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筆記:從0到1(1/2)

01: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祕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




自序  01

要開創未來,今日的最佳實務或者去模仿別人(me too)通常是死路一條
最好是選擇沒嘗試過的新路徑
 

創辦人/創業家的觀點與經理人打工仔截然不同
一個視風險為機會,另一個視機會為風險
一個尋求的是一次成功的機會(99次失敗無妨),另一個害怕的是一次失敗的風險(抹煞99次的正常運作)
一個尋求的極簡、夠用/能用就好(減法),另一個尋求美侖美奐(加法)

 

 

 

1未來的挑戰

「什麼是你跟其他人看法不同,但是卻很重要的事實」
=>必須提出非主流的看法,有膽識的人比天才更難找

未來的獨特性不是因為事情還沒有發生,而是未來的世界不同與今日的世界,然而未來的世界必然從現在演化而來,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現在就是窺探未來最好的方法 

開發與發現全新事物=>01(科技創新)
水平或延伸式的進步=>1n(全球化擴散) 

我們的祖先活在零和賽局的社會,多半以掠奪他人為主,絕少開發新的技術
新創事業最重要的優勢在於新思維,規模小才有思考的空間;不同的思維比聰明智商更重要
在官僚體系,既得利益者不願意思考、告訴別人你有做事比捲起袖子實際做事更重要

 

 

 

2 1999(網路泡沫)的教訓

「什麼是你跟其他人看法不同,但是卻很重要的事實」
=>什麼是大家都認同,但是卻很瘋狂的事實
(個人很少瘋狂,但於團體、政黨、國家與時代潮流而言,瘋狂卻很常見) 


1998/08-2000/03 矽股網祿掏金熱
越成長的公司月虧錢
公司名稱後面+.com就能讓市值翻倍
許多怪咖創業在自家客廳計畫上市
大家都知道這股風潮不可能持續,卻也見怪不怪(理智做事與經營的人反而顯得反常) 

未來根本不確定,任何提出年度計劃而非單季計畫的人都應該被當成瘋子不予理會

 

今日商業的主流思維(適用於從1n)

1.循序漸進
遠景與夢想是吹大泡沫的元兇,宣稱做大事的人往往不是瘋子就是騙子,想要改變世界的人應該謙卑,循序漸漸是唯一安全的道路

2.保持精簡有彈性
可謂是沒有計畫的代名詞,你不知道事業會變成怎麼樣,所以只能反覆試驗,透過創業試誤

3.面對兢爭求取進步
不要試圖創造市場,生意做起來的方式是爭取已經存在的顧客=>從改良對手的知名產品開始

4.專注在產品而非銷售
如果產品需要打廣告,代表產品不夠好。應該主打產品開發,而非銷售物流 

 

對立的思維(適用於從01)

1.大膽冒險比無聊瑣碎好

2.壞計畫比沒計劃好

3.競爭市場與模仿對方賺不到錢

4.銷售和產品一樣重要

 


保持思路清晰的首要步驟就是質疑自己

省思自己對於商業的認知有多少是源自於過去失敗而導致的錯誤認知
別和群眾唱反調,但是要自己思考

 

 

 

3打造有創意的獨占企業

有哪些有價值的公司還沒被創立?
 

公司有產值卻不見得有價值=>e.g., 鴻海
航空業產值數千億美元,卻只從每位旅客申上賺到幾美元甚至幾美分

Google2012營收500億美元,留下其中21%利潤 

完全競爭的市場,沒有任何公司可以留住經濟利潤
相要創造並留住經濟價值,不應該創立一個沒有差異化的產品模式

 

獨占企業為自保而說謊

Google把自己描述成一家科技公司以掩蓋它在搜尋市場獨占的地位(偽裝成是大海當中的一條小魚):
95%的營收來自搜尋廣告,其他軟體、Anfroid/自駕與穿戴裝置不到5%營收

獨占地位通常會引來查核、監管與抨擊
看不同產品與客戶的聯集=>以把自己形容承大海當中的一條小魚(避免反托斯拉的麻煩)

Google 之所以能夠不作惡,代表的是沒有競爭壓力、獲利已經大到可以高談到德口號,甚至用這個slogan來當成品牌策略(好暗黑啊)

 

非獨佔企業為自欺(感覺良好)而說謊

把市場描述的很小,以顯示自己的小池塘當中的大魚
e.g., 我們是OO地區唯一一家賣英國菜的餐廳

市場不是英國菜而餐飲業(行銷短視症),競爭也不是只在OO地區
把市場與客戶切割與只看那小小的交集

這些非獨佔企業其實面臨很大的競爭壓力(老婆當櫃檯收銀員、孩子在廚房洗碗)

 

在商業世界,獲利就是一切&錢很重要

在商場上,完全競爭與市場均衡意味著靜態,而靜態意味著死亡,你的公司倒閉對於世界無關緊要。

 

每個成功(=賺錢)的企業,必須去做「別人不做或者做不到的事」=獨占

每家成功的公司都是靠解決一個獨特的問題而贏得獨占與生存的地位

倒閉的企業都一樣,無法從競爭當中逃脫 

呵呵,能夠在江湖上走跳與存活的人與組織,很多看似臃腫、愚昧與史前恐龍,然而凡存必有其道理(兩把刷子或者時代的脈絡,只是你沒看到人家的當年)

 

 

4競爭的迷思 

大家為什麼要彼此競爭?

馬克思:
無產階級鬥爭,差異越大、衝突越大
非我族類、大家搶的是對方的餅 

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
相似與同樣尊貴的,才會衝突
同行相忌,大家搶的是同一張餅
e.g., 公司內同部門的員工為了升遷而競爭內鬥=>只注意對手,忽視了公司的重點
 

模仿(緊盯)競爭對手既笨又危險

1.過分強調既有機會(think inside the box)

2.與對方死磕(陷入惡性競爭)

3.忽略重要的事(注意力放在對手,而非客戶與新的機會)

4.施展自己能耐與差異,才能讓你免於被那群爭奪獎項的人趕上

5.為求勝利往往激發出黑暗面(競爭是一種破壞力)

6.非到最後關頭不要死磕

 

對照組

很多老闆其實樂在競爭與爭奪獎項,覺得競爭是好事-可以刺激員工又不會威脅公司生存(競爭可以激發創意與員工生產力)

透過競爭來決定資源分配、獲得獎項

透過資源分配來鼓勵競爭、引導員工行為

大多數人既不知道自己的可能性又沒有創新的創意與勇氣,所以只好從眾=陷入同質性的競爭






呵呵,所以活得掙扎、不舒服與不安心,或許可以自我安慰:至少自己正做出一些嘗試與探索未知
 
 

 

5 後發優勢 

事業的偉大與否要看它未來產生現金流的能力
股價反映企業未來的現金流與是否成長 

除了看短期成長,還要問:「這家公司十年後還在嗎?」

 

獨占事業的特點

1.技術專利
比最接近的技術還要好十倍(=全新產品)才有獨占優勢 

2.網絡外部性
規模放大時會出現暴利 

3.經濟規模
降低固定成本,一開始就要思考潛在客戶的規模 

4.品牌
品牌源自於產品品質與實力(十倍優質的產品),而非廣告
 

 

如何打造壟斷事業

1.從小生意開始壟斷
針對一小群沒有人服務的特定人士與需求(不要針對大市場)

2.擴大規模
從利基市場有紀律地逐漸放大

3.別搞破壞(盡量避免競爭)
創新不是去威脅現有企業,如果你的事業對於既有的公司是一種威脅,那麼他不夠創新

4.後來居上
重點在於產生現金流,而非是率先採取行動
從殘局與現況侷限當中找出產生現金流的方式


謎之音:在成熟的市場,大多數產品與服務只有比同業對手好上10%,而非十倍

 

 

 

6成功不是樂透彩 

「成功是因為運氣還是因為能力?」
開公司不是實驗,可以有對照組與實驗組=>以上問題無解

 

看待未來的四種方式

1.不確定&悲觀
覺得前景黯淡、不知道能做什麼,所以過一天算一天,e.g., 歐洲
在等待過程中吃吃喝喝、保持心情愉快、到處旅遊
不知道未來的衰敗是緩步還是一夕劇變,(有儲蓄與家底)等待狀況發生 

2. 確定&悲觀
必須對於悲觀的未來做好準備e.g., 中國
環境汙染嚴重,經濟發展不可能持續=>有錢人把錢與孩子送到國外、窮人盡量存錢
大家只敢模仿前人已經成功的路線與產品、不期待創新 

3. 確定&樂觀
科技不斷進步、生產力與生活品質大幅提升e.g., 1950-60年代的美國
科學家與政治領袖敢於做出遠大計劃、大家認真看待各種願景與想像
勇於投資數年創新打造全新產品
需要工程師設計海底城市與太空殖民地 

4. 不確定&樂觀
不確定未來會有多好,預計會從未來得到好處、但沒有理由需要具體規劃
不會耗費數年打造新產品,而是重組既有的發明
需要銀行家與律師=>不知道如何創造財富時,與其去挖金礦、不如賣鏟子給挖金礦的人 
 
 
 
 
 
不確定下的金融
大家不知道錢該投資什麼,所以放銀行
銀行也不知道錢該投資什麼,所以把錢分散法人去做投資組合
法人也不知道如何管理旗下基金,所以建立一籃子股票的組合
各家公司嘗試產生淨現金流量以推升股價
 
在不確定的未來,大家不知道該如何運用錢,卻又喜歡保留最大的選擇性(=存錢不投資),把錢看得比能夠用錢買到的東西更珍貴(以存錢為目標)
只有在確定的未來,金錢才是達成目標的工具而非目標 
 
不確定下的政治
政府過去能夠協調複雜的解決之道(帶動建設),現在政府預算的功能只是轉移支付、沒有彈性與遠景
 
不確定下的哲學
在確定的情況下,左派關心公平與分配、右派關注個人自有的最大化
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左右派爭吵無法為了更好的未來做出具體的計畫
(右派聲稱必須補助優秀有創意的,左派批判政策不公)
 
不確定下的生技
不同於摩爾定律,從1950年開始,每投資10億美元研發新藥通過核准的藥品數,每隔9年少一半
生技新創公司都是實驗室的嬌客(創辦人往往是大學教授兼執)
軟體新創公司則是草根的駭客
 
 
不確定的樂觀主義可行嗎?
美國家庭沒有儲蓄
企業沒有具體未來發展計畫
沒有計畫未來,未來不可能變好
沒有計畫的進步=演化,演化也可能是退化
矽股竟然也高談「適應」與「演化」的精實創業=>想創業的不應該有任何計畫,只要傾聽客戶表達的需求,做出最基本產品,然後反覆修正最後邁向成功
 
新創事業需要的是明智的設計規劃
不確定的短視世界低估長期規劃的重要性
創業家只有在對公司沒有更明確的願景時才會出售
在大家認為未來是隨機波動的世界觀下,有確定計畫公司的價值永遠被低估
 
 
你不是一張彩票
要以抗拒機率為起點
民意與多數不能影響政治與決定
要盡最大的努力掌握機會
要相信一定有個角落能讓你的人生有歸屬還能影響世界
好震撼、讓人自我勉勵的一段話
 
 
 
7跟著錢走 
強者越強的世界:複利與power law
最大的一家,獲利超過市場其他公司的總和
 
 
 
列在投資組合中的任一家公司,都必須有在大規模市場成功的潛力
 
為什麼投資人沒看出power law
1.大部分公司通常很普通,能感受到成功程度的不同而非是獨霸市場或失敗
2.大部分人難以承認失敗、放棄投資
3.創投通常是花最多時間協助問題嚴重的公司而非明顯成功的公司
 
 
Power Law的用法
1.你要做什麼很重要(不是去跟別人做一樣的事情)
2.想清楚你擅長的事情是否具有未來前()=>挑對的市場
3.全神貫注、也只做你擅長(+有未來錢景的)事情
4.反省檢討你的行動與選擇是落在power law的哪一端 
大猩猩法則=只投資龍頭公司
 
 
 
8偉大的企業都有祕密
為什麼大部分人覺得再也沒有什麼困難的秘密留下來?
1.地理大發現,世界地圖已經沒有一處空白
2.社會潮流剷除對秘密的期待與好奇心
2.1漸進式的學習與社會發展=>追求瑣碎的進步而非發現新領域
2.2避險,害怕自己出錯(秘密=主流還沒承認與發現的事情),孤獨與離群讓人無法承受
2.3安於現況/害怕改變,可以舒舒服服走一條安穩的道路,不用自我懷疑與摸索
2.4全球化,大家同質性反而越來越高,個人也更難做出獨特的貢獻
40年前大家比較願意接受各種非正統的觀點,現在狂熱極端教派減少,但代價是-對於等待被發掘的秘密,我們已經失去好奇心
 
 
祕密不會消失不見
沒有秘密的社會是完全正義的世界
一開始只有少數人覺得奴隸制度很邪惡,現在大家都認為奴隸制度很邪惡
在經濟學界,不相信有秘密=迷信效率市場,市場價格反應所有資訊、不能被質疑=>2008金融海嘯
未來存在很多秘密,不會因為大家置之不理就會消失不見
HP的衰敗
一派在乎新科技,但另一派是銀行家主導,後者取得上風
 
相信秘密(更好的可能)的存在,才能看到隱藏的機會
相信秘密存在而且也願意尋找祕密的存在,才能跳脫傳統與集體的盲目,看見隱藏在眼前的機會=>一定還有很多公司有待成立
 
 
找出秘密的方法
秘密有兩種:
大自然=>研究真實世界還沒被探索的部份
與人類有關的=>對自己不夠了解&人家故意不說的部份
什麼是大家不說的事情?(公司薪資、經營者沒有講的是什麼、獨立董監..
哪些是被禁止的事或禁忌?
最適合尋找秘密的地方是沒人注意&學校沒教的地方!(走那條人少的路)
多看書,利用不同的觀點與頻譜來搜尋祕密的存在
 
如果你找到秘密的話,記得不要講太多
講與不講之間,有一個講多講少的黃金平衡=公司存在的目的與空間,你分享秘密的對象會是你的同志與公司員工夥伴。
 
要學著多聽少說,話也只說給有緣人聽(聽得懂真話、有勇氣接受與智慧分辨真實的人永遠是少數)
至於那些不知所云與說給同溫層聽的,那是人家的選擇與自由(網路取暖與心靈互助會)
 
 
 
9基礎決定命運
 
基礎不穩的公司沒的救
選錯創業伙伴或者僱用錯人
1.要用找另一半的態度選擇合夥人
技術才能互補很重要、創辦人彼此間的信任與合作默契一樣重要 
 
2.所有權、經營權與控制權的分工
所有權:在法律上公司屬於誰
經營權:誰實際負責公司日常的營運
控制權:誰負責督導公司的業務 
理論上,新創公司
所有權分散在創辦人、員工與投資人
經理人與員工負責經營公司
由創辦人與投資人組成的董事會控制公司
衝突來自於
所有權VS控制權
創辦人(擴大營運)VS董事會投資人(獲利出場)
董事人數越少、越容易溝通達成共識
 
3.不是上車共患難、就是下車走人
除了外聘的律師與會計師,新創公司每個人都必須全職投入 
 
4.現金獎勵不是好工具
新創公司執行長如果薪水太高,他是政客而非創業家=>保護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找出問題並積極解決
低薪的執行長才能其他人立下標竿
任何用現金支付的酬勞都是著眼於現在而非未來(股票才能讓員工全力以赴)
雖然股票無法創造完美誘因吸引員工,但卻是創辦人讓大家同舟共濟的最好辦法 
 
5.有價值的公司永遠對於創新抱持開放的態度
只要還再創新,創業與公司的成長就還沒有結束
沒有創新,創業與公司的成長=結束
 
 
 
10組織的幫派文化 
沒有公司擁有文化、公司就是文化,文化的好壞由組成公司團體的內涵所決定。 
1.尋找想加入團隊的人
時間是每個人最有價值的資產,不該拿來和沒有相同願景的人共事
要有向心力與熱情 
2.對員工承諾其他公司做不到的事情
「為什麼能到別家公司享受高薪與更高職稱的人要加入你的公司?」
呵呵,這個問題讓我釋懷了 
好答案只有兩個
  一個是你公司的使命
  另一個是你公司的團隊
不要跟其他競爭公司比較薪資福利
 
3.每個員工(=)都要與眾不同
除了對產品與公司的使命有同樣的認同,其他出身、外貌性別與學歷不重要
讓每個員工的天賦與去做的工作得到最大的最適=>每個人都只用他負責的事情被評比(而不需要去跟別人或其他部門比)
一來消除競爭、二來讓大家合作
 
4.發展教派文化
顧問:外人=>關係=0
教派:重視工作夥伴,忽略家人

沒有留言: