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6日 星期六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1/2)

讀歷史,我可以學會什麼?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732498



第一章 讀史,是為了採取行動

對任何將歷史發展硬套入理論模式或邏輯框框的作法,「歷史」總是一笑置之。


歷史記載,一部分是臆測,另一部份是偏見

歷史不是科學,而是實事求是的手工業: 

藝術:精簡紛亂的資料,整理出頭緒

哲學:提供不同的視角與啟蒙


教會你耐心看待現實

個體的生命、智力與經驗有限,無法全盤了解人類的宏觀歷史

歷史=千奇百怪/光怪陸離的記錄,讓你對於人性與可能性有更深一層的領悟

希望大家耐心對待現實(不要抱持成見、一廂情願)+尊重彼此的歧見




第二章 地理,是歷史之母

創造文明的是人類,不是地球。


文明遇水則發,水路是運輸與貿易的廉價管道

地理氣候與文明歷史相互制約交互影響

戰爭的邏輯:制高點=>海權論=>制空權=>太空權




第三章 誰生育率高、誰就寫歷史

知識分子是個別教育、機會和經驗的結果,沒有證據顯示這會經由基因來遺傳。


合作,是為了競爭。

歷史給生物學的第一個啟示就是,生存即競爭

動物彼此互食而不感罪惡,文明人則靠法律訴訟相互吞噬。

人在不同規模的團體中合作:家庭、社區、教會、公司企業、國家,以便和其他團體競爭


越大的團體與組織,如國家是許多個人加乘產生的,因之代表了我們個人,也彰顯了我們的天性,將人的代表了我們個人,也彰顯了我們的天性,將人的善惡加倍放大。


文明越進步,不平等就越嚴重。

歷史的第二個生物學啟示是「物競天擇」。

且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有了自由,人就更不可能平等。

只有經濟水平在平均值以下的人才會想要平等,那些能力優越的人想要的是自由,而這些人最終會得到他們想要的。

人類理想的烏托邦社會終究要敗在生物學上(自私的基因與物競天擇),充其量只能法律與教育機會上求公平;一個能讓所有成員充份發揮潛能的社會或團體,在和其他團體競爭時,會比較有勝出機會。

團體間的競爭,講的是成敗而非公平自由


歷史的第三個生物學啟示是,生命必須繁衍

人口多/繁衍力強的國家或團體,取代人口少/繁衍力弱的


幫窮人,越幫生越多?(馬爾薩斯的誤謬)

理想上,生育應該是健康者的特權,而不是性衝動的產物。

但所謂的知識分子或菁英是個別教育、機會和經驗的結果,沒有證據顯示這會經由基因來遺傳。(人口越多,越會產出菁英)


生育率決定國家的命運。

德國哲學家尼采:德意志最優秀的血流在農民身上,哲學家不是最好的傳宗接代的料子。

生育率也可以決定宗教的命運

(清高或意圖保有自己的生活品質的族群,會被高生育率的族群取代)


對於家族與國家(興衰)而言,無後不生就是罪




第四章 是文明創造種族,而非種族創造文明

歷史教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所有民族都有貢獻。


種族優越?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文明是地理優勢和政經發展下的產物,而非源於種族。種族對於歷史無關緊要


征服者:有紀律的冒險家

新蠻族:不比體力比智力

南方創造文明,北方征服借用

歷史不帶有色眼光,不管任何膚色都能發展出文明。


南方創造文明,北方征服、摧毀他們,也借取他們的文化,並加以傳播。這就是歷史的概要。


文明無關人種,而是合作的產物

文明並非由種族塑造,而是文明塑造了新種族,即地理、經濟和政治情勢創造文化,而文化又塑造了民族類型。


如果黑人在非洲沒有創造出文明,那可能是地理與氣候因素使然,換了白人處在非洲,能創造出更好的文明嗎?


化解敵意,唯有廣博教育

種族之間的敵意不過源自於彼此之間的差異

歷史教我們,文明是合作的產物,所有民族都有貢獻。


不同的種族相互混雜,幾世紀下來可能會產生新人種,新文明即成形。




第五章 人性改變歷史,歷史並未改變人性

抗拒改變的保守者和提倡改變的激進者,一樣重要。


社會的基於人性,而非高尚的理念,那麼「人性」是什麼? 

以下積極或消極的本能(形成不同習慣與情緒)


歷史提供了再清楚也不過的證明:叛變者在成功之後,卻仍採取他們先前所譴責勢力的行事風格。


英雄,是歷史的執行者與代言人。

英雄的崛起,多半是時勢所趨,將他在平常無用武之地的能力加倍放大,讓他儼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如無時勢變化,這些人物無法站上歷史舞台。

偉人、英雄、天才,這些人是無窮原因之果,也是無數後果之因。

歷史=這些影響多數人生活的人物傳記


保守是對的,創新也是對的

99%的創新比不上原來的傳統作法與社會習俗(好幾代人試誤與經驗的累積)

然而當社會國家面臨衝突與危機,創新是對的

抗拒改變的保守者,和提倡改變的激進者一樣重要,或許該說,就像「根」比「枝葉」更重要。

創新者成功之後,往往回歸他們所譴責的保守行事風格。




第六章 道德標準在變,歷史總記錄異常

人類的罪惡可能是人類興起的遺跡,而非人類墮落的汙點。


道德+法律可以維繫社會穩定,兩者也都會隨著時間改變


好鬥反而是好事的時代

道德規範隨著社會環境而變,漁獵、農業與工業社會有著截然不同的道德規範


好鬥、貪得無厭,以及頻繁的性行為,在以往都曾經是道德的──意在幫助個人、家庭和群體得以存活。


人類的罪惡可能是人類興起的遺跡,而非人類墮落的污點。

罪惡無所不在,每個時代都有。


早婚反而是好事的時代

漁獵社會有一餐沒一餐,鼓勵勇敢與爭鬥、搶婚,強權是唯一的生存依據。

農業社會鼓勵勤奮與節儉規律、性生活(小孩是資產/生產力)、一夫一妻制與貞節


什麼時代,避孕成了好事?

工業革命改變了經濟形式與社會道德結構,大家到都市的工廠作工,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不是OO家族的誰。工業社會中,父權衰退,女性與性被解放;叛逆的青少年不再受村里人士的監督限制,他們在都市芸芸眾生中沒有名姓,反而像上了一層保護色。

科學進步、教育與市場金錢的力量,讓傳統農村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與束縛崩潰


色與賭,還有騙子,一直是壞事

如果人類完全遵從道德與法律,則歷史乏善可陳

歷史往往記錄的是人類犯罪、愚行與不幸


被記錄的歷史總有違生活經驗

我們必須提醒自己,被記錄下來的歷史事件,和我們實際生活是很不一樣的:歷史學家紀錄的是比較特殊的人與事(離群極端的善與惡)。其他99%以上的平和與正常,其實被歷史完全忽略


道德的解放,不全是壞事? 

現今的道德淪喪究竟意味著敗壞的開始,或者是痛苦或愉悅的轉型現象。

現金的道德解放,讓大家相互包容,不會迷信擔心天譴、怪力亂神或鄰里間的八卦流言

希望當今社會能夠像古羅馬般,沉淪了很長時間才垮台

文明能夠因戰爭,而讓青少年重拾紀律與對國家社會的責任




第七章 宗教是史冊裡的不死力量

只要貧窮存在一天,上帝就存在一天。


人生而不平等,許多人一生窮困潦倒,某種超自然的希望與權威解釋,是唯一可以幫助這些人不絕望的依靠。如果連這個希望也沒了,社會的階級衝突會更嚴重

宗教式微,共產主義便興起。

拿破崙說:「宗教可以阻止窮人謀殺富人」。


君權神授,但教宗比國王還大

中世紀的教會=慈善組織+地下銀行+制衡專制君主的力量(監督統治者的道德力量)


人信神,卻把神汙名化

如果我們把上帝定義為無上智慧和博愛,那麼歷史顯然不支持上帝的存在。

神明與宗教的崇高地位,受到民族主義、懷疑論與人性脆弱(教宗教徒的道德淪喪)的衝擊

宗教也受到物競天擇的影響,宇宙沒有特別青睞基督、阿拉或佛祖


科學,是解放人類的新宗教

隨著人類越來越意識到自己在宇宙中的渺小地位,宗教信仰也越來越受到質疑。

物理定律取代宗教法典,現代學校取代教會

科技技術的驚人進步,給了人類全能的指望,但也預期了人類的毀滅,目前,人正在挑戰神的主導地位。


戲院都是人,教堂卻空一半

工業革命最極端最重要的後果是以世俗法律取代宗教法庭

以往君權天授的國王頒布不容質疑的命令,現在由一堆凡夫俗子制定矛盾不通的法條

大學,一度和教會結盟,現在則由商人和科學家把持。教育,曾是神職人員的神聖領域,現在變成凡夫俗子在教化那些只怕警察的青少年。

宗教節慶對於現代人而言,意義就是放假


宗教像九命貓,常常會復活

當法律不彰、社會動亂、人心不安、哲學科學教育力有未逮的時候


道德需要宗教做後盾?

物極必反,無神論也會渴望信仰,道德混亂促使宗教復興


只要貧窮存在,上帝也會存在。

歷史沒有任何例子顯示,社會可以不靠宗教輔助而成功維持道德規範。




第八章 經濟,幫我們看清歷史

所有的經濟史,其實是社會有機體的緩慢心跳,財富集中是收縮,強制重分配是舒張。


根據馬克思的說法,歷史是經濟的實踐。個人、團體、階級、國家之間,為了食物、燃油、原料和經濟勢力彼此相互競爭。政治體制、宗教制度、文化創造都植基於經濟實體。

經濟因素幫我們看清了大部分的歷史現實。


經濟利益常是革命的導火線

十字軍東征源於西方企圖控制貿易路線,而美洲的發現是十字軍東征失敗的結果。法國革命不是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而是中產階級興起,需要為自己的產權爭取權益


領導者的動機常源於經濟因素,但歷史事件的結果大部分由群眾的激情決定。





能管理錢的人,能管理所有的一切

能夠管理人的人,只能管理可以管理的東西;但能夠管理錢的人,可以管理所有的一切。


一般情況下,我們總是用生產力來評價一個人的能力;但在戰爭時則例外,暫時的評價標準是看一個人的破壞力。




財富的集中多半會發展到一個階段,即眾多窮人合起來剛好足以匹敵少數富人。根據歷史,這種關鍵時刻,人們會立法重新分配財富,或來場革命導致均貧。


財富重分配的戲碼史不絕書

財富集中於少數人,是不可避免的

所有的經濟史其實是社會有機體的緩慢心跳,財富集中是收縮,強制重分配是舒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