依據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的行為(避免踩雷)
3.人多的餐廳越容易吸引客人
4.馬太效應-強者越強- 生意好的餐廳越容易提升品質與降低成本,形成口碑。
5.月暈效應- 客人排隊越久,看到同樣選擇的人越多,越覺得餐廳好吃與自己的選擇正確(額外的心理效用與感覺良好)

從眾效應可以發生在當前10位客人中,有3-4位作出同樣選擇時產生(甲店有3-4位客人,乙店有6-7位客人= 人客數有差別時)
一開始客人選擇甲店或乙店,完全是依據相關二手資訊或個人一手的感覺;只厚會變成參考其他人的選擇(=現場排隊人數)

股票的漲跌或市場的一窩峰也是類似,一開始是各自(依據基本面、市場面與消息面)判斷,後面的暴漲或暴跌則是從眾的心理面

造成從眾行為的貢獻因素
同儕效應:參與者的行為的同質化- 好學生多的名校,同學們的學習氣氛越好
會不會學習動機與成就感被其他成績優秀的同學所抵消,反而在爛學校寧為雞首成績更好?

快思效應:人腦無法考慮眾多因素或機率差異,做出決定。



21 1+1>2的團隊精神
當身邊的人都在認真工作,也會提升自己想要認真工作的動機。
會對工作行為產生影響的不只是金錢激勵,社會激勵也扮演重要的角色。

契約理論
金錢激勵因素與工作成果不是表面的那麼線性

有的頭腦單純的人()認為:應該依績效進行獎酬- 做的越多,拿的越多&有差異才能激發競爭

實際上公司的產品要賣的出去才能賺錢,而產品要賣得出去,需要A+B+C+D+E共同合作才可以,如果A分得多=降低BCDE的努力工作動機= 差別待遇所激發的動機(A的生產力增加)會被(BCDE)不公平的憤怒情緒所抵消

而其中最弱的一環,決定了產品最終的銷售數量或者專案的成功機率

Structure Dominated Compensation? 等於戴明所說,一個人績效的好壞,其實他自己工作是否努力只佔10-20%的解釋力,剩下的其實是他自己無法控制的組織結構脈絡因素與運氣


影響績效的同儕效應
1.義大利南北部的工作倫理差異
從北義調到南義的員工,很快發現南部大家都散漫,於是也跟著曠職與上班遲到
從南義調到北義的員工,也很快感受到北部的步調與壓力,不得不遵從準時等工作倫理

2.裝信封的實驗
儘管時薪相同,當看到別人產出量高時,即便彼此不相識,也會擔心自己動作慢、丟臉
當看到別人產出量低時,也會擔心自己太認真跟笨蛋一樣

3.櫃檯記帳人員
大家會看同儕的結帳速度來調整自己的結帳速度

如何抵銷同儕效應的副作用?
除了個人績效獎金之外,要有團體績效獎金- 大家都不願意成為拖累團體的害群之馬:團體的道德譴責是很強的制約力量。

主管自己要很小心/以身作則,不要以為員工都是笨蛋或是瞎子:上行下效
要想人前顯貴,人後就要受罪。

老師的好文(觀照自己的內心與起心動念)



V 論天性與理性
性格很有可能在娘胎的九個月內就形成



22 非理性情緒與贏家的詛咒
贏家的詛咒有兩大成因,一個與認知有關,一個與情緒有關。
我們無法完全消除非理性情緒,但可以降低它們的負面效應。

任何人都會生氣與發脾氣,這沒什麼(困難),難的是:「在正確的時候、出於正當的目的、以洽當的的方式對特定的人恰如其分的發脾氣」
讓發脾氣帶來好處與成長而非彼此相互傷害。(只不過人控制憤怒的能力通常很有限)


情緒演化的優勢與劣勢
臉紅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社會性情緒

人類和動物的表情

臉紅表情現象的幾種解釋
1.源自於交感神經:戰鬥或逃跑的反應- 讓身體充血增加反應靈敏度,但後遺症就是臉紅
2.實驗顯示:當人大聲唱出一段文字時,面對群眾的那半邊臉,血流量比較多
3.臉紅釋放出社會社交訊號- 讓他人知道(當事人)發生了一些社會常規無法接受的行為。而此一訊號之所以可靠,是因為通常臉紅無法控制或假裝
4.會臉紅的人比違反社會常規臉不紅氣不喘的比較不會讓他人反感

後悔這個情緒讓人具備演化優勢
從不後悔=一再重蹈覆轍
深刻的後悔看似非理性的情緒,卻能夠帶來理性的行為- 大幅改變自己的行為
人的行為不是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以「未來盡可能不後悔」為主
所以
  • 人不會害怕嘗試未知,反而難以對知之甚詳的事情做出抉擇
  • 寧願因從眾而犯錯(大家一起錯,比較不會懊悔),而不願自己理性思考後做出與眾不同的選擇
  • 寧願堅持原本的錯誤認知,也不願承認自己犯錯


快樂愉悅等情緒往往只出現大腦的某些區域,然而懊悔的大腦活動卻出現遍及大腦的數個區域- 包括負責認知與分析性思維的額葉皮質與皮質內層、以及負責情緒和記憶的海馬迴


理性情緒的反面- 贏家的詛咒
多巴胺可以激勵我們完成工作,也可以是各種精神障礙的成因,例如竊盜癮、賭博癮、購買癮

贏家詛咒的背後是- 勝利的渴望與得標贏的欲望
不斷喊價的過程,對與投標參與者的大腦而言,就是反覆的刺激- 讓人不斷競標與競標行為更積極。

控制想贏的慾望跟控制憤怒一樣困難
現在想想,很多A型性格/積極與侵略性格的高階主管,雖然事業成就驚人,但其實也很可憐,活在不斷挫折的情緒當中,也難怪低下的工程師把這些喜怒無常的高層當成洪水猛獸。


23 先天決定與後天養成:解開人格謎團
人格特質在前10年決定?
還是其實在更早之前──在出生前9個月,人格特質就已形塑?

兒時的人格特質會保留至成年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


人格特質的遺傳研究
人格特質多半在10歲前已經決定

影響血管加壓素的主要基因是AVPR1a
AVPR1a基因較短的受測者,在賽局實驗當中贈與他人的金額遠少於基因較長的受測者

遺傳與基因對於人格特質扮演重要的角色,影響力甚至高過後天教養與教育。

在不久的未來,或許應徵者會被要求附上唾液,依據DNA的檢測結果來判定其成功的機會=另一種歧視與成見。



結語 感性與理性兼具的策略智慧
最終擁有優勢的不是僅靠理性運作的人,而是感性與理性兼具的人。

「行為科學」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科學(偽科學)
各種的實驗結果,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詮釋。(遑論研究行為與心理的學者,為發表而發表,很多研究成果往往無法複製與重現)

科學只能讓我們對於人類的情緒與認知產生片斷與模擬兩可的理解,或許也永遠沒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所謂的靈魂與精神,正是代表科學無法解釋清楚的事物。

每當涉及換工作、或者一段感情是否繼續時,發揮作用的不是理性機制,而是感情機制- 讓人猶豫不決的是情緒而非認知:所有的考量轉換成情緒(而非$或效用單位)-如希望期待或恐懼排斥,憐憫或者憤怒,把我們往不同方向拉扯- 這是人腦決策運作的實際機制(which is a good thing)

只用理性機制進行決策
就會如同政府的依法行政與法律判決,沒有辦法回應民眾的感情

只用情緒機制決策
就會意氣用事,受情緒所擺佈

呵呵,這本書又再反駁呂世浩老師的觀點- 只談道德與理性=德性,不談情緒
理性與情緒也如同是鐘擺一般,回來往復擺盪,週而復始

不要偏激就是中庸之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