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8年12月1日 星期六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4/5)

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
The Third Chimpanzee The Evolution and Future of the Human Animal




Part 4 世界征服者

人類經過什麼轉變才成為世界的征服者?

在過去,陸基分布最廣的哺乳類是獅子,但在一萬年前全盛時期,獅子也沒擴及東南亞、澳洲、南美洲南部與太平洋的島嶼

人類的擴張不但驅趕殺害其他生物、不同人類族群也相互驅趕與殺害彼此。
人會滅亡的兩大隱憂
1.破壞環境
2.相互殺害
動物也有以上兩種行為,但人類的規模在動物界前所未見

為什麼某一族群擁有了征服其他族群的優勢?
(槍砲、病菌與鋼鐵前傳)


生存的競爭發生在相同生態殖位(niche)的不同物種間,而同胞之間的競爭更是不可避免與最激烈




同胞之間的競爭形式
1.把食物和資源用光(吃光或藏起來)、大家看似各忙各的,沒有表現出敵對行為
2.儀式性或實質性的驅趕
3.直接謀殺或發動屠殺

物種間的競爭分組也有所不同
1.單打(雄性一對一單挑)
2.雙打(成對雌雄對付另一對雌雄)
3.群架(雄性猩猩的幫派對決、狼或野狗的成群廝殺)
4.全面戰爭(螞蟻傾巢而出)

而群居的人類,一般的競爭以社群(村莊)間的衝突為主(比較類似猩猩打群架、而非鳥類單打或雙打),在短暫和平期間會進行女人(婚姻)的交換(類似狼群與黑猩猩),透過物品交換與禮物餽贈降低彼此敵意。

兼具發明智慧與製造工具靈巧的人類,天生的仇外敵意比任何生物更能造成嚴重的後果。



13人類史的新面貌:世界村

在地球上的大多數物種,往往只生活在很小的一塊地盤與地理範圍內,分布在幾大洲的物種,也不會到其他洲去拜訪同胞。
動物對棲地環境的忠誠,反映在牠們的地理變異上:同一物種在不同區域的不同族群,會演化出有所差異的亞種=>只找當地同胞交配繁殖。

人類如同其他動物一般,受到居住地的形塑,人類各族群除了地理區隔外,還有言語與文化的隔閡;直到最近幾千年,人類政治組織與技術發生變化,各族群才相互接觸、交流與融合(透過戰爭屠殺或婚姻)
原本眾多獨立、不太往來的族群,漸漸被融合成為地球村
覺得有捷運的地方都很像

導致人類各族群難以交流的,除了地理區隔(e.g., 深山中的谷地難以到達),還有距離的因素(交通與糧食補給),扣除近代,旅行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紐機內亞的土著終其一生在方圓16公里的範圍內活動,他們也難以忍受地盤上出現其他陌生人(來了就殺,覺得外人會盜取所屬地盤上的資源、誘拐婦女、散撥疾病與規劃偷襲…)

許多的部落與村莊,在其眼中:自己是世上唯一的人類、從無獲得外界的資訊
原始、與世隔離的部落,第一次接觸現代探險家時,所造成的心理衝擊與震撼不亞於金融風暴或911(大概可以比喻想像揣摩為外星人降臨地球吧!)
土著覺得白人對黃金著魔、白人不理解土著對於貝殼的重視(貝殼是當地流通的貨幣)


相互接觸與開通之後
各部落經過數千年才累積的傳統差異,一下子就被拋棄、遺忘與抹殺
藝術、語言與各種文化儀式逐漸消失
西方的文化習俗與價值觀成為世界的主流,而西方的文化習俗之所以成為主流,不是因為這些文化可以令人幸福或有利於人類的長期生存,而是因為這些西方國家在經濟與軍事上的強勢。

近代所謂文明社會,一昧追求消費與享樂,任意剝削環境,各種環境問題與社會問題(e.g., 貧富差距、老人安養、青少年叛逆、嗑藥等)都嚴重到瀕臨災難,然而以上問題在新幾內亞的各部落可以發現有好幾種不同的解決方案比近代國家光靠制定法律好得多,然而怕的是:這些不同的文化傳統與可供借鏡作法,還來不及取經就已經消失、被遺忘。

人類社會融合成為世界村帶來不少好處(大家比較能夠相互包容、不會仇殺),然而代價是文化多樣性也跟著(電視)消失。

《昨日世界—找回文明新命脈》The World Until Yesterday: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ies? (2014)的前傳與伏筆



14問蒼茫大地,誰主浮沉

這章可以直接看
槍砲、病菌與鋼鐵()

槍砲、病菌與鋼鐵()

槍砲、病菌與鋼鐵()

槍砲、病菌與鋼鐵()

過去的地理課教導大家背誦各國的首都、各地的資源物產、交通動線網(for發動戰爭作為侵略與掠奪的指引),這種地理課程的教授方式對於學子沒有任何幫助,也難怪地理課已經從課表上消失。

然而放大眼界與觀察的時間尺度,通達全球的交通與通網路無法消除因地理環境不同而塑造的族群差異,大體而言,你居住的地方深刻地決定你是什麼人。



15印歐語族擴張的故事

相較於紐幾內亞-每個一小段距離就會遇上說不同語言的人,今日歐洲英語、義大利語、德語、俄語都是印歐語,其高同質性其實是個特例。

而光從語言(即便沒有留下文字),語言學家便能推論最早印歐語族生活在何地與他們征服世界的憑藉。


如何證明語言之間的關連性(親屬關係)
證據依據
1.共同的字彙
2.相似的動詞、名詞字尾變化
3.語音代換:英文中的「th」與德語中的「d」是同質代換,e.g,., 英文thank,德文danke
4.相似的語音與構詞規則

不同印歐語間的差異如何產生?
語言(類似DNA)隨著時間與地方差異而變化不同,各地方形成方言,如果語言便亦持續下去,會造成說不同方言的人群,彼此無法相互溝通。
語言的基本語根約每千年變化20%

世界上各地區使用的各種語言都不斷分化,除非鄰近社群間彼此不斷接觸,宰可能阻礙分化的趨勢;如果一個廣大地區只有一種主要語言或幾種有親屬關係的語言=>可以推論該地區語言的演化「歸零」過!
使用不同語言的種族被征服、只剩強勢種族的語言或透過教育被迫學習外來語。

從文獻當中,今日各種不同的印歐語,可以追溯到一個上古的「母語」
最古老的印歐語系文獻-伊朗文本(800-100BC)
溪泰文、梵文與古希臘文,從印歐母語分支出去的時間約在2500BC或更早


印歐語的起源


學者推測古印歐語族的原鄉是黑海以北、聶伯河以東的俄羅斯草原



BC4000古印歐語族(字彙有輪子與馬,但沒有戰車與各種農作物)開始第一次擴張,隨著馴馬技術的提升,歐洲開始受到草原民族的侵襲。
一小撮草原來的騎馬族群,能夠改變原本在地社群所說的語言。

從語言的角度來看,說印歐語的族群從未統一過,自從有文字紀錄以來,最慘烈的戰爭、最惡毒的鬥爭,發生在印歐語族群之間:納粹想消滅的猶太人、吉普塞人與斯拉夫人,說的是同樣的印歐語。



16「原住民」問題:族群衝突

澳洲對於英國白人的國慶,對當地原住民而言,是滅族歷史的開始

塔斯馬尼亞島民與歐洲人的首次接觸就以悲劇收場,所以一八○○年左右英國獵捕海豹的人與拓墾的人一到達島上,就與塔斯馬尼亞島民發生衝突。白人誘捕島民的孩童做勞工,誘拐島民婦女,傷害或殺害男人,亂闖島民的獵場,並嘗試驅趕島民離開家園。這麼一來,衝突升高,「生存空間」之論甚囂塵上。在人類歷史上,「生存空間」是最常見的「滅族屠殺」口實。由於白人的誘拐,一八三○年十一月,塔斯馬尼亞東北部的島民,只剩下七十二個成年男人、三個成年女人。沒有小孩。一個牧羊人以釘槍打死十九個島民。另外四個牧羊人伏擊一群島民,殺了三十人、將屍體丟下懸崖,就是今日的勝利山(Victory Hill)。

1828澳洲總督為阻止衝突繼續升高,下令島民必須離開有歐洲人屯墾的地區,由罪犯組成與警察帶領的清鄉隊,獵捕塔斯馬尼亞島民

最後一位塔斯馬尼亞男性島民在1869逝世,女性在1876過世

澳洲大陸上的政府,成立「土著警察」採取搜索與消滅的方式,殺害與驅趕土著。
1921年的人口普查,土著人數從30萬降到6萬。


如何界定「滅族屠殺」?
被害人屬於「特定族群」=>族群有時候是指不同的「國家(相同人種)
被害人做什麼或沒做什麼不重要

政府行動(e.g., 史達林殺害政敵)與私人行為(巴西土地開發公司僱用印地安殺手)兩者並沒有明確的界定
美國西部拓荒時期,軍隊與平民都會殺害印地安人
很多部落項互爭戰,背後並沒有政府官僚機構的介入與主導

滅族屠殺和意圖也不見的有明確的界定
1830國政府命令東南各州的印地安人遷徙到密西西比河以西,冬天遷徙導致許多印地安人飢寒交迫死在路途上
巴西與巴拉圭政府說:有受害人,但是沒有加害的意圖,所以不夠成種族屠殺


種族屠殺的動機
1.土地與生存空間的衝突
俱備軍事優勢的族群圖謀弱勢族群的土地
e.g, 希特勒爭取日耳曼族的生存空間、澳洲、巴西與巴拉圭政府消滅印地安人

2.權力的衝突
多元(多種族)社會,長期權力鬥爭,其中一個族群嘗試一勞永逸消滅另一對立族群
e.g., 史達林殺害政敵

3.意識形態(種族歧視)
找弱勢族群出氣,也揉合了宗教與種族動機
e.g., 猶太人遭基督徒殺害、一二戰其間成為代罪羔羊,印尼政府殺共產黨

4.報復心理面
法國平息殖民動亂,報復法國人遭當地人殺害;美國屠殺蘇族印地安人以為卡士達報仇。


人類不是唯一會發動種族屠殺的物種
謀殺行動的背後有著成本效益與有利生存的分析與理由
驅逐雄性(長尾猴)、殺死雄性(獅子)與不分雌雄一律幹掉()

人類的近親-黑猩猩已經會謀殺、消滅鄰近社群、為爭奪地盤開戰、誘拐鄰近社群的雌性。

人類群居的特性,主要理由是防禦其他人類社群的攻擊-人既是獵人(獵捕其他動物)也是獵物(被其他族群的人獵補)

人類文明社會,自從有文字以來,「滅族屠殺」史不絕書:
羅馬與迦太基,亞述/巴比倫/波斯:戰敗一方一律誅殺或殺男留女為奴

希特勒與史達林創下紀錄,不過只是
1.受難者人口集中
2.精良的通訊與政府組織-方便圍捕受難者
3.精良的工具(石斧砍人非常困難、一下子就鈍了)



屠殺的衝動(受到道德感制約)是如何釋放?
推翻各種倫理準則(與道德制約)SOP
  • 人天生把人兩種:一種是我們(不可傷害同胞),另一種是他們(如果沒有風險不妨殺害這些人)
  • 把「他們(別人)」當成是動物而不是人(我們),把敵對的人比喻為蟑螂、老鼠
  • 合理化自己的罪行:有權自衛、這些低等人該死/罪有應得
  • 自己才是正義與正確的一方(宗教、種族或政治標籤),其他站在錯誤一方的人都該死
  • 以少數族人受到殺害為藉口進行報復(我們是伸張正義的受害者)



加害者、受害者與第三者的心理反應
加害者
1.聽命行事、拿錢辦事(罪孽算是上頭長官或政府)
2.「他們」與「我們」有別,所以沒有罪惡感,甚至覺得替天行道有驕傲感。
3.兇手改寫事實經過與歷史,以降低罪惡感、自我美化與合理化

受害者
1.受到驚嚇、原先的信念與安全感崩潰
2.感到麻木=>創傷太強烈,心靈麻痺根本無法哭泣
3.覺得羞恥與有罪,因為同伴都死了,只有自己倖存

第三者
事不關己、無關緊要、無動於衷
除非是受害者非常善於溝通與發動資源吸引大眾注意力,才會有人關注
心理醫師受過專門訓練,聆聽人們不幸的遭遇,可是往往不能忍受「種族屠殺」倖存者的痛苦回憶,何況是其他一般人與鄉民(更聽不進去,才能維持自己對於世界的信念與安全感)
人會主動關閉心靈,不願意接受、聆聽痛苦的資訊
聯合國雖然有反種族屠殺公約,而多半無作為(口頭譴責、裝模作樣)


種族屠殺某種程度或角度而言,可謂是冤冤相報,如果拒絕承認每個人/每個種族都有犯下種族屠殺的潛能,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各社會族群與國家間的衝突加劇,人類相互廝殺的慾望升高,總有一天會輪到我們當兇手或是受害者。


另一角度看盧安達種族大屠殺


大崩壞


所有看似非理性行為的背後,都有一個理性的理由

罪惡的源頭
近因-點燃火藥的那根火柴
為把持政權引發的族群/種族仇恨

遠因-蓄積的火藥
人口壓力、環境破壞與乾燥


啟發與涵義

1.你擁有的東西,在其他窮人的眼中,就是殺害你的誘因
沒錢幫孩子買鞋上學的人,把有錢幫孩子買鞋上學的人殺了,自己的孩子就不必赤腳上學炫富是一種愚蠢

2.把自己所擁有的財富分享給其他人,不但是一種美德,更是一種智慧(明哲保身)
只是多少朱門酒肉臭的富豪會懂得以上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