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3年12月16日 星期六

金融煉金術與南海泡沫

金融煉金術的終結

https://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0572625063 


作者提出了四個造成資本主義金融與經濟體系失敗的概念:

  • 失衡:政府作為調整市場機制和經濟體系之間的關鍵力量缺席了。
  • 極度不確定性:經濟學家認為的「理性」所建構的資本主義體系,因為低估了「理性」的不確定性,太相信「經濟學原理」而對現實世界的危機和未來發展造成了誤判。
  • 囚犯困境:因為自利心理和資訊的不完整,囚犯困境未能如理論般促成最好的經濟效應,反而造成了現實中以自利心態行事,錯過了合作所能帶來的更好的結果。
  • 信任:管理者因為無法提出並實行完善的法規造成體系中行為者之間,甚至人民對管理者的不信任,造成整個金融與銀行體系失去控制。


金融體系不是大到不能倒,而是複雜到人人都有如瞎子摸象與一知半解

年過五十,讀了一點書,才勉強有些許理解與會意



銀行、紙鈔與金融危機,現代社會的煉金術幻象──《金融煉金術的終結》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sobooks/the-end-of-alchemy/ 

現在的社會相信紙鈔所具有的價值,而且信任銀行體系、中央銀行,認為他們有辦法利用相關的政策手段,促進經濟繁榮與進步。但實際上,近百年以來,經濟體系並沒有一帆風順地向前發展,相反的,儘管銀行體系看似越加健全,但市場失靈、乃至於經濟體系運作失敗的事件,仍然層出不窮。回顧歷史,我們看到的是一次次的經濟蕭條、超級通膨,甚至是銀行體系的崩潰。

「金融煉金術」,是銀行吸收大量的存款資金之後,再把資金借貸出去;而借貸出去之後,銀行得以收取更高的利息,這個過程就是「金融煉金術」的原型。

對於銀行來說,這是一種把具有安全價值的銀行存款,轉變成為低變現且高風險的投資過程。雖然銀行可以透過對於不同產業的資金需求者進行放款,達到「多角化」的風險分散,但實質上,多角化的做法,只能夠避免個別公司或是單一產業的「非系統風險」,對於足以影響到所有產業和整個國家的「系統性風險」,銀行的抵抗力仍然相當微弱。

換言之,一旦發生大規模且普遍性的經濟衰退時,銀行身為債權人所擁有的抵押品價值,就可能開始減損。例如在 2007 年的美國次貸危機,不動產市場迅速跌價,造成銀行所擁有的房地產抵押品市值逐漸降低,這部分跌價的損失,原本是由銀行本身的資產來承擔;不過,一旦損失超過了銀行本身的資產淨值,就變成是由存戶的資金來承擔。

對於銀行存戶來說,當銀行資產嚴重減損時,會損及存戶對於銀行的信任;存戶為求自保,而開始從銀行裏頭把資金提領出來。在社會大眾信心不足的情況下,這很容易釀成「銀行擠兌」。這時候,銀行必須開始尋求更多現金,以便於應對存戶的提款要求。


金融煉金術的關鍵與秘密

其實不過是信任與信心

  1. 資產貨幣化:資產不等於貨幣,紙鈔貨幣只是作為交易媒介,大家”相信”政府或金融機構發行紙張具有”價值”=>政府或央行可以透過貨幣發行來造成通貨膨脹,剽竊人民的生產力
  2. 市場交易與交換:萬事萬物皆可定價與交換交易,大家”相信”市場交易”名目價格”=對應的”內在價值效用”=>市場只能有效率的磋合買賣雙方,透過交易價格proxy内在效用,無法隨時精確=>市場充滿不確定性與操弄,不確定性與操弄=泡沫與失衡
  3. 金融機構投資:大家”相信”自己的錢交給銀行,銀行會比自己更懂得理財+找出可靠(穩賺不賠)的投資標的,不用承擔風險,就會生出利息
  4. 政府金融監管:大家”相信”政府會監督金融機構,不讓這些金融機構搞出亂子+萬一發生亂子會以負責任的態度追究起訴

正是因為以上(盲目)的相信與信心,人們以為金融體系能夠「煉金」,所以埋下多次金融危機的潛因


《金融煉金術的終結》:黃金和紙,哪一個適合作為貨幣?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1438/fullpage 


《金融煉金術的終結》:國家與貨幣之間奇特的一對一關係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1439/fullpage 



政府與金融機構如何確保大眾的信任與信心?

  1. 政府與銀行擔保+儲備黃金(大家不相信紙鈔,那總該相信黃金吧?!);只有合法(可暴力脅迫人民)的政府才能發行貨幣(規範大家不得不使用)
  2. 成立各種監管組織、機制與規範,e.g., 金管會、證交所、存款保險公司、年報查證、ESG報告確信
  3. 動態利率、匯率與價格波動+充滿各種術語名詞的報告,讓大家被麻痺與無力深究
  4. 透過穩定市場秩序與刺激經濟發展(=為了百姓好)的正當藉口理由,政府伸出看得見的手來干預市場運作看不見的那隻手,而政府往往就是敗壞財政紀律與金融市場秩序的元凶




南海泡沫事件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5%8D%97%E6%B5%B7%E6%B3%A1%E6%B2%AB%E4%BA%8B%E4%BB%B6 


南海泡沫:英國300年前一次金融危機留給後世的遺產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4563332 

債務證券化、政府官員假公濟私、投資公眾盲從和市場的貪婪、變化莫測,在300年前這場金融泡沫中都已經登場。



造就英國霸業的金融創新,為何化為一場泡沫?解密百年前「南海泡沫事件」始末(上)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outh-sea-company/ 

1710 年,英國陷入兩場打了十年的戰爭,即為大北方戰爭與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沉重的軍費使國債不斷攀升,財務壓力沉重。國庫卿羅伯特•哈利(Robert Harley)剛上任時,竟然得先賣樂透才能支付馬上要到期的利息。

更麻煩的是,過去政府部門自行舉債,但債務的條件與對象都參差不齊,甚至有左手借右手的亂象,難以準確結算。因此,哈利還得先搞清楚政府到底欠了誰錢,又欠了多少錢。經過一番調查後,才發現兩千一百萬英鎊的公債中,竟有九百萬英鎊沒有專門的款項支應。這種窘況該如何是好呢?

當時,英國有兩大經濟機構──東印度公司與英格蘭銀行。東印度公司長期壟斷印度與東南亞的貿易,甚至曾一度控制全球半數的貿易金流,獲利驚人。私營的英格蘭銀行則是為了籌措重建艦隊的經費而創立,獨佔發行紙幣的權力,承攬不少政府當時的債務。

利用英格蘭銀行是現成的方法,然而銀行由前朝輝格黨把持,身為托利黨人的哈利不願受其牽制,希望另尋他法。於是,哈利與金融家約翰.布朗特(Sir John Blunt)共同想出了一個計畫。

羅伯特與布朗特計劃,先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中取得黑奴專營權,再透過皇室特許狀轉移給承接債務的公司。當時南美洲周圍的海域稱為「南海」,所以這間新公司就叫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

不過,因為戰爭還沒打完,就算拿了女王的特許狀,也沒有地方可以貿易,但九百萬的債務卻等不了人。於是羅伯特先調用菸酒稅付給南海公司,以 6% 利率要求債權人把九百萬公債轉換成股份。

若仍是由政府拿稅金付給債權人,中間多個南海公司有什麼意義呢?對債權人來說,轉換後的股票在證券市場流通,比公債更好脫手。以政府的角度看來,轉換後的債務不僅利率較低,且集中掌握在自己人手上,不用擔心被債權人贖回,能避免現金不足的問題,可說是個雙贏的交換。

1711 年 7 月 29 日,特許狀還沒生效前,就有 200 個大戶在第一次認購中轉換了價值 275 萬英鎊的公債。加上後來幾次的認購,總算是收全了九百萬的債務,計畫成功!羅伯特也順利升任第一財政大臣。

1713 年,戰敗的西班牙在烏特列支簽下一系列和約,英國的戰利品之一就是羅伯特與布朗特垂涎的黑奴專營權,允許南海公司每年在南美洲買賣四千八百位黑奴,持續三十年。

黑奴貿易的阻礙之一:非洲公司

終於能開始貿易的南海公司,卻不是第一批來到非洲的英國商人。早在 1672 年,就有商人成立皇家非洲公司買賣黑奴。雖然特許狀在 1698 年取消了,但非洲公司仍掌握與土著王國的外交關係,在西非海岸線也擁有堡壘與倉庫。最後,南海公司只能在西非海岸買下黑奴,並在皇家海軍戰船的保護下,將黑奴轉賣到大西洋彼岸的西班牙殖民地。

黑奴貿易的阻礙之二:西班牙

除了非洲公司,南海公司還得應付西班牙殖民當局。當第一批黑奴抵達南美時,當局甚至不願收貨,最後只能虧本轉賣到西印度群島。《魯賓遜漂流記》的作者笛福就曾評論:除非西班牙人同時失了常識、癡呆了,才會放棄、拋下自己的商業利益,丟下他們世上唯一有點價值的東西。簡而言之,就是自掘墳墓。除非如此,我們才能假設他們會在任何狀況下拋下這價值難以估量的珠寶,也就是西班牙種植園的貿易專利。

這其實並不能怪西班牙,畢竟南海公司時常賄賂殖民地官員,夾帶走私品,條約中明訂分給西班牙國王利潤的四分之一,南海公司也從未付過──因為貿易最後根本沒有利潤。南海公司慘澹經營了六年後,英國與西班牙因四國同盟戰爭再次開戰,隨著公司在南美洲的財產被全數沒收,奴隸貿易又做不下去了。



造就英國霸業的金融創新,為何化為一場泡沫?解密百年前「南海泡沫事件」始末(下)

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south-sea-company-2 

1719 年,英國國王喬治一世的心情,就如冬天的倫敦般濕冷。這年冬天,他走上下議院中專為國王保留的講台,用他不流暢的英語發表一段演說:

「下議院的紳士們,你們將會看到,如同我曾經對你們承諾過的一樣,對於海軍與陸軍的擴建相當謹慎。我完全相信各位對我和我的政府,有著無上的責任和情感,因此你們有完全的責任去安排政府必要的供應。為此,我特意命令將預算如實呈現在諸位面前。並且,我必須要求各位領導人,將你們的思緒集中於尋找一切能夠減輕國家債務的方法。」

連年的戰爭讓英國欠下了五千多萬英鎊的國債,國家的支出有將近一半都被迫拿來支付利息。部分公債被三家半官方公司持有,南海公司有 1170 萬,英格蘭銀行與東印度公司則各有三百餘萬,剩下三千多萬則被私人持有,龐雜的債務結構讓喬治一世頭痛不已。

1720 年 1 月,財政大臣約翰.艾斯拉比(John Aislabie)向下議院宣讀了一項提案:「南海公司將承接英國政府流通在外的 3150 萬公債,並發行同等面額的股票以補償公債持有人。收購完成後,公司將每年向議會收取 5 %利息,承諾在一年後回饋 300 萬英鎊的利潤,並在七年後降息至 4 %。」

這個提案與過去貌似大同小異,但有個極為關鍵的差異,就是股票與債券的交換比例,新提案只限制以同等市值的股票交換公債。這意味著若公司股價上升,南海公司便只需用較少的股票向債權人換取公債,而讓公司有剩餘的股票對市場賣出,進而從中獲利。如此一來,股價越高,公司的獲利也越高。

假如股票的市值與面額相等為 100 英鎊,股票即被全數用於交換公債,但若股價為 200 英鎊,公司就只需以一半的股票交換公債,剩下的一半股票成為公司的「利潤」。計畫提出時,南海公司的股價已在 135 英鎊,只要保證往後不跌,南海公司就能從中獲利。

五天後,英格蘭銀行呈上提案,將回饋升至 550 萬英鎊,但將轉換比例定在了稍有獲利的 17:10。一個星期後,布朗特等人再次加碼,把回饋升至最高 750 萬英鎊,更承諾加快降息的時間為四年後。

兩方的提案提出後,激烈的討論就開始了。以財政大臣艾斯拉比為首的南海公司支持者指出,他們的計畫對所有人都有利,只要股價上升,不論是政府、南海公司或交換股票的債權人都會得利。英格蘭銀行的支持者則宣稱,依靠變動的比例,等同於把英國的命運寄託在難以預測的股價,勞勃•沃波爾(Robert Walpole)爵士就警告:

這將把整個國家的精力從貿易與工業,都轉向了炒股,如此危險的行徑會創造出危險的誘惑,使粗心之人拋下他們的勞動,去追求想像中的財富。這個計畫的大原則是個極大的邪惡:它將鼓動、維持大眾的激情,來支付虛妄財源的股利,透過人為的方式推升股票的價值。

當西敏宮裡的議員正在辯論得失時,議場外也暗潮洶湧。布朗特藉由證券商接觸了政壇要角,再低價轉賣南海公司股票,或是承諾在股價上漲時分紅。收賄者不乏議員、貴族,甚至是國王的情婦,但最關鍵的要屬財政大臣艾斯拉比本人,他收到了價值七萬英鎊的股票。4 月初,南海公司的提案交付表決,以 172 對 55 票的優勢在下議院通過。當天,南海公司的股價隨及漲到了 310 英鎊。

面對複雜的金融市場,一般民眾不只仰賴報紙上的資訊,也需要媒體記者來解釋股市。然而,隨著股價不斷飆高,就連財經專家也開始無法理解南海股票的天價。布朗特深知,計畫的成敗取決於股價是否能持續走高,因此聘用了專門人員向媒體「澄清」這些疑惑。4 月 9 日的《飛越郵報》就指出: 

南海公司的股價愈高,購買者的獲利就愈多。當股價為 300 英鎊,其內在價值為 448 英鎊;當股價為 600 英鎊時,其價值為 880 英鎊。


換句話說,南海公司的股價永遠不嫌高。

除了領先時代的公關策略外,南海公司還安排了兩次認購,讓大眾用現金購買股票。為了拉抬買氣,認購者只需先付一成的「頭期款」,其餘再於 54 個月內付清即可。同時,布朗特也通過他擔任董事的「空心劍刃公司」發行銀行券,讓市場上有更多銀彈可以購買股票。

並非所有人都相信南海股票的價值。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爵士曾是南海公司的早期投資者,他在四月初就清出持股,獲利三萬英鎊。然而,獨醒之人不僅叫不醒旁人,甚至會跟著作夢。

當時,一名銀行家聲稱「當全世界都瘋了時,我們必須想辦法模仿他們。」這類投機者認為,股票的內在價值並不重要,只要找到願意買下股票的「下一個傻瓜」,還是能獲利。這個被稱為「博傻理論」的心理或許也擄獲了牛頓,所以他在出清股票兩個月後,又在泡沫的高峰把全數身家都投入南海股票。

南海公司使出了各種手段拉抬股價,情勢卻不斷惡化,因為股價自六月底的高峰後,已在八、九百英鎊徘徊數週,使投資人選擇獲利了結。同時,阿姆斯特丹與漢堡也出現了膨脹中的泡沫,這都讓國際投資人紛紛轉向追捧最新的獲利機會。最後,南海股票的現金認購者開始繳不出分期付款,只好賣出股票變現。布朗特與南海公司左支右絀,最後決定放手一搏。

布朗特盯上三家規模雖大,卻沒有權貴撐腰的公司,分別是皇家家具、約克建築、英格蘭銅業公司。8 月 18 日,艾斯拉比頒布令狀,宣布這些公司的營運超出了特許狀的範圍,被指名的公司股價應聲下跌,形同壁紙。

諷刺的是,布朗特沒有想到投機者大多借錢投資,而且持有多種股票。這些公司的股價下跌使他們被迫清算,只好賣出南海股票償債,形成巨大的賣壓。當南海公司的股價一出現下跌的情勢,群眾便陷入一陣恐慌,紛紛拋購股票。一個月內,南海公司的股價就跌回了 180 英鎊,倫敦股市也如骨牌般轟然倒下。




南海泡沫與醜聞的現代版詮釋

https://liuevan.wordpress.com/2023/11/08/%e9%80%b1%e6%9c%ab%e8%ae%80%e5%8f%b2-2324/

摘錄:

  1. 修定(歪樓)法律,做成方便特定人士的條款。這我們很熟。老套路。
  2. 政府動用特別預算(免受民意干涉),成立一家很奇怪的官股公司,公司裡都是些什麼促進會主席、什麼聯盟的秘書長、什麼誰的外甥之類的。這我們也很耳熟。這公司要做啥? 廢話! 南向搞貿易! 八么洞洞英國啟動,Let’s Make Britain Great Again! 我國四面環海,海洋立國;這南向公司就叫它南海公司吧。
  3. IPO上市。初級市場發行價每股100英磅當然限定皇親國戚跟政治正確的紅頂商人承購。接著向次級市場發行普通股,發行價每股200英磅。這摸貴? 廢話! 成長飆股當然不會便宜。
  4. 養。這你肯定耳熟。層峰欽定的行業,政府專法特許的獨佔市場,官股的威信作保,你怕個屁? 本公司股利保證6%! 不要等買不到了才在那邊靠夭!
  5. 大內宣。名人代言。你看,就連人間少見的天才,牛頓,也都來認股了,啊你是有比牛頓聰明嗎? 下下下! 南海就是新護國神山,買了等於你家小孩0到60歲南海養。
  6. 做帳。啊,這就要內行一點的才熟。本公司業績亮眼,故提高今年股利到10%。接著,三步五時調升股利,沒搭上車的都在哭。當然,政府裡應負責金融管理的,上上下下都打點好了。
  7. 套。博士老師理事長,外加首席,高調:大家看,漲到300後修正到280,這價錢閉著眼睛都要買! 這不是套,這是神明在回應遲到者的泣求。
  8. 育肥期。殺之前,育肥。在買通的政府官員閉眼轉頭之下,南海印更多股票拿去市場賣,賣得股款灌入公司獲利;獲利上升,股利就加碼發,股價也被追捧飛飆。股利升到100%,股價一路北上,進入千金俱樂部:每股1000英磅。若你是巷子內的,你應該會說,等一下,跟後人收股金去支付前人股利,之前那龐式騙局不就是醬搞的? 是的。沒錯。
  9. 殺。殺了再騙,說這是短期修正;騙了再殺,韮殺韮,回漲即殺。死貓如此連連彈跳好幾回,股價傾洩而下,從千元價直達破發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