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筆記-槍炮、病菌與鋼鐵(三)

本書的發問方式與回答辯證方法值得好好學習與品味

書本封面的插畫- Pizarro Seizing the Inca of Peruhttps://en.wikipedia.org/wiki/File:Pizarro_Seizing_the_Inca_of_Peru.jpg

畫家
John Everett Millais

 

 

 

PART 3 從糧食到槍炮、病菌與鋼鐵 

討論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征服的近因、遠因與近因間的因果關聯
農業的出現才能支持書寫文字系統、技術專才與政治官僚,進而維持常備軍隊與治理廣土眾民。
 
 

第十一章 病菌屠城記

農夫和獵人一對一空手對戰,農夫不見得會贏 

但是農業可以創造人口密度,十個農夫一定可以勝過一個獵人,遑論農夫身上還帶著無形的病菌,背後還有先進科技的中央政府管控機制 

在二次大戰之前,在戰亂中蔓延的病菌微生物比槍砲刀劍奪走更多人命 

Wiki傳染病歷史
 

近代史上的人類殺手-天花、流感、肺結核、瘧疾、痲疹、霍亂都是由動物疾病演化而來,奇怪的是引發人類傳染病的微生物線在幾乎只在人類社群中存活與流行。
 

從微生物的角度來看,病菌和人類一樣是物競天擇的產物,演化也沒什麼特殊的不同:演化選擇出繁殖效率最好的個體,在幫助它們散布到所有適合生存的地方 

疾病的症狀-流鼻水、打噴嚏、咳嗽代表我們的身體與行為被病菌控制利用,以協助其傳播。 

就病菌的傳播而言,最省事的方法就是等待被吃下肚-沙門桿氏菌/旋毛蟲/線蟲肉芽

而有些會利用昆蟲來搭便車加速傳播-瘧疾、鼠疫、傷寒 

有的則會改變宿主的行為來加快傳播速率, ex:梅毒,天花與皮膚上的瘡疤

流行性感冒、百日咳則更激烈,讓宿主口鼻噴出一大坨病毒。

從病菌的角度而言,讓宿主一命嗚呼其實只是意外的副作用,讓宿主活著甚至不知不覺地去感染其他人,才是更好的方式。 

 

從人的角度來看,當然希望活命與健康

遭遇感染,最普遍的反應是發燒,以把病菌烤死

另一種反應則是靠免疫系統與白血球,在抵抗病菌的同時產生抗體。

 

不管什麼疾病,有些人天生抵抗力較強,經過天擇與代代相傳,大多數人都可以抵擋些病原的攻擊。 

人和多數物種的交互作用彼此是平行線,然而病菌的演化卻是以人的身體為營養來源,彼此都困在越演越烈的演化競爭當中,競賽的形式包含

游擊戰:
久久一次的瘧疾、霍亂、無傷大雅的流感

閃電戰:
1346-1352黑死病(腺鼠疫)1913西班牙大流感
特徵:
1.傳播速率驚人,短時間內攻佔大批人口
2.以急症面貌出現,致死率驚人,但若大難不死,則沒多久會自行康復
3.幸運的痊癒者能產生抗體、很長一段時間不再復發,甚至終其一生再受感染也不會病發
4.這些疾病只在人類社群中發展,在其他動物或土壤中無法存活


人口的數目與密度是病毒傳染的一大關鍵

群聚傳染病(ex 痲疹、百日咳、天花)只有在大而密集的人群中才能發展

在小規模人類社群的傳染病,通常屬於慢性病-要讓宿主死亡通常要很長一段時間(否則無法傳播下去) 

農業(相較於狩獵採集)有助於觸發傳染病的演化-
  人口密集
  定居的農夫沒有離開自己的污糞排放區
有利於演化出可以快速傳播、致死率高的突變病菌

而城市更密集的人口讓病菌更加繁盛,貿易路線提供微生物征服五湖四海 

9000年前人類開始馴養動物,本來只生活在動物身上的病菌,也開始嘗試生活在人類上
痲疹、天花、肺結核=>
流行性感冒=>豬、鴨百日咳=>豬、狗


病菌從動物演化到能人類社群上的四個階段

1.能從寵物或牲畜船人的疾病:
鸚鵡熱、兔熱病、貓抓熱
這些維生物能從動物身上到人身上生存,已經很不簡單,無法人傳人 

2.源於動物的病源可在人群間散播成為傳染病。
但由於染病的人不是已過世就是痊癒,因此這些病菌絕跡

3.源於動物的病源可在人群間散播成為傳染病而尚未絕跡。
欸,近年來層出不窮HXNY 

4.病源演化的最後階段是成為人類專屬的傳染病
本來純屬動物的病源轉變成為人類專屬的疾病,媒介的改變是關鍵
Ex:斑疹傷寒原本只在老鼠間傳播,媒介是老鼠身上的跳蚤
不知道什麼時候,老鼠身上跳蚤的傷寒病原轉移到人類身上的跳蚤
 

疾病代表演化過程與微生物的適應能力,微生物來到人體這個新環境,想辦法存活與繁殖

梅毒

 

西班牙後來得以征服新世界,靠的不是槍炮,而是病菌

墨西哥原本人口2000萬,1618因為天花只剩160

密西西比河岸繁華的印地安部落亦然

 

當時新世界的人口密度不下於歐亞大陸,為何沒有致命病毒藉由西班牙人回傳歐亞大陸?

1.新世界的人口發展比舊世界晚(病毒演化亦同)

2.新世界的三個人口密集中心-安地斯山、中美洲、密西西比河谷,未如同舊世界連成貿易網路與幫助病菌交換DNA

3.新世界可馴化的牲畜只有火雞、駱馬、天竺鼠、狗與鴨,也沒有像舊世界的豬和牛被大量飼養或養在家裡、到處翻山越嶺=>這些動物上疾病比較沒機會轉變為人類的專屬病菌。

 

少了病菌這個戰友,歐洲人很難如意地痛宰稱霸新世界(至少不可能那麼快)

相對非洲大陸準備了瘧疾、黃熱病等待歐洲人,因此新幾內亞與大部分的非洲晚了400年才讓歐洲人攻佔。

 

 

 

第十二章 文字的起源

文字知識、文明,現代社會的力量來自於文字

文字、武器、病菌與中央集權的政治組織是近代人類彼此攻伐的利器。

帝國管轄與探勘都需要文字記載 

為什麼只有一些族群發展出文字?不同族群發展出文字早晚的原因?

造字有三種策略,沒有一種文字只用單一策略

1.使用音節與字母排列組合
理想上,每一個單音有一個符號對應,
ex:英文有26個字母,音素卻多達40個,大部份以字母組合的文字,不得不使用同一字母代表不同音素或用幾個字母組合代表某些音素(ex: th, sh) 

2.利用語標
用符號來代表一個完整的字義
Ex: 漢字、埃及與馬雅的象形文字、蘇美人的楔型文字 

3.利用符號來代表音節
若想利用那些符號來表示其音節,則需藉助其它特殊設計
Ex:日本的假名


 

創造文字的困難

1.必須把一連串的聲音分解成語音單位(字、音節或音素)

2.讓大家辨識相同的聲音或語音單位

3.設計出代表各語音單位的符號

 

能夠無中生有發展出文字的族群在歷史上有如鳳毛麟角

1.西元前3000年蘇美人
用簡單的記號在陶土板上記帳

2.西元前3000年埃及人(?)

3.西元前1300年中國人(?) 甲骨文

4.西元前600年的墨西哥印地安人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1%AA%E9%9B%85%E6%96%87%E5%AD%97 

絕大多數有文字的社群,都是從鄰居借來或者受到啟發而發展自己的文字體系

 

早期的文字不完整、語意不明確而且沒有幾個人會
只用來記載數量、帳冊或公文書,而非抒情散文

古代人刻意造成文字使用的限制與模糊,書寫與文字係作為奴役他人-人類學家Levi-Strauss

文字被作為庶民使用、書寫完整/表情達意是很久以後的事情

 

獨立發明文字系統(蘇美、埃及、中國、墨西哥)和早期採借這些文字的地區(克里特、土耳其、印度和瑪雅)的共同特徵是:社會階層嚴明、有複雜的中央政府

文字記錄滿足政府需要(占卜、公文書、宣揚政績),使用者也是全職官員,由專事耕作的農民供養。

 

狩獵採集族群沒有發展出文字:沒有需要文字的政治組織、也沒有多餘的糧食和農業機制可以支撐使用文字的官僚和政治組織。
 

糧食與農業生產是支撐文字發展的前提要素,而文字的散播同樣受到地理與生態條件的影響。


 

 

第十三章 發明為需求之母 

表現在武器與運輸工具上的技術,是族群擴張與征服的憑藉。

歷史最基本模式就是族群的擴張與征服。

技術的發展是創造歷史的重要因素

 

各大洲的技術演進的速率為何落差如此巨大? 

世界歷史的發展是否會因為某位天才的缺席而發生有意義的差異?
歷史沒有那樣的人物,在世人所熟知的發明家,既有先驅也有後繼者,這些發明家留名的原因在於:他們在社會有能力運用某項發明的時候,做出了正確的貢獻(只是恰好在正確與成熟時機,把該項發明推廣出來;很多先知很悲哀,因為當世沒有能力大規模地運用他們的遠見) 

技術的發展是累積的,而不是天才憑空創造的
技術與產品發明之後,才有應用的問題;而不是先有需求,才去創造發明
發明不過只是個觀察與嘗試的(試誤)過程的副產品

 

原始智人
嘗試將骨頭、木頭、石頭製作成工具
將沙、石灰與粘土製做成玻璃與陶器
巧遇銅金等軟質金屬
意外發現從礦石中提煉金屬的方法
最後發現硬金屬-青銅、鐵的加工方法
 

富含油脂的木頭在營火中燃燒會爆炸
西元前2000年,兩河流域的人發現,加熱瀝青可以產生石油
西元1100年,回教化學書記載了七種火藥配方 

 

技術發明之後的挑戰在於:如何說服社會採用它?

四個影響新技術是否受到歡迎的因素

1.和既有技術比較,新技術的相對經濟利益比較大
古代墨西哥土著發明輪子之後,是拿來當玩具而非運輸工具
他們當時沒有家畜拉車,只有人力挑夫 

2.社會聲譽與聲望
有設計師名字的名牌服飾其實不會比較舒服,日本人仍使用難學難寫的漢字是因為漢字承載了社會聲望

3.和既得利益與既有方式的相容程度(路徑限制)
目前的打字鍵盤係依據1873年的打字機而設計,人因配置不佳打字速度慢,但大家都已經適應與習慣舊的配置

4.新技術的優點是否容易觀察與聳動
火炮直接打穿城牆
 

同一項發明與新事物,在不同社會會有不同際遇;同一個社會也會因不同的理由(有用、聲望或既得利益)而對新奇事物有不同的接受/排擠程度。


 

影響社會對於新發明事物的態度與接受程度的因素
1.人的壽命,預期壽命越長,越會累積經驗與嘗試創新
2.勞工人力是否廉價?高工資與缺乏勞工會刺激技術發明
3.專利與智財法的保障(中國缺乏)
4.配套的教育與技術訓練(幫助技術發明拓展,現代非洲缺乏)
5.資本主義運作,讓發明者享有優沃報酬
6.濃厚的個人(功利)主義,為自己而活,無需關注社會規範(日本缺乏)
7.社會鼓勵冒險創新的氛圍
8.科學與理性思考(VS宗教迷信)
9.忍受多元觀點的社會(VS保守懷舊)
10.宗教差別(基督教比較能容忍創新,回教、印度教、婆羅門教則比較不能容忍創新)
11.戰爭,刺激某些項目快速進展,也拖累另一些項目
12.政府態度,如同戰爭
13.氣候,溫帶氣候有助於冷靜思考,熱帶氣候讓人不想動/昏昏欲睡
14.資源,不足才需要發明亦或有充足資源才能支持研發?(雙面刃)

 

就技術影響歷史的模式而言
雖然以上14點是影響技術發展的近因,而無法掌握遠因/主因

1.能夠快速接受新技術的族群會擴散與排擠掉相對保守的族群

2.任何一個時候,都有保守的社會,也有創新的社會,在同一個地區對於創新的態度與立場也隨著時間變遷而改變。

3.社會間的創新與否及差異可以當成隨機變數(無須爭辯那個社會比較有利於創新)=>地區夠大、人口夠多、和鄰近地區的交流頻率越高,創新出現的機率越高
 

大部分的創新是由其他社會採借而來:

1.發明特定技術的難易程度
Ex: 高難度=>文字(觀察任何自然事物都不會得到文字的idea)、輪子/風車/水車
見過中國的陶瓷,德國與英國各自研發出了陶瓷的技術

2.和其他社會的接近(往來)程度
平時的貿易往來、間諜、移民或戰爭

3.必須採用的理由
覺得有用或好用(ex: 輪子)
不採用,會屈居劣勢(ex: 毛瑟槍VS冷兵器) 

 

地理位置決定了從別處採集技術的機會

ex: 中世紀的回教世界


技術的退化

日本因為武士階層的利益考量與孤懸海外,放棄火繩槍

中國明朝放棄遠洋航海、機械鐘與水力紡織機

每個社會不同時代有流行風潮,很難預料技術的出現與延續。

越是封閉不與外界交流,擁有的技術會更少、丟失的技術會更多 

 

發明的擴散、自催化過程,遠比發明本身重要的多

 

人類發展的兩個飛躍期

1.10-5萬年前,認知革命,出現智人,產生骨器、石器

2.1.3萬年前,出現定居生活型態,定居才能與才會進行各項技術發展、出現各種專家(採集狩獵只會遷徙)

 

 

第十四章 國家的誕生

政府與宗教是基本歷史模式的四組近因之一,其他三組是病菌、文字與科技

在政治、經濟與社會制度的出現,那些是同時,哪些有先來後到?

研究方法:
1.比較不同租之的現代社會
2.研究考古證據史料,觀察過去社會
3.觀察一個社會的制度如何變遷 

 

社群的簡單分類

一、隊群
成員是數十人的血緣姻親、居無定所、人人平等
當地資源匱乏、無法養活一大群人
史前人類的生活型態

二、部落
人數數百的宗親、定居一地或隨季節遷徙,大家都認識有關係
部落生活型態的前提是資源豐富的環境或農耕糧食生產
一萬三千年前出現於肥沃月彎
具備有實無名的重要人物(只出意見或負責分配,自己需下田,也無力阻止各種仇殺)

三、酋邦
人數數千到數萬,由好多個家族聚合而成,耕作生產糧食的豐腴之地
西元前5500年出現於肥沃月彎
人數變多的第一課:如何和平相處、不要互相殘殺
方法:賦予某個人絕對的權力,酋長是權威的中心、負責重要的決策、壟斷一切的資訊而且還是世襲,奢侈品與交換來的珍奇物品歸酋長所有、平民見酋長需行禮,也有階層的差別,只能和相同階層的家族通婚,也會俘擄外族人來當奴隸
具有分配與相互餽贈的禮俗。
戰亂來自不同酋邦之間的衝突或內部平民對酋長的反抗,酋邦的意識形態是宗教的前身,也有一小撮的祭司(意見領袖)來幫助酋長鞏固領導地位。

四、國家

任何有階級制度的組織,就有不平等,政治家與肥貓盜匪只有一線之隔
沒有民意基礎的盜匪階層會被另一個受到人民喜好的的盜賊團體所取代。

高階盜賊肥貓統治者鞏固自己地位的手段

1.武裝自己/掌控軍隊、鎮壓反抗

2.貢品與利益盡量公平分配,避免蘊釀不滿近代民主政治發給大家的是投票與選舉權,雖然參選的往往是同一票爛人..XD

3.使用武力來維持公共秩序與制止暴力

4.利用意識形態或宗教來洗腦人民,讓人民相信其統治的正當性 


宗教的出現,源自於求神問卜以冀望增加存活機率

酋長往往身兼政治與宗教領導人與祭司形成統治的盜賊階層

宗教與盜賊政治結合,對於中央集權的社群有兩個額外的好處

1.宗教有助於化解陌生人間的紛爭(國家法律不及之處,訴諸道德/神明)

2.洗腦民眾放棄自私自利,褒揚大愛、為國捐軀,協助國家保鄉衛土或攻城掠地

 

國家如何起源?

1.亞里斯多德:
國家的出現是人類社群的一種自然而然狀態,無須解釋

2.法國哲人盧梭:
社會契約的觀點,認為衡量利益後,認為活在國家型態的利益效用大過其他簡單的社群型態。
反証:部落或酋族絕對不會自願被納入國家當中(通常是不敵大型國家的軍隊暴力)

3.國家的出現與大型灌溉設施息息相關
只有中央集權才能維繫這樣的大型設施
反証:倒果為因,是先有集權大型組織之後,才有大型灌溉設施。

4.國家的出現和人口數目有關
人越多,狗屁倒灶眾人之事越多,越需要協調,要橋的事情越多
/牽扯人數越多,越需要依賴代理人,事情越煩雜/資訊傳播困難,代理人越有機會上下其手、形成複雜的階層與有利於盜匪集團生存。

人口數目、密集農業與國家政治體系三者是一種自催化的交互作用。

農業=>人口增長,人口增長造成複雜官僚階層組織存在的driving force與因素

1.人數越多,關係越複雜
20個人的團體,兩人間對應的關係有190(20*19/2)
2000人的團體,兩人間對應的關係有近兩百萬組(2000*1999/2),每一種組合都是不定時炸彈,可能發生暴力衝突或謀殺 

2.人口增多造成決策的困難
沒有辦法讓大家表示意見,必須有代表與結構,才能快速決策

3.經濟與比較利益每個人 才能與資源不同,人數一多,以物易物效率低,必須有統籌分配機制
4.人口密度
人口集中時,越來越多生活必需品需向外取得,不得不藉重商人或複雜協層來分配
 

從衝突的解決、決策、經濟與空間的考量,大型社群不得不依賴(或演化出)一個權力核心。

權力核心有利有弊,弊端是資訊、決策與財貨分配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造成偏私與告別人人平等。(交易摩擦成本與代理人問題)

 

極權程度越高、規模越大的組織或國家,越有資源與軍力能夠征服其他極權程度不高/規模小的國家

而被酋邦或國家佔領的地區,如果人口密度低,屬於採集狩獵的地區,則被擊敗的部落只能只好逃到其他地方(更偏僻);如果人口密度不高,下場則是男性遭殺害、土地被強佔;如果人口密度非常高,戰敗者無處可逃,下場是被充作奴隸或者被限制政治權力/繳稅。

 

 

現代國家讓人瞠目結舌的荒謬

資訊與權責的不對稱
1963古巴飛彈危機,是否要發動核子攻擊(毀滅全人類),端看甘迺迪和他的國安會十人小組 

今天國家比古代的酋國更依賴奴隸
靠得不是發動戰爭,而是各種不平等的貿易條約與法律規定(以比較利益法則之名,行剝削之實的經濟殺手;柯P:用刀叉吃人肉)

國家內部的衝突越來越依賴司法與警察系統、抽象的法律條文
而非精英份子/士紳的論理(common sense)調處

各種宣傳口號、洗腦與盲目意識形態,讓野心領導人得以發動以宗教或國家榮譽為名死傷人數慘烈的戰爭(不把人當人,算計犧牲一部分同胞,成就自己的歷史名聲與虛榮)

傳統部落戰爭沒有忠君愛國與馬革裹屍豪壯這回事,以突襲埋伏、盡量避免人命傷亡
 

 

看了這章,讓人有好多的感觸,也把許多理論與讀過的書串聯起來
認清自己在現代社會階層結構當中的位階:被上層魚肉,卻也依靠魚肉他人存活
努力認清各種意識形態愚弄,卻借用現代科學術語與統計圖表去愚弄他人 

在一個覺醒的自由人眼中,國家與神明都是虛幻、邪惡而且被有心人操弄
沒有神明、國家或法律可以作為皈依,必須孤單地面對人性七情六慾的誘惑與種種人世的光怪陸離;如果沒有覺醒的話,可能感覺不會那麼強烈與痛苦,而且一但覺醒了,再也沒有辦法回到從前,亦無法再接受洗腦與愚弄,只能低調/謹慎假裝順從地活著隱身在人群中,以免被當權者辨識出自己的能耐或被愚民當成異類而排擠/處決...要小心地觀察別人,隱藏自己眼中的不削。

 

覺醒是一種福份亦或不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