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工廠半調子人類學家

Wiki人類學
摘錄:
文化人類學是對於文化的研究,而且大多以民族誌為基礎,民族誌可同時用來指稱研究法與研究產物,換言之,就是一本專著或書籍。民族誌是一種實地的、歸納的研究法,大量依賴參與觀察。民族學包括對不同文化的有系統比較研究。在某些歐洲國家,所有的文化人類學都稱為民族學。文化人類學的分支學科及相關領域包括心理人類學、民俗學、宗教人類學、族群研究、文化研究、媒體人類學與網路人類學,以及對於社會實踐與文化形式的傳播研究。對親屬與社會組織的研究是文化人類學的一個核心焦點,這是由於親屬是一種人類普同性(human universal)。文化人類學也包括下列各項:經濟政治組織、法律與衝突調解、消費與交換模式、物質文化、技術、下層結構、性別關係、族群、兒童養育與社會化、宗教、神話、象徵、價值、禮節、世界觀、運動、音樂、營養、休閒、遊戲、食物、節慶與語言等等。(語言也是語言人類學的研究課題)。

 

麻省理工開放課程 人類學相關課程
http://www.myoops.org/twocw/mit/Anthropology/

 

 

摘錄:
人類清醒的時間裡,平均有百分之八十都和其他人在一起。我們一天平均有六到十二個小時都在進行對話,主要是和熟識的對象進行一對一溝通。研究的發現應該不會讓你感到驚訝。倫敦社經學院的社會心理學家埃默,研究了這些對話的內容,發現其中百分之八十到九十都是關於被指名道姓的認識的人;換句話說,就是閒聊。 

另外一項研究也顯示,有三分之二的對話內容都是自我揭露,而其中的百分之十一講的是心理狀態(我婆婆快把我搞瘋了)或是身體狀況(我真的很想去做抽脂),剩下的則是關於喜好(我知道這很奇怪,但我真的很喜歡洛杉磯)、計畫(我周五要開始運動了),還有最常說到的:舉動(我昨天開除他了)。事實上舉動是關於他人的對話當中最常見的主題。說閒話在社會上的用途很多:可以培養說閒話的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滿足人歸屬於一個團體與被團體接受的需求、攫取資訊、建立名聲(好壞都有)、維持並加強社會規範,並且讓個體能藉由與他人比較而評估自我。說閒話也許能加強在團體中的地位,或者只是好玩。說閒話讓人能表達自己的意見、尋求建議、表達贊成或反對。 

在維吉尼亞大學研究快樂的心理學家海德特寫道:「閒話是警察也是老師。沒有了它,世界就會陷入混亂與無知。」不是只有女人才會講閒話,只是男人喜歡說這是「交換資訊」或是「建立關係」。除了對話的內容之外,鄧巴也發現對話的團體不會無限大,通常會自我設限在大約四個人左右。想想看你去參加過的聚會,大家會在各個對話團體中來來去去,可是一旦你走到四個人的團體去,他們通常會分裂成兩個話題。他說這可能是巧合,不過他提出這和黑猩猩的理毛行為很有關係。以四個人的對話團體為例,其中只會有一個人在講話,另外三個人在聽;用黑猩猩的行話來說,就是這三個人是被理毛的。黑猩猩必須要一對一理毛,而牠們的社會團體最高數量是五十五;如果你把三個理毛夥伴乘以五十五,就會得到一百六十五──近似於鄧巴從人類大腦新皮質尺寸所計算出的人類社會群體規模。

在八卦工廠工作的人不只會交換資訊,可能還會操縱與欺騙。他可能會欺騙和他一起說閒話的夥伴,癥結在於他跟這些人說話並不是因為關心他們,而可能只是為了自己的目的在挖掘資訊。他甚至可能捏造一些事,好讓自己有更多的八卦消息可用來交換資訊。這是兩件事。我們先從交換資訊看起。我之前說過,互惠的交換要成立,就必須要能夠認出騙子,否則這些不用付出代價就能受益的騙子最終就會占了上風,互惠交換機制也就無法維持下去。



是說身為一個混工廠、沒有文化的理工廢宅暨中年吃漢,因為工作的需要接觸所謂安全「文化」的這個用詞 

老實說也人云亦云、以訛傳訛地用了這個詞,對於這個詞有諸多怨懟與批判

 

另外由於肩負的是爹不疼、娘不愛but 包山包海的業務與尷尬角色
雖然沒有升官發財的機會,但是卻有很多旁觀看熱鬧、引人深思的機會。
不知不覺當中,對於理工技術的關注,逐漸轉移到對於人類心理與組織行為的好奇。 


從一開始濛濛懂懂、白目的小工程師,只知道做是、不懂得察言觀色
再到上道,通曉順著客戶的毛摸的老鳥,喜歡跟人喇賽、閒話家常、建立交情
再經歷不同職位與公司之後,旁觀比較制度作法與處事風格的差異,細細思量品味,常常眉頭一皺、直覺背後案情並不單純,看得見的言行舉止有如只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冰山底下的是組織的潛規則與組織隨著環境變化/時間過去演化出來的脈絡。
 

就一個人微言清旁觀者而言,沒有權、沒有責可以去評論與說三道四,亦沒有所謂的得失可言,只是這些事情就發生在身邊、自己也很幸運(有餘力與腦力)可以賞味/思考這些人與事:是非功過、優勝劣敗、做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什麼沒做、日後又會如何發展 

用觀察、想像、思考與對話來豐富自己的人生。
 

記得彼得杜拉克在旁觀者一書當中提到:他覺得自己很像在叢林當中興致勃勃觀察原始部落族群如何狩獵與生活的人類學家,忘記文明的推土機正在不遠處、即將鏟平叢林與部落 


鄙人也有相似的感受與感慨:
生活在人類史上進步與變遷最快速的年代,不論你先前學到了什麼、自以為掌握了什麼樣的規則,恐怕在不久的將來都會面臨改寫。自己記憶當中的那個世界,和眼前的世界截然不同(只能講古給孩子想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