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0日 星期六

選擇的自由(2/3)

選擇的自由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Milton Friedman



4 從搖籃到墳墓 Cradle to Grave
政府的干預與約束from cradle to grave

景氣的時候右派吃香
不景氣的時候左派吃香
經濟蕭條讓人們相信市場與資本主義失效
隨之而來的動亂與戰爭令民眾相信極權政府的必要性與效率高
經濟不景氣、民不聊生的時候,人們渴望領袖出面保證一條生路=甘願放棄自由與權力,換取溫飽(需要政府紓困與恢復民眾信心)

國家照顧人民的目標永遠是崇高的,人民獲得的社會福利越多反而渴求更多的福利=>最後結果總是令人失望
這些福利計畫之所以失敗,是因為期望透過不好的手段(=政府官僚管理機構與機制)來達成好的結果

Friedman 的觀點:
透過官僚重分配所得,摩擦成本與代理人問題損耗很大
提倡負所得稅機制,才能提供誘因與鼓勵中下階層努力向上


2017年12月23日 星期六

選擇的自由(1/3)

選擇的自由 Free to Choose: A Personal Statement

 來重讀這本右派經典著作與梳理Friedman的邏輯

經驗教會我們:當政府出於一番好意時要特別提高警覺,設法保護自身的自由。
生而自由的人,要時時留意、力抗邪惡的統制只侵犯他們的自由。
面對的威脅是-熱心善意但不求甚解的人,在不知不覺當中偷偷侵犯了他人的自由。
The greatest dangers to liberty lurk in the insidious encroachment by men of zeal, well meaning but without understanding.
Louis Brandeis


序言
導論

美國夢=經濟奇蹟+政治奇蹟

經濟奇蹟
國富論,透過自願的交換使雙方都獲益=>許許多多只顧自利的人,透過看不見的手(市場)的引導而使社會整體利益增加
相對的滿口為公眾利益努力的人(政客/神棍),往往沒能讓社會整體福祉增加

政治奇蹟
John Stuart Mill
只有為了自衛,才有理有權去干涉他人的自由


這個奇蹟顯然不是出自於政府,規模與權力越來越大的政府,終將摧毀自由市場創造的繁榮與獨立宣言所宣示的自由


2017年12月9日 星期六

The Core Concept of Management System

大家知道管理系統PDCA,也曉得PDCA源自品管大師戴明博士

然而卻比較少聽過戴明講PDS(tudy)A與對於組織系統運作profound knowledge的觀念;

戴明大師用以下紅珠遊戲實驗的方式來讓大家理解與意識到什麼是關於系統運作的profound knowledge(無效的管理)…

不想看影片的可參照以下乾貨


2017年12月2日 星期六

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

重讀大師的文章來指引自己,認識自己與持續學習是一輩子的功課


自我管理Managing Oneself(李明譯, HBR, January 2005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 
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0624.html

(November19, 1909 – November 11, 2005)

從前,一般人不需要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為個人的社會地位生來就已經注定;而且直到近年來,一般人都還要仰仗公司替自己規畫事業發展之路。不過,如今情況已經大為不同,我們全都得學會自我管理。 這代表什麼意義呢?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在這篇1999年首度發表、影響深遠的文章中指出,這意味我們必須學會開發自我,對組織與社會作出最大貢獻。在可能長達五十年的事業生涯中,我們在心態上必須隨時保持警覺與專注,也就是必須知道如何與何時改變自己的工作 只有做自己擅長的事,並且以適合自己能力的方式工作,才會有很好的表現。這個道理好像很淺顯,但杜拉克指出,很少人真的了解自己的專長,更遑論發揮己長 他鼓勵大家自問:我的長處是什麼?我怎樣做事最有成效?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適合待在何處?我該有什麼貢獻? 杜拉克提醒你,別試著改變自己,應該集中精力改善你已經具備的技能,並接受符合你自己獨特工作方式的任務。如果能做到這些,就可以讓自己脫胎換骨,由平凡的工作者,轉變成績效不凡的傑出人物。 成功的事業生涯並不是靠事先規畫得來。如果你懂得拿前述那些問題問自己,並嚴謹評估本身獨具的特色,就能作好準備,掌握良機,開展自己的前途。 本文勉勵讀者為自己負責,管理自己的未來,在工作和其他方面都應如此。





2017年11月25日 星期六

筆記:從0到1(2/2)

0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作者
Peter Thiel

1967西德出生,1歲的時候舉家搬到美國克里夫蘭,之後因為父母工作住過南非,小學轉學七次;高中的時候數學能力很強,大學就讀史丹佛大學主修哲學也擔任學校期刊主編。
接觸Mimetic Theory深受影響

這個Mimetic Theory或許是作者不從眾的秘密-人的慾望與想要的東西其實是模仿他人而來,而非真實的需要與內心的需求(所有哪些自己沒有擁有的都極具吸引力、一但擁有後一文不值),盲目的模仿慾望導致忌妒、人之間的暴力衝突與社會集體的瘋狂(社會需要過代罪羔羊來轉化/過這個坎繼續往下走) 

1989年取得學士學位,進入史丹佛法學院,1992年,取得法學博士。

1998年,參與創建PayPal。最初創設目的是為了擺脫政府對貨幣的壟斷,而自創一個網路貨幣,只要有網路,就可以取得,是一個更方便且更安全的貨幣。2002年成功上市,之後被eBay15億美元收購。

事業源起於罪惡,國家源起叛亂 paypal源起於反抗國家壟斷貨幣的罪惡

好書有如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水面底下是作者的人生經歷,才是真正的秘密與關鍵;與其問寫作的過程與緣由,不如去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筆記:從0到1(1/2)

0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自序  01

要開創未來,今日的最佳實務或者去模仿別人(me too)通常是死路一條
最好是選擇沒嘗試過的新路徑
 

創辦人/創業家的觀點與經理人打工仔截然不同
一個視風險為機會,另一個視機會為風險
一個尋求的是一次成功的機會(99次失敗無妨),另一個害怕的是一次失敗的風險(抹煞99次的正常運作)
一個尋求的極簡、夠用/能用就好(減法),另一個尋求美侖美奐(加法)

 

2017年11月4日 星期六

人類大命運(5/5)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10 新宗教:科技人文主義 

第二次認知與宗教革命 

新宗教浮現的地點,不太可能是阿富汗的洞穴或是中東的宗教學校,反而會是研究實驗室。
這些新的科技宗教可以分為兩大類型:科技人文主義和數據主義。
 

科技人文主義

認為智人已經成為歷史,以後不再那麼重要,應該運用科技創造出神人:一種更優秀的人類形式。神人仍會保有一些基本的人類特徵,但同時擁有升級後的身體和心理能力,並且能夠對抗最複雜的無意識算法。由於智能正在與意識脫鉤,而且無意識的智能也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人類如果還想不被踢出局,就得積極將心智升級。 

7萬年前,認知革命改變了智人的心智,讓原本毫不重要的非洲猿類成為世界的統治者。智人的心智經過提升後,忽然能夠接觸到主體間的領域,於是創造了神和企業,建立了城市和帝國,發明了文字和貨幣,最後也能夠分裂原子、登上月球。據我們所知,這種翻天覆地的革命,只是因為智人的DNA發生了一點兒小變化,大腦神經稍微調整了一下。 

早在一個世紀前,進化人文主義就希望創造出超人類,而現在的科技人文主義則可說是這個夢想的新形態。希特勒等人的想法,是要通過選擇性育種和種族清洗來創造超人,但21世紀科技人文主義則希望通過基因工程、納米技術和腦機介面,以更和平的方式達成這個目標。

科技人文主義希望讓人類的心智升級,讓我們能接觸到目前未知的經驗、目前未聞的意識狀態。
 

2017年10月28日 星期六

RM Case Study-HRM Policy

Salary and Compensation Management

$(non-shared):本薪、獎金
Half-$(shared):福利、辦公室/公務車、助理秘書、宿舍
Non-$:職稱、工時彈性、關心與鼓勵、成就感/挑戰性 

 

2017年10月21日 星期六

人類大命運(4/5)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第三部 智人失去控制權(當智人變成神人,而神人不再是人..)
 

8 實驗室裡的定時炸彈 

意志真的自由嗎?
科學解開腦神經運作這個黑盒子,既沒找到靈魂,也沒找到自由意志,只找到基因、激素、神經元,遵守著與世界其他所有事物都相同的物理和化學法則。 

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個人刺死,一個聽來有說服力的答案會是:「他自己做了這個選擇,用自由意志選擇了謀殺;也因為如此,他必須對自己犯下的罪負全責。」

時至今日,如果有人拿刀把另一個人刺死,基因學家和大腦科學家能提供更為詳細的答案:「他之所以會這麼做,是因為特定基因構造讓大腦出現某種電化學反應,而基因構造反映的是從古至今的進化壓力及突變的結果。

例如,神經元之所以放電,原因可能是生物預設,只要遇到外部刺激便如此反應,也有可能是隨機事件,比如因為某個放射性原子忽然自發分解。但不論哪一種,都沒有「自由意志」插手的餘地。

遇到刺激、引發一連串生化事件形成的連鎖反應,每個事件都由前一個事件決定,最後形成的決定當然不算自由意志。

如果是原子隨機自發分解造成的決定,就只是單純的隨機而已,當然也不算自由意志。

隨機事件加上生物預設的情況,也就是後果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但同樣不可能等於自由意志。 

我們奉為神聖的「自由(意志) 」就像「靈魂」一樣,只是個空虛的詞語,只存在人類發明的想像故事中。


2017年10月14日 星期六

人類大命運(3/5)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古代的歷史紀錄與敘事多半強調外部事件與行動,紀錄種種的行為而非種種感受
多半描述的是國王、戰爭英雄的史蹟-國王才是主角,士兵只是小小的棋子


到了現代與人文主義時代(以人為主、只看人的自大傲慢?),重點放在各種內心感受與經驗,而非外在行為(理性分析得失)

從空洞的眼神當中,彷佛可以看進士兵的內心

追尋自我的意義與價值,與其羨慕成為英雄或國王,或依賴什麼巫師的魔法,只需要敞開心胸接受任何經驗與遭遇,自然會變得敏感、聰明與勇敢
力量=知識,「知識=經驗*感性

 

以上這段與書中的檢附的名畫,補修了我的審美觀與藝術觀

底下這段的,補修了我的政治思想史觀,也更清楚地認清自己、人與人之間的觀念差距可以有多大(=世界不可能和平)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2017年9月30日 星期六

人類大命運(2/5)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第二部 智人為世界賦予意義(智人腦袋中的抽象想像)

4 說書人 

動物生活在雙重現實
1.大自然環境:樹木、河流、天候
2.自己的感覺與感情:恐懼、喜悅與欲望 

智人生活的三重現實
1.大自然環境:樹木、河流、天候
2.自己的感覺與感情:恐懼、喜悅與欲望
3.人為虛構的金錢、國家、法律與神祇
 

古代人有如是各種神祇的員工-幫神耕作、繳稅給神+幫神蓋廟

而現代人為各種組織工作(公家單位、學校、私人企業)
法人能夠擁有財產、雇用員工與進行買賣交易

未來 人會為神人(演算法或生物工程的超人)而工作?


2017年9月23日 星期六

人類大命運(1/5)

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

 
 
 
再次站在巨人-作者Harari的肩膀,來開闊自己的眼界、想像與心胸
 

 
1 人類的三大新議題 
幾千年來人類的敵人、老問題與舊議題
飢荒、瘟疫、戰爭 
今日對於人類威脅更嚴重的不是飢荒而是飲食過量與肥胖過重
2014 全球體重過重人口超過21億、營養不良約8.5
2010飢荒與營養不良奪走100萬人性命,相較之下肥胖讓300萬人喪命
近代社會福利與人道觀念,讓人(開發或已開發國家)幾乎不太會餓死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Resilience Engineering(2/2)- Practical Perspective

前情提要:
http://eshmanager.blogspot.tw/2016/03/vulnerabilityresilience.html

以往工業安全管理將事故的發生視為人為疏失或設備單元的失效或故障,需要透過各種管制程序(rules, procedures)與實體屏蔽、安全連鎖與自動化 (barriers, interlocks, and the use of automation)來限制各種變異與預防人為疏失。而就韌性工程RE的角度,事故異常只是作業程序中的人、機、物、法與環境(Man, Machine, Method, Material, and Environment)等相關因素的變異疊加在一起的綜合結果(unexpected combinations of normal performance variability),而各元件的變異(performance variability)其實一體的兩面:它既是正常運作不可或缺的彈性與調適能力,這些個別的變異疊加在一起,偶爾也會釀成意想不到的事發生。



組織運作的各種變異與彈性是韌性也是釀成事故發生的來源(source: Hollnagel E, http://functionalresonance.com/onewebmedia/FRAMily%202017_11_Erik%20Hollnagel_Understanding%20how%20things%20happen.pdf
 

2017年9月9日 星期六

Resilience Engineering(1/2)- Academic Perspective

前情提要:

 韌性(Resilience)的觀念
 
 「韌性」(Resilience)一詞,當用來描述系統或組織特性時,主要是敘述系統與組織遭遇意外事故時,不脆弱(不易碎)/能夠承擔錯誤(承受衝擊)(non-fragile)、快速回復與事後調適(adaptive)的能耐。慕尼黑再保公司,依據組織受到意外衝擊之後恢復程度與速度,將組織的韌性(Resilience)區成以下四種等級:脆弱/毫無韌性(Not-Resilient),稍具韌性(Not very Resilient), 高韌性(Highly Resilient)、調適性(Adaptive)(圖1)。
 
脆弱的(Not-Resilient)組織受到意外衝擊之後,不單沒有辦法恢復到原有的運作水準或產能,運作水準與產能也必然隨著時間過去而更加惡化;稍具韌性的(Not very Resilient)組織,則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能夠恢復;高韌性(Highly Resilient)組織則在很短的時間恢復到原有的水準;而具備學習與調適能力的組織(Adaptive)甚至能利用危機為成長的契機,在遭遇意外事故後,更新機器設備或改善作業流程甚至整體改造,讓組織的產出水準更上一層樓。
 
 
組織韌性與調適能力示意(source: Munich Re https://www.munichre.com/en/reinsurance/magazine/topics-online/2017/topics-geo/resilience-overcoming-natural-disasters/index.html)
 

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

創造金錢買不到的機會

創造金錢買不到的機會

 
 
英文-who get what and why-感覺是在談政治

 

作者:Alvin E. Roth


 
 
 
市場設計理論
傳統市場理論:
供需雙方只需看價格(假設交易的品項沒有異質性與差異)
更複雜的(真實)市場:
不單只看價格,還要看對方的偏好、選擇乃至與雙方的fitness(e.g., 申請入學、器官配對)
 

2017年8月26日 星期六

From finding the Right person/ position to knowing yourself

為找人跟被人找的關係,每隔一段時間都有機會可以看看別人、想想(反省檢討)自己

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千里馬、期望能夠遇到獨具慧眼的伯樂,亦或老天幫忙/各路神佛加持得到一個可以大展身手的發展機會與舞台

覺得找人這檔事跟找對象很像:所謂找到對的位子遇到對的人(成功)還是遇人不淑/落入賊坑(失敗),其實只是隨著時間過去、彼此對於對方的認知產生變化/關係改變

 

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李開復老師推薦的文章 

THE FUTURE OF EMPLOYMENT: HOWSUSCEPTIBLE ARE JOBS TOCOMPUTERISATION?

作者:
Carl Benedikt Frey and Michael A. Osborne
 

Abstract
We examine how susceptible jobs are to computerisation. To assess this, we begin by implementing a novel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computerisation for 702 detailed occupations, using a Gaussian process classifier. Based on these estimates, we examine expected impacts of future computerisation on US labour market outcomes, with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analysing the number of jobs at risk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 occupation’s probability of computerisation, wag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ccording to our estimates, about 47 percent of total US employment is at risk. We further provide evidence that wages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exhibit a strong negative relationship with an occupation’s probability of computerisation.

越高薪、需要教育程度與技藝越高的職務,越不容易被電腦取代

 

2017年8月12日 星期六

自私的基因(3/3)

自私的基因

這是本套用賽局理論與理性損益計算來分析與詮釋生物行為的書
所有各式各樣生物行為的背後都是攸關自己的繁衍與生存,透過基因天則來塑造出各種生物的直覺反應

最後的結論非常發人深省。

 

 

2017年8月5日 星期六

Manage EP function by Adapting ISO14031

ISO 14031 sets out three types of indicators: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s (ECI), for presenting achievements in context

Operation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PI), used to demonstrate change in resource use

Management performance indicators (MPI), for showing cost savings and improvements in training





原本的ISO14031從宏觀面(Macro Perspective)來看待與設定環境績效指標
事業單位(Micro Perspective)要加以參考與應用,難免怪怪der
感覺有的指標是為了KPIKPI,甚至撈過界其實談環境成本會計

 

2017年7月22日 星期六

Case Study and Lesson Learned

上個月,友廠發生局限空間死亡職災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71829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70626/1148305/



這種事故不是第一件、當然也不會是最後一件
不變的是=>事發之後總有一堆檢討與撻伐的聲浪,也有許多網路鍵盤柯南議論紛紛

在賴上EHS專業群組,有些同業很有心想推動安衛教育訓練方式的轉型

 
一些個案教學的經驗與試水溫

 

2017年7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