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筆記-槍炮、病菌與鋼鐵(四/完)

好書要有好的譯者

可敬的老師翻譯的好書


 
 
PART 4 環遊世界
把第二三部歸納的遠因近因道理套用到各大洲與幾個重要島嶼
(近代)東亞族群與太平洋各族的鬥爭提供非常清楚的模型,讓我們了解世界其他地區的族群歷史
 

 
第十五章 亞力的族人 
任何解釋洲際差異的理論,都必須接受澳洲的檢驗-這裡的自然與人文條件最獨特。測試自然與地理的因,如何種出人文的果。 
澳洲土著佔盡先機,各種石器與船隻,澳洲發現的最早,各種礦藏(銅、鐵、鋁、鉛、錫)也很豐富,為什麼是歐洲人征服了澳洲,不是澳洲土著征服了歐洲人? 
四萬年前,智人已在澳洲和新幾內亞等地居住,當時澳洲和新幾內亞仍是一塊大陸,經由印尼群島,逐島慢慢移居過來。 
被隔離單獨發展的澳洲與新幾內亞有如是人類演化實驗當中的控制組。
 
一萬兩千到八千年前,氣候回暖,更新世的冰山融化,讓澳洲與新幾內亞分隔望洋興嘆,分家之後,新幾內亞持續進展,而較大地塊上的澳洲卻毫無進展
無論先進技術、藝術或複雜政治組織都出現在新幾內亞,然而相較於歐洲或美洲而言,新幾內亞顯得原始:為什麼土著還使用石器?沒有演化出文字或酋邦國家?
 
新幾內亞(落後)的多重生物和地理條件的束縛
1.新幾內亞高地雖然有農業,但主食是蛋白質含量低的根莖類作物,馴化的動物也只有豬和雞(不能拖車拉犁),無法支撐人口高度成長
而人口數少,也衍化不出惡毒的傳染病 
2. 新幾內亞耕地面積有限,只有幾個寬闊的河谷足以支持密集的人口 
3.適合農耕的土地僅限於中海拔地區(1200-2700m),低海拔只有零星的燒墾農田(其他是濃密的雨林) 
4.人口不只稀少,還讓崎嶇的地形切割成許多小群體,使用不同語言、分屬不同部落,彼此凶狠鬥爭 
5. 新幾內亞與其他地區隔海相望,外界技術與觀念不易輸入
 
澳洲
1.沒有可以馴養的哺乳類,只有澳洲野狗,但只作為暖毯,不作為食物或打獵幫手 
2.氣候受南半球聖嬰現象支配、沒有規律,難以發展農業 
3.可供養殖的野生植物也少的可憐
狩獵與採集是當地土著發展出來的適應策略,他們人口分布隨降雨量而變化,降雨量支配陸上動植物的生長。 
維持狩獵與採集生活型態的澳洲土著,沒有條件發展出金屬工具、文字與複雜政治體制。 
透過新幾內亞過來傳播,彷彿小孩子的傳話,越接近澳洲越失真
附近島民與澳洲土著的關係在貿易交換、戰爭、獵人頭與搶女人當中糾纏。 
 
塔司馬尼亞的極端案例
幾百人的小社群,在隔絕的情況下,不可能生生不息。
數千人規模的社群,在隔絕的情況下可以存續一萬年以上,但是注定無法發展出文化與文明。
 
 
 
第十六章 中國:東亞之光 
中國怎麼變成今天完整區塊的中國?(為什麼沒有像歐洲分裂) 
1.南北距離較短,沒有難以穿越的沙漠
2.東西向的河流,讓沿海與內陸方便交流農作物、技藝(後來還建構了南北向的大運河)
3.中原地區很早就完成政治與文化的統一(扣除掉周邊有地理屏障的區域,不夠大的族群都會被併入消失)
 
 
第十七章 飛航大洋洲 
南島族語
 
 
台灣是南島民族起源地
 
 
大坌坑遺址
依據考古及語言證據
南島族群移民臺灣(西元前3500年,夏朝約西元前2000)
從台灣到菲律賓(西元前3500)
 
考古證據顯示,台灣西元前6000年就已經有人居住,西元前3500年由大陸西南移入的南島族群,顯然把當地原住民消滅殆盡
而留在中國大陸的古南島族群,則被漢族消滅
南島族群和農業族群對陣沒有佔到過便宜
往東邊的太平洋發展,佔領幾乎所有適合人居的島嶼。
台灣則直到一千年前,才有唐山漢人來到台灣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 
生態環境利於發展農牧業、地理位置方便採集別處技術的優勢族群擴張,把不具優勢的當地族群置換掉。
而移民出去的,散播在不同的環境當中,後裔則會依據當地環境發展出不同類型的生活方式、社會與文化。 
再經過一段時間,本是同根生但經過不同演化發展的後裔們,彼此如同陌路,征伐流血廝殺
 
 
 
第十八章 歐美大對抗 
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比較一下當時的歐洲與美洲社會 
遠因-糧食生產方式
美洲缺乏大型哺乳類家畜=>因為冰後期的大滅絕=>讓美洲人沒有馴養的機會
土地大部分是屬於狩獵-採集族群=>那些土地的生產力只有歐洲人輸入是當的農牧腫之後,才能成為今日的穀倉。 
美洲農業的五大利空因素
1.作物以蛋白質含量不高的玉米為主(歐洲則是穀類)
2.玉米播種必須一粒一粒種下(穀類可以用灑的)
3.用人力犁田(因為沒有大型哺乳類-/)
4.欠缺動物肥料(因為沒有大型哺乳類-年馬豬的便便)
5.欠缺相關機械與設施:灌溉、研磨
 
近因1-病菌
家畜、人口密度、不同族群間的交流
 
近因2-技術
歐洲的銅器與鐵器 VS 美洲的石頭、木頭、骨頭
歐洲的鋼劍、鐵矛、鎧甲、火器/火炮 VS 美洲的棍棒、斧頭、弓箭
歐洲的馬匹 VS 美洲土著的人海
歐洲的風力、水力與獸力 VS 美洲人力
歐洲用輪子來作為運輸與能源轉換的工具,美洲用輪子作為玩具
歐洲航海大帆船有六分儀、羅盤、尾舵 VS 美洲的筏子
 
近因3-政治組織
歐亞大陸上有七個國家王室可以對外發動戰爭,美洲上只有兩個(印加與阿茲特克)
 
 
近因4-文字
代表帝國的官僚體系與管理的能耐、知識的累積與傳播
印加帝國只有流水帳系統與類似繩結的標識符號。 
 
為何所有重要的里程碑,美洲都比較晚?
1.起步晚
2.可供馴化的動植物有限
3.傳播障礙/地離隔閡(南北不易)
4.幾個稠密地區之間並無緊密互動 
 
三組為何是歐洲人入侵美洲(而非美洲人入侵歐洲)的遠因
1.人類早就在舊世界生活
2.舊世界糧食生產效率較高,因為可馴化的動植物資源較多
3.舊世界的地理與生態比較不妨礙各地的交流
4.舊世界人口較多,發明與科技擴散較快
 
 
 
第十九章 非洲大陸為何黑暗? 
非洲有最複雜的地理條件、複雜群群的源流 
西元1000年,非洲是五個主要人類族群的家園:黑人、白人、匹格米人、郭伊桑人、亞洲人。黑人、匹格米人、郭伊桑人只生活在非洲,白人和亞洲人在非洲以外的地區人口較多。 
非洲白人歐洲白人,相對於黑人,膚色淺、頭髮直
匹格米人、郭伊桑人(bushman),以採集-狩獵維生,身材矮小、皮膚比較紅 
最特別的是馬達加斯加,竟然有南島族與印尼人種=>6400公里外的印尼婆羅洲過來,難以想像在沒有地圖與羅盤的史前時代是如何辦到!
 
 
 
語言與體質特徵是研究各種族起源的線索
非洲有1500種語言,大致上可以分成五個語族。大體而言,語言分部和體質分布是相對應的。
說非亞語的族群大多是白人和黑人。
說尼羅撒哈拉語、尼格剛果語的族群是黑人,郭伊桑人說郭伊桑語,說南島語的是印尼人。
匹格米人沒有自己的語言,而且可知的是目前他們的分布地散佈在黑人族群之中,成孤島的狀態,很有可能的原因是:匹格米人原來佔有的土地,被黑人農民侵入,最後匹格米人不僅土地喪失了,連語言也喪失了。
就郭桑伊族的分布、匹格米人沒有自己的語言這兩個事實,可以推論這兩族原先的分布都比較廣,但是後來黑人吞噬了。
被外族人包圍的,最後語言也會喪失 
 
基督教使徒說的亞拉美語、猶太教使用的希伯來語和回教徒使用的阿拉伯語都是閃米特語
而閃米特語其實只是非亞語的一支(人類起源於非洲的另一證據)
 
班圖人憑什麼能夠吞噬郭伊桑族與匹格米人? 
非洲最早的糧食生產地點可能在撒哈拉,西元前9千到4千年,撒哈拉是個潮濕的地方,有很多湖泊、野生動物。
當時生活在撒哈拉的族群開始養牛、製造陶器。
農業生產從西非與衣索匹亞開始發生
 
 
現代非洲的四大語族(暫不談論馬達加斯加的南島語),經歷數千年能在流通並不是因為它是好溝通的溝通工具,而是使用它們的族群恰好在適當的時機適當的地點發展出農牧業,使得他們占了人口數量的優勢進而取代其他的民族,促成其他語言的消失。
 
非洲史前史晚期另一個大規模的族群移動─班圖擴張
西元前3000年,古代班圖人自西非內陸草原先是向南深入氣候潮濕的海岸森林地帶,逐漸將狩獵採集的匹格米人吞噬,之後又朝向東非大裂谷和大湖的開闊地進發,到達東海岸。
農業加上採借了鐵工業,他們成為一個農戰族群,當時在非洲的赤道地帶毫無敵手,之後又推進到了南非的東海岸。
原先生活在南非土地的郭桑伊族,那片土地現在住著班圖人。但是班圖人並沒有完全吞噬郭桑伊族,郭桑伊族依然生活在南非,是因為南非屬於地中海型氣候,班圖人的作物無法在南非耕種,所以一直是最後一塊班圖未前進的位置。使得後來歐洲人取得先機登上好望角一帶。
 
如今,在非洲殖民的為何是歐洲人? 
歐非對決結果的近因就如同之對美洲一樣,歐洲人手上有槍有其他技術,而歐洲人擁有三種優勢:第一,家畜。第二,植物。第三,大陸主軸線的方向。結論是歐洲殖民非洲的事實,與歐洲人或非洲族群的天賦毫無關係,這個事實源自於地理與生物地理的差異。
 
 
結語 人類史是歷史科學 
歷史絕對不只是一個又一個的事實,人類的歷史具有普遍的模式,理解與解釋這些模式,能夠產生慧見也令人著迷
 
四組影響各大洲發展際遇的差異因素
1.可供馴化的動植物資源
2.影響洲內傳播與遷徙的速度-東西向 南北向 方便
3.影響洲際傳播與遷徙的速度-是否備海洋阻隔
4.各州陸地面積與人口的多寡-影響政經制度與科技的進化 
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有發明人材,但有些環境提供了起步素材、更適合利用新發明的情境。

 
Further Research
1.針對各小的地理範圍作較短期的觀察
2.量化以上差異
3.研究權力重心轉移的原因與過程
4.研究各地發展的興衰
5.對比各區域的差異
 
正因歐洲是分裂的,哥倫布才能說服其中一位出資贊助他的探勘;而統一的中國,在明成祖一聲令下不再維持艦隊、甚至禁海 
歐洲海岸線極為曲折,有五個大半島,每個半島上都都發展出獨立的語言、族裔與政府。兩個接近孤立的島嶼=>英格蘭、愛爾蘭面積足夠、保持血統、語言與政治獨立。
反觀台灣與海南,不到愛爾蘭的一半,從未成為獨立的政治體。 
中國地理通達、內部障礙小的地理條件,讓中國得以統一,但代價是-只要獨裁者一個決定,就能阻礙創新 
 
歷史科學(包含天文學、生態學)與非歷史科學(物理學)的差別
一、取得知識方法
非歷史科學:實驗室做實驗,操弄變數找出各變相的作用與關係
歷史科學:沒有辦法做實驗,只能觀察、比較,以及所謂的自然實驗(觀察兩個條件相近似的村落、族群、島嶼的差異,ex: 流行病學)
 
二、因果關係的解釋
大部分的物理和化學,重視的是自然現象了解,但是這些現象的近因、遠因、目的與功能,往往沒有意義
對於歷史科學而言,這些現象與歷史事實反而沒有意義,反而關切形成此一現象的近因、遠因與影響後續事件的發展。
 
三、預測可行性
物理學家可以預測天體運行、颱風的軌跡
但生態學家很難預測哪個物種會滅絕,
 
四、複雜度
研究對象沒有個體性(一階系統)
研究的對象都是獨一無二,會對環境/情境變化有反應(二階系統)
 
每個領域有適當追求知識的方法,歷史科學的研究,會讓我們明白現代社會是怎麼出現,塑造與影響未來的又可能是什麼。
 
--------------------------------------------------------------------- 
當年大學修中國通史之類的通識課程,老師要求大家繳交期末報告,題目可自訂
記得當時我的期末報告寫的是關於元朝蒙古騎兵的戰術與裝備(如何幫助他們成就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印象很深刻的是,老師給我的期末報告很高的分數,讓我下巴掉下來;因為當時覺得自己可謂只是收集剪貼一些軍事、武器裝備的參考資料,很kuso地自圓其說那些兵器與戰術作為的重要性,完全沒有嚴肅的針貶相關人物的作為、也沒有深入地探討what if somebody 是否do something有何差異。 
超感念當年授課老師的用心良苦與心胸開闊。 
------------------------------------------------------------------------- 
工安意外事故的調查,也是一門歷史科學
必須要了解造成事情發生的近與與遠因,針對那些增加出錯與失誤機率的背景脈絡因素加以改變,才是所謂的對症下藥
而非懲處犯錯的人、更換失效元件之類的頭痛醫頭 
護士瑪麗,在紐約一家醫院已經工作了三年。
這年紐約氣候異常,住院病人激增,瑪麗忙得不可開交。
有一天給病人發藥時,她張冠李戴發錯了藥,幸好被及時發現,沒有釀成事故。
醫院管理部門對這件事情展開了嚴厲地「問責」......
首先問責護理部:
他們從電腦中調出最近壹段時間病歷記錄,發現「瑪麗負責區域病人增加了30%,而護士人手並沒有增加」。
調查部門認為護理部沒有適時增加人手,造成瑪麗工作量加大,勞累過度。人員調配失誤。
然後問責人力資源部門的心理諮詢機構。
瑪麗的家裡最近有什麼問題?
詢問得知,她的孩子剛兩歲,上幼兒園不適應,整夜哭鬧,影響到瑪麗晚上休息。
調查人員詢問後認為:「醫院的心理專家沒有對她進行幫助,失職!」 
最後問責製藥廠。
專家認為「誰也不想發錯藥,這裡可能有藥物本身的原因。」
他們把瑪麗發錯的葯放在壹起進行對比,發現幾種常用藥的外觀、顏色相似,容易混淆。
他們向藥廠發函:建議改變常用藥片外包裝,或改變葯的形狀,儘可能減少護士對藥物的誤識。 
醫院對瑪麗的處分(那幾天瑪麗特別緊張,不知醫院如何處理)
  • 醫院決定讓瑪麗放假,得到充分休息。
  • 醫院心理專家走訪了她,告訴她不用擔心病人賠償事宜,已由保險公司解決。
  • 還與瑪麗夫妻探討如何照顧孩子,並向社區申請給予她10小時義工幫助。
  • 瑪麗下夜班,義工照顧孩子,以保證她能充分休息。
  • 同時醫院特別批准她「放幾天假,幫助女兒適應幼兒園生活」。
這以後,瑪麗工作更加認真細緻,也沒有人發生類似錯誤。
她和同事們都很喜歡自己的工作,想一直做下去。
 
對照組
上頭先劈頭蓋臉訓斥瑪麗:
「怎麽能犯這種低級錯誤?現在醫病關係緊張,醫院沒錯還天天被人罵,這不是給醫院找麻煩嗎?」
護理部召開檢討會議,決議如下:
  • 扣發瑪麗當月獎金
  • 當事人撰寫檢討改進報告
  • 人事懲處命令通報全院
這以後,瑪麗和同事們都對自己的工作沒熱忱,說院長污錢和主任的婚外情八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